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3-04

    卢氏举办第三届杜鹃花季

         4月25日,卢氏县在豫陕交界处的瓦窑沟乡龙首山庄举办第三届杜鹃花季,来自周边两省八县万名干部群众参加开幕式和自由赏花游活动。     卢氏县第三届杜鹃花季由卢氏县人民政府主办,卢氏县委宣传部、卢氏县文联、瓦窑沟乡政府、朱阳关镇政府等单位承办,当天以龙首山庄为中心的3条赏花线路上游客络绎不绝,对卢氏县的自然山水、自然生态赞不绝口。     活动现场,瓦窑沟乡群众热情好客,展出土鸡蛋、土蜂蜜、木耳、核桃、槲包、兰花等当地土特产品供游客品尝、观赏或购买。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李鹏 情系网络谋发展

        “大博,你和贝贝可以多出镜,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带货品类。”“龚彦,咱们园区跟石家庄市藁城区的战略合作要尽快推进。”……4月24日,在柘城县青年创业园,面容文气的李鹏在跟几位自媒体达人讨论园区的发展规划。     李鹏是柘城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2021年从商丘市委宣传部来到柘城县,成为一名墩苗育苗干部。     柘城县的自媒体、网红从当初的各自为战,到在新媒体协会的组织下密切协作,再到共同运营柘城县青年创业园,无不包含着李鹏几百个昼夜的辛勤付出。     柘城县民间网红资源丰富,遍布县内多个乡镇、村庄,如“大博奶奶”“土渣倩倩”等,都拥有几百万的粉丝。李鹏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当地大部分知名网红,倾听他们的意见,征求他们的建议,还亲身体验主播们的日常状态。     通过充分筹划,2022年年初,柘城县新媒体协会揭牌成立。截至目前,该协会已吸纳120余位会员,全网总粉丝量达9600余万。     协会成立后,李鹏更加注重对新媒体行业的引导。在他的牵头下,柘城县新媒体协会每季度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每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号召网红们共建清朗网络空间,传递响亮柘城声音。     “以前只顾着练才艺涨点粉,现在俺每个人都是柘城的代言人,要向世界展示柘城最光鲜、最多彩的一面!”抖音账号“大脸妹脸大”的运营者李瑞雪说。     2022年2月,柘城县新媒体协会以“爱柘城”为主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组织8名自媒体达人与企业达成合作,开展20余场系列“公益直播带货活动”,合计销售柘城特产辣椒酱4000余瓶、其他农副产品1000余单;与柘城融媒体一同为农户开播《爱心助农》公益直播专场,帮助农户卖出3万斤蒜薹、100多万斤娃娃菜、2000斤火龙果、1000斤葡萄等。     同时,该协会已组织开展两届“千万达人培训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组织杭州返乡创业优秀团队为本地5名小微达人配备专业的运营、助播、中控、选品团队等,开展本地产品专场直播带货25场;发掘培养6条柘城本地“三农”产品供应链,协助其与柘城本地两家企业和一家农村合作社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年度合作协议金额500万元。     为了更好地将新媒体行业发展推向深处,李鹏多方协调省市媒体和优秀新媒体公司资源,多次走访各地创业、直播基地,深入了解相关产业发展趋势。     经过多方对接考察,3月20日,柘城县青年创业园“三农”事业部、游戏事业部、本地同城事业部、电子竞技事业部、矩阵宣传事业部、专场直播带货事业部等6个事业部揭牌运营。同时,与深圳两家MCN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整合平台相关UP主160余名。“三农”事业部已经组织6位“三农”领域的新媒体达人协助两家企业进行新媒体销售转型,其中金忠鹅业80%的销售订单通过新媒体达成,每月销售鹅苗15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蒙牛奶源基地破土动工

