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政策资讯

济源市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文章来源:济源市政府办公室

为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3家,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1.7%,初步形成了以饮料、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及特色加工产品“六大主导系列”为主,以及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和玉泉特色农产品加工园“两大产业园”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框架,特别是饮料产业发展迅猛,全年营业收入达69.7亿元,产量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软饮料生产优势区域。但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总体发展上还比较薄弱,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达到2.7:1,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3.5:1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有67%,与发达地区的80%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本地原料基地联接并不紧密,很多原料来自外地采购,自建联建基地比例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同类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部分行业出现价格恶性竞争,同业协调不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亟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提升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市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链条有效延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需要,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高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有效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必将对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要求,围绕饮料、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及特色加工产品六大系列,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全面配套完善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强化市场宣传推介,努力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构建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产业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饮料、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及特色加工产品六大系列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7:1提高到3.0: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40家,产值突破200亿;企业自建或联建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基地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联接更加紧密,全市“三品一标”产品产量占比达到3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5%;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冷链物流等公共服务配套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扩张

以优质粮食、油料作物、生态畜牧、高效园艺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等我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增长点,推进已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快完善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鲜明地域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切实拉升产业链条,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布局。重点做强做优五大产业:

1.饮料

以14万亩薄皮核桃以及下冶韩彦村红果、五龙口马村酥梨、沁河滩花生、邵原东阳野生葡萄等极具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中沃、丰之源、优洋、鸿润、益和源等饮品加工龙头企业,以提升发展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立足“健康、特色、高端”三大趋势,积极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新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各方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不同层次需求。鼓励饮料企业组建产业协会或产业联盟,共同协商产品价格,配套完善辅助产业,继续壮大丰之源核桃、中沃饮料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努力培育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饮料龙头企业,实现饮料行业从快速增长阶段向升级型发展阶段转变,打造济源饮料优势品牌。到2020年,全市饮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济源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软饮料生产基地。

2.乳制品

鼓励和引导企业坚持“就近、就鲜”原则,紧跟市场动态,在维持传统优势区主阵地的同时,充分考虑玉米、花生等本地优质饲料原料和密集人群潜在消费能力,不断扩大乳制品产能,提高市场供应能力。赛科星牧业、惠龙牧业、永兴牧业等奶牛养殖基地,要积极推广奶牛优良品种,不断提升原奶生产质量和水平。支持乳业生产企业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低温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化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提质保鲜。积极推广“鲜乳基地+厨房加工+分点销售”一体化模式,科学布局全市“奶吧”建设,配套完善“鲜奶配送”体系,满足全市人民营养需求。鼓励济源伊利乳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争取伊利集团把“安慕希”等高端奶系列品牌生产基地落地济源。到2020年,全市新增优质生鲜乳1.6万吨,总产量达到5万吨;新增乳制品加工能力40万吨。

3.肉制品

一是稳定生猪存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鼓励瑞星牧业、瑞康养殖等生猪养殖企业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支持济源双汇在保持冷冻肉制品、分割鲜肉制品、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等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研制开发顺应消费者追求的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的健康制品,满足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肉制品市场。二是支持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自繁自养、集中育肥等方式,发展优质牛羊品种,开发调理牛排、火锅料理、休闲系列等中高端牛羊肉。三是支持黄羽肉鸡发展,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积极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大力培育蛋品和禽肉深加工企业。四是支持阳光兔业、益农养殖等企业立足优良品种资源,大力发展肉兔标准化养殖,加快肉兔精深加工,推进兔肉销售出口,发展餐饮直营连锁店,满足市场高品质兔肉需求。五是鼓励三佳食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高端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引领市场消费。到2020年,全市肉类产量达到6万吨,肉制品产量达到3万吨。

4.面制品

依托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龙头企业,支持雪苗面粉、反头岭憨龙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支持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发展小麦淀粉、小麦胚、抗性淀粉、抗性糊精、谷朊粉等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米、面、杂粮杂豆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着力扩大速冻米面食品规模,改造建设一批规范化、智能化、规模化的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支持企业推行“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作坊置换+联合发展”等新模式,发展速冻水饺、汤圆、方便面等快捷食品,增加学生营养餐和团膳供应,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高档及多维营养馒头、挂面、鲜湿面、杂粮、薯类等主食加工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休闲特色食品,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高档及多维营养月饼、饼干、土馍等产品,加快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步伐。到2020年,全市面粉生产、主食加工、特色休闲食品开发将成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重要产业,至少形成1个以面制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全市主食工程加工供应体系基本形成。

5.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

充分发挥“济源冬凌草”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济世药业冬凌草GAP种植基地、克井枣庙冬凌草标准化种植基地、下冶坡池冬凌草规范化种植等基地的规模,依托济世药业、枣庙冬凌草合作社、天坛山实业等加工龙头,加大冬凌草制品开发攻关,进一步强化冬凌草药用效用宣传推广,大力开发茶、饮料、糖浆、含片及其他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拉长冬凌草产业链条,做强做大“济源冬凌草”产业。结合精准扶贫,大力支持丘陵山区发展山芋肉、山楂、菊花、地黄、丹参、鸡头参、连翘等中药材发展,积极完善中药材产后商品处理及储藏设施,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开发新型营养物质提取技术,开发适宜不同人群需要的营养保健产品,努力促进中药材发展。到2020年,全市冬凌草面积稳定在3.7万亩,其他中药材面积达到2万亩。

