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3-04

    乡村永生

        (一)     无垠的麦绿,是河南春天的底色。2023年2月19日,雨水。     尽管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北岸温县的农民却不敢指望这个名叫“雨水”的节气真的就是春季降雨的开始。     “前几天老板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有空没,如果有空了来给小麦浇返青水。”51岁的张法军嘴里说着话,手还不适闲:绿油油的麦田里已经整齐、均匀地竖起了两排喷灌架子,他需要赶紧把喷灌中间连接的水管接上、拧紧。     张法军是温县黄河街道麻峪村人,村里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大多外出务工挣钱。     “我不行,真不能出门。”张法军说,“父母都八十岁了,得照顾,自己跑到天边去,父母一旦有个啥事,到不了跟前,这是不孝!还有个儿子上初中,也得有人管,唉!这就是大家平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吧!”     即便待在家里,张法军也闲不住。附近村子有时会有需要帮忙同时也挣钱的活;包地种粮的老板知道他经常在家,有事就喊他去干;麻峪村不远也有几家工厂,闲下来了就进厂干几天。     张法军个头高,看起来很壮实,满脸是那种庄稼汉的红色,络腮胡子。     “本来前天就要浇地的,但风大,喷头喷出来的水被风一刮,地浇不匀;我看天气预报今天没风了,一早就来地里放管子了。”张法军说。     温县是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产粮县,是最早的小麦亩产过千斤县,也是最早的夏秋两季粮食亩产相加超过一吨的县,在这里有一座全国唯一的小麦博物馆。     张法军浇的麦地,尽管在黄河大堤以北,仍旧叫黄河滩地;漫长的中国农耕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至今在河南很多地方,即便距离黄河几十上百公里,他们脚下踩着的依然是黄河淤土。     张法军这次接的活,浇灌面积接近500亩,每个喷头持续工作6小时,能保证麦地有“一犁墒”,移动一次浇灌设备能浇30多亩地,如果昼夜不停,这次他需要干五天到七天。     农民说的“一犁墒”深度为七八寸,折合现在人们常说的降雨量基本是18毫米以上。     “必须把地浇透了,要保证小麦产量,灌溉真的很重要!”张法军说,“作为农民,你糊弄地,地糊弄你!”     张法军每天的工钱是120元,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纯粹就是个“农民雇工”。“我有8亩地也在这一区,看见庄稼长势好,心里舒服;更重要的是,除了能得到的土地流转费,地里产粮多了,我还能分红呢!”张法军说。     一个土地被流转的农民、一个“农民雇工”,这个一般意义上的“甩手掌柜”,为啥如此在意耕地上的粮食产出呢?     张法军说:“俺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了不假,但村里的农民天天看着他们种地,如果遇上种地不认真的,这些农民就给合作社领导反映,要求下年开除这些人的种地资格!”     尽管耕地已经流转,农民还十分在意要把地种好,为何?     (二)     喊张法军浇地的叫陈鹏飞。     陈鹏飞是这一区耕地的负责人,他管的这些地是温县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里流转来的,这个合作社的当家人叫侯永生。     “现在我们直接经营的基本连片的耕地共有2万亩,最早是温县的8000亩,之后开封又有了1.2万亩。”侯永生说。     侯永生,1973年生,属牛;白净脸,看起来有些瘦弱,说话语速很快。     “我可能就是这耕牛命吧!高中毕业后,我就在本村开店卖农资,后来把店开到了县城,为了让农户买我的农药,先是免费用我提供的喷雾器,后来发展到我组织人直接去喷药,再后来是我承诺农户喷药见效后付钱,一直发展到现在我们合作社自己种地。牛命,一直干农业!”侯永生说。     合作社有23名员工,这么大面积的地根本是种不过来的。     “是的,我们就找本地愿意种地、也会种地的人来种!”     王保国今年56岁,是温县招贤乡单庄村人,是属于侯永生说的那种愿意种地、也会种地的农民。     “我们附近这8000亩地有十来个人领种吧,这中间我算是种地少的,一共是460亩,从2017年开始种地,一直到现在,没人到合作社告我种地不操心,我也就一直没有丢!”王保国说。     除了劳动投入,王保国种地是不需要资金投入的。     侯永生除了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他还注册成立了一个农机合作社和一个家庭农场。“现在我们总共有植保无人机五十多台,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等,大中型农机设备我们都是有的。”侯永生说,他们不单单自己使用,合作社还是多家农机装备、农药、农资的区域代理商,重庆、山东、江苏等地多个厂家的业务技术人员长期住在合作社,负责后续服务。     王保国不是侯永生要开工资的员工。     不投入资金、不发工资,王保国怎么挣钱呢?     “干活挣钱啊!”王保国说,整个春天一直到麦收,温县这地方几乎不会有什么有效降雨,一季小麦至少要浇水四遍,根据地块不同,每一亩地浇一遍水公司给的费用是十几块钱;加上秋庄稼,一年这460亩地要浇水六到八遍,2022年,浇了十遍水。     电费是合作社出的,设备是合作社配的,王保国挣的是浇地工钱。     另外,所有生产环节农机进地,王保国全程跟班服务,运个种子啊、倒个化肥啊,农机服务商都会给王保国一定的报酬,哪怕一亩地单项的服务费只给一块钱呢,对于王保国说已经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了。     “差不多吧,前三年分红少一些,每亩80块钱、100块钱,去年就高了!”王保国说:他这几年的平均年收入大体上是十六七万元。     张法军获得的是“农民雇工”每天120元的工资、自家八亩地的每亩每年600元的流转费用和高产之后的分红;王保国的收入则是劳动付出加上领种土地在产量承包基数增产部分的分红,总之,都是钱。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模式呢?     (三)     侯永生不好意思地说,他不会归纳,但他知道这种弄法能让大家都操心种粮、渴望增产、都能从高产中受益。     举个例子,常常能让人明白,那就例如:     张法军的一亩地流转给了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每年的流转费用是600元,这600元是合作社提前支付的。     种地是有成本的,犁地、旋地、播种、一喷三防、浇地、收割、秸秆还田乃至储藏、销售等,所有环节的支付都计入了生产成本;加上流转费用,假如生产成本是每亩地1600元,当年夏秋两季如果收入是1600元,对于合作社来说,那就是不挣不赔。     如果当年两季的收入是每亩地2000元,多出的400元就是侯永生设置的分红数额。     侯永生说:“分红的基本模式是,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分红额的50%,譬如每亩地分红总数是400元的话,农户分走200元。”     另外的50%是按“七、二、一”分的,拿走“七”的是王保国们,拿走“二”的是合作社的具体管理人员,另外的“一”则是合作社的,也就是说这“一”的收益归侯永生。     “2022年,我们这里小麦产量高、品质好、价格高,玉米价格也上来了,大家分的钱就多了!”侯永生说。     2023年1月,是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分红的时间。     张法军每亩地的分红数额是260元,他流转给永生农业的8亩地除了流转费外,他另外分红2080元。     另外50%分红数额,获得其中70%的是王保国这样的土地领种人,这一年,王保国拿到的分红超过10万元。     2022年度,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分红总额是188万元;而从2017年开始,该合作社的分红累计额度已经达到1000万元。     当侯永生成为当地的名人,被夸奖为“中国碗装中国粮”的践行者、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者的时候,侯永生挠挠头,憨厚地笑了,说:“其实没想这么伟大,我出身农民,应该服务农业、也愿意服务农业,我只想如何把种地这事办成、办好,办到大家都高高兴兴!”     办好需要办法。     “我做农业服务很多年了,整个粮食生产的全环节我都懂,这样的规模化经营,我能做到农资使用‘带量采购’,这种’带量采购’,肯定能降低生产成本的。”侯永生说。     另外他还有一个看不惯。     一些煤老板、房地产商这些年也开始投资农业了,但成功的例子不多;为什么?利字当头了。     他们把农户的承包地流转以后,地种的好坏就与农户没有一毛钱关系了;看见地没种好,农民骂他们二百五;看见收成好了,部分农民还眼气,弄不好趁人不注意,就把成群的羊赶到麦地里吃麦苗了,为啥?都是你老板的事,与我啥关系?     还有一点,有些农户“心活”,没有什么契约观念,本来签了五年的流转合同,说不想流转就不流转了,滋生很多矛盾。     “我这种弄法,最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合作社给你保底收益,庄稼收成好了农户也得利;这样,不关心地里的庄稼,就等于不关心自己的钱包了!”侯永生说。     永生模式的核心:利益捆绑。     (四)     资深农民侯永生不断想事,并且常常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很独特。     “譬如农机吧,现在购买农机国家是有补贴的,况且还不少,如何提高农机利用率,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侯永生说。     永生农业是最早购买使用无人机的,也是目前温县拥有无人机最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去年,上级安排‘一喷三防’,豫北这么大的麦播面积单靠一家一户用喷雾器作业根本不行。”侯永生说,“当时只要有连片的500亩麦田,我们接到电话就出发了。”     武陟、修武、孟州、济源等,当年,永生农业光一喷三防的面积就达70多万亩;尽管这种作业很辛苦,但多少总是能挣俩钱的。     侯永生解释说:“一般农民种地,都是看见蚜虫了才去治虫,我们都是有专业知识的,会根据温度、湿度判定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规模,真正能做到一喷三防的‘防’。”     无人机还有其他社会用途。     2021年7月水灾,侯永生连夜带着无人机到郑州,为一家医院送物资;还去巩义市站街镇用无人机给困在山顶的几位老人吊送方便面和矿泉水。     侯永生认为,这些事不值一提,继续说种粮吧!     温县是国内知名的小麦繁种区,永生农业的耕地全部用来繁种。合作社项目经理闫小全说:“一斤小麦种子能比商品麦多卖一两毛钱呢!”     合作社仓库里装满了氮、磷、钾含量各不相同的化肥,根据土壤含量针对性施肥已经是永生农业种地的公开秘密了,这也降低了种地成本。     “其实我们侯总真很独特的!说个你肯定没听说过的。我们所有的仓库都不通电、没有照明灯的。知道为啥吗?侯总原来做生意因为电线短路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怕了,从此仓库里不装灯。”闫小全说,天黑需要出货,保管员就用手电照明。     这种利益捆绑模式并不是侯永生忽然想出来的。     这种模式大规模推广前,侯永生对多种农作物都进行过托管试验并获得了相关数据。     “之前我托管过朋友的100亩花生,他每亩地给我850块钱,我包他亩产600斤花生,事实上最后亩产是1000斤花生。”侯永生说,不断地试验,让他对这种托底、分红模式逐渐有了信心、把握。     温县是铁棍山药的主产地,每年都有几万亩的山药种植,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他们现在常用的“山药套餐”管理方案,就是侯永生在2012年用时一年,从自己种的230棵山药每日不间断地观察、试验中形成的。     “原来种山药,亩产2000斤算不错的了,现在用我的‘山药套餐’管理方案,亩产3000斤算低产、4000斤算正常!”侯永生说得有底气、也有自豪。     但是,侯永生不种山药,他流转的所有土地只种四种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     他不认为自己专注种粮有多高的觉悟,他认为这是为规避风险。     (五)     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能规避农业风险吗?     “肯定能了!就说小麦吧,我算过账,国家保护价收购今年每斤又涨了两分,是1.17元,不说我们是繁种,也不考虑现在的小麦每斤1.5元的高价,我们每亩地一千二三百斤的平均产量,就能确保有利润了。”侯永生说。     钟情农业且做出显效的永生农业已经在政府部门挂上号了。     “今年秋季,焦作市要落实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我们已经和永生农业协商过了,他们愿意先行先试。”焦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法谊说。     永生农业确有先行先试的实力。     侯永生也数不清自己的合作社有多少个车轮子,反正仓库里库存的农资、农机足够多。“外出植保作业,一台面包车只能拉一架无人机,光我现在拉无人机的车就有十几辆。”侯永生说。     这些东西都是贷款买的吗?     侯永生说:“我胆小,怕赔钱,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从来没有从银行贷过一分钱。”     专业的表述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零。     这已经是顶级的优质企业了。     杨法谊和侯永生在业务上有密切关系,杨法谊说:“经常联系侯永生是因为对他这种多边增收的种粮模式有兴趣。”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不可能在嘴上念叨几遍就实现了,各地有各地的自然因素、耕作条件、种植习惯,农业的千姿百态注定了“从大到强”的路径多元,因此,在基层层面上探索并获得行之有效的经验就显得愈发重要。     作为中国的粮仓,粮食生产长期以来都是中央政府赋予河南的中心任务,如何在种粮收益低、耕地碎片化、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会种地等这样复杂的环境下,确保耕地的产出、粮食稳产增产,是河南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     “农户的承包地必须保持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年不变;一户一田尽管听起来合理而且美好,真正操作起来,综合成本、社会代价很难降低;随着人口老龄化,谁来种粮的问题也迫在眉睫。”杨法谊认为,还有农机利用率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发展数字农业问题等,如果没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热情、有能力的人或者团队进入农业领域,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就可能凸显。     另一方面,真正留守农村的农民,因为他们曾经有饥饿的记忆,对自己耕种多年的土地有着不一般的留恋和特别的感情,这也是单纯用钱去农村流转土地常常遭遇阻力的根本原因。     但这些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依然存在,而对于耕作渐次力不从心了。     侯永生说:“我们这种增产分红的做法,就是想让这些农民一如既往地关注土地、关注粮食生产,用增产分红的利益机制,既让农户觉得自己依旧是土地的主人,又避免了他们无力、无能耕种的问题,节省了他们购置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的费用,让他们靠流转稳定收入、靠分红增加收入。”     曾经有人劝侯永生调整产业结构获取更大收益,他对这种建议一笑了之,他认为他的底线有两条:第一,中国这么多人,没有粮食吃是要饿死人的,这是于国;第二,国家关于粮食的最低保护价收购,能让他这种粮食生产模式持久永续,这是于己。     永生种粮模式,被有关专家评价为:以种粮为核心的多方增收的同心圆模式。     杨法谊说:“这是现阶段保证粮食生产的一把万能钥匙。”     (六)     3月21日,春分。     临近中午,温县武德镇徐堡村村民杨国英给侯永生打了一个电话,说自家麦田里有一亩多的麦子出现了黄叶现象,不知道怎么处理。     侯永生吃过午饭就带人到了徐堡村。     “麦子没有什么大问题,土地肥力不足、地穷,麦苗本身弱一些,前几天下雪、低温,产生了冻害,喷施点叶面肥就过来劲了!”侯永生说,另外,在杨国英的十几亩麦田里,发现有蚜虫,他建议在喷施叶面肥的时候加上治蚜虫的药。     “小麦在这个生长阶段出现蚜虫不是很正常,我已经通知各个层的管理人员,下午就要下地观察情况了。”侯永生说。     永生农业“管理有方”,他们在用工业生产模式管理粮食生产,简单地说就是“分层法”。     第一层就是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或者说是侯永生,管理粮食作物2万亩或者更多;第二层是“陈鹏飞”们,合作社中层管理人员,每人管理面积在2000亩以上;第三层是“王保国”们,每人的管理面积在500亩以上。     