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22-11

    “跑山猪”“跑”出增收路

    “我去镇里送孩子上学,你快上山放放咱家的‘跑山猪’。”11月18日早上,舞钢市尹集镇苇子园村村民梁文杰对妻子王红艳说。     这里的“跑山猪”是村民家养土猪在山上放养时与山中野猪交配产下的杂交猪。这种猪通过多代选育,其体形特征、生活习性都接近野猪,整天在山上跑来跑去,觅食山中杂果、根茎植物,其肉质明显优于农户家中饲料喂养的土猪。“跑山猪”与家养土猪相比生长慢,一般两年才能长到100公斤以上,有省人工、猪肉品质好、出售价格高等优点。目前梁文杰养殖的“跑山猪”每斤毛猪售价20元,比土猪价格高出7元以上。     在尹集镇南部深山区一带的几个村子,有20多户像梁文杰一样靠发展养殖“跑山猪”增收致富的村民,目前养殖规模在500头左右。“俺村部分农户从2018年开始利用山地探索土猪野养、变土猪为‘跑山猪’。近几年,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去年村民靠养殖‘跑山猪’实现年纯增收10万元左右。下一步我们会利用好当地资源,发动更多有意愿的村民加入养殖‘跑山猪’的行列,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苇子园村党支部书记张自强说。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辛夷产业拓宽致富路

    初冬时节,南召县皇后乡天桥村的种植大户段召德披着晨雾,腰间系着箩筐,在粗壮的辛夷树间,双手不停地采摘着辛夷桃,半个小时就摘满了一大箩筐。     “今年在县酵素产业联合党委的扶持下,村里建起晾晒加工基地,县里的龙头企业敞开收购,辛夷价格上涨,每斤由去年的3元多涨到9元多,我家1000多棵辛夷树一年采摘辛夷桃3000多斤,估计能比去年多卖18000多元。”段召德激动地说。     天桥村党支部书记宋天增介绍,天桥村有1000多年的辛夷栽种历史,种植面积2万多亩、100余万株,年产辛夷桃300多吨,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     据悉,南召县酵素产业联合党委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助推、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有效破解酵素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整合乡村振兴涉农资金2700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仓库、晾晒场地和存储冷库,扩建了中药材加工车间。动员群众参与辛夷种植加工,让群众融入产业链、富在产业链,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农民稳定增收。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传承发展织布手艺

    11月17日,在延津县僧固乡德士村织布厂,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织布机,木质梭子在细密绵长的织线之间穿梭,伴随着轻微的咯吱声,厚实和软、花纹明艳的织布在机身下方一寸一寸缓缓延长。“织布厂都开二十多年了,产品被人们慢慢地认可了,现在想把手艺传给年轻人。”织布厂负责人申成云说,厂里目前拥有80多台织布机,织布在2021年入选“延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成云的儿媳程景真已经在厂里工作了十多年,为了更好地传承织布手艺,她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用心创新,改进工艺,使花色、纹理更加丰富。程景真介绍,织布有冬暖夏凉、透气性好、不起褶皱、不起静电、不褪色等特点,可观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加入,工人可以把机器拉回家里作业,然后再把织好的布送过来进行加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老织布产业链,这也使得传统织布手艺在德士村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守好黄河湿地 共享美丽生态

    11月21日,灵宝市函谷关镇黄河湿地,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在水中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引吭高歌。“每到这个季节,我都来这里近距离观赏白天鹅,拍摄了很多漂亮的照片,记录了白天鹅珍贵的生活故事,感到特别兴奋。”摄影爱好者席竹婷说。     黄河湿地灵宝段东西长57.9公里,湿地总面积18.2万亩,除了白天鹅,前来“做客”的候鸟还有大鸨、黑鹳、灰鹤、白鹭、白骨顶鸡、鸬鹚等。目前,该市境内有湿地栖息鸟类242种。     近年来,灵宝市先后出台推进黄河湿地生态整治、生态环境恢复专项行动等文件,开展“湿地大排查”“湿地重点突出问题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采取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开展生态修复,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人工治理恢复面积143.5万平方米,强力推进全域河流污染治理,6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全部达标,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在黄河湿地保护区边界主要路口,设立湿地保护宣传固定标牌和界桩,在沿黄乡镇设置视频摄像头和室内监控系统,组建专门湿地巡护队伍等,促进沿黄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创新转型使医养家具名扬全国