6.特色加工产品

依托沿黄花生优势产业带和沁河两岸花生优势产业带,加快发展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油葵种植,大力培育优质特色油料作物基地。通过引进或培育本土油脂加工企业,积极发展本地油脂品牌及以花生为原料的各类休闲食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本地特色果蔬基地,发展果蔬精深加工,开发净菜、冻干果蔬、蔬菜汁、果蔬粉、果蔬饮料、果蔬面条等特色产品,增长市场花色供应,拉长果蔬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鼓励邵原苹果、马村酥梨、寺郎腰大葱等基地,建设储藏窖、保鲜库和烘干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政策补助项目,不断提高果蔬后处理能力,延长市场供应时间,增加产品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家,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四:

16.中沃年产8万吨果蔬深加工项目:在玉泉科技创业园,投资9000万元,分两期建设3条果蔬深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日处理各类果蔬3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17.伊利年产3.1万吨乳饮料加工项目:投资1.8亿元,建设4条常温酸奶生产线及综合配套设施。

18.丰之源年产1万吨核桃露加工项目:投资3000万元,建设核桃露生产线2条及配套设施,年消化核桃500吨,产值实现1亿元。

19.优洋年加工15万吨饮料生产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12000平方米厂房,新购2条标准化饮料生产线,配套建设仓库及其他配套设施。

20.双汇肉制品加工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设年产3600吨方腿类肉制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设备,新增销售收入7200余万元。

21.大河粮油主食加工项目:投资1200万元,建设30万级食品净化生产车间及馒头、饺子、麻团等主食生产线,提高全市主食供应水平。

(二)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

一是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六大主导系列”,精选市场潜力大、覆盖面广、发展有基础、有龙头带动的优势特色产业,如冬凌草、红果、苹果、核桃等,实施“一村一品”“一区一品”产业发展工程,大力推广名优品种和适用技术,培育一批特色显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镇,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农产品加工第一生产车间。二是以加工带基地,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自建或联建原料基地,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为主要形式,构建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以基地促加工,瞄准市场需求,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和健康养殖场建设,大力推广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优化

立足于加工带动、就地生产、产销衔接、协同推进的布局原则,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梨林镇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面制品、动物饲料及其他与粮食相关的深加工产业,着力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和便捷智能的仓储物流体系。在城市近效区,建设玉泉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饮料、肉制品、乳制品等与城市居民生活相关的产业。支持西部山区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引进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通过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鼓励面制品加工企业发展主食加工,拓宽我市主食供应渠道,加快培育示范企业,研制生产一批传统米面、杂粮、预制菜肴等产品,积极打造质量过硬、标准化程度高的主食品牌。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增效

强化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研发基地和平台,重点围绕饮料、冬凌草等中药材制品、核桃制品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切实将我市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核桃、冬凌草、酥梨、苹果、蔬菜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院地对接,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关键装备,搭建科企技术对接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最大化释放企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落实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场所,加强原料采购、配方用量、机器调试、包装储存、人员操作秩序、环境卫生等流程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HACCP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设,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五)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建设

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打造全产业、全价值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按照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冷链多式联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物流企业,加快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开展试点示范,主攻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加快推进秸秆、麦麸、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副产物等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分工,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以园区为主要依托,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加工配套体系。

(六)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培育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提升战略,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普及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完善的质量品牌管理制度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知名品牌,努力培育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区域知名品牌,实现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鼓励和提倡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三品一标”加工原料,配置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和产品出厂检测等检验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从种养、加工、仓储、运输等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工艺标准及卫生环境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专栏五:

22.年屠宰300万只肉兔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2500万元,建设符合出口备案标准的肉兔屠宰生产线。

23.1万亩辣椒南瓜种植加工蛋白肽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建设集育苗、种植、加工、冷藏、物流、科研与一体的植物蛋白肽加工项目,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24.年产300吨干燥蔬菜粉加工项目:投资5000万元,购置产地初加工、干燥蔬菜粉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设备,年消化新鲜蔬菜4000吨,实现产值6亿元。

25.富硒康生物科技建设项目:投资510万元,围绕优质小麦深加工,建设生产、加工、研发、检测于一体的小麦胚芽粉生产线。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全市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牵头作用,履行规划、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农牧局、水利局、林业局、科学技术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加工业科技研发、电商平台、对外出口等方面予以扶持。金融机构要结合农产品加工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记录较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加大银企对接、证企对接活动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金融机构、证券机构牵线搭桥。支持保险公司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为农产品企业的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农业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

(三)强化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贸易投资、展示展销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开展行业运行监测分析。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和用电,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抓好服务,促进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