各层有各层的责任,各层有各层的权力,各层有各层的利益,明晰的“责、权、利”格局,在永生农业,粮食生产仿佛进入了工业化车间。     除了这种管理之方,永生农业还靠技术进步与探索实现了精细化农业生产。侯永生说:“这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耕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譬如种子包衣。     花生种子历来都用“吡虫啉”包衣,如果长时间不更换,土壤中的害虫就会产生耐药性;而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种的花生三年前就改用“噻虫胺”做包衣材料了;并且他们在包衣中增加了杀菌剂,结果是:地下的蛴螬闻到药气就躲开了;早播花生即便在地下一个月不出苗,种子也不会受病菌危害烂掉。     玉米是高秆作物,生长后期容易有蚜虫病害,但此时高秆已经形成,喷洒作业难度大、效果差。     “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二次包衣。”侯永生说,“我们从种子公司购回包衣种子后,再次给种子包衣,二次包衣好像现在治病的靶向用药,就是为了预防玉米后期发生虫害。”     浇地也是有讲究的,也讲精细化。冬前的小麦封冻水,有条件尽可能漫灌,要浇透;返青水也要浇透,之后再浇水,就看墒情了,五六厘米深的土用手握不成团了,就要开泵浇水。     “很多因素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沙壤地和黏土地不同,地温、气温、风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大喷灌和小高喷也有差别,因地而异,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标准。”侯永生说。     焦作市对粮食生产特别重视,尤其是夏粮生产。     “去年,我们这里的小麦飞防六遍,其他地方至多是两遍吧!”杨法谊说。     种粮大户和农民普遍把小麦生产的后期管理认定为增产手段,这也给永生农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作业空间。侯永生说:“去年一年,合作社负责的植保面积超过70万亩。”     大面积植保甚至让永生农业在农资农药采购方面有了价格话语权,“集中带量采购”自然降低了生产成本。     标准化、精细化体现在永生农业的各个方面。     耕地有深度标准,旋地土坷垃大小也有标准,收割小麦麦茬高度有20厘米以下的限制,小麦联合收割机撒在地里的麦籽也有最高上限;条条框框规定好了,整个粮食生产就是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了。     在永生农业,种庄稼已经不再是比葫芦画瓢,各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和智慧。     共富模式、工业管理、精细生产三结合,让永生农业有声有色。     也许侯永生根本想不到,他在中原大地上的种粮探索会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遍认可。     群众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在这种模式下无缝衔接、完美结合,完成农户增收、种粮者增收、企业增收的同时,粮多国安,真的保证了中国碗装中国粮;再者,提高了农机使用率,节省了生产环节的劳动力,很顺畅地走上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     这种利益捆绑,让粮食生产完全没有了局外人。     “真的没有想到,我们种粮居然有这么重大的意义!”侯永生又笑了,这次没挠头,有些羞涩。     应了一句老话:决策在庙堂,智慧在民间。     侯永生,1973年生,属牛,这个新农人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种粮模式。     乡村永生,可始于此。

    [更多详情]
  • 06 2023-04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央指导组培训会议召开

        据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央指导组培训会议4日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主题教育督促指导工作。     会议强调,中央指导组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督促指导工作正确方向,聚焦目标任务,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实际成效。抓住重点和关键,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严督实导、以导带督,把各项工作做深入、做扎实、做到位。把握工作规律,讲究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精准性、实效性。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从严从实,树立良好作风形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完成好党中央交付的重大政治任务,推动主题教育正确有力、扎实有效开展。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桃花经济”富了百姓

