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23-07

    农旅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6月30日,走进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经行处,繁花似锦,茶树成荫,目之所及,道路整洁,水秀山清,园内分布着白兰茶舍、油茶工坊、茶溪谷等休闲民宿、农家乐,笑语喧阗,游人如织。     “司马光油茶园确实是观赏风景,纳凉避暑的好地方,今天带着孩子来这里畅游茶山,感受自然风光,品尝特色美食。”来自信阳市的王女士说。     以农促旅、以旅兴业,近年来,槐店乡将农业产业同旅游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槐店乡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距离司马光油茶园约3.5公里,是槐店乡引进的重点项目之一。除了年初新栽种的150亩向日葵,园内还建有两座现代化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有番茄、辣椒、莴笋、黄瓜等农产品,更有羊角蜜、圣女果、伊丽莎白、特小凤等高端蔬果,供游客采摘游玩。槐店乡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采用“农耕+研学+旅游”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展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验乡村农耕乐趣的理想平台。同时,在土地流转、产业园建设、蔬果种植管理过程中,槐店乡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带动周边40多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月增收近2500元。     在槐店乡西南部的刘高山村,乡村旅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哪想到祖祖辈辈只会传统耕作的农民,竟然能搞起旅游、当起老板。”槐店乡宏存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宗莲高兴地说。几年前,刘高山村还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程宗莲和一些村民将村里荒山荒坡利用起来,种植鲜桃。经过几年的发展,在3月份桃花开的时候和鲜桃成熟时,有不少游客来此游玩打卡,体验采摘乐趣。同时,桃园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周边32名群众就近务工,每人每年稳定增收2万元以上。     而在槐店乡草店村罗洼组,则有由旧时民居改造成的精品民宿“草店人家”,古色古香的民宿里装饰着各类农作物饰品和老物件,配上青砖灰瓦、一方菜园、一口古井,给人带来难忘的农家气息。民宿周围建百亩白茶园、鱼塘、晚秋梨园等,游客可以在此体验采茶、采摘、垂钓的乐趣,实现了让游客走进来,留得住。     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槐店乡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径还在纵深推进。从农家乐到民宿,从观光赏景到深度体验,槐店乡正实现旅游要素“全链条式”发展。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年增长 66倍

        2020年,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800元;去年年底,账面余额53万元。三年间,增长66倍多,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大棚整齐排列、新打的机井即将投用……6月30日的甘棠村,生机勃勃。     甘棠村地少人多,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村子缺乏活力,发展滞后。2006年,一外地客商承包了120多亩地发展大棚蔬菜,由于经营不善,不到两年时间公司倒闭,大棚废弃,土地闲置。后来,有的大棚被村民无偿占用在里面种菜、养猪,有的常年荒芜,成了垃圾场,群众意见较大。     2020年年底,甘棠村选举产生新一届“两委”班子。村干部发现,当时村集体账面上只有1800元,连交电费都不够。     2021年,在宜阳县纪委监委的帮扶指导下,甘棠村扎实开展“三清两建”专项行动,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公布财务账目、厘清集体资产、化解矛盾纠纷、确定发展思路。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收回村北的120多亩集体土地。     甘棠村“两委”干部克服困难,用两个月时间,将120多亩土地收归集体。经过协商,该村最终与洛阳民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村里出土地,企业出技术,农民出劳力,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争取项目资金修建草莓大棚63个,三方按比例获得收益。该项目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于2021年9月建成,春节前,第一批草莓上了市。当年,甘棠村获得集体经济收益22.6万元,该项目安排本村及周边劳动力70余人,增加群众务工收入30余万元。     2022年,甘棠村集体收入达53万元,群众增加收入100余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甘棠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深挖召伯勤政廉政文化,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先后实施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墙体美化、村庄绿化等工程。     当前,甘棠村正在实施果蔬采摘二期项目,计划建设阳光大棚81个。项目建成后,村集体年收入有望达到80万元,安排劳动力150余人。     “我们将聘请专业团队,对村子进行科学规划,恢复甘棠驿,修建召伯祠、村史馆和廉政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甘棠听政文化,建设美丽富裕文明示范村。”谈起甘棠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孙东东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村民争先恐后晒幸福

