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3-10

    100亿元资金备战秋粮收购

        10月17日,记者从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获悉,该行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先期安排100亿元信贷资金专门用于秋粮收购,充分展示了“粮食银行”品牌形象。截至9月底,该行已为70家企业审批授信85亿元,发挥了秋粮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秋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认真制订今年秋粮收购信贷工作调研方案,派出3个调研组在全辖开展秋粮收购信贷摸底工作,充分了解秋粮生产形势、市场行情、资金需求等情况。同步召开秋粮收购信贷工作银企座谈会,与7家粮食贸易、加工企业,8个二级分行共同分析秋粮生产形势,研判秋粮市场行情。同时,该行还加强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农业农村厅、中储粮、中粮、河南粮投等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秋粮收购政策信息和行业情况。     在全力保证中央储备粮油轮换及地方储备增储、轮换信贷资金需求的基础上,该行大力支持涉粮央企、省级粮油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企业入市收购,充分发挥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开通支持秋粮收购绿色办贷通道,抽调骨干力量,对秋粮收购资金贷款实行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投放;通过粮食收购信用保证基金+产销对接、定购贷、订单贷和竞拍贷等创新金融模式支持中小微加工企业和购销企业入市收购,助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联合做好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准备工作,提前认定库点,备足有效仓容,一旦托市启动,全力做好资金供应。     该行充分运用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河南分行粮食产销对接大会成果,紧紧聚焦跨区对接、工贸对接、收储对接等有效方式,为涉粮企业搭建产销平台,为售粮户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保证网银、银企直联系统“7×24小时”运行,确保收购资金供应不断档。同时,该行还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平台等积极向售粮农户宣传国家粮食政策和农发行粮食收购信贷政策,营造良好的售粮舆论氛围。

    [更多详情]
  • 20 2023-10

    文旅“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硬支撑”

           博爱县许良镇以文旅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着重加强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利用,依托乡村文化禀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旅产业,提供互动式、体验式、嵌入式服务体验,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

    [更多详情]
  • 20 2023-10

    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今年以来,沁阳市怀庆街道牢牢树立衔接资金项目是第一民生工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及时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方沟通对接,健全协调保障机制,及时协助做好资金拨付,现2023年度沁阳市怀庆街道北关村四季隆农贸市场及便民超市建设项目已于9月底正式开工,将于11月中旬竣工并投入使用。

