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23-02

    周周讲感悟 月月测成效

        “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党员再次掀起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2月23日,范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建斋如是说。     连日来,范县组织系统积极响应落实濮阳市委组织部要求,开展“日学周讲月测见行动”系列活动,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     在全面覆盖上下功夫。制作《组织业务学习资料汇编》,在“范县党建”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连载专栏;通过村(社区)党员微信群传播,拓宽党员学习渠道,制作音频,提高老党员参与率,提高学习覆盖率。     在创新方式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党课开讲啦”集中展播,组建基层宣讲团开展“田间党课”,把学习推进到村落广场、田间地头;结合“干部夜校”等载体,让广大党员上讲台,把学习心得讲出来,把学习成效说出来。     在以考促用上下功夫。坚持平时掌握和集中调研相结合,将学习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发现识别一批优秀党员;深入“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活动一线,发现储备一批群众评价高、工作实绩好、学习效果转化率高、工作推进落实有力度的后备干部。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有热度 有温度 有高度

        “‘新春第一会’不但学到了精神实质,接受了传统教育,还增强了发展信心,收获很大,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2月19日晚,结束一天的学习,何伟干直言周末过得很有意义!     何伟干是伊川县城关街道野狐岭社区优秀乡贤,当日,野狐岭社区80余名党员干部和乡贤代表参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暨思想作风大讨论专题报告会,会议激发了干群斗志,吹响了奋进号角。     唱响主旋律有热度。当日,伊川县委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付月笛为大家进行了宣讲。针对伊川县城框架拉大、社区城乡接合部、商业复苏带来的新机遇等优势,付月笛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社区把脉问诊。结合该县正在进行的思想作风大讨论活动,她用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激励大家统一思想,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推动发展。     凝聚正能量有温度。“什么是‘福’?‘五福’的内涵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唯哲小处着眼,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十大古语”讲起,引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结合社区巨变,张唯哲解读了什么是幸福、幸福从哪里来,启迪大家当好接福续福人,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号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谱写社区发展新篇章。     提振精气神有高度。今年怎么干?“提升凝聚力和幸福感,打造‘五星’支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精品’社区!”野狐岭社区党总支书记孙亚博语气坚定。去年,野狐岭社区被伊川县表彰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村”“五美家庭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等,集体经济收入达130多万元。今年要干的事很多,不仅有仓储、教育托管、颐养中心等产业推进项目,而且有道路“白变黑”、沿街立面改造亮化美化提升项目,还有老年活动中心、卫生站等民生保障项目,件件关乎民生。     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姜渊博说,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城关街道不但要用好上级宣讲资源,而且要发挥好本级宣传功能,持续提供可看、可听、可学、可用资源,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干部群众眼里能看到、耳朵能听到、脑海里能记到、生活中能感受到。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乡村旅游风乍起

