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3-06

    贴上标签种麒麟瓜

     因坐果期不同标注不同颜色的标签,批次按签采摘,保障西瓜品质     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模式,发展农户种植增收的同时,还雇用留守妇女和老人务工增收     平桥区胡店乡     本报讯6月7日,在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龙岗村西瓜种植基地,大棚内绿油油的藤叶铺满地,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调皮地“躲”在藤叶间,看起来就十分诱人。与普通西瓜不同,这里的西瓜每个都带有不同颜色的标签。     “标签的颜色不同意味着西瓜的坐果期不同,我们按照标签分批次采摘,品质因此更有保障。”种植大户刘国锋说,他种植西瓜已经11年了,今年承包了600多亩地,共1000多个大棚,全部种的“美都”麒麟西瓜。     据刘国锋介绍,“美都”麒麟西瓜皮薄、酥脆、糖分高,价高俏销,很受消费者认可,胡店乡的土质也比较适合种植。为降本增效,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刘国锋牵头成立了祝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统一供种、统一供膜、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发展61家农户种植“美都”麒麟西瓜2300多亩,是信阳本地几家大型超市的合作供应商。     “我种瓜4年了,收的西瓜全部卖给合作社,一年收入一二十万元。”村民牛丽芬说。     除了发展农户种植,合作社还常年雇用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到基地务工,工人的月收入普遍在2000元以上。“‘美都’麒麟西瓜生长期10个月,可以采收4茬,用工数量较多,合作社仅劳务费开支一年就达上百万元。”刘国锋说道。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建温室养甲鱼

        利用阳光热效应和智能温控装备,打破甲鱼的冬眠习性,缩短甲鱼生长周期     村企联动,订单养殖,股份分红、返聘务工利益链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罗山县庙仙乡     本报讯6月7日,罗山县庙仙乡鼎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甲鱼繁育基地,内设一排排水池的养殖大棚雏形初具。这是该乡加紧建设的温室甲鱼养殖项目。     “项目将建设现代化温室甲鱼养殖大棚2座,内设养殖池40个,可一次性投放15万只幼苗,每年可收益300余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李松群介绍,项目充分利用阳光的热效应和智能温控装备,打破甲鱼的冬眠习性,使甲鱼始终处于快速生长状态,缩短生长周期,一般8~10个月就可以上市。     目前,庙仙乡立足发展实际,与鼎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建设占地29亩的庙仙生态发展稻鳖共育良种基地,从事甲鱼幼苗繁育、成品甲鱼销售,已建成鳖池30个,专业恒温孵化房80平方米,饲料冻库60平方米,每年可销售成品甲鱼4万斤、幼苗200万只。该合作社与庙仙乡3个村党支部实行跨村联动,推行订单养殖,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甲鱼苗、统一饲料供给、统一收购销售,建立股份分红、流转土地、返聘务工等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个,养殖户平均每户年增收2万元,工人每人月工资2000元左右。     “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特色、生态种养效益,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该乡党委书记吴士军表示。     截至目前,该乡村企联动协同发展的村有12个,参与合作社、家庭农场15家,带动特色种养农户236户,村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卢氏县连翘叶芽变绿金

