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18-12

    漯河市召陵区畜牧局举行产业扶贫技术培训

    为进一步激发养殖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提升养殖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加快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步伐,召陵区畜牧局于12月5日至12月20日对全区71户养殖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的畜牧养殖技能培训和服务活动。 此次活动采取技术专家主动上门为贫困户培训的模式,不但提高了技术培训的精准度,还能及时发现贫困户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现场指导解决,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欢迎。活动结束累计发放消毒药75瓶,除臭7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20多本,宣传资料140余份,接受群众来电咨询8次,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河南:博爱县金城乡草坪“铺”出脱贫路

    近日,记者跟随河南省博爱县金城乡南张茹村委会主任李洪军来到南张茹村的沁河滩,只见偌大一片草坪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在滩区。 “这里是俺村的草坪专业种植与就业精准扶贫基地,一共种植了850多亩草坪,每平方米售价在10元左右。”李洪军说。 去年年初,南张茹村党员干部因地制宜,利用沁河滩地适宜种植绿化草坪的土地资源优势,与河南中绿御景草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股份制合作的形式成立草坪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到户增收的4000元项目资金入股,中绿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与销售。 “我在这里工作每天收入7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还有入股分红,经济状况改善了不少。在家门口工作,既赚钱又不耽误照顾家。”正在卷草坪的贫困户王美丽说。同王美丽一样来到基地打工的一共有40多人,其中有11人是贫困群众,每天工资80元左右。 草坪种植基地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同时也提振了李洪军的信心,一幅发展蓝图已然绘就于胸。“草坪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绿色环保。根据乡里的规划,今后将扩种3000多亩草坪,还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到时候这里会更热闹,群众收益会更好。”李洪军说。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宜机化”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在12月19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88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力争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区(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不过,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有关部门将出台更多政策措施。 农机化向丘陵进军 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80%,但水稻的机插率相对较低,玉米机收水平也相对较低。 张桃林说,过去主要重点推进耕作、种植、收获3个环节的机械化,高效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等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经济作物的弱项比较多。比如,马铃薯、棉花、油菜等作物的机械化率只有30%左右,甘蔗的机械化率更低,仅3%左右。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据介绍,我国农机化整体水平为66%,但丘陵地区只有不到40%。分析原因,一是丘陵山区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有些地方田间缺乏机耕道。二是地块相对起伏大,耕地也比较分散,农机作业难度比较大,对机具要求很高。所以,要支持其“宜机化”改造。 如何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张桃林认为,要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加大先进的机具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同时,要创新协同机制。农机化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地域、品种、种植栽培制度、产后加工等。要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为全程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研究把“宜机化”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还将统筹各类相关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推动田块小并大、弯变直,为农机通行创造条件。全国实施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过去已有一些示范基地,要继续创建一批示范县,带动农机化水平全程全面提升。”张桃林说,全国已有300多个县区率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计划到2020年示范县数量达到500个以上。 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力小农户 目前,全国农机专业户已超过500万,农机合作社等作业服务组织约20万个,每年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超过40亿亩,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既为广大小农户解决了耕种难的问题,也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应用。可以说,农机化提升了科技化水平,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今后如何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张桃林提出,要推动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各类生产主体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机械化服务。通过机械化服务组织,把其他要素聚集起来提供服务,可以把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信息通过合作组织进行聚集,打造共同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4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直接惠及农户3300多万,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有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在政策实施同期的14年里,从2004年到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增加约5倍;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由6台增加到13台,增加约1倍;亩均动力由0.33千瓦增加到0.49千瓦,增加约50%。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认为,要着眼于农业各产业对于农机装备的新需求,优化补贴机具种类的范围,加大对短板机具、高端机具、智能装备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要强化绿色导向,大力支持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装备的推广应用;要突出特色导向,大力支持小农生产以及丘陵山区对农机化的需求。 农机装备业加速转型升级 总体看,我国农机制造的体系基本健全,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开放合作初显成效,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机装备行业规上企业2500多家,2017年产值规模达45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罗俊杰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还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并存。当前,全球农机装备向大型复式、节能高效、智能精准的方向加速发展,在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新问题。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强调了抓紧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工信部门提出,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瓶颈”制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样机的工程化验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研发生产新模式,切实提高农机装备的质量,破解“无机好用”的难题。 目前,全球十大农机企业已在我国设厂,我国一些骨干龙头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罗俊杰说,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西峡振兴乡村书写“新乡土时代”

