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1 2023-03

    打造高效农业 鼓起农户腰包

        3月22日,博爱县金城乡高效农业示范园蔬菜大棚里,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分装、打包……一派繁忙。“我租了两座大棚种紫色长茄,管理到位产量高,今年价格又好,预计一个大棚能卖10万~15万元,两个大棚能赚10万元。”金城乡西良仕村村民庞长山眼里掩不住喜悦。     近年来,金城乡因地制宜建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怀姜、鲜桃、葡萄、蔬菜等特色种植,把更多农民特别是脱贫户镶嵌到产业发展之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结合当地蔬菜种植传统,2020年,金城乡整合全乡23个村扶贫资金385万元,建造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园第一部分为一座智能育苗棚和一座产品展示棚,育苗棚对外承包,已出圃黄瓜、番茄等蔬菜种苗150万株,产值230万元。第二部分为二十座高标准钢结构半地下温室大棚,全部出租,每座每年租金2万元,直接产生经济效益40万元。     据了解,产业项目蓬勃发展,金城乡仅脱贫人口中就有2260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此外,金城乡产业项目收益三分之一以上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每年可为参加公益性岗位的脱贫户每户增收11400余元。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蔬菜绿意浓 致富前景红

        3月28日,封丘县留光镇李王庄村蔬菜基地,一座座大棚内蔬菜生机勃勃,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菜香。     据了解,该蔬菜基地由李王庄村集体领办,并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由村委成员担任负责人。目前,该基地已建成蔬菜大棚76座,占地70余亩,以种植无公害有机绿叶蔬菜为主,李王庄村也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     同时,该村积极引导村民参与进来,让农民变股东,以规模化蔬菜种植为依托,把大棚蔬菜作为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村里技术人员不定期为菜农进行技术指导,不仅让村民学到了技术,还为村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三月桃花艳 果农笑开颜

        3月27日,灵宝市故县镇冯家塬村田野里五彩缤纷:白色的梨花、金黄色的油菜花、粉色的苹果花、绿色的麦田,最惹人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粉红色的桃花。     “我承包了5亩桃园,去年收购价每斤四块多钱,一亩地能卖两万多块钱,就珍珠枣油桃这一项,纯收入有十几万元。”今年55岁的王文辉说。     据悉,冯家塬村2019年引进珍珠枣油桃,目前已栽植1100余亩。     当天,在一片新栽植的桃园里,村党支部书记陈文生和乡干部正在查看小公主枣油桃树苗长势。陈文生介绍说:“这是我们新引进的品种,共栽植了400亩,珍珠枣油桃七月底八月初成熟,小公主枣油桃六月就成熟了,经济效益比珍珠枣油桃更高。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五星’支部创建,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大力发展软籽石榴、山药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大棚经济活力足 集体农民双增收

        3月27日早上,民权县褚庙乡郝楼村果蔬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内,清新的芹菜香味扑鼻而来,菜农们熟练地剪根、打捆、装袋,一片丰收景象。     “今天预计能采摘1600多公斤,我种的芹菜品质好,不愁销路,早早地被批发商预订好了,车就在棚外,等着装货。自从承包大棚后,一年能有20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种植户张保存满脸喜悦地说,自己共有10座大棚,种植有火龙果、番茄、辣椒、芹菜等作物。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该乡以建设现代果蔬大棚为切入点,组织种植户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并聘请农技专家免费为村民培训果蔬种植技术,吸纳种植能手参与承包管理。     “我们村好几个人都跟着我学习大棚种植,我打算外出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蔬菜品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张保存已有9年蔬菜种植经验,他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让更多的村民与蔬菜种植有了利益链接。     近年来,褚庙乡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果蔬大棚种植产业,通过“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模式,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畅销销路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棚经济”,有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闲置大棚养蝎 盘活集体资产