        开发当地丰富却不为人识的自然资源,拓宽致富路子,拉长产业链条     个人富的同时带动乡亲租地、务工增收     本报讯(记者 刘景华 通讯员 张海军 高长军)“真没想到,原来一文不值的连翘叶芽加工成连翘青茶、红茶,竟成了俏销产品,一小提就能卖到200~1000元。”6月7日,卢氏县双龙湾镇东虎岭村连翘种植户莫章文说。     连翘果是连花清瘟胶囊、黄连上清片、双黄连等医药的必需原料,在近年来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凸显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价格一路攀高,但具有同等功效的连翘叶芽却春长秋落不为人识。     1960年出生于卢氏县徐家湾乡的杨献民,1990年放弃教师这一稳定职业,外出海南植树造林,2007年返乡创业,承包林坡51万亩,其中卢氏境内40万亩。     多年的荒山绿化中,杨献民发现了连翘叶芽的食用、药用价值,大胆按照制茶的工艺流程制作连翘茶,邀请业界专家学者检测、品鉴。有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杨献民于2016年投资2000余万元,在范里镇三门村开办卢氏县献民连翘茶厂,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立连翘示范茶园,承包19万亩野生连翘创办采茶基地,购置揉捻、烘干、包装等成套制茶设备,于2018年成功研发出全国少有的连翘茶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其因食药同源、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抑制流感、护肝降压等特殊功效,加上饮用方便,而备受城乡市民青睐。     卢氏县生态环境好,林坡面积大,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的连翘面积超过100万亩,被誉为全国连翘第一县,有着丰富的连翘叶芽资源。“我们流转土地得租金、采摘茶叶增收入、车间务工挣薪金,春秋两季采连翘叶芽,每天收入100~200元,车间务工每月工资2500元左右,上班增收、照顾家庭两不误。”范里镇三门村群众赵东丽感激地说。     连翘茶叶发展前景广阔,为杨献民扩大连翘茶生产规模增添了强劲动力。2022年,献民连翘茶厂在卢氏县产业集聚区建立二分厂(包装厂),注册的“卢翘红”连翘茶品牌叫响全国,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专利5项、企业标准21项,年生产能力由200吨增至400吨,线上线下俏销上海、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销售收入增至3000余万元。     杨献民致富不忘乡亲,帮助指导拥有万亩连翘基地的范里镇柏坡村建起卢氏县第二家连翘茶厂,并在三门峡市区、卢氏电商园区等地设立连翘茶叶销售点。连翘茶厂的加工包装车间、销售点全部聘用范里镇三门村、苗村脱贫群众,年支付千余名采茶工1000余万元、20余名生产工人100余万元,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子,拉长了连翘系列产品开发大链条。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滩区的坚守

        6月11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李屋村,收割后的麦田,留着齐刷刷的麦茬,玉米种已下地生长。部分地块里,黄澄澄的麦茬下,嫩嫩的、黄绿色的玉米苗若隐若现。     入村,拉着红色条幅的禁烧执勤点最先映入眼帘。     “麦子虽然收完了,但禁烧工作不能掉以轻心,巡逻还得继续。”村民李国义戴着禁烧执勤红袖标,在田间地头来回查看。他告诉记者,受村党支部书记李广付的影响,村民自发成立服务队,站好夏收最后一班岗。     见到李广付的时候,他正忙着给村民的玉米地浇水,高大的身躯弯下腰来一点点向前卷起水管,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李屋村位于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东部,距离黄河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这些年,区里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势头强劲,很多滩区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忙碌的“三夏”,守在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是外出人员和困难群众的后盾。     平时在外打工的李广青就是志愿者之一,收麦最忙的几日,在外打工的他回到村里,开着自己的“奔马”车,免费给乡亲们拉麦子。     “给钱说啥他都不要!”张晓红是村里的监测户,老人年迈、二女儿残疾,一家人全靠丈夫在外挣钱维持生活。收麦时,家里老小都需要她照顾抽不开身,是李广青把收好的麦子免费拉回了家。     农机组织、道路畅通、麦田抢收、烘干晾晒、腾足库容、损失理赔、应急调度……不止李屋村,韩董庄镇所有人都在发力。韩董庄镇小麦种植面积3.7万余亩,镇里为农机手统一配备了装有毛巾、解暑药品、口罩等用品的爱心大礼包,同时安排专职人员值班,随时为群众提供服务。     护航粮食颗粒归仓,黄河滩区,一群人继续坚守战“三夏”。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播种机“撵着”收割机

        6月7日,滑县留固镇西冢头村的麦田里,正鸣奏着一曲农田交响乐。轰隆隆,这是收割机全力收获的声音;突突突,这是拖拉机抓紧播种的声音。     正在收获的是种子田,不远处的滑县昌盛种业公司内,6个仓库已经准备就绪。“含水量适合的话,收获完直接可以入库。”公司总经理史万远说。     种上种子田,每斤小麦比市场价高8分到1毛钱,农民收益更高,夏粮收入有保障;种好秋粮,播种基础很关键。     抢墒播种,种植户争分夺秒。我不禁好奇,这墒情可以吗?留固镇农办主任韩红甫说,先看看麦田吧,像这块地,收割机碾压正常,没有出现坑洼,秸秆粉碎覆盖,不影响出苗,符合播种条件。     至于墒情,韩红甫演示了一种土办法,只见他蹲下抓起一把土捏成团说:“能成团,说明有墒。”随即他又站起将土团抛下,落地后散开,接着解释道:“这墒情可以,墒小,土不成团,墒大,不散开,现在正合适。”     一旁播种的农户坐在拖拉机上,大声喊着:“现在有墒,种上不用浇地都能出苗。”     拖拉机开过,我发现播种机里,玉米种是拌好的,复合肥随着播种一同下地。韩红甫说:“收完麦就能播玉米,估计三四天就能出苗啦。”     播种机“撵着”收割机,留固镇的13万亩小麦田边收获、边播种,很快田间又会是绿油油一片。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600个小麦品种同台竞技