    在洛阳,伊滨区庞村镇是个特殊的存在——钢制家具产业是主导产业,相关及配套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产值80多亿元,产品涉及9大类1000多个品种,占全国份额六成,是省百强乡镇、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镇和“全国最大的钢制智能家具生产和出口基地”,有“世界钢制智能家具产业之都”的美誉。     创新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11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庞村镇的河南省赛福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福德医疗科技),听公司董事长王世伟讲他的转型故事。     创业小鸡啄开致富门     王世伟,1969年出生在庞村镇窑沟村。     窑沟是一个有着悠久制造、创造精神的村子。相传,隋末著名的起义军领袖李密曾率将士在那里打窑挖洞,烧制砖瓦。窑沟人血脉骨子里的创造精神世代传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围堰筑坝、改田造地,到如今家家户户从事铁箱、钢质家具生产制造,创新创造引领幸福生活。     王世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1988年,高中毕业刚满19岁的他便以700元起家,开启养鸡生涯。     “学的是农业种植、立体养殖专业,也算对口吧!”王世伟说,一只蛋鸡的利润50元左右,村子里有七八家靠养鸡成为万元户,这怎能不让人心动?     王世伟改建村子一处废旧厂房,以“5分钱一只公鸡娃”的价格购回2000只开启养殖梦。那年春天,为了御寒,他在鸡棚生起了“煤火”,导致人、鸡煤气中毒,人无大碍,鸡几乎全军覆没。     王世伟向书本学习、专家请教,养殖道路逐步走入正轨,1992年前后,存栏达8000多只。1992年,王世伟成立了饲料公司。1994年前后,在他的带动下,村子近1/3的家庭参与养鸡,高峰时存栏120万只。     后来,王世伟又打通了鸡蛋销售渠道,近供“春都集团”,远销南阳,湖北武汉、黄冈,广州等地。20世纪90年代初,王世伟先后被表彰为“洛阳市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     奋起从“制造”到“智造”     步入赛福德医疗科技展厅,仿佛走进了医院。“护士站”“导医台”“病房”“诊断室”等一应俱全,绿植、休息区,米黄、浅绿基调,给人以温馨体贴的感觉。     王世伟说,从养殖到医养家具,他经过两次转型。     “当时欠账、抵账,压得喘不过气来!窑沟村没有一家机械制造企业,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1996年,王世伟拿着所有积蓄100余万元,创办了偃师三威金柜厂,投身铁皮柜制造行业。     隔行如隔山。虽然聘请有技术人员,但还是出现了重大失误。1997年,500余套的保险柜体多个部位出现尺寸不符,导致报废,损失90余万元。     “每天提心吊胆,想着只要不把账留给孩子们就好!”王世伟说,公司“翻身”异常艰难。     2007年~2008年,借助全国中小学课桌椅更新机遇,公司承接了河南、山西等省1000多所中(小)学校订单。随着技术成熟和质量稳定,2010年~2016年,又将钢制家具送进了大学校园和部队营区,赢得了师生和官兵信任。     据了解,庞村镇钢制家具产业1982年起步。2017年,钢制办公家具及配件企业500家,生产总值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余元。     看似红火的产业背后,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2016年,王世伟果断淘汰年产值5000万元的钢制办公机具生产线,转型医疗器材技术研发生产领域。     情怀大灾面前显大爱     目前,赛福德医疗科技主要以生产和研发医疗家具、养老家具、不锈钢医疗器械为主,支持“私人订制”,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销售网络。     公司先后取得了中国环保产品认证、绿色供应链认证等,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等称号,取得新型专利及实用性专利40余项,是省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二类医疗器械电动床生产许可的备案企业。     据了解,公司220余名员工中80%来自伊滨,夫妻岗、父子岗超过30人,员工月平均工资6000元。     王世伟说,企业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自身能挣多少钱,背后是数百个家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自动化水平,让员工体面赚钱是自己的责任。眼下,公司正在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改造。     关爱员工,王世伟有一个惯例:除重要节日发放丰厚慰问品外,每年开学季,还对考入大学的员工子女进行物质奖励,对困难家庭临时救助更是大方。据了解,近3年来用于员工福利、救助开支达10万余元。     大灾面前显大爱。2020年春节,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王世伟带领员工吃住在公司,加班加点半个月,赶制了4000套医疗用床,及时投放洛阳当地隔离医院。后期,他还向武汉红十字会捐赠产品8万元、向洛阳方舱医院及政府捐赠8万余元医疗、防护器材,同时还从外地协调购买8万多元的口罩、体温检测枪等物资,免费配发镇村。     服务无止境,创新不停步。王世伟说,让洛阳医养家具更智能、更贴心,服务千家万户是他的梦想。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种养循环促增收

