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3-01

    小刘何来了“大专家”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张晓伟研究员,已经决定把十字花科繁种基地放在大峪镇。”1月6日清晨,风起汝州大峪,霾散,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干净、静谧的山川。汝州市副市长、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飞,给河南日报农村版发来了这条消息。     张晓伟?没错,就是张晓伟!     张晓伟可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界名声显赫,手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担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豫北蔬菜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站长,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育成通过国家及省审定大白菜、甘蓝等品种10多个,主持研究的成果“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利用”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6项,发明专利4项。     张飞说,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为大峪镇实施“十四五”乡村振兴种植业“191”产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大峪镇“191”产业发展规划,其实质就是建设1000亩十字花科种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9000亩,实现种植业年新增产值1亿元,全镇年人均新增可支配收入3200元,仅种植业一项,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十三五”末)的19647.7元,增加16.3%。     张晓伟为啥来到了大峪     张晓伟是1月4日下午到达汝州大峪的,一同前来考察的有他的助手、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叶类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魏小春博士。同行的,还有农业农村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圣勇,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原首席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吉庆博士。     王吉庆?他会是一个名如其人——给人带来“吉利喜庆”的人吗?     没错,他,就是!     张晓伟决定把十字花科繁种基地放在大峪镇,王吉庆是“牵线搭桥”的关键人物。     王吉庆,大峪镇刘何村人,1983年20岁那年考入当时的河南农学院,如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师从“河南省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国家蔬菜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孙治强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22年7月20日至24日,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贡山县特色蔬菜产业组组长,王吉庆与同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的李宁教授,远赴云南昆明市东川区、昭通市昭阳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等地,开展蔬菜产业、核桃产业科技帮扶工作。     王吉庆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在革命老区大别山新县科技扶贫,推广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带富了当地菜农,被人们称为“王财神”。因带领大学生科技服务队,指导帮助地处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君召乡大滹沱村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他们从来不敢想象的番茄,村民们因此把收获的番茄命名为“嵩山吉庆番茄”。看看,这可是国内头一个以产地和专家名字共同命名的番茄品牌,够传奇吧!     王吉庆被驻村第一书记感动     王吉庆请张晓伟来汝州大峪镇考察,并取得在大峪镇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成果,缘于汝州市民政局派驻刘何村第一书记王益民和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不懈努力。     刘何是个小山村,只有155户人家523人,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948亩,荒山2000多亩,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另外种植花椒、艾草等经济作物和中草药,并有一家豆腐坊。在刘何村的地界里,还有实业界人士投资兴办的滑雪场、越野车赛场。越野车赛场本月初刚举办了首次比赛。     虽说王吉庆离家将近40年,但因91岁的老母亲吴让老太太不离故土,所以王吉庆也时常回家探望。2021年“7·20”洪涝灾害发生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     “你跟我去看看,2021年‘7·20’洪灾冲毁了30多户人家门前的路,他们的家都成了危房。”1月5日上午,王吉庆在刘何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大门前,比画着激动地说。     王益民和工作队是2021年8月10日进村的,救灾和恢复重建是当时重中之重的工作。组织村“两委”干部、工作队员一户一户排查、一户一户修缮,因地制宜建起1000多米长的护村大堤,又规划建设农村幸福互助院,为谋划发展设施瓜果蔬菜项目打了一眼540米深井。     这一切,都深深感动着王吉庆。因此,当刘何村决定发展设施瓜果产业,在深挖本村人力人脉资源联系上王吉庆时,他便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接棒走上了一线。     帮助村里设计两座温室大棚,筛选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技术培训,配合水肥一体化及生态、物理、生物,生理等绿色病虫防控技术,真正做到了不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确保绿色安全。     在1月5日的考察中,张晓伟称赞了上述两座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建设质量,并对棚内栽植的番茄作了点评指导。     