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3-03

    正大种子研究院在潢川县揭牌

        3月24日,众多嘉宾云集潢川县黄湖农场参加正大种子研究院揭牌仪式,标志着双方乡村振兴合伙人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据悉,前期,潢川县依托现有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正大集团合作签署了《共建潢川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书》,在全产业链运营方面搭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乡村产业振兴合作平台。目前,双方合作的3.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服务基地等项目已经落地,并且推进顺利。     “今天的揭牌,既是前期对接的新成果,更是双方合作的新起点,希望正大种子研究院能够发挥自身在创新人才、育种技术、种子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潢川打造成为‘豫南农谷’种业基地,为潢川发展现代农业高度赋能。”潢川县委书记赵军伟说。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太康4小伙入村为老人免费做饭

        3月22日上午,吃过早饭,曾龙彬和靳义臣、李小兵、丁海奎会合后,带上猪肉、大料等食材,就匆匆赶往太康县清集镇东扶村敬老院。     “今天,我们是受清集镇政府的邀请,去东扶村敬老院为老人免费做一顿红烧肉。”曾龙彬笑着说。     车辆驶出县城,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半小时后,曾龙彬等人到达东扶村敬老院。老人们早早地在院中等候,见到四人抬着食材走进来,纷纷上前帮忙。切肉片、剥葱,一阵忙碌后,食材准备就绪,开始做饭。     “为老人免费做饭,我们是从2022年11月下旬开始的。”休息期间,公益发起人曾龙彬打开了话匣子。曾龙彬说,如今不少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剩下一些留守老人,为了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就联合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自费为留守老人免费做饭。     曾龙彬说,一开始,四人拉着锅碗瓢盆入村,主动与村委结合,但村民以为他们是借着为老人免费做饭的幌子,下乡推销商品纷纷拒绝。     “既然村民不相信,咱们就做给村民看,以实际行动取得村民的信任。”就这样,几次入村做下来后,一些村委干部开始主动联系曾龙彬等人,邀请他们到村里为老人免费做饭。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朱口镇东风行政村。”曾龙彬说,东风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120多名老人,为让老人都能吃上一顿免费饭,他们在村里连续做了3天才离开。     在为老人免费做饭期间,四人还不忘给老人表演唱歌、跳舞等,与老人唠家常,帮老人扫地、梳头。同时,每到一村,他们还会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上门看望村里的残疾人家庭和特殊群众。     为让老人吃好,四人还会做不同的饭:炖排骨、红烧肉、焦鱼汤、大锅烩菜、蒸面条、捞面等。“总之,老人胃口浅,肉不能太腻,菜要色香味俱全。”大厨靳义臣说。     为方便联系,四人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从去年11月至今,我们已为全县27个村的1700多名老人免费做了饭。”曾龙彬掰着手指头说,“目前与我们联系的村还有20多个,‘生意’越来越好咯。”曾龙彬风趣的话语,引来一片笑声。     细火慢炖,肉香味飘满整个敬老院。“开饭咯。”中午时分,随着一声吆喝,老人们拿起碗筷,自觉排队盛饭。     “真香,肉一到嘴里都‘化’了。”71岁的李炳武大声说。他的话语再次引来现场一片欢笑声。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牛棚顶上建“光伏电站”

        3月25日,在郏县堂街镇寺后村附近的紫云山上,铲车轰鸣,弧光闪烁,吊车展臂吊装着钢梁、光伏板,钢结构已架设好的棚顶上,工人们正在进行光伏板的铺设工作,现场忙碌而有序。举目远眺,“牧光互补”项目与山下绿色麦田、黄色油菜花、村庄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美不胜收。     “这个‘牧光互补’项目是省内首例,共占地372亩。我们利用牛棚上部空间,在6米左右高度用柔性支架搭建铺设光伏板,既解决了光伏板铺设用地难问题,又起到了为红牛遮风避雨的作用。”“牧光互补”项目经理陈平说。     据介绍,该项目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旗下的河南中原金太阳技术有限公司投资,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5.8亿元,新建牛棚占地2万平方米。该项目今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形成“棚上发电,棚下养牛”的立体光伏发电、畜牧养殖模式,可提供3000个红牛畜位。同时,新建光伏电站装机容量25兆瓦,年发电量约275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4万吨。该项目二期工程占地300亩左右,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可再增25兆瓦,为郏县探索出发展绿色能源、畜牧养殖新模式。     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为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号召,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郏县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合作,利用当地畜牧业特有品种郏县红牛,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促成“牧光互补”项目落地。     “‘牧光互补’项目一期今年6月建成后,可安排100名当地群众就业。随着周围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后还会依托‘牧光互补’项目和当地风光打造观光农场,吸引游客到此游玩。”堂街镇人大主席曹俊红说,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方共赢,也符合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要求。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营销应成为“新农具”