    穿行在地处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从该县五里桥镇、丁河镇猕猴桃特色产业片区,再到双龙镇、二郎坪镇、太平镇老界岭健康养生片区,因为有了产业的植入,眼前的美丽乡村分外美。 近年来,西峡县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把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三大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扶贫、振兴农村经济的“一号工程”,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多业态增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了以“农业+旅游”“农业+工业”“农业+养生”“农业+电商”等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有效放大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乡村四处蕴含勃勃生机,乡土特色得以彰显,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书写了乡村振兴进程中西峡的“新乡土时代”。 新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是在以农业为依托的基础上,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在五里桥镇黄狮村看见,村庄四周围绕着成片的猕猴桃种植园,村道两旁是成排的猕猴桃雕塑。全村96%的耕地上只产一种农产品——红心的、绿心的、黄心的猕猴桃,全村群众80%的收入来自猕猴桃。 黄狮村的猕猴桃种植始于2005年,十年后,这里成了河南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并引入了西树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储藏、分选、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当地3000多亩猕猴桃提供生产技术、储藏、销售等服务,打造出“恐龙峡”商标品牌产品,辐射带动该村3000余名果农增收致富。 距离黄狮村不远的前营村白庙村民组,在猕猴桃园的掩映下,颇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街和手工作坊街让人想起了时下的两个热词:一个是“乡愁”,另一个是“老家”。挂在居民院墙外的农具、古锁展示栏和磨豆腐的豆腐作坊,为这个只有76户292口人的小村庄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据介绍,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共有15万名游客涌进白庙村体验老家味道,一位卖水饺的大娘一个双休日就赚了1万元。 如今,西峡产业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打开:毗邻五里桥镇的丁河镇打造了猕猴桃特色小镇,通过猕猴桃采摘带火了老家小吃、老家特产,“农游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传承民俗、开发乡愁旅游,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二郎坪镇湾潭村打造了农耕文化园,这里的农耕用具展示、农事情景雕塑、“二十四节气”农谚,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村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到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时代变迁。 新业态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过去难以就地资本化的农村资源,变现为发展资本。 点点鼠标,优质农产品便可从田间地头直抵城市餐桌,曾经的空心村,一家家网店蓬勃生长,打开了村庄发展新空间……近年来 ,西峡县引爆“互联网+”计划,融入网上“一带一路”,建立村级邮政站点299个,全面疏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在西峡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的特色产品超市,该县桑坪镇杨家墁农场创始人杨康峰,刚从长沙参加第三届全国民族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归来,他举着手中的一包玉米糁说:“一斤能卖180元。”如果没有电商,产自西峡县深山中可当种子的老玉米,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惊艳了世人的味蕾,卖出令人咂舌的高价钱。 在西峡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有总销量居2017年全国生鲜第一的京东西峡馆,还有电商上市企业草帽兄弟电商公司,而阿里巴巴国际部则服务西峡县40多家生产企业,把他们的产品销往东南亚、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双龙镇的双龙村,2017年被阿里研究院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大学闪讯商学院的技术优势,整合双龙香菇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实行“行业门户+商城”模式,打造中华香菇网,累计举办培训22期,培训学员2200余人,开办网店300家,实现网络销售6500余万元。 2017年,西峡全县电商交易额达34.83亿元。互联网的基因已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西峡,乡村旅游既是一个融合三产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 老界岭脚下的太平镇东坪村,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映红了村民的笑脸,他们不光是忙着采摘、加工山茱萸的药农,还是开农家乐的“老板”“老板娘”。 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说,村里有235户人家,开了87家农家宾馆。昔日人均4分耕地的穷山村,依靠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服务业、中药材产业,成了城里人趋之若鹜的美丽乡村。 6号农家宾馆的主人尹青云、王金茹夫妇俩正忙着收拾客人离去后的餐桌,提起自家经营了13年的农家乐,他们笑得合不拢嘴:“每年收入6位数,家里轿车买了两辆。”王金茹说:“现在是淡季,俺准备关门歇几天,到别处转转考察考察农家宾馆,提升提升俺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一到节假日,家住鱼库村的民宿户主谷松三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预约订房的”。 鱼库村是老界岭旅游度假区的窗口和旅游接待的前沿,也是太平镇三个贫困村之一。松木雕花门窗,融合艺术气息和乡土特色的室内装修,像这样按照豫西民居风格建设的特色民宿该村已建成96座,不仅提升了老界岭旅游度假区的承载能力,还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如今的鱼库村,已成为全县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示范村。 八百里伏牛山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与美丽乡村互融互生、相得益彰,成为乡村振兴最厚重的一抹底色。“我们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以贯之做大做强‘三大特色农业’,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立、农村美、农民富,让全县父老乡亲在乡村振兴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谈及乡村振兴之路,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云台冰菊:一朵可以“吃”的菊花