王吉庆在发给河南日报农村版的消息中说,刘何村确定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后,他便将刘何村的情况向张晓伟作了介绍。     在此期间,有地市和县不断联系张晓伟,表示愿意承担繁种基地建设项目,但张晓伟听王吉庆说,刘何村专门打了一眼540米出水良好的深井后,为革命老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而感动,首选来到了汝州大峪,“革命老区干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感动了科学家。”     北济源南大峪风起汝州     2021年12月,央视网以《种子!种子!这座城市制种业崛起,又为中国拿下一个“世界第一”!》为题,报道了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河南济源,八成以上的地域都是山地、丘陵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端起了“金饭碗”,还交出了“世界第一”的成绩单。这个“世界第一”,就是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像东沟村这样一亩地收益过万元的蔬菜专业制种村,超过30个。     在王益民看来,刘何村目前的种植业,不仅难以支撑集体经济发展,也不可能保证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即便是帮扶车间的豆腐坊,村域内的滑雪场、越野赛车场,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面临着发展的困难,     “对刘何村来说,王教授简直就是一座‘富矿’。”王益民说,刘何村根据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拟定的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得到了王吉庆的赞赏和大力支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一幕。     根据王吉庆的介绍,大峪镇以刘何村为中心建设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首繁品种就是张晓伟培育的优质橘红心大白菜新品种——吉美2号、吉美8号。     “过了年,打春那一天就开始育苗。”考察的第二天,走出番茄温室大棚时,张晓伟这样叮嘱大峪镇镇长刘京渠。     在大峪镇方面看来,得到张晓伟的首肯和支持,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形成“南济源北大峪”的格局,指日可待。     为期两天的考察,张晓伟和助手等在大峪镇刘何、石岭、青山后三个村,调查了种植业现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面对一道道山岭间的坡地,张晓伟兴奋地说:“这和济源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立地条件很相似,这么好的高山隔离条件,这么肥沃的山间土地,是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的好地方。”     张晓伟建议大峪镇继续重点改善水利灌溉条件,争取“十四五”末建成千亩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充分发挥我省高山地区优势,建成北有济源,南有大峪两个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针对大峪镇海拔550米~800米的高度,张晓伟建议配合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发展夏季高山蔬菜栽培,提出力争亩产值超万元的种植业产值目标。     “你看,村委会这里的海拔是564.09米。整个大峪镇的海拔多在500米~800米之间,非常适合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和高山蔬菜种植。”王益民打开手机上专门下载安装的软件说。     北济源南大峪,风起汝州。这风,是大峪人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奋勇奔跑的激昂之势,是科学家助力革命老区谋发展兴产业,心与心碰撞的交响。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农业强国看河南(种业振兴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对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今日起,本报推出《农业强国看河南》系列报道,集中展示近年来我省“三农”成就,鼓舞全省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贡献河南力量。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双联双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1月8日,社旗县饶良镇张庄村九隗柳一组脱贫户邱国如一大早便哼着小调开始铡草拌料,四头黄牛跟着他的小调,悠闲地晃着尾巴。     “你看,这是才买的牤牛娃儿,喂个一年半载就能卖了,净赚个万儿八千没问题。这得感谢镇村干部呀,帮俺办了贴息贷款,签完手续钱就到账了,顺路就把这俩牛娃儿拉回来了……”说起这些,邱国如满脸阳光。这只是饶良镇以“双联双动”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服务群众工作的一个缩影。     入冬以来,饶良镇适时组织全镇干部和党员开展“双联双动”活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双联”,即:所有工作的谋划安排、组织实施、推进落实全流程联结“五星”支部创建和乡村振兴要求,激发党建活力、助推产业发展;“双动”,即:成立“流动党员先锋队”和“流动便民服务站”,下沉一线,纾困解难。     党员联户“马上办”。各个党员联系分包群众逐户走访,无问题深化情谊,有问题马上解决。2022年12月,在脱贫户及监测户小额贷款办理工作中,除“信用查询”必须本人现场比对外,其他流程全部由流动便民服务站上门办理。共办理166笔,放款380万元,邱国如就是其中的一户。     流动服务“上门办”。在前期排查、走访的基础上,“流动便民服务站”与群众预约服务时间、地点、事项。同时,还面对面地给群众提供民政、社保、信贷、村建、土地及防返贫监测等相关政策宣传等。窦庄村朱书好老人因家庭困难、身体不好,申请办理低保,工作人员主动到医院为其复印病例、完善材料等,依程序配合县民政局完成了核查和认定。呆坐在火盆旁的朱书好颤巍巍地接到低保证时,一个劲儿地感谢,不停地塞给工作人员香喷喷的烤红薯。     优化效能“大员办”。该镇党政正职带头坚持每周以办事群众身份走流程、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以办案人身份跟执法,体验办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行政执法事项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营造高效便捷、办事不求人的政务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及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监测帮扶“及时办”。