        冬日晒太阳为取暖,丰收晒粮食为贮藏。6月26日,记者在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看到,该村村民却在家门口晒起了幸福,他们把家里的高兴事、顺心事、小确幸写在了家门口的幸福墙上。这些家庭小幸福,分享传递出了乡村的美好生活。     6月初,闫楼村村民张爱先家新房大门安装完毕,再过几天,一家人就能搬进新房入住了。高兴之余,她把这好消息写在了自家的幸福墙上,分享了出去。她说:“我今天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今年又盖新房了,马上就要入住了,心里感觉可幸福了。这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     近年来,闫楼村通过资源整合,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村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22年,闫楼村村集体收入31.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6万元。     日子越来越好了,如何让村民把自家的幸福事说出来分享给大家?今年,闫楼村“两委”在全村320户村民家门口墙上设立户牌,户牌主要显示家风家训、获得荣誉等,同时留出村民晒幸福的地方。“通过晒幸福,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分享好事、喜事当中,从而想想目前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是共同努力奋斗出来的。”闫楼村党支部书记闫东锋说。     为鼓励村民晒幸福,闫楼村把各家各户晒的幸福纳入村里积分管理,谁家晒的幸福越多积分就越多,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可以到村里爱心超市领取奖品。一时间,感恩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活变化成了新潮,村民争先恐后晒出自家的好事、喜事、新鲜事。     在一户村民的幸福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闫楼村民的幸福是安宁、是温暖、是秩序、是团聚;是一句问候、是一张笑脸;是旧时拍不起的婚纱照、是儿孙绕膝的日常;是田野里沉甸甸的丰收、是院子里满树的苍翠、是随处可见怒放的一墙凌霄花……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星火”点亮振兴路

        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一排排楼房整齐有序坐落、栩栩如生的文化墙如诗如画;和风荡漾的时节,村民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跳舞、健身、闲谈。6月26日,记者走进浚县新镇镇马行村,一片幸福、祥和的景象便映入眼帘。     “马行村是全县‘五星’支部创建示范村。”马行村党支部书记马彦辉兴奋地介绍说。     马行村为什么“行”,如何创造出“五星”同现的蓬勃创建局面?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马彦辉说,多年来,马行村党支部坚持民主评议、“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先后组织群众依规选举成立了村妇联、团支部、红白理事会等10多个组织,协助村委会搞好服务工作,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村务透明度,还探索加强了党的领导与“四治”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富美马行建设汇聚了红色力量。     乡村要振兴,产业来带动。马行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三驾马车”作用,以“党建引领、骨干支撑、群众参与、载体运营”的模式,建成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产业园,安排80人就业。利用集体128亩土地和5000平方米库房,多方招引、拓展产业、盘活资源,成功与4家企业签约,安排群众就业330人。联合新农邦集团成立益农服务社发展数字经济,为村民提供便民、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去年,马行村村集体收入达到48万元,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马行村先后筹资100多万元新建村室、文化广场,投资100多万元铺设污水管网,配备垃圾桶18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引进项目资金700多万元,修建村镇公路5.7公里,打通了村民出行致富路,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小学、集中供养中心,做到了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     “俺村特别注重孝道文化,多年来,村里先后评选出‘好婆婆’6人、‘好媳妇’41人、‘五美庭院’30户。去年,俺家也被评上了县级‘五美庭院’。”村民王文枝自豪地说。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引“归雁”育“头雁”留“良雁”

        7月2日,笔者在淮滨县了解到,近年来,淮滨县建立了“引、治、留、用”四融入的引才用才机制,坚持打好“引才、育才、留才”的组合拳,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骨干队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招引“归雁”。淮滨县打出“乡情牌”,念好“引才经”,以“归雁”引“归雁”,注重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该县通过返乡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招引在外人才带着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返乡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一些优秀代表已经成为淮滨县特色产业的领军人物,期思镇曹孔礼返乡创办润鑫装饰有限公司,建成1300平方米标准化装饰加工厂,从事装饰表面花纹印刷,年销售额1000万元。     选育“头雁”。淮滨县通过实地培训、考察等方式帮助素质能力过硬、能带富、善治理的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致富带头人,让乡村振兴的“主心骨”硬起来、强起来。期思镇洪香铺村党支部书记祝孟乾投资500万元创建鸡皮塘沿生态农场,以种植海棠、木瓜、莲子,养殖狮头鹅、鸵鸟为主,年收益200万元,带动农户150户;杨绪彬投资300万元创建众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芡实、紫云英轮作为主,年收益300万元,带动农户100户。留住“良雁”。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淮滨县完善政策机制,通过用事业留人、政策留人、环境留人等方式,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下大力气把本土能工巧匠挖出来,把农业科技人才用起来,把各方乡贤精英引回来,为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搭好施展才华的舞台。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7月2日,邓州市桑庄镇利用农闲时节,对全镇216名农业经营主体者开展为期5天的职业技能培训圆满结束,通过培训,让更多“门外汉”变身“土专家”。     据悉,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培训+现场考试+实地操作”的方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邀请南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市科协的老师进行授课,围绕花卉苗木管理、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内容进行教学,并开展现场互动答疑解惑,确保每位参学群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前些年在南方打工,因没有技术挣不到钱。这两年回家乡后经常参加镇里举办的技能培训,学到了养殖、种植技术。现在,我在俺村花卉苗木基地上班,一个月5000块钱,还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小孩,我十分满意。”田营村村民夏俊峰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桑庄镇积极联系该市人社、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成立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服务团,加快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该镇把技能培训作为提技能、稳就业、促增收的有力抓手,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质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中牟获评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