          “我宣布,蒙牛乳制品百亿产业集群淮滨县三空桥乡现代化智慧牧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4月26日,随着信阳市政协副主席、淮滨县委书记梁超一声令下,蒙牛奶源基地——淮滨县三空桥乡现代化智慧牧场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三空桥乡现代化智慧牧场是蒙牛集团在河南区域布局的重点战略奶源基地,该基地所产鲜奶将在蒙牛焦作工厂加工包装后,销往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届时,在为我省人民提供优质健康乳品的同时,三空桥乡现代化智慧牧场也将为河南全省尤其信阳市扩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覆盖范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蒙牛乳业相关人士介绍,该项目总投资额15亿元,占地面积800亩,规划设计一期存栏规模5200头,二期存栏规模10000头的现代化智慧牧场及田园综合体。该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鲜奶3万吨。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许昌首家

         4月24日,记者从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位于该区的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继迅达”)日前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省级外资研发中心,这是许昌市首家被认定的省级外资研发中心。     据了解,根据豫商外资(2021)17号《河南省外资研发中心认定办法》文件要求,3月中旬,省商务厅组织召开2023年第一批河南省符合“十四五”期间享受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认定工作会。最终,根据评审结果,认定西继迅达研发中心、正大生物研究院、中集华骏高端专用车工业设计中心、河南省智能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外资研发中心等4家为河南省“十四五”期间享受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     据介绍,西继迅达曾先后参加了8项国家标准的制定。特别是近三年,该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亿余元,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获河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授权专利154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0项,位居行业前茅。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技炫中原

        4月26日,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在濮阳市奥林匹克体育馆举行。     “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是部省共同推进河南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省技能人才工作的一件大事、盛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丁同民介绍,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技能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2022年新增技能人才突破400万,比上年净增290万,高级工以上占比达35%。今年一季度,新增技能人才(取证)108万,新增高技能人才39.8万。     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世赛、国赛,围绕全省先进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等七大产业,设定70个比赛项目,参赛选手2000余人,是河南迄今为止举办的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来自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郑州航空港区的19个代表团参赛,参赛选手2221名。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豫农绿色优质名片品牌计划”启动

         4月26日,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承办的“河南省绿色食品主题宣传暨产销对接活动”在郑州市开幕。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河南日报农村版代表为“豫农绿色优质名片品牌计划”共同揭牌。     “河南省绿色食品主题宣传暨产销对接活动”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为主题,现场设置展示区和品鉴区,来自全省的150家企业500多种绿色食品集中亮相,产品涵盖所有食用农产品品类,供广大市民近距离体验。     “豫农绿色优质名片品牌计划”是河南日报农村版精心策划的一档品牌栏目,接下来将连续打造系列活动,持续打造农业品牌盛宴,积极打造绿色“名片”。系列活动之一“首批品牌专家受聘仪式”也于当日举行,首批共有7位知名专家受聘为“品牌观察员”。产业品牌顶层设计专家、县域品牌IP架构师郑淑是全国大学生创业导师,她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应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品牌赋能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其他几位专家也纷纷表态,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为河南品牌强农出谋划策。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樊恒明表示:“‘豫农绿色优质名片品牌计划’将立足河南省农业品牌建设现状,积极推动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擦亮河南农业品牌‘绿色名片’,扮靓河南绿色产品,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品牌支撑,为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一季度我省GDP同比增长5.0%

         4月26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今年以来,我省全力以赴拼经济,一季度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生产需求逐步改善,质量韧性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4968.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8.7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179.88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8140.35亿元,增长5.7%。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较好。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各地积极开展田间管理,小麦苗情持续向好。气象条件适宜,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较好,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041.22万吨,增长3.2%。全省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生猪出栏1878.62万头,增长2.4%;猪牛羊禽肉产量202.47万吨,增长2.7%。     服务业加快回升,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6.8%。     市场销售明显回暖,升级类商品销售较旺。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4.29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895.49亿元,增长9.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793.75亿元,增长9.7%;乡村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1.74亿元,增长9.3%。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一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4元,同比名义增长(下同)5.2%。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4.6%、7.7%、2.7%和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3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7元,增长5.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15,同比缩小0.04。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洛龙区 乡村颜值内涵双在线