         3月30日,内黄县豆公镇万亩桃园,朵朵桃花绽放枝头,或深红,或浅白,与蓝天、河流交相辉映,漫步十里桃林,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近年来,豆公镇做足“桃文章”,做活“桃花经济”,围绕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产业乡村振兴,助力村民增产增收。     豆公镇万亩桃园以崔大晁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关大晁、田大晁、李大晁、渡村等四个村,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桃园面积达1.7万余亩,各类大桃20余种共80余万株,年产大桃1.2亿余斤,亩均收入达7000余元。     豆公镇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积极引进卫恒生态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群众入股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集赏花旅游、休闲娱乐、增收致富于一体的“桃花经济”。     3月25日至3月26日,仅两天时间豆公镇万亩桃花园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带动43户群众户均增收3000余元。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红花苗做成饺子馅种植户发了创意财

        往年被种植户间苗丢弃的红花苗,现在被食品企业相中,加工成了饺子馅,成了“贵族”菜,这也让卫辉红花种植户发了笔“意外之财”。     获得“意外之财”的卫辉市鑫福林卫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保林说:“红花苗做饺子,这事在当地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3月30日傍晚,一辆装满红花苗的小型货车从卫辉市鑫福林卫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出发,将连夜运往鹤壁市的一家食品企业。“这车苗过磅是2500多斤,卖了3200元。”李保林说。     前几天,鹤壁市的一家食品企业跟李保林联系,要购买红花苗开发速冻饺子,一斤红花苗收购价是1.3元。于是,李保林便组织村民开始到红花种植基地间苗,以保障食品企业供应。     其实,红花苗是一道好菜,过去农户把从地里间出来的卫红花苗拉到家里,炒着吃、蒸着吃、焯着吃,但是太多了,也吃不完,大部分都丢弃了。“没想到现在也能卖钱了,而且价格还不赖。一亩红花大概能间苗1000斤,把红花苗卖给食品加工企业,一亩地就又增收1300元。”李保林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红花是一味中药材,入药的主要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卫辉市的红花被誉为“卫红花”,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受全国医药界的好评。目前,红花在卫辉当地被广泛种植,面积超万亩,数千户农户因此受益,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致富“红花”。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艾”播山乡“植”富一方

         3月29日,记者走进叶县常村镇瀚博艾草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阵阵艾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艾草进行深加工,制成艾绒、艾柱、艾条等产品。旁边的展厅内,足浴包、艾枕、艾灸条、艾绒被等产品琳琅满目。     “这几年艾产品不愁销路,行情很好,常常供不应求。”该公司总经理马金鹏说。     常村镇地处叶县、鲁山、方城三县交界,是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有荒山荒坡11万余亩。传统农作物产量不高,却很适合艾草生长。2018年,该镇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鼓励发展艾草种植,不仅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助,还向种植村派驻科技特派员跟踪指导,大大激发了村民种植艾草的积极性。     为把艾产业做大做强,常村镇党委、镇政府还通过招商引资、以乡愁留住返乡创业人员等方法,先后引进河南千村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叶县瀚博艾草有限公司等艾草加工企业,积极转化本地艾草,生产足浴包、艾柱条、艾脐贴、艾绒被、艾绒枕等康养产品。     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延伸艾制品销售流通链条,促进艾草产业内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融合,真正实现了变“政府输血”为“产业造血”。     随着艾产品走俏市场,当地村民纷纷开始规模种植,最后延长产业链制作艾产品,不仅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为20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小小艾草成为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     目前,常村镇艾草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艾草加工企业5家,年产值1.5亿元以上。艾制品销往湖北、湖南等多个省市,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艾草产业已成为叶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小艾草”成为“致富宝”