        3月27日,在鲁山县库区乡张湾村,一个标准化塑料大棚的钢管架上,分层摆满了白色的四方塑料盆,盆里下半部分是透气的沙土层,中间有2块气孔砖,掀开气孔砖,一些黑色的小蝎子出现在眼前。     “原来村里这二十来个大棚闲着没人用,里面长满了杂草,很可惜,加上这些年蝎子行情不错,就有了利用大棚养蝎子的想法。”今年41岁的吕延克说。     经过考察,2022年6月,吕延克先是改造了6个大棚,其中母蝎育婴棚2个,成品蝎子棚4个,又从附近村民手中收购了大量野生蝎子,开始了创业路。     “每个盆里能投放50~100只,这样一个6米*40米的标准大棚,能投放10万多只,4个大棚目前有小蝎子50万只左右,不过这种立体养殖模式比较费功夫,得逐个往盆里投喂黄粉虫和洒水保湿。”吕延克说,这一批蝎子生长情况良好,不少蝎子已经是第三次蜕皮了,目前已安全越冬,开始复苏进食了。     在另外2个母蝎育婴棚里,吕延克将盛装鸡蛋的泡沫板摞在一起,改装成了母蝎子的巢穴。“母蝎子目前有7万多只,再有3个月就该生产了,一只母蝎一次能产下二三十只小蝎子。”吕延克说。     在另外一个大棚里,几名工人正在翻地。“我准备把这几座大棚改造成地池养蝎,这些地池深入地下20厘米,可以保温保湿,一个大棚能改造出20个小地池,能养10万只蝎子,地池养殖比立体养殖省些功夫。按现在的市场行情,如果一个大棚能出棚8万只成品蝎的话,就能净赚10万元左右。”吕延克说。     “吕延克在大棚里养蝎子,盘活了集体资产,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栋说。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大田托管”开启小麦田管新模式

        “‘大田托管’与我们村实际情况契合度很高,是村民和村集体实现增收的重要手段。”3月29日,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村民刘学英高兴地说,她现在每天都到麦田里转转,“大田托管”以后小麦管理要方便很多,今年粮食一定可以丰收。     为盘活现有土地资源,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淮滨县探索整村托管模式,大规模流转土地,由村平台公司统一委托第三方托管公司提供从耕种、田间管理、收割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赢得了村民信任,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大田托管’,将粮食生产的耕、种、防、收等环节全程委托给机构管理,有效破解了土地撂荒、管护不及时等问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粮食集约化规模化智慧化种植。”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玉发介绍说。     淮滨县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了“大田托管”工作方案,成立村级平台公司,实行“村支部+龙头企业+党员+农户”模式,注重农业发展配套服务,坚持科技兴农,加强同优质企业合作,持续放大“支部+”效应,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近年来,淮滨县以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大田托管”新模式,推行成方连片规模化作业,为普通农户提供系列技术劳务服务,增加了农户盈利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真正“托”出了一片新天地。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集中签约

        3月30日,新密市乡村振兴合伙人合作交流暨人才项目集中签约发布会在伏羲山管委会神仙洞村召开,拉开了新一年招募创业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大幕。     当天集中发布了30个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8个项目现场签约。与会专家、特邀嘉宾及乡村振兴合伙人代表进行经验交流,并现场答疑解惑。活动现场还对6名乡村振兴“金牌合伙人”进行了授牌。     去年以来,新密市结合实际,围绕实施“头雁南飞”“密籍人才回归”等一系列措施,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巩固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人才要素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将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作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各类人才团队在乡村创新创业,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村业态。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全力做好春耕农资供应

        3月29日,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童孟进在我省分会场作交流发言。     童孟进指出,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农资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建立化肥保供稳价市场调节机制为重点,全力做好春耕农资供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实际行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今年春耕期间,全省化肥需求量约320万吨,农药需求量约1.4万吨,农膜需求量约3万吨。截至3月中旬,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购进各类化肥210万吨、农药2000余吨、农膜4500余吨,分别占社会总需求量的66%、14%、15%。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党群服务中心“7+N”服务更贴心