镇村帮扶干部主动融入“流动便民服务站”和“流动党员先锋队”,专职和兼职并用,集中和经常结合,积极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帮扶和“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排查整改工作。     聚焦重点“现场办”。饶良镇是合并乡镇,有两个集镇,为提升形象、完善功能、增强承载力,需要集中整治并实施项目。为此,大员上前,镇长坚持持续“跟执法”,强力开展清障治乱执法活动15次,有效保障了两个街区道路、亮化、管网等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群众好评如潮。     截至目前,饶良镇党员先锋队下沉走访群众151次,解决问题136个;开展流动便民服务162次,受益群众296名;23个党支部精准对接了30余个购销市场主体,累计促销蔬菜等农产品266吨;回应群众关切,清理违章建筑16处;建设公厕5座;新修道路1.7万平方米,提升改造2.8万平方米。诸多实效,赢得了全镇群众的广泛赞誉。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乡村振兴加数跑

        1月5日,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塚儿章村的大棚里,草莓刚开始结果,春节前,种植户李文4个大棚的草莓就能上市,“赶春节,卖个好价钱”。     临近中午,怕阳光太强,李文要仔细查看,适时调节温度。“上面的保温被,晚上放下来保温,白天收起来透光。”李文说。40米长的大棚,保温被的上下调节看起来不容易,但李文有妙招——他只需要打开手机轻轻点击一下,就能够做到。     这是经过数字化“改造”的高科技大棚,棚内安装有摄像头,地下埋着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配合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即使是在家里,李文也能随时查看草莓生长情况,设备还能发送智能提醒,保证作物健康生长,省心省力。     在塚儿章村,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的更高效,生活上的便捷也让村民的幸福感日益增强。     村委会大院旁边的数字宝盒广场,就是塚儿章村数字化新生活的鲜活体现。在这里,凭借一张卡,村民不仅能够购买纯净水、洗衣液,还能洗车、充电,手机扫码还能取快递。     村委会办公室里,一个大屏幕、一台自助打印机,让村民办事儿再也不用东跑西问,打开一个办事流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所需的各项材料、办理流程,不用跑区里镇里,家门口把事儿办好。针对老年人,村委会还有专员协助办理。     远在他乡的村民,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查看村务。集体资产、支出收入一目了然,公示内容随时可查。塚儿章村党支部书记靳平安说:“数字化带来的村务阳光化,进一步拉近了村委会和村民的距离,也更方便村民了解、支持、监督村里的各项工作。”     鹤壁市在全国首创的党政服务平台,将政务服务延伸到乡村,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平台的“乡村办”功能,梳理出高频事项,实现政务“网上可办”“掌上可办”。截至目前,平台已开通养老保险、违章查询、高考直通车等37项政务服务应用和生活缴费、手机充值、预约挂号等12个便民场景应用。     近年来,河南省抢抓数字机遇,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1年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38.11%,居全国第14位,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29.26%,居全国第9位。     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让乡村生产生活更高效,同时“数字”本身,也逐渐成长为新产业,继续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鹤壁市以创建河南省数字乡村产业园为目标和抓手,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入驻,与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农业硅谷产业园等一批数字化产业园和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华为垂天5G边缘计算实验室、华为新农邦数字乡村实验室相继落户鹤壁,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农业智能装备为主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产业注入活力,推动了农业农村数字产业的创新应用,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用信息化技术赋能乡村,让村民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数字化正成为我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路径。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平桥区养殖户张超 杀年猪赠乡邻

        1月8日下午,信阳市平桥区兰店街道相林村林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超带着两头遍体黑毛的肥猪来到村里的屠宰点,没进大门就喊道:“师傅,我来杀年猪了!”     最近几天,靠着电商直播,张超把今年养的1000多头猪卖掉了一大半,每天来养殖场选猪、买猪的客户络绎不绝,张超的嘴都快咧到耳根子上了。     据了解,张超自2019年到相林村建养殖场以来,给3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除了这些,他每年给村集体分红8.5万元,还帮扶了20户群众,定期给他们发放生活补贴。“多亏了工人和周边邻居,农忙的时候全靠他们帮衬。今年挣了钱,我杀几头猪给他们尝尝鲜,也算是我的一番心意。”张超说。     捆吊、放血、褪毛、开膛、分割,师傅们的手法娴熟而专业。不多时,两头猪便收拾妥当。除了加工费,张超还拿出一大块肉分给几个杀猪师傅。在他们的道谢声中张超将肉拉回养殖场,工人们喜气洋洋地围在一起,你一块,我一块,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新年祝福”。     “过两天,我再选两头猪,送给村里的五保老人和困难群众,让他们也尝尝咱们的猪肉,过一个香喷喷的新年。”张超说,“明年我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吸纳更多的乡亲过来工作,大家一起挣钱。”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让返乡人员看到家乡美