        这两天,淮阳太昊陵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     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太昊陵朝祖会开幕的日子,前去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人流摩肩接踵。太昊陵景区采取了限流措施,每天最高接待10万人。以41万元买下太昊陵庙会C位网红摊位的老板称,她的主打产品是当地人挂在嘴边念叨的“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的压缩馍,15天就可以回本。     春回大地万物生,文旅产业渐复苏。     今年的开年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让本就是热门旅游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又火了一把。春节假期,全州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当地的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迎来发展利好,“人山人海”“一房难求”。     尤其是电视剧取景地之一的大理市凤阳邑自然村,也是“有风小院”的所在地,即将开发文旅产品和新业态,40余户村民还以宅基地入股建设拍摄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站在了“有风的地方”,站在了文旅发展的最佳风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数据显示,有52.05%的游客在一年中有多次到乡村旅游的需求。特别是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这一数据或将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以往走马观花似的乡村旅游也渐渐发展成专项浸泡式的乡村旅游,涵盖了观光、休闲、康养、避暑、冰雪、耕读、研学、娱乐诸多产品体系。     若要从众多的旅游乡村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打造属于当地的独特品牌,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乡村旅游的精髓,应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除了田野风光,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民俗文化、乡村饮食、农事活动等人文资源的特色吸引。     旅游业的价值在于能够延伸发展其他产业。在乡村发展旅游业,能激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科普农业、休闲渔业等新型业态,让原生原长、土乡土色的民俗文化与商务会展业、健康养生业、文化创意业、体育运动业融合发展。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之外,还要结合本地的节庆活动、乡土风情、民居体验等元素,挖掘游客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体验高效生态农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或者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有条件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也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让游客在放松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搞旅游开发建设时,往往将当地居民排斥在外,觉得当地涉及乡村居民的问题很复杂,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引导和培训,不注重提升他们参与乡村发展的技能,更有甚者轻视当地居民利益分配的问题,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不管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作为乡村的主人,农民必须是乡村旅游业的受益者。让村民通过土地、宅基地、闲置房屋、劳动力、闲余资金入股,实现物变钱、地长钱、房生钱、力换钱、钱赚钱,和旅游开发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同发展,共进退,让乡村旅游业顺风顺水,成为乡村振兴中农民增收的绿色增长极。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互助:中国乡村振兴的力量》出版发行

        2月21日,记者从濮阳市文联获悉,由濮阳市油田作家毅剑与地方作家郑旺盛、许凌宇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互助:中国乡村振兴的力量》一书,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一部书写豫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书,展现了千万农民团结起来互帮互助的强大力量,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形象。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种蓝莓 树上“摘银”

        小雨淅淅,春寒料峭。     2月20日,汝州市温泉镇连疙瘩村的大棚蓝莓种植基地内,十来个工人忙着给果树剪枝。     “还有不到一个月,蓝莓就要开花了,现在正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基地主人路全堂说,修剪果树枝条是为了保证蓝莓质量,提高产量,2月底之前,要完成300亩果树枝条修剪工作。     现年43岁的路全堂是山东人,从2015年开始扎根汝州种植蓝莓。“好几年都没回去过年了,这边的果园离不开人。”路全堂说,蓝莓很娇贵,除了技术上得过硬,日常的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也来不得一丝马虎,事事都得操心,“照顾这些果树,得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上心才行!”     “像土壤管理,需要进行科学配比,采用‘全基质+以色列水肥一体’的种植模式;浇水、施肥环节,每棵蓝莓树每天加多少克水、加多少克营养液,都要很精准。”路全堂说,种出优质蓝莓的秘诀就藏在这些小细节里。     “温泉镇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蓝莓种植,这里土壤富硒,种植的蓝莓口感好、果粒大,经济效益更高。”问及其为何来到汝州种植蓝莓,路全堂回答。     “大棚蓝莓每年3月开花、4月挂果,5月中旬就能成熟进入采摘期,销售价格最高可达每斤160元!”路全堂说,他种植的蓝莓因为品质更好,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效益非常可观。     土里“生”金,路全堂的蓝莓基地不仅富了自己,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收益。     2020年,汝州市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与路全堂合作,在连疙瘩村附近建成了150亩63座大棚的蓝莓种植基地,每年按投资比例给汝州市的63个脱贫村分红。“分红资金已经连续支付三年了,每年有30多万元。按照合同规定,今年会增加到50多万元。”路全堂说。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就业。     八年前,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亩收入不到2000元;八年后,这里种植的蓝莓亩收入可超2万元。作为汝州市的扶贫项目,路全堂的蓝莓基地不仅为周边10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63个脱贫村4400余户脱贫户增收。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养金蝉林下“掘金”

