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5 2022-12

    帮扶群众过暖冬

    “有了低保金,这个冬天就不难了。”12月12日上午,拿到特殊困难救助金的漯河市源汇新区丁湾村村民丁军锋脸上露出了笑容。连日来,源汇新区管委会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行动,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全力保障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漯河市源汇新区管委会坚持把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低保对象以及独居、留守、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工作,每月及时调整低保、特困人员信息,完成城乡低保走访、复审工作,入户率     100%。     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高龄和失能空巢独居老年人、孤儿和困境儿童等重点对象,源汇新区管委会安排专人通过电话询问、微信、入户探视等方式,跟踪了解身体状况和生活所需,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保障。对新申请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事项的,源汇新区管委会适当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及时救助。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冬天淡季人不闲 另辟蹊径巧赚钱

    12月11日,在鲁山县四棵树乡平沟村,老陈农家院民宿的老板陈新库正在制作自家特色产品——闷罐肉。打开黑色的坛子,一股特有的肉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冬季山上光秃秃的没啥看,是旅游淡季,但我家这些年陆续推出了闷罐肉和春节大礼包,一个冬天也能赚20多万元呢。”陈新库说。     四棵树乡山清水秀,被誉为“天然氧吧”,境内文殊寺、珍珠潭、六羊山等景点星罗棋布。从石林公路修通后的2003年开始,陈新库在村里开办了老陈农家院民宿,生意一直不错。2019年,他又投资220万元,扒掉旧房在原址建起了拥有34个标间客房的新民宿,生意更加火爆。     为了让游客吃到地道的生态食材,陈新库在山上建了个年出栏100余头黑土猪的养殖场,黑土猪肉除供应自家民宿外,也对外销售。平时土猪在山上散养,主要采食野草和橡子、野栗子等,偶尔也喂些玉米、麦麸、花生秧和红薯秧等,因此肉味独特,深受游客的欢迎。     “旅游旺季,来我家吃住的游客很多,他们吃过这种散养的黑土猪肉后都反映格外好吃,不少游客提出了想在春节期间买些土猪肉制品,并且愿意当场付定金,我从中发现了商机。”陈新库说。     2015年,陈新库推出了春节大礼包,大礼包里有自制方块肉、丸子、酥肉以及排骨、土鸡块、豆腐干、莲条、香菇、土豆等炸货,还有一个直径65厘米的杠子馍、一个直径40厘米的大锅盔、一罐咸菜(如山韭菜、芥菜丝等),售价398~568元,一年可销售600多份。     3年前,陈新库又推出了闷罐肉,选取肥瘦相间的土猪肉切成1厘米厚的大块,用盐腌制一晚上,第二天用油炸出肉内水分和少量油分,放凉后装入坛子,然后用大油封口。     “这种闷罐肉净重12.5斤,在阴凉处保存两三年都不会坏,现在除了省内的客户外,广州、深圳、香港那边也有人通过网上买我制作的闷罐肉,目前售价500元一坛,一年能销售出去500多坛。”陈新库自豪地说。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返乡创业激活归雁经济

    还未进入村庄,一阵阵优美动听的乐器声已随风入耳。12月12日,在扶沟县韭园镇史老庄村头一家吉他厂,工厂里传出悦耳的调音声,吸引着过路的村民驻足欣赏。     创建这家吉他厂是该村村民史志春,2020年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在外地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2010年他毅然决定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创立了河南天骄乐器厂。     史志春回乡创业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不仅积极协调解决厂区用地问题,帮助申请贴息贷款,还专门为其修筑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天骄路”。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河南天骄乐器厂能生产民谣吉他、古典吉他等20多种乐器,在全国设有营销网点100余家,产品出口远销至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年产值近3000万元。     贾秋月也是扶沟县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2021年,在上海从事二十多年食品加工行业的她,决定在家乡广阔的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创立了扶沟县金城妙月农业园区。     “聘请了当地技术员为常年生产技术顾问,采用一年三熟轮作模式集约种植羊肚菌、多宝甜瓜和豆角,生产的绿色有机瓜、菜、菌供不应求。”贾秋月告诉记者,“今年4月,园区25座大棚的羊肚菌喜获丰收,收益达100万元以上。”     自去年11月以来,扶沟县金城妙月农业园区在种植、管理、采割、烘烤等环节带动了周边300余名群众务工,帮助附近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扶沟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支持返乡创业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成立返乡入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两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设立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专门为返乡入乡企业和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该县还协调财政、人社、农业农村、税务等部门及时解决返乡创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更多“归雁”返乡创业,更多群众家门口就业。     扶沟县通过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越来越多的在外人员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创业。今年以来,该县创办各类创业实体达1200余家,带动就地就近就业5200余人。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龙头引领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主要致力于红薯种植和‘三粉’深加工,仅在禹州本土合作种植的红薯面积就有2万多亩,公司年销售额达一亿元以上!”12月9日,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谷海潮提及公司的发展时说,“这得益于禹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几年我们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前不久还入选了2022年河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对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禹州市着力在补齐农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农业产业上档升级上下大功夫。截至目前,该市拥有许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许昌市级龙头企业22家。     禹州市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围绕“三粉”、中医药等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指导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盛田红薯制品、实佳面业、森源本草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小麦面粉加工、中药材加工、红薯“三粉”加工为主的生产加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持续拉动上下游产业合力发展。     禹州市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资源,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出聚盛农场、星雨农场、金凯农场等众多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禹州市通过对龙头企业扩模升级、技术改造和基地建设提供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大激发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大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业市场主体。目前,该市2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78046.53万元,年销售收入达到166007.6万元,发展带动农户达3.8336万户。     “群雁要靠头雁领。我们将不断加大对运营规范、特色鲜明、品牌响亮、效益良好的市场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禹州市委书记黄河表示。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做足做好产业帮扶“大文章”

