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23-01

    我省小麦整体质量为近年来最好

    1月2日,记者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近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2022年河南省收购小麦质量品质报告》,对2022年全省收购小麦质量和品质进行测报分析。     报告共采集本年度小麦质量调查样品3830份,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125个县(市、区),涉及品种595个。综合全部检验样品各项指标,2022年我省小麦的整体质量为近年来质量最好的年景。     全省小麦容重均值801g/L,较2021年增加9g/L,一等至四等小麦比例分别为76.3%、18.9%、4.5%、0.4%,中等(三等)以上的占99.6%,与2021年相比,一等比例上升15.7个百分点,二等比例下降9.4个百分点,三等比例下降3.9个百分点,三等以上(含三等)比例上升2.3个百分点。水分均值11.7%,比2021年增加0.6个百分点。全省小麦不完善粒均值2.9%,比2021年下降1.9个百分点。千粒重均值为46.8g,比2021年增加0.6g。     2022年收购小麦品质测报优先选取当地主导优质或优良品种,同时兼顾其他优质或优良品种,共采集小麦品质测报样品571个,涉及品种192个。综合全部检验样品各项指标,2022年我省小麦降落数值较高,粗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中等偏上,筋力中等偏强,小麦仍以中筋品种为主,优质强筋小麦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按照降落数值、粗蛋白质、湿面筋和稳定时间四项指标判定,所有检测样品中符合强筋小麦国标 GB/T17892-1999的有42份,占7.4%,较2021年下降2.2个百分点。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到2025年羊饲养量达到6000万只

    2022年12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羊产业高质量的意见》发布(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羊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意见》提出,发展羊产业将以“小群体、大规模”为主要路径,推广“户繁、企育、龙头带动”模式,强化政策引导,持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羊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羊产业强省。     《意见》强调,羊产业发展要建立健全现代养殖、饲草饲料、加工流通、疫情防控、科技支撑、现代营销等六大体系。在具体措施上,要加强良种繁育推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培育肉羊大县、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优质饲草生产、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严格屠宰管理、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冷链物流等。     《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力争到2025年,我省羊饲养量达到600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40万吨,羊一产产值达到350亿元,到2030年,羊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意见》还从组织领导、要素保障、市场调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花卉产业绽放“美丽经济”

    1月3日上午9点,西平县人和乡花卉基地一派热闹景象,10余辆小型货车在道路两旁有序停放,花卉批发商们把整理好的花束、盆景分类打包装车,发往县城及周边城市零售花店。不少市民也走出家门,来到花卉基地挑选盆景。     春节前采购花卉、盆景已经成为西平市民迎接新年的热门消费项目。“我在网上看了好几天了,今天过来准备买两盆风车茉莉和两盆海棠。”市民李爱玲说。     消费需求在变化,市场营销也要有新思路。对此,小亮花卉批发商行老板王向云深有感触:“随着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大量购买花卉和盆景,装扮居室增添喜气。平时我们通过微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每天我们都会在微信朋友圈中更新盆景图片,另外我们有‘同城送’服务,消费者们可以直接在‘线上’选购,我们直接把盆景送到客户家中,很受欢迎。”     上午10点半,在人和乡花卉基地晨曦花木批发园内,一场直播销售已经开启。随着带货主播刘少辉激情澎湃的倒数声,10盆绿萝以每盆1.5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你看,现在已经有700多人在看直播了。”刘少辉介绍,“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激发消费者们消费热情,昨天我们推出的君子兰、文竹、茉莉等10多个品种的花卉盆景很受欢迎,总零售额达3500多元。”     “接下来,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花卉基地发展成为集花卉种植、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周边村民增收。”人和乡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

    “在环丹江口库区石漠化荒山上累计造林40.7万亩,林果面积达到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7%,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已实现安全送水500多亿立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淅川最鲜明的底色,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月3日,淅川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淅川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绿化荒山、涵养水源,立足生态发展,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在丹江口库区,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和生态旅游,大片的软籽石榴、杏李等茁壮成长,既构筑起了一道保水护水的绿色屏障,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颜值”和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和提升,好房子、好环境、好设施是新农村的“标配”,农村水、电、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供给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乡村振兴基础不断夯实。近日,走进淅川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一项项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家家户户的新房里欢声笑语不断。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五星”闪耀引领乡村振兴