    [更多详情]
  • 20 2023-10

    产业兴旺农民富

        一片片田野生机盎然,一座座村庄秀美整洁,一个个特色产业欣欣向荣……金秋时节,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安阳县大地徐徐展开,为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豫北明珠增添华彩。     近年来,安阳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绿色防控、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特色种养业培育、五清理三规范、农村三权制度改革、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后荣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和“绿色防控示范县”称号,是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2022年12月,瓦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示范区。     党建引领激发组织动能     党建兴,则事业兴;思路新,则面貌新。     近年来,安阳县抓实创建“五星”支部载体,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极大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带动力,为全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在文化建设方面,安阳县全面推动“党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头人示范的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深入挖掘传统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成风化人,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在发展方面,为全力破解农村集体增收难题,安阳县全面实施了“党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打好“机制创新、示范引领、多元服务”组合拳,构建起“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多层次多元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的弊端,安阳县在“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的基础上,组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为农户提供服务,使农户加强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经济,引导农民走向合作、走向联合,通过规模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安阳县审时度势,在土地和粮食上做文章,大力推行村集体流转土地,创建村集体自主经营300亩以上的“百亩园”“千亩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5名县级领导和23名乡镇主要领导分包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下的76个村示范推进。目前,该县共建成“百亩园”143个,流转土地3.72万亩,村集体流转的土地主要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等。瓦店乡东路村、白璧乡西报德村、高庄镇将台村等建成“千亩园”,村集体收入都突破100万元,永和镇后荣村、瓦店乡小集村等建成“百亩园”,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以上,实现了“一园生四金”,集体经营赚现金,流转土地得租金,村民务工挣薪金,农户入股分股金。     今年以来,安阳县以“五星”支部创建高质量引领乡村治理高质量,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激发了党组织服务活力,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高标农田筑牢中原粮仓     9月23日,在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王贵庄村种粮大户张二红底气十足:“今年种植了1500亩玉米,还有500亩玉米、大豆套种,都是大丰收!”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力推进,安阳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从传统农田到高标准农田,从普通农民到种粮大户,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张二红为代表的一批“新农人”实现了从“泥腿子”到“金腿子”的转变。     种粮大户底气十足的背后,是安阳县牢牢扛起耕地保护责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供了根本保障。     近年来,安阳县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向科技要粮”,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集约化发展。截至目前,安阳县投入各类资金6.2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2021年7月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安阳县积极申报灾后重建项目,充分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在完成约20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任务的同时,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要求,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重点建设了安阳县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该示范区以智慧农业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融合现代智慧农业物联网理念,打造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创新创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安阳模式。     2022年12月,瓦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示范区。2023年5月27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和“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瓦店乡同时举行,河南首个“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落户安阳。示范区建设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标准,增加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粮食产量实现稳中有升。截至目前,该示范区已接待14个省、114个团体、4000余人次的实地观摩和调研。     智慧农业绽放科技之光     站在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田服务中心,一望无垠的粮田里,道路纵横交错,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服务中心楼下,气象观测站、环境灾害预警站、环境科技监测站、植保科技监测站,就像一个个农田哨兵,守护着作物生长。     安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2年,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采用“EPC+O”的新建设模式,引进节水灌溉行业的领航者——瑞通集团进行高品质建设,打造了“河南一流、国内领先”的精品工程;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开拓者——中原粮仓进行土地全过程托管,创立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新机制;引进耕地质量提升的排头兵——远东生物通过使用“三土三方”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集成新技术,对全域土壤进行改良,补齐了因耕地质量退化的短板,耕地质量可提高0.5个等级,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安阳县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采用智能物联网新模式,利用全覆盖的5G网络,建立“四中心一平台”智能物联网。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集中分析处理智慧农业科技监测站采集到的农业数据,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为农机、农技、农艺管理团队管理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再加上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农户足不出户便可实现田间管理自动化。     2022年,安阳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根据5G智慧农业云平台提供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多方筹措资金1000万元,对全区小麦、玉米实施了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小麦、玉米丰收打下了基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完善了,地力提升了,肥料农药用量减少了,资源集约节约了,既保护了耕地,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推动了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安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目前,安阳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业生产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6%以上,土地产能提升10%。     “智慧农业的推广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正在引领全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阳县委书记、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邢振东表示,“安阳县区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一村一品赋能乡村振兴     安阳县韩陵镇梨园村西红柿生产基地,一座座高标准现代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棚棚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大棚内村民们有序开展采摘、分拣、装箱,前来装货的汽车络绎不绝。     “现在正是西红柿销售旺季,平均每天销售约4000公斤。工人基本上都是本村及周边村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安阳梨香缘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王书亮说。     如今,梨园村西红柿种植面积近3000亩,带动周边形成了规模5000亩以上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每年仅西红柿种植一项就可为村里增收6000万元。全村共有合作社14家,吸纳农户近400户和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说是家家户户无闲人,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大量岗位。     50多岁的本村村民吴可只常年都在这里打工。“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育苗、移栽、种植、摘果,这些活我都能干,这几天我和20多个工人一起说笑着就把活干了,不累人,每天还有60多元的收入,守家在地,特别方便。”吴可只说。     目前,韩陵镇已形成以梨园村为中心、辐射周边5个村的330余公顷绿色优质西红柿生产基地,年产西红柿5000万公斤,带动周边形成了规模300余公顷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产值近1.5亿元。该村先后成立了昊天、众旺等14家合作社,带动从业人员1500余名。西红柿品牌“邺城红”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韩陵西红柿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销往山西、上海、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     产业旺了,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们的精神气也就更足了。如今的梨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丰盈富足,民风更加淳朴和美。享受着产业带来的红利,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梨园村西红柿种植是安阳县“一村一品”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安阳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牵引,打造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高庄镇西崇固村西瓜种植园、韩陵镇梨园村“番茄小镇”、北郭乡里方村火龙果种植基地……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拓宽了群众的增收之路,成为安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点。     “下一步,安阳县将依托优质小麦、设施蔬菜、中药材、优质水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农产品名优品牌创建,创建省级农产品知名品牌7个、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9个。安阳县将持续增强乡村产业支撑,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在带动群众增加收入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加速赋能。”安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三链同构打造产业高地     “作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安阳县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坚持‘三链同构’‘三产融合’,放大已有的粮食产业发展优势,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为引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大力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华丽转身。”安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马卫说。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安阳县通过实施“育龙头、延链条、抓创新、促循环、树品牌”五项举措,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争取项目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吸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安阳县已发展农业企业6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3家、家庭农场488家,合作社入社会员12.6万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12万余户。     立足农业产业基础,安阳县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三方面精准入手,壮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已培育形成优质小麦、设施蔬菜、中药材、优质水果、食用菌等6大产业链,建成了10万亩优质小麦、3.5万亩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基地,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企地”共赢。     聚力农业产业品牌建设,安阳县不断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2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韩陵西红柿、安阳县优质小麦荣获“名特优新”称号,安阳兴和兴生态园、安阳菲博种植家庭农场、安阳众祥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家新型主体14个产品获得绿色证书。7个农产品入选河南省知名品牌,9个安阳市知名品牌。其中韩陵西红柿远销内蒙古、甘肃、上海、陕西、山西等20余个省区市。高庄镇“玫瑰谷”蛋糕、崔家桥壹品农业“壹品酸辣粉”、崔家桥“常想妈”芝麻糖、坚果等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已成家喻户晓的品牌。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并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采访结束时,邢振东的话催人奋进。