         “这批艾棒装箱后就可以发给买家了。你看成色多好,艾绒细密,香味清雅,燃烧时间长,市场销路一直很不错。”3月29日,在淮滨县好知艾艾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气扑鼻而来,机器轰鸣,工作人员分工作业,一派繁忙的景象。     “艾草种植成本低、亩收入高、方便管理、经济效益也比较好,而且一次种植持续收益多年,一亩地艾草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小麦的3倍。作为附加值高、辐射带动效益强的新兴绿色产业,艾草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般农户种植,自己打理的话,除第一年的种苗费用500元外,每年的追肥、机器收割也就300多元,一亩地正常年景可以净赚3000元。”好知艾艾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     当初试种200亩,现在增长到5000亩,艾草在防胡镇的乡村振兴大战中一骑绝尘,“香”溢四野,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致富草”。     据了解,为助推艾草产业发展,防胡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同时,为推动党员群众“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产业基地”,防胡镇以“党建联盟+产业联盟”为顶层设计,走红色党建与绿色产业融合之路,用党建引领艾草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农场、工厂、市场有机衔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为响应淮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实现“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市场主体的经济优势有机融合引领乡村振兴,防胡镇党委牵头,以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共同应对困难等为目的,引导本地艾草企业与其他乡镇艾草种植个体或经济组织结成了产业联盟,以“组织共建、队伍共管、资源共享”,建好产业党组织为目的,引导全县所有艾草产业党组织结成了党建联盟,把原本无人问津的野草,变成让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草”,变成实实在在的“富民草”。     截至目前,在“产业+党建”双联盟的引领下,艾草产业已覆盖全县5个乡镇,形成了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艾草”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宝”。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羊肚菌迎丰收年产值超百万

         “我们种植羊肚菌两年了,现在技术比较成熟,一个棚能收1300斤,每斤60元左右。13个棚年产值110余万元,带动300余人增收,是个好项目,争取今冬再发展5棚!”3月29日,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袁沟社区羊肚菌种植基地,菌香扑鼻,欢声笑语,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金彩喜上眉梢。     吴金彩是2021年年初上任的,之前她在市区经营房产项目,“人才+资金+项目”让社区步入发展快车道。小小羊肚菌,撑起致富伞,袁沟社区羊肚菌规模种植是伊滨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伊滨区辖4个镇87个社区,近年来,该区对标洛阳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思路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产业特色高效”的原则,立足资源和特色优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出台扶持政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现代园区智慧农业,创新“农业+”模式,推进“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示范引领,聚焦“万亩花卉、万亩苗木、万亩小米、万亩林果、万亩花生”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林果、小米、花生、红薯、羊肚菌等特色农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寇店镇“千亩谷子、千亩花生、千亩大豆、千亩艾草、千亩中药材、千亩石榴”六个丰产“千亩方”种植新模式,李村镇大豆、羊肚菌种植,诸葛镇谷子和石榴种植,庞村镇采摘、观光旅游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130家、家庭农场25家、合作社96家。     “下一步,将持续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深入挖掘和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与市场紧密联系,鼓励支持更多乡贤、优质乡村运营商投身农业生产,积极打造‘一村一品’,新上一批农业产业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伊滨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峥鹏表示。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种植大球盖菇绿色环保又增收