        1月8日,在禹州市文殊镇文殊村,挖掘机、清运车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数十名志愿者挥动着扫把、铁锹,清理着路边的落叶、杂草等。     “为了让乡亲们有一个过年的好环境,也为了让返乡亲人感受到村子的大变化,大家齐动手,给咱村子来个大扫除。”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的文殊村老党员席怀玉高兴地说。     在该村党员干部、志愿者的带动引领下,不少群众也积极参与进来。扫帚、斧子、三轮车……村民带上自己家的“家伙什儿”,对大街小巷、河塘沟渠等进行了全面集中整治,各个卫生死角也逐一清理;对工程量较大的环境卫生“顽疾”,村干部联系了挖掘机,逐个进行整治,形成了“支部引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这次环境整治活动不仅改善了我们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还进一步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新的一年共同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村居环境开了一个好头儿。”文殊村党支部书记赫爱红说。     除集中清理杂物外,该村还督促村民自觉整治各自家门口的环境卫生,动员群众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杂草清理、垃圾分类、黑臭水体卫生死角等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做到“整治一处、销号一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整治任务。     “此次活动紧盯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不仅提升了村庄的‘颜值’,还让春节期间返乡人员感受到村子的变化,激发外出人员参与家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殊镇党委书记王志勇表示。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小刘何来了“大专家”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张晓伟研究员,已经决定把十字花科繁种基地放在大峪镇。”1月6日清晨,风起汝州大峪,霾散,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干净、静谧的山川。汝州市副市长、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飞,给河南日报农村版发来了这条消息。     张晓伟?没错,就是张晓伟!     张晓伟可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界名声显赫,手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担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豫北蔬菜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站长,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育成通过国家及省审定大白菜、甘蓝等品种10多个,主持研究的成果“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利用”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6项,发明专利4项。     张飞说,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为大峪镇实施“十四五”乡村振兴种植业“191”产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大峪镇“191”产业发展规划,其实质就是建设1000亩十字花科种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9000亩,实现种植业年新增产值1亿元,全镇年人均新增可支配收入3200元,仅种植业一项,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十三五”末)的19647.7元,增加16.3%。     张晓伟为啥来到了大峪     张晓伟是1月4日下午到达汝州大峪的,一同前来考察的有他的助手、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叶类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魏小春博士。同行的,还有农业农村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圣勇,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原首席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吉庆博士。     王吉庆?他会是一个名如其人——给人带来“吉利喜庆”的人吗?     没错,他,就是!     张晓伟决定把十字花科繁种基地放在大峪镇,王吉庆是“牵线搭桥”的关键人物。     王吉庆,大峪镇刘何村人,1983年20岁那年考入当时的河南农学院,如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师从“河南省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国家蔬菜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孙治强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22年7月20日至24日,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贡山县特色蔬菜产业组组长,王吉庆与同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的李宁教授,远赴云南昆明市东川区、昭通市昭阳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等地,开展蔬菜产业、核桃产业科技帮扶工作。     王吉庆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在革命老区大别山新县科技扶贫,推广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带富了当地菜农,被人们称为“王财神”。因带领大学生科技服务队,指导帮助地处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君召乡大滹沱村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他们从来不敢想象的番茄,村民们因此把收获的番茄命名为“嵩山吉庆番茄”。看看,这可是国内头一个以产地和专家名字共同命名的番茄品牌,够传奇吧!     王吉庆被驻村第一书记感动     王吉庆请张晓伟来汝州大峪镇考察,并取得在大峪镇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成果,缘于汝州市民政局派驻刘何村第一书记王益民和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不懈努力。     刘何是个小山村,只有155户人家523人,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948亩,荒山2000多亩,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另外种植花椒、艾草等经济作物和中草药,并有一家豆腐坊。在刘何村的地界里,还有实业界人士投资兴办的滑雪场、越野车赛场。