        6月30日,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在洛阳举行。本次大会为获得首批12个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进行授牌,中牟县上榜。     近年来,中牟县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坚持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统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建立政策、规划、管理导向机制,强化资金、人才、队伍保障支撑,打造文化旅游强品牌、文化旅游新亮点,构筑文化旅游消费新高地。     中牟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聚集了主题公园11个,成为国内主题公园最密集布局区域,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普罗市集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消费快速复苏的巨大机遇下,中牟以节兴商、以文兴旅,打造了“深度游”“夜游”“暑期游”等一系列产品,文化旅游业恢复和发展态势强劲向好。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第六届大河金叶论坛在郑召开

         6月29日至30日,以“绿色低碳、智慧智能”为主题的第六届大河金叶论坛在郑州召开。此次论坛由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基地、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承办。     来自全国烟草行业的工、商、研、校方面的16位知名专家,用两天时间,围绕论坛主题作报告。内容涵盖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粮烟融合一体化绿色发展、精准烘烤与智能化、数字化调香技术等多个领域。他们围绕行业热点、科研前沿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理论研讨。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学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开幕式。     据了解,大河金叶论坛由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河南农业大学刘国顺教授于2011年创立,已先后举办了五届。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把高标准农田建成“舒心田”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开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新版建设指南围绕提高粮食产能核心目标,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全方位夯实粮食稳产增产根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新版建设指南更加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意愿,比如: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同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示范区内村庄总体达到环境优美,生活宜居;鼓励各地根据农民意愿,探索将土地经营权折股量化、确股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鼓励各地推行符合国家政策、尊重农民意愿、多方受益的规模化运营模式,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经营主体+运营主体+投融资主体”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二次分红”等方式,提升联农带农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支撑,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放眼大中原,“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计划至2025年,投资500亿元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投资不低于4000元。     我省各地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坚持“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构建多元投入、多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有机融合,使农民种田越来越舒心。一些地方在“高标准农田+”上做文章,引导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开发田园观光、亲子研学、休闲游乐、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旅游项目,农民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阔。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注重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田间工程设施建设要确保“实际,实用,实效”,充分征求尊重农户意愿,尽可能少占耕地,最大程度方便农户耕种管收作业,让农民种田更舒心。     不仅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耕作难、灌溉难、增收难等实际问题,把高标准农田建在农民的“心田”,建成农民的“舒心田”,不仅让农民种田舒心,还要让农民居住舒心、生活舒心、挣钱舒心,“用心种田”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粮食安全理念就会深深扎根亿万农民“心田”。

    [更多详情]
  • 04 2023-07

    芦笋地里养金蝉 地上地下都赚钱

         6月27日,在鲁山县董周乡小集村村民王跃的芦笋地里,拿把铁锨挖下去约40厘米,两个乳白色的小金蝉就出现在眼前,其中一个已有花生米大小,煞是可爱。     “前些天下了场雨,有人来参观时,一铁锨下去能挖出五六个呢,这几天没下雨,金蝉藏得深了些,不好挖了。这些金蝉是去年下的种,明年就可以出土了。”王跃说。     金蝉是蝉脱壳前的称呼,土语也叫爬叉,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可药食两用。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蝉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王跃今年40岁,2008年年初开始养殖金蝉,目前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金蝉养殖大户,本报2022年3月1日6版曾以《鲁山县王跃枯树枝上“种”金蝉》为题进行过报道。     “很感谢《河南日报农村版》的报道,上了报纸后,我的名气更大了,去年夏天找我买金蝉卵的农户比以前多了不少,目前正是播撒金蝉苗的季节,这些天几乎天天都有人过来买。”王跃说。     2022年,王跃在新种的5亩芦笋地里播撒了约80万枚金蝉卵,在他看来目前效果不错。据王跃介绍,金蝉不但可以养在各种树下,常见的多年生植物如芦笋、苜蓿草等下面也可以养殖。“按现在的市场行情,除了地面上芦笋的收入外,地下的金蝉一亩地纯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王跃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