    有一座小镇,因菊得名,命名“冰菊小镇”,一朵菊花,一个特色产业,一个特色小镇,一个全域旅游的全新链条。 萧瑟冬日,走进云台冰菊小镇,1000多亩冰菊在阳光照耀下,蕴含着新的希望。 系出名门集众精华 冰菊小镇位于韩愈故里、有“长寿之乡”美誉的修武县郇封镇后雁门村,这里走出了韩愈,也火了云台冰菊。 相传,韩愈少时屡考不中,火急攻心一病不起,遍寻良方名医也无法医治,返乡(即修武昌黎镇后雁门村)后,其嫂郑夫人用雁门冰菊泡水一日三餐饮用,不假时日,韩愈病愈。 其间,好友贾岛来访,韩愈用雁门冰菊泡水招待,并介绍了雁门冰菊的神奇功效和切身体会,贾岛在品尝后拍手称赞,随即赋诗一首:韩门冰菊沸水载,三朵两朵碗中开,生津止渴祛百病,延年益寿乐开怀。雁门冰菊从此走出修武,为世人熟知,被后人称为“云台冰菊”。 2016年3月份,冰菊小镇正式启动,主要划分为云台冰菊种植加工基地、地黄种植加工基地、农耕文化园、大型游乐场、民宿度假村等。其中,云台冰菊种植加工基地总占地1000余亩,总投资1.6亿元,包括观光旅游区、民宿度假区、菊花茶加工基地、恒温基地和产品展销大厅等,是一个集高效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绿色农业项目。 焦作市云台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龙介绍,“云台冰菊”是在怀菊花种植的基础上,依托郑州大学药食健康研究的杂交、组培、有机生产等先进技术,并对种植后的菊花功效进行有效跟踪测定,最终培育出的怀菊花中的精品。 “纯生态生产的云台冰菊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全部采用土壤微生物平衡技术,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捕虫灯、黄粘板控虫等综合绿色食品标准种植技术。”宋晓龙说。 沸腾绽放精彩可期 以古贤之手法,取一瓢山泉,完全沸腾后,冲泡一杯“云台冰菊”,清香瞬间四溢,灿烂如花,沸腾如霞,不散朵。连泡8次,口感甘甜,久泡不落朵、不褪色、更不变味。 “这朵云台冰菊,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的礼物”,云台冰菊办公室主任孙文娜动容地说,我们保证生产环境可追溯,加工过程零添加,包装过程纯天然。“无论是栽培、生长、采摘,还是加工、包装、储藏,云台冰菊都将自然恩赐的一切美好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除草为例,除草剂的成本是单次每亩8元,而云台冰菊人工除草成本单次每亩800元左右,“这两者中间相差的不是钱,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孙文娜说。 云台冰菊经山东省药学科学院检测,绿原酸含量为0.528%-0.585%之间,远超出市售其他产品比例,药用价值更为突出。 2016年10月17日,中科院霍裕平院士来到云台冰菊实地考察,盛赞“这是一个真正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做到了生态保护的好项目,这将是我国科技创新和农民增收完美结合的一个标杆。” 2016年10月31日,来自阿富汗、南非、白俄罗斯等22个国家的72名外国农业专家齐聚云台冰菊有机种植基地,经过一泡、二熏、三赏、四品、五食后,纷纷盛赞云台冰菊是“世界上最好喝的菊花”。 云台冰菊现已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同时解决了近60个村庄2000余名群众就业,云台冰菊种植基地因此也被列为扶贫就业基地。 “一缕菊香,悠然生活,致力绿色种植,倡导健康生活,云台冰菊坚持本源本真,用心做事,打造工匠级别的精品,努力种植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菊花。”宋晓龙说。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河南平顶山:“互联网+”让蔬菜产销有了新模式