    1月2日,走进方城县清河镇草场坡村,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为民办事窗口、图书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志愿者服务站等一应俱全,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不仅如此,草场坡村还将党群服务中心周边4500平方米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建成党建广场、文化戏楼,设置健身器材,力促党建和群众生活融合起来。     “创‘星’着实不易。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投资8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党群服务中心及周边设施功能,目的是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该村党支部书记牛建恒告诉记者。     干部争“星”动脑筋,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而这,只是清河镇争“星”创“星”工作的一个缩影。     自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以来,清河镇把该项工作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凝聚“一条心”、织密“一张网”、形成“一盘棋”,聚焦“建”、盯紧“干”,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争“星”创“星”工作走深走实。     清河镇注重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堡垒”“领头雁”优势,积极开展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村“两委”干部轮训、“万名党员进党校”“十大战略”等活动,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基层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整体风貌,为“五星”创建工作集聚“动能”;着眼产业兴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优化人才增量,激活人才能力,助力返乡创业人员和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招引农产品龙头企业,增加专业合作社数量,稳定建立“双绑”机制,培育了一批有特色、优质的本土产业品牌,为建设经济强镇提供有力支撑;立足宜居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创建“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为重点,党员先锋带动,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做好村庄规划,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垃圾分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围绕“平安清河”建设,以“三零村”创建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网格化作用,持续开展反诈宣传,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风险,确保了全镇大局稳定;培育文明乡风,定期开展乡村光荣榜、返乡创业好青年、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推选,增加群众性文化活动频次及活动多样性,加强“一约五会”、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截至目前,清河镇通过村级自评申报、镇党委初审推荐、县委组织部审核确定,累计创建农村“四星”支部3个、“三星”支部10个、“二星”支部20个,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     “乡村发展,党建为先。”清河镇党委书记陈颖娜说,“通过推进争星创建,广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氛围浓厚,用心用情为群众谋实事,为下一步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些方针为河南省“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为河南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县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地区。对于河南而言,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将近九成,经济总量占比超六成,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抢抓机遇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河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步骤,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乡村产业振兴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建设好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推进育种产业发展,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加快推动农业的精细化、标准化与绿色化发展,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序推进链式发展、集群发展。支持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充分挖掘乡村自身优势和特色资源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也是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乡村人才引育并举,多维施策,统筹做好广引英才与本土育才工作。一方面需要广开门路“引”,要制定系列支撑政策,完善乡村配套设施,吸引一批懂技术有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创业人才、管理人才扎根乡村,发挥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需要多措并举“育”,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乡村能人的作用,组织开展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等培训教育,持续增强乡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提升乡村人才发展能力。同时,需要多方支持“留”住人才,从物质条件、发展机会、福利待遇等方面设法留住人才,构建留才长效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乡村人才搭建平台,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神动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为全面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大文化财政、政策与人才等支持力度,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生活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按照供需关系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数字新技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注重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乡村生态振兴筑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生态振兴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一方面要聚焦乡村生态宜居,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优化乡村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聚焦乡村农业绿色发展,从产地环境、资源利用、产品供给等方面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地膜、秸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乡村组织振兴提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服务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人才充实党支部、培养优秀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面对农村地区存在的人口老龄化、设施滞后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坚持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与村民自治三治融合,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体系与组织体系,积极发挥基层党员、村民公众、社会组织等作用,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科技增动力农田添新绿