         4月25日,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学府街道的香溢南山牡丹文化生态产业园中,花香馥郁,一群花农正忙着牡丹鲜花的采切作业,一株株花苞滚圆的株枝被从枝干底部完整切割……     “经过修剪、补水、包装、冷藏后,随后经专业化冷链运输,3天后,洛龙的鲜切花将远销荷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学府街道农办负责人说,洛龙牡丹鲜切花知名度高、销路好,在国内外市场十分抢手。     据了解,香溢南山牡丹文化生态产业园的采切期将持续至5月份,预计牡丹、芍药鲜切花可达40万株,预估收入可超过500万元。     “花经济”是洛龙区因地制宜持续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科技园街道溢坡社区位于洛南高速口,地理位置优越,2022年3月,洛龙区引进专业化乡村运营机构,在环村沟域里打造以高端研学、亲子游乐、近郊旅游等为主体产业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目前,该社区建成12个采摘园、1个农产品种植基地,带动200余人就业,实现年集体增收500余万元。     近年,洛龙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因村施策、多元探索”创新乡村振兴新路子,重点围绕项目建设、乡村运营、要素保障等方面,高质量编制了86个农村社区规划,构建全域三级规划体系,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实到3大类、521个、总投资61.32亿元的乡村振兴项目上,形成了精品果蔬、名优花卉、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四大特色产业,以市场化理念建设乡村、运营乡村,让乡村有颜值有内涵。     洛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特色化优势,提升公共服务与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洛龙乡村“颜值”“内核”齐头并进,把近郊乡村连片打造成“洛阳城区后花园”。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偃师三轮摩托车产销量占全国份额三分之一

         4月26日,2023年第十届中国(偃师)三轮摩托车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外贸出口洽谈会在洛阳市偃师区开幕。     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摩托车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偃师,紧扣“合作、开放、共赢”主题,共研行业发展大势、共享发展经验、共商发展大计。     偃师三轮摩托车产业历经40年的发展,现有三轮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15家、零部件生产企业270余家,产销量约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配套最全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形成了以珠峰耀隆、长江边三轮、北易大阳、望江摩托、大志摩托、伽思贸易等为龙头的出口集群,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拉美等地区。近三年,全区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供货值约40亿元人民币。

    [更多详情]
  • 27 2023-04

    行走漯河品乡村“五味”