        2月21日,记者走进沈丘县周营镇李楼营村鑫蝉家庭农场,农场的蝉卵培育场地栽有一排排密植的桐树,以桐树为支撑物架,带有蝉卵的枯柳细枝条“托盘”,科学有序地吊挂在距地面约1米高的位置。     当日,29岁的农场主王盼坤和妻子王艳一边拍短视频,一边观察蝉卵生长情况。王盼坤随意折断一节枝条,缝隙内有很多小米粒大小的蝉卵,“待到蝉卵孵化期,将蝉卵‘托盘’移进恒温室,让其自然孵化成蝉蚁,然后再将蝉蚁科学投入林下养殖。”     金蝉俗称“知了猴”,营养价值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因其风味独特成为一道特色佳肴。如今,随着野生金蝉的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持续走俏,于是金蝉养殖产业应运而生。     “这一根筷子般粗细的枝条上有50~300个蝉卵,这共有500万个枝条,可林下养殖金蝉1200亩。”王盼坤娓娓道来,“金蝉养殖成本较低,只要有树就可以进行养殖,一般养殖周期是2年,将蝉蚁撒在树下,第3个年头开始见效益,不用管理不用喂食。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是金蝉集中收获季节,每亩投入1200元、收入可达10000元。”     2013年,王盼坤在山东曹县打工时,跟当地人学会了林下养殖金蝉技术。2018年,他在家乡优惠政策的感召下返乡创业,流转村里15亩废弃边角林地,发展金蝉养殖产业。孵化出的蝉蚁和成熟出土的金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订单销售,年均收入20多万元。     王盼坤说,当初养殖金蝉也走过不少弯路。曾因新栽植的树木根系不发达、卵苗遭受蚂蚁啃食等问题,造成卵苗成活率不高。后来,通过潜心研究学习,掌握了过硬的技术,使金蝉养殖获得成功,并创办了鑫蝉家庭农场。     农场办起来后,王盼坤采取“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附近30户农民加入金蝉养殖,经济效益可观。谈到今后发展,王盼坤说,他打算扩大金蝉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养殖金蝉,做大做强金蝉养殖产业。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第二期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训班开班

        2月22日,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班(二期)在郑州开班。     “我们现在做的是休闲农业,我来的目的就是想在这里学习一些先进做法。”濮阳豫龙智慧农庄负责人冯菲菲在进入农业领域后,就开始了各种农业知识的积累。她的想法也是50多名“头雁”学员汇聚一堂的共同目的。     据了解,本次培训旨在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人才素质整体提升,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通过15天的线下授课和60个学时线上课程,授课专家将结合河南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类型和培训对象需求,围绕理论素养、政策解读、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定制化”授课,并组织开展“体验式”教学。同时,为每名“头雁”选配导师团队,围绕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电商运营等领域持续跟进服务,助力“头雁”学员全方位成长。     郑州大学“头雁”项目负责人、郑州大学教授孙学敏表示,通过主题鲜明的培训,学员们将更加深刻领会“三农”政策,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老家的工资比广东还高”

        “我们现在有10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的工资人均每月2000多元,技术工达6000多元。”2月22日,鹿邑县贾滩镇大宋伞厂负责人魏素霞介绍说。     “本来打算去广东打工,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在家照顾父母。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有6000多元,老家的工资比广东还高。”伞厂工人、大宋庄村村民王贝贝说。     在大宋庄村,还有一家更“牛”的企业,走进河南豪坤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一排排精密机床正有序运行着,这是一家做航空航天配件的公司,总部在北京,自2020年在贾滩镇投资兴建分公司以来,当年就实现盈利。“去年的产值是4000万元。”公司负责人郭建峰介绍,今年有望突破6000万元。     “就这一个配件就有30多道工序,属于精密配件,马虎不得。”47岁的工人孙广超告诉记者,他每个月能拿到9000多元的工资。     据了解,贾滩镇31个行政村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有72家,带动6500余人就业,产业涵盖机械制造、伞业加工、食品加工、剪刀加工、服装加工、箱包加工、饰品加工、LED灯珠加工、尾毛加工等10大类120个品种,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务工可增收。全镇每年可增加群众务工工资性收入2亿元左右。     “乡村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贾滩镇党委书记梁宗印介绍,下一步该镇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计划,加大引资力度,发挥区位优势,将贾滩镇打造成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乡村旅游风乍起