         3月25日,泌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球盖菇产学研种植基地里,湿润的泥土中,一朵朵小圆球状的大球盖菇长势喜人,1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采摘,整个基地呈现一片繁忙丰收景象。     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是管方正,泌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他的高中母校。大学本科毕业后,管方正在洛阳认真学习了大球盖菇的种植知识。去年8月,他开始返乡种植大球盖菇。当年,在学校老师和领导的支持下,他利用母校闲置的土地栽培了13亩大球盖菇,采取“产、研、学”的经营模式,建立了泌阳县首家大球盖菇示范科研基地,开始探索在校企合作中发展大球盖菇产业。     据了解,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大球盖菇实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等营养成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口感极润滑爽,香浓特别,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很大。     “大球盖菇整个栽培过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绿色又环保。栽培技术简单粗放,可以露天栽培、林下栽培,也可以大棚栽培,可在4℃~30℃范围内出菇。一般在每年8月种植,播种60天后即可出菇,一年四季都可出菇。种植大球盖菇投入低、产量高,每亩产量达6000~8000斤,每亩净利润3万元以上。”管方正介绍,大球盖菇栽培原料来源十分丰富,主要原料有麦秆、玉米秆和栽培过的食用菌废料等。栽培的废料还是优质有机肥,可有效改良土壤,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种植食用菌换来车和房

        “我说,趁这段时间,咱们先去买烘干机。等菌子下来了,咱们就可以用了。”王章强说。     “那这笔500公斤干菌的四川订单咋办?不先去预收一下,给菌农打个招呼,到时候能交得了货吗?”王章甫不忿道。     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在这里,王氏两兄弟是出了名的致富能手。从木耳到香菇,从花菇到羊肚菌,王章强、王章甫靠种植食用菌发了财,买了房,置办了小汽车。目前,兄弟二人的羊肚菌大棚仅在谭家河乡尚河村柏树塆组就有20余亩。他们还带动了周边邻村和湖北省种植农户30余户,共种植羊肚菌120余亩。     为啥要种植羊肚菌?“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价值也高。目前,国内的干菌价格基本上达四五百元一斤。”王章强说。     收获了以后怎么卖?王章甫说:“羊肚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基本上都用于养生和餐饮等行业。随着市场放开,很多收购商都做起了出口贸易,他们特地从大城市赶来我们村收购干菌,再远销到德国、日本等。你看这个四川客户,3月初就在微信上预订了。”     作为食用菌种植“先行者”,王章强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接触这个行业。他远赴四川,师从羊肚菌栽培技术创始人、发明人朱斗锡教授学艺。经过努力,王章强摸索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规律和技术,将鲜菌亩产量从两三百斤提升到七八百斤。     在谭家河乡尚河村党支部书记周治波眼里,王章强是个“技术型男”。他说:“尚河村有着香菇、木耳的种植传统,在王章强和王章甫的带动下,已经有几十户村民开始从事羊肚菌种植。今后,依托他们的娴熟经验,我们要在全村大面积推广,带动更多群众从事食用菌种植,获得经济效益。”     对于土地的利用,王章甫颇有心得。他说:“羊肚菌的生产周期正好是冬闲时节,十一、十二月整地播种,次年三月就能进行采收,采摘结束后还能插秧播种,完全可以实现‘一地两用’。”     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绿茶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还是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延伸地。该区依托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市农科院科技人才和研发成果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其中,浉河区的椴木和袋料栽培技术在3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建立省内外栽培基地30多个。该区多个知名特色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已经成为引领食用菌产业的中坚力量和技术营销平台。     远眺山间,看着阴雨天的云雾翻腾,王章强憧憬着未来:“下一步,我再买三组烘干机、组建冻库。我还准备去全国各地走走,拜访一下别处的‘高手’交流分享经验,回来后更好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     争了半天,王章强还是服了软。他开上越野车,到农户家预收干菌制品。