    11月10日一大早,平舆县万金店镇新周村淫羊藿种植基地成排的遮阳大棚里,10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收淫羊藿。     3年前,该村村民张勇返乡创办平舆县质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新周村发展淫羊藿种植产业。历经3年,建成淫羊藿种子育苗大棚80亩,建成规模基地370亩,吸纳40多户农户在基地务工,接收17名公司会员长期在基地务工学习种植技术。农户每年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用的基础上,每月还可获得800~1500元的务工收入。     种植基地不远处,是张勇今年春季刚建好的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养羊的初衷是为了消耗种植淫羊藿的废料,淫羊藿经过初加工提取黄酮醇糖苷后进行粉碎,与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配比,就成了羊的营养餐。后来发现羊粪还田效果特别好,就形成了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张勇指着羊圈里铺设的竹片羊床说,“羊的排泄物通过羊床缝隙直接漏进下层粪道,然后再定期清理圈舍,既清洁又环保。”     张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对绿色发展的理解就是,实现乡村生态与产业效益的齐头并进。”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红薯粉条销路广

    11月23日,在沁阳市崇义镇金冢村红薯种植大户王显齐的家庭农场,工人们将晶莹剔透的红薯粉条晾晒在竹竿上,等待晾干装箱。     王显齐说,今年种植的红薯大丰收,这几天天气晴好,正是制作粉条的好时候。从选料、清洗、过箩、成芡、抽粉、晒粉等工序一点都马虎不得,尤其是淀粉的提取最关键,红薯粉条以红薯淀粉为原料,淀粉提取不好就会影响粉条的口感。     “这些粉条都是今天刚生产出来的,每天的生产量基本上都是千把斤,粉条是纯红薯粉条,零添加,绿色健康,目前主要销往山西、山东等地。”王显齐介绍说。     “他们家粉条非常好,口感也可好,我都吃了好几年了,这几天我说来买,亲戚朋友知道了,都让我帮着捎带了,这又拉了满满一大车。”老顾客潘女士说道。     54岁的牛新鲜是附近村的村民,听说加工红薯粉条需要工人,她就过来了:“我在这干了十来天了,一天60块钱,活也不累,我也能干。”     据了解,显齐家庭农场每年销售红薯粉条1万~2万斤。除了红薯粉条,哈密瓜、珍珠油桃、小米锅巴等特色产业也纷纷在崇义镇落地开花。近年来,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每年可为当地群众增收6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吃红薯还得吃鸦岭的!”