     2022年12月27日,寒冬时节,本是桃园的淡季,长垣市孟岗镇香里张村村民张改建却时不时前去查看。每年春季,不少前来赏花的游客,还会提前“买树”——提前订购整棵树的桃子。挂上订购者牌子,张改建的桃子就提前卖出去了。从种难、卖高价难,到农产品优质优价,张改建的桃子正是长垣市以“绿色”为抓手,促进果蔬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传统工业强市的农业产业“突围”     以工业见长、民营经济活跃的长垣市,经济实力雄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黄河滩区等耕地面积大、市场消费能力突出,也为农业产业提升带来新机遇。如何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的启动实施,带动长垣市农业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科技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给农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瞄准市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依托院县共建项目为长垣市量身打造了绿色果蔬产业发展蓝图,高标准谋划推进,以绿色优质高产为突破口,提升科技含量,强化技术指导,突出示范引领,绿色果蔬生产、加工能力初步形成。     绿色果蔬标准化生产及加工技术集成示范专项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张晓伟介绍说,从产业整体来看,长垣绿色果蔬产业起步晚,规模化的种植企业很少,适合长垣种植的优质果蔬品种、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不成熟,果蔬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绿色生产观念和品牌意识淡薄,基础不牢;就生产而言,当地果蔬产业以小农经营为主、品种杂乱、种植区域分散、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找准短板,精准发力。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以优质绿色蔬菜,康养蔬菜,桃、梨、草莓绿色生产,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产业提升迅速开展,成效显著。     打破蔬菜种植瓶颈     市场消费力量、消费群体、消费场景的巨变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饮食已经从吃饱喝足转变为吃好喝好、吃喝更健康,高品质康养蔬菜需求快速增长。     抢抓机遇,蔬菜新优品种成为关键。省农科院、长垣分院专家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对接种植户,在充分考察、对比的基础上,从白菜、辣椒、黄瓜、番茄等蔬菜常规品类入手,示范推广抗病、优质、高产品种。     选择品种的同时,省农科院园艺所针对长垣市蔬菜种苗供应品种杂乱、质量不稳定等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优质蔬菜种苗稳定有效供应入手,指导当地开展工厂化育苗,为当地种植户提供白菜、甘蓝、西蓝花等自根种苗,黄瓜、西瓜等嫁接种苗40万株,指导当地种苗生产近100万株,提升了种植园区蔬菜种苗的自供给率,打破了外省采购种苗品种不明确的限制问题。     破除蔬菜种苗“魔咒”,长垣市优质蔬菜种苗供应效率大大提升,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受益于此,农户可以根据天气、市场、栽培条件等变化,有效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种植模式的规模化、周年化生产,实现了灵活多变的种植茬口,延长了采收时间,产生了显著的种植收益,为当地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果树有标准绿色价更高     与张改建一样,长垣市的果农并不少,仅桃树种植面积就接近2万亩。但长年以来,按照传统种植理念,当地果树生产存在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等情况,     院县共建项目启动以来,随着一大批桃梨新优品种的引入,高品质、适合高档市场的产品陆续进入市场,果农收益不断提高。     农谚说,有苗不愁长。对于果树种植而言,则不是如此。种植好品种,更要产出优质产品。为此,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针对当地果树生产问题,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以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农户提高种植管理技术。     桃园里,主干形标准化整形修剪、花果精细化管理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施肥枪施肥等一系列技术,促进了产量质量双提升;梨园里,早中晚熟搭配,省力密植,水平棚架栽培等多种模式节本增效;草莓大棚里,多个品种可供农户选择,从育苗到设施草莓连作障碍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一整套的科技“组合拳”,让果农能看能学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效益的显著提升。     为支持长垣市果农种植水平提升,省农科院专家专门制定了《露地桃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梨简约栽培技术规程》,申请建设“长垣草莓科技小院”省级科普平台,为产业发展持续助力。     擦亮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橘红心白菜、水果番茄、贵族南瓜……这些好看好吃好卖的蔬菜,一进入市场,便受到消费者普遍青睐,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20多个新奇特蔬菜品种的引入,让不少农户尝到了甜头。     围绕长垣烹饪之乡的产业基础,省农科院长垣分院在康养蔬菜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专题的支持下,用绿色康养推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从建成引种示范基地、引进示范适宜当地种植的紫苏、芫荽等康养蔬菜新品种10个,到集成示范小籽粒精播技术、育苗移栽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再到制定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全程式技术服务让当地新型经营主体找到致富新途径。除了生产,专家团队还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开展商标保护,为品牌助力。     眼看成熟的无花果,因为裂果损失不小,曾经是困扰长垣市桥丰无花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大难题。省农科院加工所专家团队根据生产需求,针对性制定无花果裂果防治技术规程,裂果率降低80%左右,使其采后贮藏期延长3到5天。同时,针对采后无花果品质等级情况,帮助企业规划并编制了冻干无花果、无花果果醋、无花果果酱等采后减损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操作规程。     与此同时,加工所专家团队在当地示范剁椒酱及豆酱加工、速冻饺子调味料研发等4项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地辣椒酱产品风味不稳定且保质期短、酱腌菜胀袋、花椒和八角贮存期间风味不稳定等问题。