    近日,天气渐冷,可是舞钢八台镇彦张村村民张瑞甫心里却格外暖洋洋,今天是大白菜出货的日子,家里的白菜已经被舞阳县的几家大型超市预订,从成熟到出售一气呵成,不出地头。张瑞甫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自家地里收割、打包,做好发货准备。而问起白菜这么畅销的秘诀,张瑞甫露出得意的笑容,将我们指引进彦张村村部。 彦张村村部办公室里,工作人员熟练地输入网址、打开销售网站,如数家珍般介绍卖菜网站的运营情况。张瑞甫家的白菜之所以能够很快找到销路,全得益于彦张村新建的农产品销售网站。借助“互联网+”模式,彦张村蔬菜种植基地的种、产、销问题迎刃而解。 “因为多年来咱这个蔬菜面积比较大,销路原先仅限于附近,考虑到打开咱的品牌,提高咱的知名度,所以咱今年专门建个网站,建网站的目的是扩大销路,让彦张的蔬菜尽量地销往外地,提高它的价格,增加菜农的收入。”八台镇彦张村党支部书记张耀甫说。 除了“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彦张村农产品展馆正在党群综合服务站旁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而依靠网络走新型销售模式,让农民不再盲目种植,也不再担心渠道,成熟的农产品不再等待、不再囤积、时产时销,充分享受绿色生态蔬菜,使农产品变得高质、健康。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郏县物联网助推烟叶生产提档升级

    “我这是趁冬闲把烤房上安装的烘烤物联网设备修一下。”12月16日,在郏县堂街镇烟叶烘烤工场里,烘烤师汪书臣正在为烤房上安装的烘烤物联网设备体检。 今年,郏县把“上六片”高端原料开发及专业化烘烤作为促进烟叶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关键技术、强化工作管理等有效措施,确保“上六片”高端原料开发取得新成效,让“上六片”成为烟农致富的金叶子。 该县以烟叶精益生产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技术规程,集成推广应用烟草物联网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借助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通信网、互联网,实现了烟草的全天候智能联网与物物通信。烟农可利用大数据传输、分析智能学习,对烟草产品与品牌智能追溯、实时监控、可视化,可以说,物联网已经成为帮助烟农增收致富的一种智慧工具。 该县全年共组建烘烤专业户146户,建烤房3390座,使专业化烘烤面积达7万余亩;成立分级专业队251支,专业化分级达到87.4%;建立信息平台、烟草物联网、生产微信群和烟叶生产专家管理决策系统等措施,为烟叶生产保驾护航。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共进行了5次田间筛选优化工作,最终确定符合要求的“上六片”烟田面积11519亩、农户525户。 突出抓好“四抓”“二延长”。“四抓”即抓育苗、抓施肥、抓移栽、抓平顶,“二延长”即延长采收时间,延长烘烤时间。抓好审计监察。加大机关内部审计监察紧密配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严格过程管理,烟叶生产工作各项程序、各项流程更加规范有序,为烟叶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进入烘烤季县分公司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18年烟叶烘烤工作的通知》;建立了烟叶烘烤专职队伍,全县共选拔农民烘烤师100名,烟站烘烤专职技术员57人;20座以上烤房群建立示范炕17处,由烘烤师进行示范指导;县分公司4个烟叶烘烤技术指导考核组对各烟站烟叶烘烤工作进行全程督导检查;在全县烤房上安装烘烤物联网设备299套,实现每个烘烤师通过手机即可对所管理烤房烟叶烘烤工艺实时监控,降低了劳动强度,全县烟叶采烤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唱“山歌” 念“林经” 脱贫路上马蹄疾