     初冬时节,走进伊川县鸦岭镇曹窑村,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从街头巷尾到市场,到处呈现出红薯丰收的繁忙景象。     曹窑,由原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产业兴旺村,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焦育栋,他因大力帮助村里卖红薯,增加老百姓收入,成了群众口中的“红薯书记”。     在曹窑村红薯示范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薯看上去更加喜人。“‘岭上硒薯’具有产量大、品种优、口感好,营养高等特点,不愁销路。”焦育栋说。     焦育栋介绍说:“我们按照‘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种植户’的模式,利用上级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依托河南科技大学的薯业科创园技术,实现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增收,最后达到‘三赢’,今年,我们还争取到190多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村里下一步发展红薯产业奠定了新的基础。”     面对丰收的红薯,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销售?如何卖出好价钱?焦育栋介绍了他的经验:那就是要叫响“岭上硒薯”品牌。     他借助单位的平台,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日报等媒体记者多次来到曹窑村宣传“岭上硒薯”,并以第一书记身份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宣传销售活动,让市民现场品尝香糯蜜甜的鸦岭红薯。一系列宣传工作使得“岭上硒薯”享誉洛阳和周边地区,很多市民直言:“吃红薯还得吃鸦岭的!”     村民王大娘说:“今年我家种了10亩,比去年多赚了几千块钱,这红薯一包装,价格也上去了,钱也挣着了,还顺带着给我们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也解决了。”     曹窑村在红薯销售链上持续发力,通过分拣包装,提高每亩收益。原来这里的红薯售价每斤2元左右,如今有了“岭上硒薯”的全新包装,经过分拣后的高品质红薯最高卖到了8元钱一斤,红薯亩均收益从3000元提升到6000元,持续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接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力棒”,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探出自己的路子?“我想,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想百姓所想,将村上的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焦育栋说,“我们将持续发展壮大红薯产业,努力在红薯秧子利用、红薯淀粉粉条加工等方面发力,拉长红薯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淅川“爱心传递”让花农不再愁

    “多亏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不到一周,6万多枝向日葵就全卖出去了。”11月23日,淅川县老城镇王岭村党支部书记胡少明感激地说。     “我们村紧靠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村,气候温润,距县城只有半小时车程,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村里发展向日葵种植。”胡少明说,从2020年开始,王岭村成立种植合作社,依托移民后期帮扶项目建设的日光大棚,分批次种植向日葵近30亩。     花期遇到疫情。11月起,王岭村的向日葵陆续开放了,但疫情阻挡了外地客商的脚步,明艳动人的向日葵成了王岭村最沉重的负担。     “‘外循环’受阻了,咱得打通‘内循环’,一季功夫不能白费了。”淅川县委宣传部是王岭村的驻村帮扶单位,看着花农眉头不展的样子,驻村工作队马上行动起来,线上线下齐发力,大家除了积极联系朋友、商超帮忙销售外,还通过软文推广、制作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宣传王岭村的鲜花。     “急急急!老城镇向日葵开了,大家快来帮帮忙。”“9.9元一束,请把爱带回家!”一条条有温度的消息,在淅川人的朋友圈广泛传播……这段时间,售卖王岭村鲜花的消息在朋友圈转发1万多次,近千人主动联系,踊跃购买,一份份爱心汇聚成冬日里的一股暖流,让花农们倍感温暖。

    [更多详情]
  • 25 2022-11

    鹿邑“供销对接”解蔬菜“卖难”

    “在县供销社的帮助下,地里的娃娃菜装上车卖出去,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11月22日,在鹿邑县辛集镇赵桥村,看着满载蔬菜的货车缓缓启动,种植户吕明松了一口气。     吕明今年种了200亩娃娃菜,蔬菜大获丰收让他满心欢喜,但没想到今年会遇到销售困难。鹿邑县供销社得知他的情况后,积极联系外地客商,订购的120亩娃娃菜经过收割、打包、装车,直接运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     受疫情影响,外地采购商减少,物流配送不便,鹿邑县部分乡镇的蔬菜销售遇到了困难。为尽快帮助菜农解决困难,鹿邑县供销合作社主动与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沟通协调,为外销蔬菜运输车辆办理通行证,开通绿色通道,联系商户对接蔬菜种植大户,直接到田间地头组织货源,减少中间环节,并护送蔬菜运输车辆到高速入口,积极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     鹿邑县供销社农协会会长杨军功说,近期,从鹿邑发出的蔬菜运输专供车达200辆,运输的蔬菜以西芹、娃娃菜、有机花菜为主,总量达2500吨。     据了解,鹿邑县供销社在贾滩镇建了“农副(土特)产品分拣中心”,可以满足日常蔬菜储存需求。供销社农协会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种植户的蔬菜,经过初步分拣后储存在冷库内,再联系客商销售。     “目前冷库里存储了辣萝卜100万公斤、有机花菜40万公斤,娃娃菜也陆续运到中心进行分拣、销售,有意向销售的种植户可以到分拣中心,供销社将按照当天的行情收购。”杨军功说。     “县供销社将持续加强沟通协作,及时了解县域蔬菜供销情况,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农增收。”鹿邑县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李耀坤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