        最近一段时间,省内很多文旅局局长亲自“变装”拍短视频,变着花样为地方旅游“代言”。     局长们“卷”得火热,令不少网友感叹“每天都有一个文旅局局长挂在热搜上”。究其背后的原因,是文旅公职人员旅游营销观念的一种转变和突破。     旅游资源需要营销,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营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两次提到“营销”这个词。第一句是“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第二句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营销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更应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农具”。     农业的发展,不光要做好前端的种养,更要在节约成本、提高质量、营销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把农产品和乡村产业价值转换成市场价值、消费价值。     以营销推动农村产业振兴,首先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通过不断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产地直配、即食鲜食、中央厨房、社区电商等流通新模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并形成一定规模,把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10万亩

        3月23日,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信阳举行。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杨玉璞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局长马玉琴,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信阳农林学院及相关省辖市和县(市、区)水产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稻渔综合种养是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双丰收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该种养模式既可以保住粮食安全的“米袋子”,又可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截至去年年底,我省有6个省辖市、20个县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10万亩,位居全国第8位;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5.5万吨,位居全国第9位。此外,我省创建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类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亩均增效1000~2000元,稻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普遍减少50%以上,累计带动近5万人就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逐步形成稻-虾、稻-蟹、稻-鳖、稻-鱼、稻-鳅等5大典型模式,并挖掘稻渔综合种养“接二连三”功能,围绕种养生产基地建设、仓储保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旅游业结合,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全省“渔米”大比拼绿色大米价格高

        3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渔米”大比拼在信阳上演,来自我省各地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52家经营主体带着65个优质“渔米”前来参加评比。经过感官评比、专业检测评比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决出金奖、银奖35个。     本次“渔米”比拼是河南(信阳)首届优质“渔米”评比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博览会活动的一场重头戏,吸引了省内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专家、经营者200余人参加。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局长马玉琴说:“本次活动是我省首次将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聚集起来,集中展示产业发展成果,对促进我省稻渔品牌打造、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健康规范发展很有意义。”     按照评比规则,参与评比的“渔米”在安全、品质方面除了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还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关键指标进行专门鉴定。     参评的“渔米”样品在现场蒸煮后,由专家和观众分别从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5个方面进行打分。     所有参评的“渔米”在“颜值”、气味、口感方面都不含糊。作为评委的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尹海庆说:“这些优质大米的差别不太大,要仔细品评才能分出高低。”     通过“考官”们的打分,最终商城县大峰养殖合作社等5个经营主体种植的品种获得粳米组金奖,河南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8个经营主体种植的品种获得籼米组金奖。     淮滨县联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参评的三个稻米品种分获金奖、银奖和优秀奖。该合作社负责人阚现东说:“我们的大米为什么品质好?主要是因为采用了稻渔生态种养模式,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生长周期长,不仅绿色健康,而且口感更香。”     如今,品质高、口感好的“渔米”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0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三四倍。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从而保障了米、水产品都有更好的品质。”尹海庆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绿色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渔米”在市场上受到热捧,自然身价比普通大米要高出不少。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建起直播间 特产卖得欢