        “现在的变化太大了,环境温馨,功能齐全,可喝茶,能休闲,比家里还舒服!”3月30日,正在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社保认证的伊川县白沙镇常岭村的常书占老人满心欢喜。     去年以来,伊川县在充分发挥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功能、治理功能的同时,注重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引领群众,以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便民服务、文明实践、技能培训、日间照料、托幼、卫生健康、农村综合服务等7项基本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探索增加电商直播、旅游等特色服务,着力构建“7+N”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政务等公共服务进村,打造成为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水平公共服务。     伊川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占比47%,在功能提升中,各乡镇选取至少一个大村试点,通过从大村解剖麻雀、从难村开题破局,积累了资源盘活、扩建提升、功能拓展、资金筹措、长效运营等一大批可复制的经验,由难到简逐村推广。     常岭村通过“三清两建”收回了400余亩集体土地、20余万元资金和1.5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谋划建设了集政务便民服务、行政议事办公、文体活动娱乐、一老一少托管、和美好生活青创等五大区域于一体的新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最愿意去的地方。     “就功能提升,前期我们成立了10个调研组,围绕为什么建、如何建、啥效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示范带动、精准定位、运营前置、建好用好思路。经过8个月的推进,目前‘三星’以上村基本达到了‘7有’标准,成为最聚人气、最聚人心的地方。”伊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纪朋说。