        6月7日,随着气温回升,“中国小麦第一县”滑县进入收获高峰期,麦田里处处能听见收割机轰鸣。     机械化大潮中,在枣村乡的一块麦田里,传统的人工割麦场景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收获者弯着腰,不紧不慢,仔细收割的同时,还不忘把收获的麦穗打包、放上标签,整齐地码放在地头。     “这可不是一般的麦田,这是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河南滑丰种业公司董事长赵秀珍笑笑说。     100亩的麦田里,有来自全国的300个展示品种,还有300个参加区试的品种,前者为了选择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后者则是为了选育新品种。     抬眼望去,除了金黄一片,基本看不出来区别。赵秀珍沿着麦田边走边指着说:“这6行是一个品种,前面那6行是另外一个品种,一块一块,都是不一样的。”     同一块麦田里,田间管理完全相同,这就是育种人说的同等条件下。“同台竞技”下,肉眼看不出来很大区别,但不同品种其实区别很大。     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特性,并不是件容易事儿。     人工割麦子,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赵秀珍介绍说,每个品种选择两平方米进行人工收获,等脱粒后,还要进行室内考种,对小麦千粒重等各项数值进行记录、对比、测评,要保证品种不能混杂,这也是仔细打包分装的原因所在。     室外部分就更复杂了,滑丰种业科研育种中心技术人员王旭宁介绍说,从小麦播种开始,工作人员会对不同阶段的苗情、株高、病虫害等进行观察记录,用翔实的数据对小麦的各种性状做出评价。     “除了考种的两平方米外,剩余的小麦,要用小区收割机分别收获,品种既不能混杂又要全部收获,是一件挺复杂的事儿。”王旭宁说,每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要做到精准有效。     无论是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还是选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对于滑丰种业和赵秀珍来说,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优中选优,才能让老百姓种上放心的好种子。”     站在麦田里,赵秀珍透露了自家品种的数据:“这个品种今年千粒重在48克左右,赶得上常年水平,但比去年稍低。”在自主研发品种的同时,赵秀珍还注重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既开展育种工作,还联合培养育种人才。     等收获结束,农业专家在实验室忙碌的时候,这块农田里将会种上从全国征集的玉米品种,继续为牢牢抓住种子“芯片”出力。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大型音乐剧《愚公移山》在济源上演

         “太精彩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们坚韧不拔、勇敢向前,今天以舞台音乐剧的形式展现,非常震撼。”6月10日晚,刚看完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的济源观众李先生说。     当晚,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在济源文化城愚公剧场上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这是该剧继5月27日、28日在北京成功首演之后,在济源首次演出。     据了解,该剧是由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品,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创制的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王宁、御风与导师,在对历史文化的学习中,深深被愚公移山精神感召,将传统文化精髓纳入现代视野,融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开拓出新生活、新境界、新时代的新人形象。作品以哲学戏剧的手法,采用“戏中戏”的结构,营造出跨越时空的人物关系,使得当代知识分子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列子、愚公等进行对话,以中文“说唱”和歌舞的表现形式对新时代王屋山下的农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一系列感人故事进行了精彩演绎。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漯河“非遗购物节”掀起消费热

         6月10日,由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郾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漯河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郾城区文化旅游局承办的漯河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演暨“非遗购物节”主会场活动在郾城区黄河广场举行。     据了解,郾城区作为2023年漯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不但准备了精彩的非遗保护代表性项目展演,还特邀了面塑、烙画、泥塑砖雕、老槐树粉浆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戏帽等30余家非遗项目,精心打造了“非遗购物节”惠民消费活动,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集吃、游、购、赏、娱等于一体的非遗宣传平台。     活动现场,刚柔相济的八卦掌,诠释着“以柔克刚”的武术精神;曲折紧凑的豫剧沙河调,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由省级非遗项目青龙舞衍生的健身龙,更是让市民看得连声称赞。     “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想让更多的非遗特色产品走进市场,让市民游客可以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体验得到、带得走郾城非遗,共享非遗活态魅力,掀起非遗消费热潮,同时给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搭建平台,进一步促进文旅市场繁荣,赋能全市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合良说。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潘庄村以桃迎客