    [更多详情]
  • 19 2023-10

    农家小院烟火﹃生金﹄

         10月15日,听着手机里不时传出的到账信息,烧烤架前的胡小波,吹着口哨,和着音响里播放的优美动听轻音乐,加快了手上烧烤夹子的翻转频次,吱啦啦冒着青烟的烧烤声更加清脆响亮,不大一会儿,阵阵浓香便随风飘散。     深秋时节,在卢氏县东明镇当家山庄,老板胡小波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慕名而来的游客排队等着品尝他家的烧烤,一股烟火气弥漫着整个山庄。     距离卢氏县城5公里的东明镇当家村,如今成了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原本的旅游旺季被连绵阴雨冲散。天刚放晴,一批批游客便接踵而至,似乎要挤垮胡小波的烧烤摊。2019年以来,胡小波把房前屋后空闲的10亩地承包下来,改造成露营烧烤摊、儿童泳池、七彩滑道、网红桥,走出了一条“团建游戏+农家餐饮”的经营之路,吸引县城和附近村庄居民来此打卡游玩,热闹了山庄,增加了收入。     当家村是个传统农业村,以种植烟叶、蔬菜、水果和养殖牛、羊、山地鸡等为主,借着距县城20分钟车程的便利条件,村民大多靠售卖农产品挣钱。“搁以前,就想着拉些农产品去县城卖,没想过能把游客招呼进村在家门口挣钱。”胡小波说出了大伙儿的想法。     从2019年开始,当家村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庭院、大产业”的思路,鼓励村民盘活房前屋后空闲土地,把庭院改造成农家小院,开发团建餐饮、露天烧烤、休闲采摘、亲子互动等项目,探索既美化乡村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庭院经济振兴乡村新路子。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村干部带动下,胡小波把庭院收拾利落,支起烤架,挂上彩灯,立起招牌,主打露天烧烤,同时还经营颇受儿童喜爱的团建游戏。“城里人喜欢尝一尝农家饭,买一点土鸡蛋,摘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我这10亩地一年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胡小波说。     当家村发展乡村旅游,一桌农家饭、一块蔬菜地、一窝山地鸡、一处民宿房、一片果林场的庭院经济,开始成为村民农闲时致富的主打项目,也赋予了这个传统农业村产业发展新方向。     游客络绎不绝,小村子也热闹起来。卢氏县香盛轩核桃专业合作社法人张卢锋来当家村开垦山地,种植了1800亩优良品种核桃,办起了核桃博物馆,并利用空闲地种植蔬菜、瓜果,搞起了绿色蔬菜采摘。村民吕志强重拾养蜂手艺,注册成立了卢氏当家万花蕊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养殖中蜂,走出了一条生产和售卖农家蜂蜜产业链的致富之路。     目前,当家村近30户农民在山地及庭院中发展蔬菜瓜果种植和土鸡、牛、羊等特色养殖,户年均可增收4000元。

    [更多详情]
  • 19 2023-10

    花期调控随人愿月季深秋领风骚

        深秋时节的郑州市郑东新区,路边的月季依旧绽放着它的美丽。近一段时期以来,郑东新区园林水务局坚持以党建引领,在精细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开展月季控花工作,积极为人民群众营造美丽景观。     月季是郑州的市花,目前已在全市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为了调控月季花期,美化城区环境,满足市民观赏需求,郑东新区园林水务局按照郑州市园林局有关要求,根据月季品种、种植环境和植株的生长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控花方案。在做好浇水松土的基础上,适当修剪弱枝盲枝及徒长枝,使植株通风透气透光,在花朵凋谢后,通过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施以化学药剂等措施,促使花芽分化再次开花,打造高标准城区月季综合景观。