    [更多详情]
  • 31 2023-03

    中原农谷漾碧波

        春分已过,中原农谷小麦返青起身,一望无际的麦田碧波荡漾,广袤沃野承载丰收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春,新乡县翟坡镇任小营村承包5000亩耕地的种粮大户马有永“尝鲜”智能喷灌,望着长势喜人的“新麦45”,他算了一笔账:品种优,省电又省工,预计小麦每亩增产100多斤。     耕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须臾不可放松。     “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扛牢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河南规划建设了囊括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的中原农谷,借势发力,新乡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应时而生。     示范区怎么建?钱从哪里来?农民如何增收?面对时代之问,新乡市按照“投融建运管”一体化要求,创新建设新解法,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作用贯穿于全过程各环节,形成“政府主导、平台运作、集体实施、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新路径。     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有了“新高度”,牧野大地佳音频传。     提升高端化 良田变公园     春风暖阳,花木争艳。     “桂花、高杆月季为主,海棠、棕榈为辅……”村里绿化植被众多,沿着街道,获嘉县位庄乡后渔池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全介绍了许久。     地上街道硬化,地下雨污分流,房前屋后种花植树,大家公认,后渔池村精致漂亮,像个小花园。     “连农田都不‘灰头土脸’了。”李瑞全很兴奋,去年,村里被规划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如今耕地周边栽下了防护林木,田间道路与硬化沟渠纵横交织,新型喷灌设备成为农田一景。     可谓是,治了一方农田,美了一方家园。     钱从哪里来?新乡市制定了多元化投入政策,实现“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总投资达41.05亿元,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建设标准从每亩1500元增加到4000元。     治田美家园。新乡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与乡村建设双轮驱动,农田承载功能得到拓展,环境生态持续优化,“三通一入地”快速推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田建设走向高端化,流转了土地的村民有了涨价心理。“硬件设施这么好,按合同约定,合理范围当然能接受。”李瑞全找到流转土地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徐方子沟通,对方不仅十分理解,还说要优先流转“高价”的高标准农田。     在延津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西南项目工地,美景同样让人心醉:7.5米宽的柏油路直通麦田深处,路边新栽的景观树萌发出黄色嫩芽,微风吹过,一条条水渠泛起层层涟漪。     “哪还有一丁点黄河故道黄沙飞舞、盐碱遍地的模样。”天气渐暖,塔铺街道新丰堤村60岁的袁保社几乎每天都会骑上电三轮,到项目区遛弯散步,一来就感慨。     新丰堤村党支部书记赵乐涛更有话说:“全村4200亩耕地全部纳入了示范区建设,之前一群人干的农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干,群众都能抽身打工挣钱。”     美了乡村更富民,这是新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动力,更是魅力。     全程人本化 群众是主人     密切联系群众,称得上新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秘诀。     机械人工齐上阵,路、渠、桥、景观等工程进度加快,农田设备开始调试……入春以来,原阳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工地、村庄来回穿梭,阳阿乡焦楼村党支部书记田和的工作热情更是高。     “想不到这么大的项目,咱也能全程跟着忙。”一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田和情绪高涨,撸撸袖子,声音都大了。他说,在建设前期,就有专业人员来村对接,根据大家伙儿的想法修改完善规划设计。     “去年镇里拿图征求意见,俺看到上面有滴灌设施,正是心里想要的!”获嘉县太山镇程遇村村民张彦斌也觉得很惊喜。     更有参与感的事情在后头。工程进度加快的时候,村民们摇身变成“建筑工人”。“最多时一天我组织了100多人来。”田和回忆,“良田自己建,大家干得都卖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新乡市以人为本,积极引导村集体、群众参与项目规划、工程建设、土地流转、项目监督、项目管护等全过程。     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新乡还聘用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全程监督,建起“县级抓总、乡级监管、村级主体”的管护机制,从群众中选拔管护人员1500多人,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传统粮仓,整体由五个‘仓斗’组成,寓意五谷丰登。”在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香时庄村,一处样式独特的两层玻璃房格外引人瞩目,镇党委书记张春雷介绍,“这里是新乡市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区域服务中心,建筑风格与香时庄的‘战国气质’呼应。”     将高标准农田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也是“新乡解法”的一大亮点。     香时庄之所以很“战国”,是因为这里是战国时期历史人物毛遂的故乡。“为了种粮,更为了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娄俊杰觉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让村里向产学研、游购娱融合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基层干部群众全程参与“规、建、管”,高标准农田的建和用当然黏结得牢。     智能数字化 一屏联天地     藏粮于技,农业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3月27日下午,根据手机软件上的墒情提示,获嘉县种粮大户李喜亮需要给承包的200亩小麦浇水。轻点手机几下,几公里外,喷灌设备出水灌溉。     “没有这些,这块地4个人需要浇10多天。”李喜亮坦言,就此一项他能节约人工成本7000元,两天就能干完。     一部手机,让李喜亮足不出户就“知天地”,这是新乡市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为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高标准农田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投融建管运”五位一体,运用数字化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监管。     平台如何建?数智谷集团大显身手。这是新乡市重点打造的数字科技骨干企业,集聚了本土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它既能监测预警气象环境、土壤、作物、墒情、虫害等,还能以培育中原农谷农业数据要素市场为目标,将农业数据资源转变为可量化的数字资产,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数智谷”技术研究院主任李楠森深度解读。     长9.6米,宽3.04米,在高标准农田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大屏前,记者看到,中原农谷“一核三区”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时间、建设面积、建设投资等信息实时显示,各个区域的高标准农田的风向、风速、雨量、湿度、气温、气压等一目了然。     通过路网、林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融合”,该平台与所有县级平台实现紧密对接,进行互联互通,为农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借助“智慧大脑”,新乡实现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测、统一监督评价的“五统一”。     科技赋能不止如此。新乡市以中原农谷为核心,汇集了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神农实验室、新乡市农科院等高新技术平台,与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携手并肩,实现新工艺、新技术就近研发,新材料、新设备就地转化。     补链、强链、延链高效推进,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新乡市优质小麦等农作物年产量高达4.5亿公斤,茅台集团、五得利公司、鲁花集团等企业纷纷落地,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实做大。2022年,新乡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收441亿元。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奔着“让‘中国碗’盛更多‘新乡粮’”的目标,新乡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誓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样板工程。     迎着春光,播撒希望,中原农谷铺满新绿,开启了全新篇章。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