    [更多详情]
  • 04 2023-01

    一月农事早安排

      一月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是全年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积极应对极端天气,重点做好越冬作物田间管理,防寒防冻。要充分利用冬闲时期积肥、造肥和清洁田园,消灭越冬病虫害,规划制定好本年度生产计划。     1 小麦     ●促弱控旺     对冬前晚苗、弱苗的管理应首先分析原因,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对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2叶期应及时补施苗肥。对基肥、种肥及苗肥均不足的田块,在主茎3~4叶期施用壮蘖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或土杂肥1000公斤、三元复合肥10~12公斤,促弱转壮,同时注意增施磷钾肥,以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对旺长的麦田采取深中耕、镇压、化学药剂控旺。     ●抗旱防涝     对旱情较重田块可于晴好天气中午前后浇灌水,浇灌水时应注意既要浇透水,又不能使地面有明水,以防夜晚受冻。     ●清沟排渍     稻茬麦要抗旱排涝两手抓,及时清理“三沟”,防止渍害,促根增蘖,培育壮苗,确保安全越冬。     ●防冻防病     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麦苗尽快恢复生长。根据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及时防控病害。     2 油菜     ●促弱控旺     因苗分类搞好肥水管理。一月上旬根据苗情长势重施腊肥,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氯化钾3~5公斤。对基肥用量足、密度足、长势健壮的油菜可不追施腊肥。对旺长的油菜田块喷施多效唑控旺。     ●清沟排渍     及早清理沟渠利于排灌。对旱情较重田块可于晴好天气中午前后浇灌水,地势低洼的田块易形成渍涝灾害,要及早配套“三沟”,及时清理围沟,确保排灌畅通。     ●防冻防病     抢在晴天露水干后,叶面喷施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油菜抗寒防冻能力。     3 马铃薯     ●选择品种     平原丘陵地区马铃薯要求早成熟、早上市、抢高价格,宜选择早熟品种;山区宜选择中晚熟品种。     ●施足底肥     冬种马铃薯覆膜后不便追肥,则必须一次性施足底肥,注意增施钾肥、有机肥,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病虫草害防治     结合整地,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少量水稀释后拌毒土20公斤,均匀撒播地面,防治地下害虫。播种后于盖膜前喷施芽前除草剂,亩用都尔或禾耐斯芽前除草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于土层上,除草效果较好。     ●加强覆盖     采取覆膜、撒草木灰或覆盖秸秆等预防霜冻危害。     4 春播作物     ●红薯选种和育苗     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切勿乱引种,避免传入红薯危险性病虫害。一月下旬开始利用塑料大棚开展红薯“两段法”育苗。     ●玉米和水稻购种     根据试验结果和当地农技部门推荐意见,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建议就近购种,并保管好发票备查。     5 设施蔬菜     ●防寒抗冻     保温防寒是本月大棚蔬菜管理的关键。时刻注意天气预报,包括未来72小时和一周的天气预报,关注最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加固大棚设施,修补破损薄膜。遇极端天气,采用多层覆盖,喷施碧护、天达2116等防冻。遇强降温,可在夜间放烟及使用电灯泡、火炉等措施增温。雪后次日上午,应设法清除棚面和四周的积雪,使棚内尽量接受光照,必要时在棚内增加支撑柱。下雪后及时清理沟渠,排除积雪、积水,防止冰雪融化时大量吸收热量而降温。     ●控水降湿     湿度是影响地温、土壤通气状况、低温病害发生的关键,坚持宁干勿湿的原则。大棚设施湿度管理,宜选择晴朗天气采用井水轻浇,膜下滴灌;清理棚室内畦沟和棚室外沟渠,防渍水渗透;在棚内行间走道上铺盖玉米秸秆、谷壳、锯末等吸湿;病虫害防治使用烟雾剂,避免增加棚内湿度。     ●增加光照     注意保持棚膜清洁,提高透光率;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让蔬菜多见光,以保持叶绿素的活性。雪后及时清除棚面和四周的积雪,增加棚内光照。阴雨天要让蔬菜多接受散射光,必要时可每20平方米挂一盏30~40W的白炽灯补光。     ●通风换气     低温时节,通风换气时节短,大棚内气体呈现有害气体多、二氧化碳气体少这样“一多一少”状况,不利于作物生长。应抓住晴天中午高温时段进行顶通风或腰通风,避免扫脚风;排出棚内有害气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加强光合作用;正确施用二氧化碳增长剂气肥。     ●抢收抢种     抓住元旦至春节期间市场行情,设施栽培的越冬蔬菜,达到采收标准的,抢价采收腾出茬口,再定植早熟蔬菜或抢播一季速生叶菜,保障“春淡”市场供应。     6 露地蔬菜     ●覆盖防冻     平原露地蔬菜,主要是大白菜、小白菜、大蒜、菠菜、茼蒿、芫荽、莴笋等,重点是做好保温防冻,寒冻前做好搭盖塑膜小拱棚,夜间加盖草帘、遮阳网等防冻。     ●积肥造肥     及时清洁田园,结合翻耕,亩施生石灰50~100公斤或氰氨化钙40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调酸补钙。把农作物秸秆、杂草等切碎用水浸润至手捏稍有水流出,加入人畜粪尿,0.5%的尿素、2%~4%生石灰,与微生物腐熟剂混合堆腐,用泥或塑料膜密封肥堆,4~5周后翻堆密封再腐熟。     7 中药材     ●田间整理     翻田、晒田、冻土,积肥、造肥和清洁田园,消灭越冬病虫害。     ●预防冻害     关注最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覆盖、培土、修剪等措施。     ●做好种植计划     准备好田块和药材种子种苗,如柴胡、当归、半夏、芍药等,以便进行适时播种。     8 池塘养殖     ●干塘并塘     对养殖的鱼类进行干塘、并塘,分类起捕、暂养出售。     ●池塘改造     对池塘进行清淤、修整,加固塘埂,实施标准化改造。修整后分别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物杀灭致病菌和有害原生动物。     ●设备维护     对渔业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维护,为来年生产做好准备。     ●越冬管理     保持最高水位,定期施用生物有机肥,保持水体肥度。加强对各种亲鱼、鱼种的越冬培育和管理;对已越冬的鱼类,控制适宜的越冬水温。     ●饲料投喂     在晴天中午,适当投喂少量优质饲料,增加能量储存。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     ●病害防治     主要防治水霉病、小瓜虫、车轮虫、锚头鳋、斜管虫、烂鳃病、赤皮病、腐皮病等。     9 稻虾种养     ●水位控制     提高水位,保持稻田水位60厘米以上,以保持水温。     ●水质调节     施用生物有机肥培肥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30~40厘米。     ●饲料投喂     视水温情况适当投喂,可在天气晴朗时使用发酵料三天投喂一次。     ●巡塘管理     加强巡塘,注意防范倒春寒冰冻水面。     ●稻田改造     冬闲时对稻虾田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改造,环沟面积控制在10%以内,修整田埂及防逃设施。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传承老手艺制成“金银丝”