越野车赛场本月初刚举办了首次比赛。     虽说王吉庆离家将近40年,但因91岁的老母亲吴让老太太不离故土,所以王吉庆也时常回家探望。2021年“7·20”洪涝灾害发生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     “你跟我去看看,2021年‘7·20’洪灾冲毁了30多户人家门前的路,他们的家都成了危房。”1月5日上午,王吉庆在刘何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大门前,比画着激动地说。     王益民和工作队是2021年8月10日进村的,救灾和恢复重建是当时重中之重的工作。组织村“两委”干部、工作队员一户一户排查、一户一户修缮,因地制宜建起1000多米长的护村大堤,又规划建设农村幸福互助院,为谋划发展设施瓜果蔬菜项目打了一眼540米深井。     这一切,都深深感动着王吉庆。因此,当刘何村决定发展设施瓜果产业,在深挖本村人力人脉资源联系上王吉庆时,他便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接棒走上了一线。     帮助村里设计两座温室大棚,筛选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技术培训,配合水肥一体化及生态、物理、生物,生理等绿色病虫防控技术,真正做到了不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确保绿色安全。     在1月5日的考察中,张晓伟称赞了上述两座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建设质量,并对棚内栽植的番茄作了点评指导。     王吉庆在发给河南日报农村版的消息中说,刘何村确定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后,他便将刘何村的情况向张晓伟作了介绍。     在此期间,有地市和县不断联系张晓伟,表示愿意承担繁种基地建设项目,但张晓伟听王吉庆说,刘何村专门打了一眼540米出水良好的深井后,为革命老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而感动,首选来到了汝州大峪,“革命老区干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感动了科学家。”     北济源南大峪风起汝州     2021年12月,央视网以《种子!种子!这座城市制种业崛起,又为中国拿下一个“世界第一”!》为题,报道了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河南济源,八成以上的地域都是山地、丘陵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端起了“金饭碗”,还交出了“世界第一”的成绩单。这个“世界第一”,就是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像东沟村这样一亩地收益过万元的蔬菜专业制种村,超过30个。     在王益民看来,刘何村目前的种植业,不仅难以支撑集体经济发展,也不可能保证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即便是帮扶车间的豆腐坊,村域内的滑雪场、越野赛车场,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面临着发展的困难,     “对刘何村来说,王教授简直就是一座‘富矿’。”王益民说,刘何村根据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拟定的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得到了王吉庆的赞赏和大力支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一幕。     根据王吉庆的介绍,大峪镇以刘何村为中心建设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首繁品种就是张晓伟培育的优质橘红心大白菜新品种——吉美2号、吉美8号。     “过了年,打春那一天就开始育苗。”考察的第二天,走出番茄温室大棚时,张晓伟这样叮嘱大峪镇镇长刘京渠。     在大峪镇方面看来,得到张晓伟的首肯和支持,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形成“南济源北大峪”的格局,指日可待。     为期两天的考察,张晓伟和助手等在大峪镇刘何、石岭、青山后三个村,调查了种植业现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面对一道道山岭间的坡地,张晓伟兴奋地说:“这和济源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立地条件很相似,这么好的高山隔离条件,这么肥沃的山间土地,是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的好地方。”     张晓伟建议大峪镇继续重点改善水利灌溉条件,争取“十四五”末建成千亩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充分发挥我省高山地区优势,建成北有济源,南有大峪两个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针对大峪镇海拔550米~800米的高度,张晓伟建议配合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发展夏季高山蔬菜栽培,提出力争亩产值超万元的种植业产值目标。     “你看,村委会这里的海拔是564.09米。整个大峪镇的海拔多在500米~800米之间,非常适合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和高山蔬菜种植。”王益民打开手机上专门下载安装的软件说。     北济源南大峪,风起汝州。这风,是大峪人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奋勇奔跑的激昂之势,是科学家助力革命老区谋发展兴产业,心与心碰撞的交响。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丹参种植效益增

        1月9日,在位于伊川县高山镇王忠洼村的洛阳善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欢歌笑语,药香四溢,30余名妇女正在分拣丹参,一袋袋整齐堆放,等待发货。     “没事就来这里干活,一个月挣两千多块钱,真不赖!”68岁的村民丁忠田满心欢喜。     丹参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前期整地、种植、管护,到后期的采收、加工、包装等,亩均用工40人次,带动作用强。     “改进管理技术,加大有机菌肥使用量,产量、品质都上了一个档次,加上今年中药材行情比去年好,卖价自然高,预计净收益8000元/亩!”王忠洼村村委副主任、公司负责人黄延甫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高山镇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动员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种植丹参,深化“延链补链强链”,将中药材产业从单一种植向育苗、加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打牢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     “通过政府引导、大户示范、农户种植,目前全镇丹参种植4000亩,辐射带动13个村,520余人参与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了!”高山镇镇长付虹磊用“三高”概括了丹参种植带来的新变化。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观摩+评比”促人居环境提升