        这两天,淮阳太昊陵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     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太昊陵朝祖会开幕的日子,前去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人流摩肩接踵。太昊陵景区采取了限流措施,每天最高接待10万人。以41万元买下太昊陵庙会C位网红摊位的老板称,她的主打产品是当地人挂在嘴边念叨的“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的压缩馍,15天就可以回本。     春回大地万物生,文旅产业渐复苏。     今年的开年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让本就是热门旅游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又火了一把。春节假期,全州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当地的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迎来发展利好,“人山人海”“一房难求”。     尤其是电视剧取景地之一的大理市凤阳邑自然村,也是“有风小院”的所在地,即将开发文旅产品和新业态,40余户村民还以宅基地入股建设拍摄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站在了“有风的地方”,站在了文旅发展的最佳风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数据显示,有52.05%的游客在一年中有多次到乡村旅游的需求。特别是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这一数据或将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以往走马观花似的乡村旅游也渐渐发展成专项浸泡式的乡村旅游,涵盖了观光、休闲、康养、避暑、冰雪、耕读、研学、娱乐诸多产品体系。     若要从众多的旅游乡村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打造属于当地的独特品牌,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乡村旅游的精髓,应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除了田野风光,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民俗文化、乡村饮食、农事活动等人文资源的特色吸引。     旅游业的价值在于能够延伸发展其他产业。在乡村发展旅游业,能激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科普农业、休闲渔业等新型业态,让原生原长、土乡土色的民俗文化与商务会展业、健康养生业、文化创意业、体育运动业融合发展。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之外,还要结合本地的节庆活动、乡土风情、民居体验等元素,挖掘游客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体验高效生态农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或者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有条件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也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让游客在放松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搞旅游开发建设时,往往将当地居民排斥在外,觉得当地涉及乡村居民的问题很复杂,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引导和培训,不注重提升他们参与乡村发展的技能,更有甚者轻视当地居民利益分配的问题,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不管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作为乡村的主人,农民必须是乡村旅游业的受益者。让村民通过土地、宅基地、闲置房屋、劳动力、闲余资金入股,实现物变钱、地长钱、房生钱、力换钱、钱赚钱,和旅游开发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同发展,共进退,让乡村旅游业顺风顺水,成为乡村振兴中农民增收的绿色增长极。

    [更多详情]
  • 24 2023-02

    政策更入心 服务更暖心

        2月23日,记者从沈丘县医保局了解到,去年以来,该局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就医、转诊、报补等“窗口”服务质量,在全省率先构建了乡村医保“一栏三档四公示”(简称乡村医保“134”)服务新模式,实现居民参保“应保尽保”、慢性病卡应办尽办、医保待遇应享尽享、医保政策应知尽知。     “一栏”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立医保政策宣传专栏,做到专栏标准统一、宣传内容统一;“三档”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三个档案:居民参保管理档案、慢性病卡管理档案、医疗救助待遇落实档案;“四公示”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宣传专栏公示四项内容:参保情况、慢性病卡办享情况、医疗救助享受情况和群众关心的医保政策。档案实行村上报、乡合计、县牵总。     “从俺家到村卫生室,只有200米远,看病、咨询医保政策可方便了……”卞路口乡肖门行政村村民肖高宾高兴地说。     据该县医保局局长程麟介绍,该县乡村医保“134”服务新模式让村卫生室成了宣传医保政策、落实医保待遇的主阵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应保尽保方面,2022年困难群众动态参保1390人,原2022年度未参保困难群众已完成2023年度参保2600人;在应办尽办方面,新增门诊重症慢性病卡1185张;在应享尽享方面,门诊重症慢性病卡使用率从65%提高到80%,帮助600多人办理医疗救助事项。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