    73岁的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高树良一家曾因病致贫,2015年他利用5000元到户增收项目扶持资金,在10亩土地种植3000棵玉兰,今年收入8万多元。高大爷喜笑颜开地说:“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喽!” 如何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真正收获真金白银,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南召县的有益探索是融入绿色发展基因,唱“山歌”,念“林经”,以林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实现特色产业多重覆盖,在守护青山绿水和群众增收致富中间走出一条新路。 林果药一体多彩田园有“钱途” 南召县城郊乡贾沟村创办的舒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带动农民种植艾草,亩收益在1800元以上,加工车间吸纳60多人就业;四棵树乡雁门村建立高效生态农业扶贫基地,流转土地380亩,种植晚秋黄梨、晚艳红桃、黄金梨等,年经济效益80万元,带动4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贫困群众累计收益30余万元……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四棵树乡地处南召县西南部,一个3万多人的山区小乡,立足于山区资源禀赋,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林下药材、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建成了数十个产业基地。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南召县采取龙头带动、大户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引导广大山区群众和贫困户发展以辛夷、皂荚、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黄金梨、硬质桃、葡萄等为主的高效林果业,为贫困群众找到光明“钱途”。 乡乡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如今南召林果药扶贫产业项目“遍地开花”,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优势凸显。据统计,该县发展林果基地14万亩,林果专业村21个,林果业农民合作社26家,种植大户200多人。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企业10多家,带动贫困户3000多户,年户均收入4000多元。 林蚕菌一体传统产业发“新枝” “种地吃饭,养蚕花钱”,这是在当地流传的民间谚语,也充分说明,养殖柞蚕是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南召县多山,山上长满柞树,全县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柞坡122万亩,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产量占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誉。 “我们把柞蚕放养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倾斜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示范基地促动,养殖大户拉动等措施,建成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全县从事柞蚕养殖的行政村有262个,重点蚕业示范村10个,放养农户1680户,蚕农户年均收入30000元。”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谈起柞蚕菌一体化工程如数家珍。 柞木资源是发展食用菌栽培的最佳原料,通过蚕坡修剪轮伐、森林抚育项目实施等,把蚕坡抚育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励贫困户种植香菇、羊肚菌等,实施食用菌产业增收工程,带动2000多贫困户稳定增收,人均年增收2100元。 丰富的蚕坡资源最适宜林下畜禽养殖。南召县依托广阔的山林资源,探索发展“林+禽、林+畜、林+蜂”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养殖企业的龙头带动,合作社辐射带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建成养殖扶贫基地31处,养殖生态柴鸡300多万只、鹅20多万只、鸭10多万只,林下圈养牛、羊、猪等家畜10多万头、林下养蜂2万多箱,带动贫困户3200多人,贫困户年均增收3500元。 南召县五朵山郝氏家庭农场散养11万只黑凤鸡,一天生产3万枚蛋,在“南召特色馆”、淘宝、天猫、京东电商平台上热销,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王桂香说:“山鸡蛋可是城里人的宝贝,俺在这里干点零活,一年多收入一两万元。” 林养游一体乡村振兴唱“新歌”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可以实现农村美,还能实现农民富。针对全县重点贫困村绿化美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南召县按照“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房前屋后栽满树、庭院四季花常开”的森林村庄标准,在全县14个乡镇的重点贫困村中规划建设100个森林村庄,编制《森林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先期在35个重点贫困村“混搭”栽植各类绿化苗木,实行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建成的云阳镇石头村、山头村,南河店镇郭营村、龙王庙村,小店乡山底村,四棵树乡黄土嘴村等森林村庄,已成为南召乡村休闲旅游的招牌。 乡村再美,没有产业支撑,群众不能脱贫致富,一切都将成为徒劳。南召县依托全域景区化建设,以乡村田园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依托,整修传统村落,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的农家餐饮和游乐项目,使之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目前,全县拥有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20多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休闲旅游农庄5个。 乔端镇玉藏村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景区的腹地,村“两委”发动景区附近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群众纷纷开办农家乐宾馆、客栈,建设农家乐宾馆22家,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次,经营“农家乐”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曾经贫困的穷山村,抖落往日的“满身尘埃”,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山村。 云阳镇铁佛寺村盛产石材石货,村里现存42套、100多间上百年的石头房,全部用山上开凿的片石干砌而成独特的民居,保留乡村原生态自然古朴的风貌。整个村庄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像一座青石古堡。古韵悠长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醉心于寻找记忆中的“乡愁”,流连忘返。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渐次铺开……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东西好卖了价格卖好了