        近日,太康县马厂镇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观摩活动,通过逐村观摩评比,找亮点、查不足,切实推进“生态宜居星”创建工作。     去年以来,马厂镇深入推动“生态宜居星”支部创建工作,对村容村貌、户厕改造、三类户户容户貌等工作细化考核细则,设定分值100分,每周一观摩,每月一评比,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观摩过程中,观摩组每到一处,都深入到村大街小巷、三类户家中、改厕户家中,查看工作落实情况,并听取各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做法,镇主要领导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亮点和好的做法进行点评,现场指出存在的不足,通知各村限期整改。     据介绍,该镇大力推进农村旧宅“一宅变四园”行动,治理残垣断壁121处,拆除废旧房屋39处,建成菜园、果园等“四园”46处。大力开展“五美庭院”创建行动,动员各村村民开展“街道庭院治理行动、生活垃圾收集行动、典型示范带动行动、文明家风培育行动”四项行动,彻底清除了村庄周边、道路两侧、庭院四周的生产生活垃圾。

    [更多详情]
  • 12 2023-01

    打好种业翻身仗 河南有担当

      寒冬腊月,在全国第一个小麦亩产千斤县、制种大县温县,30万亩种子基地里的小麦如绿色地毯覆盖在田野,与村庄的红瓦白墙相映成趣,为冬日的大地增添了色彩和生机。     河南不光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还是种业大省。     截至2022年,全省农作物制种面积共有510万亩,年供种能力21亿公斤。其中,小麦制种面积430万亩,供种能力19亿公斤,占全国38%以上,除满足本省用种外,有7亿公斤销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周边省份。全省花生制种面积45万亩,供种能力达1.4亿公斤,约占全国30%。小麦、花生供种能力均居全国前列。     农民耳熟能详的小麦品种,如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以及玉米品种郑单958,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品种。2020年曾统计过全国种植面积前十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我省品种分别占4个、5个、5个,占比最高。     此外,济源还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种子远销韩国、日本。     河南不仅供种能力强,而且优质种质资源多。     在全国第三次畜禽种质资源普查中,豫西黑猪遗传资源成为首个新发现地方猪品种,濮阳莛子麦入选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迎河柑橘、息县香稻丸等20个种质资源被评为“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重要成果”。     正是得益于这些地方优良种质资源,我省先后克隆出小麦、玉米、水稻等优质、抗逆、产量高、株型好、抗性强相关基因126个,在国际上率先绘制出小麦近缘种——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育成了500多个国审和省审小麦新品种,在矮秆大穗、抗病骨干种质创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制了玉米郑58、昌7-2、周麦、郑麦、百农和花生远杂、开农等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的突破性新种质,引领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方向。     立足于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我省着力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制定出台了《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高质量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目前已入驻“中原农谷”正式运营,初步完成了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畜禽5支核心研发团队的组建,实现了边建设、边运行、边科研、边出成果。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也已全面完成,组建了6个创新团队,围绕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与转化,面向种业科技前沿,推出了一批拟实施“揭榜挂帅”的项目。     为提升良种繁育能力,2022年我省共争取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0个,占全国的1/10,全省达到16个,争取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达1.6亿元,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2年年末,河南种业迎来一件大喜事:2022年12月7日,秋乐种业在北京证交所挂牌上市,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农作物种业企业,填补了我省农作物种业零上市企业的空白。秋乐种业登陆资本市场,将成为河南种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等不利局面的“加速器”。     推进种业振兴,必先扶优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农业良种联合攻关。目前,我省有11家种业企业进入国家种企阵型行列,其中畜禽种企阵型企业占全国9.7%,居全国第三位。     为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制种,省政府已批复成立河南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将在“中原农谷”挂牌运营。并设立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已下达一期财政出资2.5亿元,总规模将达到30亿元。     从打造“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入驻,到谋划组建种业集团,再到首家种业企业成功上市,一年多来,河南快马加鞭,步步为营,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了河南力量、彰显了河南担当。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