      “大姐,麻烦发个位置,我来城区送货了,把粉条给您捎过去……”2022年12月26日一大早,长葛市大周镇新魏庄村村民魏大伟就忙了起来。     农历十二月是魏大伟春节前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每天不停地装货、送货、发物流……     43岁的魏大伟祖辈都是农民,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靠着大周镇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光环,做过几年有色金属生意。但随着淘汰落后产能,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     “小时候经常看父亲做粉条,村里或邻村做粉条,也都经常请父亲去当师傅。为什么不试试粉条制作呢?一来传承了父亲的老手艺,二来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深思熟虑之后,魏大伟于2020年购买了3万斤优质红薯开始从事粉条加工,想不到一个月不到,他家的粉条就销售一空。     小试牛刀取得了成功,给了魏大伟坚定走下去的信心。2021年,他购买了8万斤红薯,加工的粉条依然供不应求。2022年,他又把红薯总量增加到了12万斤。“这两天就扫尾了,销售不是问题,除了在本地销售,还发物流外销,很多都是老客户介绍的。”魏大伟说。     红薯全身都是宝,特别是其深加工产品粉芡、粉条、凉粉、焖子等更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在魏大伟的帮助和带领下,村里陆陆续续有农户加入到传统粉条和相关系列农产品的加工制作中来,这也正应了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听党话跟党走,幸福日子咱都有!     “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魏大伟表示,一定把传统粉条制作这个老手艺传承好,为百姓提供纯正放心的农产品。

    [更多详情]
  • 03 2023-01

    种植胡萝卜种出“国际范”

    2022年12月28日,郏县薛店镇太朴寨村兄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自动淘洗的胡萝卜色泽鲜亮,顺着流水线经过分拣、装袋、过秤、包装后装车外销。“年底了,胡萝卜市场需求量大增,每天不停地加工,还是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李勇选高兴地说。     据了解,李勇选早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做蔬菜批发生意,多年的销售经验让他感受到胡萝卜种植大有可为,于是在三亚市建了一个780多亩的优质胡萝卜种植基地。随后,他又在内蒙古、河北、福建等地建了优质胡萝卜种植基地,目前总面积达4000多亩。     后来,李勇选带领技术员回到太朴寨村,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胡萝卜品种。目前,他在郏县发展胡萝卜种植基地500多亩,亩均产量9000公斤,亩均产值4.5万元。     李勇选注册成立了郏县兄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太朴寨村建设了3座冷库,引进自动化清洗流水线设备,安排40多名乡亲就业。现在,他在山东、内蒙古、河北种出的胡萝卜,都运回郏县清洗加工,年加工胡萝卜1.5万余吨。     除了郏县,李勇选还在山东省寿光市、河北省永清县建立了胡萝卜清洗、分选、包装、冷藏生产链,4座冷库的储存量超过2300吨。     如今,李勇选的胡萝卜不但销往郑州、石家庄、北京等地,还出口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