         一颗小小的桃子会带来怎样的产业效应?桃树种植面积从300多亩扩展到600多亩,从单纯的卖桃到卖无花果、软籽石榴、梨、蒲公英、鸡鸭鹅等,再到卖风景、卖生态餐饮,七年时间,平顶山市湛河区河滨街道潘庄村通过举办潘桃采摘节,人气越来越旺。     6月10日,湛河区第七届潘桃采摘节在潘庄村开幕,道路两侧是一个个售桃的摊位,桃园里人头攒动,游客在桃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     “一大早到现在就没有闲着,桃卖了有三四百斤,鸡卖了有一二十只。好在二儿子刚高考完能照看着摊位,不然我们两口子真忙不过来。”穿着围裙正在接待游客的桃农魏宝聚说,他家种了8亩桃、4亩无花果,桃园里散养了200多只鸡和几十只鹅,这几项总的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     “我们潘庄村原来种的都是水蜜桃、雨花露等,通过政府主导办‘潘桃节’,潘庄村的桃卖火了。第二年我又种了20亩蟠桃,加上原来种的5亩水蜜桃和10亩软籽石榴、5亩黄梨,果园面积已达40亩,不用出园售卖,年收入轻轻松松20多万元。”桃农张洪耀说。     潘庄村距平顶山市区约5公里,位于白龟山水库大坝下的沙河南岸,土质非常适合桃树生长,村民也有种植桃树的传统。然而长久以来因知名度不高,每当桃子成熟时节,村民都要开着三轮车到市区售桃,收益也不稳定。2017年,河滨街道主办了湛河区潘桃采摘节,桃农不出村,桃子就售卖一空。     看到种桃、卖桃收益可观,当年冬季,潘庄村群众开始扩大种桃规模。几年间,桃园面积由300多亩发展到600多亩,品种十多个,每年仅售桃一项收益就有300余万元。同时,潘庄村群众还引种了软籽石榴、无花果等,并开办起桃园农家乐。     就在潘桃采摘节举办当天,一块“五星工坊”的牌匾悬挂在了潘庄村北沙河南岸的翠竹园生态餐厅里。餐厅占地7亩,院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若园林,这是原在平顶山市区经商的潘庄村村民王红举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的,共有50多张餐桌。     “村里越来越旺的人气吸引我回乡发展,餐厅安排了30多名村民就业,从5月12日开业到现在,天天爆满。”王红举说。

    [更多详情]
  • 12 2023-06

    “豫见和美乡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公益行活动启动

         6月10日,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旗帜杂志社、河南日报社指导,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河南省豫宛商会主办的“豫见和美乡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公益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文慧,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张广智,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雅鸣等出席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发挥党政部门、专家团队、主流媒体优势,以三新(新农人、新农旅、新农品)、一节(直播节)、一论坛(和美乡村论坛)为载体,携百企进百县创百业,为农村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送人才、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旗帜杂志社负责同志在致辞中说,“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要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致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内在的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他表示,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播“三农”声音,讲好“三农”故事,发出“旗帜”好声音,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河南实践。     刘雅鸣表示,作为农业大省的主流党媒,河南日报社始终扛牢“三农”报道这个重大职责使命,聚焦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主题,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描绘乡村振兴画卷。河南日报农村版是省委、省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平台,坚持服务“三农”、深耕“三农”,为全省“三农”工作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河南日报农村版突出“党媒”“农媒”“智媒”定位,积极求新图变、加快转型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力“数字乡村”“两好学院”“三农智库”建设,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她表示,期待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画卷中映照人民群众和美生活,为建设农业强省、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三农”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志电作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助力人才振兴》的主题报告。     启动仪式上,“豫见和美乡村”系列活动组委会宣布“豫见和美乡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公益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豫见和美乡村”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梁小冰宣读组委会成立文件及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     据悉,本次系列活动将坚持“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帮扶济困、乡村振兴”的原则,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带头做实事,协助梳理各地乡村振兴举措,总结成功经验与实现路径,对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增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积极贡献。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