    [更多详情]
  • 19 2023-10

    家乡故土变创业沃土

         “丘陵地适宜中药材种植,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大,我们发展产业的后劲很足,现在中药材产品已销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0月16日,在叶县常村镇河南千村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董必甫回忆起返乡创业经历时说。     2017年,在外从事中药材购销多年的董必甫决定回乡投资办厂。次年5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他投资成立了河南千村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并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带动周边村集体发展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带动能力的增强,千村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突破4000万元。     在叶县,像董必甫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越来越多。从当初的“雁南飞”,到现在的“凤还巢”,叶县坚持打好“亲情牌”“服务牌”“产业牌”,不断强化政策落实,优化创业环境,以回归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助推发展,真正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的转变。     “2023年,全县返乡下乡创业3569人,新增创办经营主体3409个,带动就业9437人。”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虎永福说。     近年来,叶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注重发挥好“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园区孵化”三方面作用,出台支持返乡创业优惠办法、人才回归实施方案,为返乡创业人员量身定制财税支持、创业补贴等“政策红包”,全面释放了政策红利,增强了返乡创业吸引力。     为推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该县先后印发了《进一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方案》《推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围绕落实补贴、税费减免、示范带动等方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     为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该县探索推行“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组合模式,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个体人员、合伙实体、小微企业分别授予最高50万元、250万元、500万元的贷款额度。     同时,该县积极探索优化县、乡、村等“三级平台”服务体系,在县返乡创业服务大厅集中设置49个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18个乡镇(街道)设立返乡创业服务所,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全程代办等,让返乡创业者“小事不出乡、大事有人帮”。     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家乡故土变成了创业沃土。

    [更多详情]
  • 19 2023-10

    特色产业闯新路

         10月17日,在位于泌阳县古城街道七里岗社区的河南天中盘古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现场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进行激光切割、门框焊接等作业。     “我在这一个月能拿6000多元,活也不累,不但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工人席正满说。     “公司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为集体经济年分红4.2万元,帮助周边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该公司负责人席之印介绍。     据了解,七里岗社区借助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与辖区内企业协调,投资50万元入股天中盘古门业,同时,与新邦物流、天中盘古门业等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优先招收本辖区居民,2022年共实现集体经济年分红5万余元,安排13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在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该社区还大力发展香菇种植,去年种植鲜菇50棚,年产值100万元,带动1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辖区老党员董国安自主培育的磨山大青桃不仅品质好还耐储存,以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不愿种植。社区“两委”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经过认真商议,决定从社区以前的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20万元投入董国安的大青桃种植园中,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如今,社区已发展大青桃种植150亩,带动10户村民种植,预计三年后实现产值9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可增收12万余元。这几天,社区“两委”还积极与泌阳县夏南牛科技有限公司协商,引进肉牛养殖项目,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更多详情]
  • 19 2023-10

    蔬菜经济增收益

         10月17日,在卫辉市唐庄镇南社村,从凌晨三四点开始,一辆辆三轮车、小型货车就陆续开往蔬菜批发市场兑购蔬菜,准备售往城区超市和新乡市区各大市场。     近年来,卫辉市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鼓励蔬菜连片种植,做强蔬菜经济,全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卫辉市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坚持“二马”机制,蔬菜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年产量16万吨,蔬菜经济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更多详情]
  • 19 2023-10

    高庄种出“致富花”

         10月14日,记者走进永城市高庄镇花卉种植基地,迎面可见一棚棚鲜花竞相绽放,工人们正忙着进行鲜花的采摘、分拣、包装等工作。     近年来,高庄镇持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卉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是从2018年开始从事这一行业的,主要销售品种有红掌、凤梨、蝴蝶兰、天堂鸟、金钻等,销售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下销售是批发,主要发往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线上销售是通过拼多多和抖音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花卉种植户张芳说。     高庄镇花卉种植基地围绕集花卉种植、销售、培育、研发于一体的目标定位,逐步完善“产销一体化”链条,采取“基地+农户+网销”模式,每年温室大棚产值和花卉交易市场销售额均超5000万元,吸纳种植户和经销户数百家,带动周边千余农户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