    12月10日,位于济源王屋山脚下的王屋镇清虚村,80后的张洋铖正在清瑞羊肚菌种植基地加工生产羊肚菌菌种,他身后的一排排大棚里,菌种已经下地,这是他第二年种植羊肚菌,规模已经从第一年7亩地8个大棚扩展到今年的40余亩地86个大棚。在张洋铖的影响下,周边很多农户都参与了进来,当地逐渐形成了小有规模的羊肚菌产业。     济源坡头镇郝山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近几年来村里因地制宜,与济源绿茵种业公司合作,大力发展蔬菜制种产业,如今,白菜、萝卜、大葱、橄榄等蔬菜种苗遍布村内的沟沟壑壑。“今年我们村蔬菜制种增加到了450亩,全村收入可达180余万元。”郝山村党支部书记周素玲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始终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巩固衔接的关键一招,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带动和利益联结,做足做好产业帮扶“大文章”。     推动优势产业全覆盖。济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蔬菜制种、高山蔬菜、优质烟草、特色林果、畜禽养殖等主导带贫产业,实现镇镇有优势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培育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建设省级蔬菜种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30余个脱贫村发展制种产业。     推动利益联结全覆盖。济源围绕产业帮扶、合作社带贫、群众增收,实施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帮扶项目。脱贫户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发展产业、销售农产品等形式增加收入。截至目前,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拨付镇、村资产收益资金2963.4万元,利用收益“二次分配”开发公益岗安置300余人。     推动资金支持全覆盖。济源创新设立产业扶贫基金,基金规模达3066万元,累计扶持3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100%。先后推出“惠农e贷”蔬菜制种贷等多种产品和信贷模式,累计带动脱贫户、监测户676户。     推动技术培训全覆盖。济源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130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一对一”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技术服务893次,服务脱贫户278户、监测户71户。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舞钢 厚植生态农业底色 高质量创建当好“领头雁”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以驻市企业命名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舞钢市用绿色厚植农业发展底色,坚持“走特色化路,打差异化牌”,躬耕“精、特、优”三篇文章,描绘出一幅乡村生机勃勃、基地绿意盎然、产业风生水起、人民安居乐业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新画卷。     勇立潮头敢为先     奋力当好“领头雁”     近年来,舞钢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绿色标准引领农业发展,紧抓2019年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重大机遇,聚焦建设目标,聚力高位推动,紧盯七大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高标准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16.9万亩。2020年7月河南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现场培训会在舞钢市召开,总结出“舞钢模式”。舞钢成为创建基地典范,先后有30多个县(市、区)到舞钢学习交流,为推动全省绿色农业再上新台阶作出突出贡献,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业内同行的赞誉。     绿色创建促发展     链起产业“新希望”     舞钢市高位推动,做实原料基地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智慧农业“四结合”,提升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绿色管理和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以绿色种植带动绿色养殖,延展绿色链条。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农企龙头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基地创建以来申报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产品15个。与天成鸽业、鸿发禽业、东超养殖等6家绿色食品企业签订购销协议,订单总量达到基地总面积的82.2%,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市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肉鸽营养实验室”,肉鸽养殖年出栏乳鸽达930万只、鸽蛋710万枚以上。“舞钢鹁鸽”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亿谷原面粉、松林食品挂面、天成鸽业珍品鸽蛋等6个产品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名录。基地内小麦、玉米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驰而不息不停步     久久为功“固成果”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工作是一场持久战,舞钢市坚决摒弃基地创成后放一放、松一松的思想,高位推动,把基地建设管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舞钢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涉创单元党政“一把手”带头抓、靠前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各涉创部门分辖区、分领域负责,构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持续科技引领,贴心服务。继续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行动,在播种、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走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同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引领舞钢农业实现从“传统增产”到“提质增效”的逐步转型。     舞钢市持续坚持“三链同构”,树牢“全产业链条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面粉、挂面等面制品加工业和肉鸽、肉鸡、生猪等畜禽养殖业,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联合体。持续做好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有效衔接,形成“政府推动有力、企业带动给力、农户参与得力”的良性发展机制。围绕基地管理、生产投入品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三个方面,持续对投入品、基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把基地管理工作列为年度重点督察事项,为基地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全力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一路探寻,舞钢市从理论的发掘到行动的落地,绿色产业在实干中转型突进。舞钢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发展融合协调、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福祉持续增进,舞钢市大跨步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奋力打造中原农业绿色发展新标杆。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纪检监督推动乡村振兴部署落地见效