    [更多详情]
  • 04 2023-04

    院县共建共筑兰考特色林果产业新高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果品的需求已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优质、安全、绿色的果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3月18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葡萄、梨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培训会在兰考县举办,来自全县的100多名农技人员参加培训。     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尚泓泉在会上表示,自2014年省农科院携手兰考县开展院县共建工作以来,院园艺所专家团队紧紧围绕兰考县葡萄、梨等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推动葡萄、梨等新优品种和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落地生根,有力带动兰考林果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与现代化发展。     “控产提质”助力果品提质增效     “院县合作将近十年,我们感触很深。得益于院县共建,兰考县葡萄、梨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是种植面积增加,另一方面老百姓切实受益,种植葡萄、梨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兰考县副县长邵运辉在会上表示。     “兰考葡萄、梨种植产业发展很快、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但是,市场对高品质精品水果需求强烈,这就需要种植管理的精细化和高品质化,高品质是品牌创建的前提条件。”尚泓泉表示,“控产提质”是品牌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针对兰考县梨园树龄老化、产量低、品质差、价格低等难题,省农科院园艺所多次组织培训活动,将专业种植技术送至梨园田间地头,助力兰考梨产业提质增效。     “良种配良法”科技支撑做优特色水果     “良种配良法”是稳产提质的重要举措。自院县共建以来,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团队发挥科研人员自身优势,由省、县级科技特派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多次到种植基地开展科技服务。     培训会上,围绕葡萄、梨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不同品种种植技术、果园健康土壤管理技术、稳产提质重要意义等主题,专家们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郭献平做了题为“梨树液体授粉技术”的培训,能够帮果农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果品生产经济效益。     “果园的管理要健康化,把我们的土壤改良好,造福子孙后代。”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土壤改良岗位专家杜远鹏教授表示。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研究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西及黄土高原试验站站长刘三军表示,希望“通过健康、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让产业得到更好更高质量发展”。     高产优质的密码有很多。安徽农业大学贾兵教授做了题为“梨木栓病防控与省肥栽培技术”的培训,助力果品生产的绿色、安全,符合消费者需求,现场赢得了种植户好评。     打造品牌助力兰考林果产业发展     目前,兰考葡萄、梨等特色林果完成了品种换代和技术升级,优质果率普遍达80%以上。2021年,兰考葡萄、兰考酥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强省,我们与其他农业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但差距就是机遇。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科技要跟得上、品质要跟得上、农业品牌要打响。”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研究室主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试验站站长吕中伟表示,省农科院将加大对品牌创建的帮扶,以品牌创建助力兰考林果业产业发展,为兰考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站长王东升表示:“省农科院将继续高标准制订技术实施方案,高水平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高质量组织实施共建项目,与兰考县各有关部门多方联动、合力发展,为促进兰考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