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集体“家底”厚了 群众“钱袋”鼓了
“农民既是年年有分红的股东,又是月月有工资的工人,成了脱贫致富多面手。”正值铁棍山药收获季,温县岳村街道韩郭作村村民赵艳芳捧着刚出土的山药开心地说:“俺们怀药合作社有150亩地,年收益几十万元;合作社社员除土地入股每亩能拿800元外还能资金入股,打工每月再拿三四千,平时电商卖怀药又是笔收入!” 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温县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因地制宜盘活原有资源,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激活了农村集体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调动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支部引领 搭建平台增动力 赵堡镇北孟封村党支部依托粉皮加工技术优势,积极动员全体村民参股入股,创办了加工粉条粉皮的专业合作社,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专业合作社注入国家项目支持专项资金110万元,全村村民入股资金近40万元,按照‘量化到户、参股分红、循环发展’的方式,盈利后按股份比例分红。”孟封村党支部书记李胜利说。 按照“支部主导、群众参与、盘活资产、集体增收”的原则,温县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制定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办法,村党支部书记依照法定程序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成员通过选举进入合作社理事会,群众(股东)代表投票推选出乡贤及能人进入理事会,群众(股东)代表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成员,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乡村产权制度的“三变”。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保平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向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转变,要真正成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通过为村民谋求利益来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群众当家 集体权益透明管 乡村产权制度的“三变”改革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资源变资产,盘活用好村集体资产,让资产、资源、资金“三资”发挥更大作用。而“三资”监管的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是推进乡村产权制度“三变”改革的根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 “村里资源折股量化后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设置了监事会,从入股的301户村民中选出60名代表,对账目进行监督和管理。”北冷乡东周村党支部书记张庆介绍:“监管到位让群众省心、放心、安心。就拿俺村临街楼集体经济项目来说,群众还提出将分红折股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呢!” 过去群众对集体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但管不了,现在既看得见、摸得着、也管得了。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实现了集体资产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了起来。 “通过完善乡村新的股份化合作、 公司化运营模式,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收益分配权,把农村的核心权力,交还给群众,真正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该县农林局副局长孙永强说。 共建共享 党员群众一条心 深秋的番田镇田间综合体,莲藕种植区、鲈鱼养殖区、大棚果蔬种植采摘区果香鱼肥,游客流连忘返。“项目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周边村85户贫困户整体脱贫。”该镇党委书记杨照辉说,这是为全镇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打造的“试验田”。 以村集体资产入股专业合作社,其益处不仅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利益共赢,还最大限度挖掘了农村内部潜力,提高了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黄河街道东张王庄村,村民郑庆丰说,“俺村苗圃场占地100多亩,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收入20万元。群众除能拿到土地入股的分红外,在苗圃场打工也有收入。” 通过流转土地、建设苗圃、输出劳务……东张王庄村集体年收入120多万元,不仅承担了各家的新农合、用水、有线电视费用,村民每人每年还可分红10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人1700元。家底“厚”了,村里又修建了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让青壮年劳动力安心外出务工,让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安享晚年幸福。 依托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从管理服务关系转变为共建共享关系。党员干部在合作社中通过管理、协调、出工、优先出资募股、发挥带动作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服务。村集体有了收入,解决群众困难也有了底气。党员、群众把个人致富和集体发展捆绑在一起,心与党组织贴得更近了。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