    “田书记,这段路修的长度、宽度、厚度达不达标?取样结果你满不满意……”12月11日,在鄢陵县马栏镇大田村,该县纪委监委派驻县乡村振兴局纪检监察组正在对新实施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进行抽查。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职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现场随机勘验检测、查阅台账资料、座谈听取汇报等方式,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监督检查,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该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紧抓日常监督不松懈,不定期组织“回头看”,对有问题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行为严肃执纪问责,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为尽快帮助菜农打开销售渠道,平顶山市湛河区在各蔬菜种植区建立了蔬菜外销集中网点,成立蔬菜帮销团;为巩固脱贫成效,鲁山县张良镇扶贫车间拿出资金给脱贫户分红;为让残疾人真正稳得住、留得下、增收入,南阳市开展冬季“温暖走访会”,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连日来,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农民群众心坎上。     天气越来越冷,广大农民群众能否吃得饱穿得暖,生病后能否及时就医,外出务工的工钱能否顺利到手,地里的蔬菜等农产品能否销得出去……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都是大事,都应时刻挂在各级干部的心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做事要与人民同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扎根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沉下一颗心,温暖一个村;心与心相融,温暖千万家。谁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把谁抬举得很高很高。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让扶贫项目资产“永葆活力”

    “今年以来,我们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中,立足实际,创新方法举措,通过织密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搞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确保了全县扶贫项目资产的长效运行管理。”12月12日,谈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时,舞阳县委书记王彦民如是说。     舞阳县整合行业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彻底解决脱贫户和一般农户返贫致贫风险精准识别、实时监测预警的难题,常态化开展以“进群众门、知群众盼、排群众难、解群众愁、暖群众心”为主要内容的“五群工作法”,组织各级帮扶力量下沉到群众家中。     在此基础上,舞阳县把大力培育新型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先后盘活各类用地指标13.8万亩,集中投放支持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建设。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已整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奖补资金、扶贫项目资金、驻村第一书记项目资金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打捆入股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     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厂房建起来了,舞阳县围绕健康食品、板材家居、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把集体经济产业园分为乡村振兴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实现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同时,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国有投资公司利益分成机制,签订保底收益协议,按照年化利率8%的标准进行保底分红。目前,总投资8.27亿元的县第一、第二集体经济产业园已开工建设。     为确保扶贫园区发展得好、赚得到钱、带得动贫,舞阳县创新推行了县属国有投资平台公司托管经营扶贫园区新模式,由乡镇对村集体所属的扶贫产业园整体打包后,与县属国有投资平台公司签订托管协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统一建设和统一提供菌棒、技术培训、种植指导、产品回购、品牌销售“六统一”的方式,引导农户通过租赁经营、务工取酬、入股分红等多渠道参与经营。     这种模式不仅发展了特色产业、提高产业扶贫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确保了扶贫资产安全可控,带动了村集体和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其中,县城投集团以此模式托管经营的大汉李食用菌产业园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园区智慧化改造、智能化管理,园区年产值从原来的不足1000万元提升至现在的2000多万元,带动6个乡镇4539户脱贫户、监测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5.5万元,对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规范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和使用,对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通过‘村提方案、乡镇审核、县级备案’流程,确保资产收益专款专用、精准到人。仅全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自建成以来,已差异化分配收益金5500多万元,受益脱贫户及监测户达7800余户。”王彦民说。

    [更多详情]
  • 15 2022-12

    党员干部变身“卖货郎”

    “这下俺心里舒坦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在你们的热心帮助下,俺的100亩大白菜已销售一空,而且价格与市场价格持平!”12月10日,沈丘县东城街道新建居委会菜农乔志峰说。     一段时间以来,因各种原因,农产品、水果等农副产品出现了销售不畅,成了群众的闹心事。针对这一情况,该县融媒体中心率先发力,第一时间开设了《我为农产品代言》栏目、组建融媒“助农团”,奔赴田间地头,采访农户、代言产品,嬗变“卖货郎”。     当得知纸店1000亩冬桃、卞路口南郭庄莲藕滞销时,县融媒体中心迅速组织6名记者及时赶到现场,通过直播代言,仅4天时间,冬桃和2万斤莲藕销售一空。     同时,全县上千名党员干部变身“卖货郎”,走进田间地头,为群众农产品销售出主意、找销路,把群众的菜园子与社区、超市、学校、企业的“菜篮子”积极对接。     沈丘县委巡察办第三巡察组得知北城街道腾营村的李殿兵种植100多亩小青菜、生菜等叶菜滞销时,通过现场考察,确定价格,先后与华丰小区、翰林社区等3个社区达成供货协议,打开了李殿兵的蔬菜销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县已帮助群众销售农副产品360多万斤。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