        近年来,漯河以“中国食品名城”美食文化为贯穿,以贾湖骨笛、小商桥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相继开通了4条幸福乡村生态游线路,串起了“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考古遗址贾湖村、康养旅游大李村、生态旅游胡桥村、乡愁记忆袁集村等旅游景点,2022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     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明确提出,要推动食品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提升改造,融入贾湖、许慎及食品等文化标识,以漯湾古镇、食尚年华、河上街、南街村等为依托,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在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精心谋划下,4月29日,作为中国食品博览会的热场活动,“漯河2023美食嘉年华”将在临颍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拉开帷幕。“五一”假期期间,省内外游客在“馔遍沙澧”寻味美食的同时,还能循着4条幸福乡村生态游线路“行走漯河”,来一场“洋、古、野、俗、养”五味俱全的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新体验。     “洋味”智慧农业新食尚     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与郾城区商桥镇商桥村交界处的“小商桥”景区,是岳飞成名之战——郾城大捷的主战场和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所在地,也是脍炙人口的《满江红》的诞生地。     在商桥村,还有一个热门景点——“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园区内的爱思嘉农业科技,是一处面积达85392平方米的设施农业大棚,大棚里种着高12米的“番茄树”,一串串的樱桃番茄晶莹剔透。     “大棚采用了荷兰文洛式温室结构、瑞典Svensson的幕帘天窗系统、椰糠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熊蜂授粉等十大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了新能源、物联网、光电、无土栽培等多学科前沿技术的应用。”工作人员符鹏鹤介绍,“去年9月完成了首批12万株番茄定植,采摘期长达10个月,预计年产3000吨大粉番茄、串串樱桃、夏日阳光等优质番茄,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除了温室大棚,园区内移步换景,花世界花境景观、熊孩子乐园、建业大食堂、二十四节气民宿……“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以农食融合为主题,建设了食尚里街区、花世界温室区、休闲农业区、思嘉民宿区、思嘉田园区、设施农业区六大区域,集现代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乡村特色亲子游乐、农事和民俗演艺、农业创意产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能赏奇花异草、观田园风光、品特色美食。     “这里好吃、好玩又好看,我这是第二次来了。”临颍县耿庄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园区吸引了大批本市及周边地区的小学生前来研学实践,日均客流量达2700余人次,周末高峰期日接待小游客3000余人次。”食尚年华总经理王双赞说。     “古味”传承一脉文韵香     距今7800年~9000年的贾湖遗址,因出土被称为“中华第一笛”的贾湖骨笛而闻名于世,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处的贾湖村,是贾湖遗址所在地,村南的贾湖水草丰美。     “贾湖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8日开馆。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贾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的模拟场景。”漯河市文旅局驻贾湖村第一书记赵伟凯说。     如今,贾湖村已建成了集文化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于一体的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漯河市幸福乡村游2号线。     “游览贾湖遗址,可不要忘了品尝北舞渡胡辣汤。”在贾湖遗址博物馆,记者巧遇带领客人考察项目的北舞渡镇镇长胡占江。他说,北舞渡胡辣汤也算是中原老字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利用2.5亿元专项债打造的胡辣汤文化小镇正在做开工前筹备,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胡辣汤文化产业基地范本。     “乡野味”守护一方生态美     高大的巨紫荆、红玉兰树下,恐龙园、丛林穿越、蹦蹦云、松鼠屋等游乐设施穿插其中……走进建在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苗木基地里的3A级景区蝈蝈部落,扑面而来的是充满野趣的生态气息。     绿树掩映中的胡桥村,一直以来的主导产业是绿化苗木种植和园林绿化,如今,胡桥村依托村内水系景观、5000亩苗木基地两大生态资源禀赋,在深挖乡村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文旅产业,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化旅游特色村。     2023年1月,胡桥村与四川九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蝈蝈部落旅游精品项目。“我们现拥有胡桥实业、胡桥园林、胡桥旅游开发等三家村集体企业,在继续做好主导产业苗木种植、绿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模式转型、价值转型,打造‘胡桥乡村文旅’,带动文化消费、教育培训,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胡桥村党总支书记胡青举说。     “俗味”诠释农耕文化牌     “村里有1200多亩地,其中400亩发展光伏,剩下的800多亩地流转给了瑞兴农业科技公司。”舞阳县保和乡袁集村村支书周尽忠说。     村民都干啥?答案是:建设民俗旅游村!     袁集村因集市繁荣而得名,旧时漯河至南阳古官道临村而过。至今村中仍然保存一处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有古井、古桥、古树、古建筑、古商道等历史文化资源。     “我们与河南郑百园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对村庄牌坊、房屋、道路、坑塘等进行统一设计建设,现已建成袁家宴美食园、农耕博物馆、农民画传承基地和乡村戏楼、综合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村民通过租赁、务工、经营、入股四种收益方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全民参与、自愿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周尽忠说。     袁集民俗村项目已初现成效,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举办了袁集村首届灯光节、村春节晚会等活动,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50万元。     “康养”颐养天年在田园     “大理很远,大李很近”。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古民居院子里的七里香,又迎来了盛放的季节。     大李村以“民宿改造”为基础,以“乡愁文化”为灵魂,以“文旅+康养+研学”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特色之路。     临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付沛沛,2019年曾被派驻到大李村任第一书记。     付沛沛说,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大李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应着力发展沉浸式旅游项目,比如手作、彩绘墙、中医康养等,都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过去,大李村很多人出去打工,留下大量老屋老院,部分老屋的年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末。     在县城经营婚纱影楼的村民李跃军、李晓华夫妇,将自家院落整修得富有诗情画意,并带动了一股老屋改造潮,也吸引来了有实力的公司落户大李。     大李村有一条街,街两边坐落着21户村民的宅院,其中只一户有村民居住。2022年4月,漯河颐家康养产业有限公司来到大李村,要将这条街改造成中医康养一条街。负责人王慧玲说,中医文化展示馆、中医康养艾灸馆等项目已经初步建成。     村里有着100年、200年历史的民居,经过现代化的整修,正焕发出新的风采,城里的游客在这里寻找乡愁的同时,身心也将在中医文化中得到治愈。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