        “这些香菇酱、土蜂蜜、百合粉都是村里特产,我们栾川是省旅游强县,村内主干线是国家‘十大最美农村路’,感谢大家信任,欢迎到栾川旅游!”3月22日上午,栾川县陶湾镇唐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播主”、村委委员郭丹丹在抖音直播间卖货的同时,不忘宣传推荐栾川。     为了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增加农民收入,“五星”支部创建以来,唐家庄在乡村运营中,联合电商、短视频平台,村干部化身“带货主播”,帮助乡亲带货,拓展了销售渠道。     去年12月,唐家庄依托特色优势,创新“支部+农户+电商”发展模式,在栾川县商务局的支持下,引入网络技术力量,建设了农产品电商基地,开设了“銮香豫直播间”抖音号,尝试创作短视频、直播带货。“山货”“美景”“村干部主播”,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一经开播便人气爆棚。     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唐家庄着力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以主导产品香菇酱为切入点,整合了百合粉、金丝皇菊、土蜂蜜、葛根粉等名优特农副产品,打造多元产品矩阵,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同时,还通过开展元宵节直播专场、制作趣味短视频等,积极创新播出方式,确保特产有特点、直播有看点。     目前,该村已培养骨干主播6名,预计今年直播带货将突破18万元,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更多详情]
  • 27 2023-03

    展销+直播产品销路好

       “这个玫瑰水可以有效解决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成分天然纯净,欢迎大家试用,感受清淡怡人的玫瑰香。”3月23日,在由滑县县委统战部指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的“统合力、增农收、助发展”滑县农产品线上线下推广活动中,焦虎镇玫瑰种植基地负责人邓莹莹将她的“宝贝”带到了现场,引来现场观众的抢购。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邓莹莹化身为“代言人”,向现场观众展示自家的优质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空心手工挂面、晚秋黄梨、富硒小麦、金丝皇菊、小磨香油……此次推广活动,滑县多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到场,展销产品。“今天的展会效果很好,不仅给大家讲述了自家产品的优势,更展示了滑县特色农产品的崭新形象。”滑县一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会选感慨地说。     好产品迎来了好目光、好销路、好订单。活动现场,参展展位一字排开,特色农产品被做成了各色美食,香气弥漫。部分参展企业代表还化身“网络主播”,通过直播将滑县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之味”传播到全国各地。     “有政府给我们搭建平台,我们下一步发展也更有信心了。”参加活动的城关镇贾固村黄梨种植户说。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活动现场汇聚商家42个,展示产品120余种,促成订单30余单;吸引20余名网络主播在视频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直播,观看人数达3万余人次。

    [更多详情]
  • 24 2023-03

    游园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商

        为充分满足民众休闲娱乐生活需求,促进公园、游园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汝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秉承“服务人民、节约增效”的工作思路,结合城市街头公园、游园管理运营现状,面向社会公开进行管理招商。     3月17日,汝州市举行公园、游园互惠互助签约仪式,签约管理为11处公园、游园,总面积236600平方米。     汝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国朝,汝州市副市长郑华永,汝州市政协副主席杨辉星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更多详情]
  • 24 2023-03

    巡察搭桥 闲散人员上岗

         “我和玉川、文太几个都是我们村里的低保户,身体不好,也都60多了,干不了重活,每月还领着低保,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几个想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把村里的环境卫生搞好,也锻炼了身体。”3月20日上午,汝州市寄料镇李店村村民李点看到巡察组的工作人员又来到村里,心情愉悦地拉着他们的手说道。     今年2月,汝州市委第十六巡察组入驻寄料镇,在李店村巡察走访时,看到村里有部分老人整天在家里闲着,就与村委会成员座谈,看能不能将这些老人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实地了解和走访,李点和李玉川、王文太等几个老年人也有想义务为村里干点事的想法。于是,巡察组与村委会商量后,组建义务劳动队,负责村居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并制定了工作流程、时间和具体要求。     义务劳动队上岗后,每天不定时打扫街巷卫生,村里每周组织两次集体打扫卫生活动。现在,村民普遍觉得村里的环境干净了,空气清新了,生活更舒适了。他们对李点等老年人以及巡察组称赞不已。     李店村的做法吸引了南赵沟、吕庄等村学习借鉴,目前,该镇已有6个村组织党员干部、五保户、低保户成立了义务劳动队,发展队员60多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