    12月17日,首批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下简称“农安县”)在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齐聚一堂,吉林榆树大米、河南修武云台冰菊、江苏海门葡萄、安徽金寨山茶油、四川苍溪雪梨、甘肃永昌的陇椒……来自“农安县”的优质农产品被摆上了展台,引得采购商和观众纷纷驻足停留、品尝。 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在陕西省商洛市的展台,一位工作人员演示了苹果检测数据上传的过程。短短十几秒,农药残留检测仪快检后产生的检测数据就上传到了陕西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平台,一份农残检验报告随之出炉。“商洛市330家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全部纳入追溯监管。”商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礼进介绍,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地还实行合格证管理制度,农产品合格证出具率达到98.5%。 为了让当地优质农产品卖得更好,衢江打造了“衢江山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区所有家庭农场都使用统一标识,并进行统一管理,还定期发布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指数和红黑榜,对用标企业进行管理,打响品牌。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加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保证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这白菜真的能直接吃?”“您尝尝就知道了!”面对观众的疑问,山东青岛盛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强递过了一个小叉子。他介绍,合作社种植的胶州大白菜采用杀虫灯、人工捉虫等措施防治病虫害,绿色健康,“每棵白菜都有自己的防伪编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追溯,礼盒装的‘胶白’一盒2棵,平时一盒也要卖到60元。” 在这里,“农安县”的创建成效得到了充分展示。“农安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突出位置,打“优质牌”、念“安全经”,吸引大量企业到当地建设食品原料基地,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保障安全健康消费的同时,“农安县”的优质农产品从“优产”走向“优销”,农民的东西好卖了,价格卖好了。在湖北省五峰县,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五峰宜红茶”为代表的“三品一标”产品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好途径,茶业更是发展成为五峰名副其实的富民富县优势特色产业。 让生产者受益、让消费者放心。生产、监管、经销共同推进,顺畅联结,全环节齐心共建,使“农安县”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越来越重。

    [更多详情]
  • 21 2018-12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实施奶业振兴计划

    12月19日,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暨奶业振兴工作推进会在驻马店市召开,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 武国定指出,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高度,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用结合、提高清洁养殖水平、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2020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0%,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武国定强调,我省发展奶业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有机遇,要立足这一良好条件,通过狠抓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乳品加工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力争全省奶业总量2020年达到300万吨,2025年达到500万吨,培育出一批年产值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企业,全面振兴河南奶业。 当天,与会代表观摩了平舆县、新蔡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奶业发展情况,相关市县签订了2018—2020年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标责任书。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