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22-09

    三变一不变 科技支撑让花生焕发新生机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是人民生活重要的优质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前,西华县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自2020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西华县院县共建项目实施以来,科技引领让西华花生焕发勃勃生机,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成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之一。     围绕如何突出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改变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突出问题,西华县正一步步打造“优质花生”工程,擦亮“西华田园”品牌。     科学推行“三变一不变”     方向引领未来,只有方向选对了,花生产业发展才能大展宏图。     以前西华花生在生产上存在一些问题,自院县共建项目实施以来,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花生团队大力推行“三变一不变”措施,即种植向规模化、管理向机械化、生产向标准化转变,传统轮作种植模式不变,使花生生产提质增效显著,深受种植户认可。     通过农机农艺、栽培、植保、土肥等综合措施的集成应用,打造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花生生产基地,促进西华花生布局的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西华田园”绿色花生品牌的形成,与豫研公司结合,打造西华花生良种繁育基地。     科技力量渗透种植全过程     省农科院加强科技引领,帮助当地种植户提高科技意识,由求高产向求高质转变。     省农科院通过技术培训和田间科技服务,为花生种植户传经送宝,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张新友院士团队的花生新品种: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65”,适宜于麦套及夏播抢早播种的高油大果花生“豫花9326”,丰产潜力大的中果花生“豫花22”等。     推广耕作新模式,改麦垄套种和贴茬播种为起垄种植,大力推广“1122”花生病虫害全程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实施全程机械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依托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推动了作物布局的区域化;加强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种植管理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使土壤环境得以改善。     品牌化让花生产业未来可期     省农科院植保所花生病害研究室主任王振宇说:“院县共建项目在西华的实施,提质增产增效,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如今的西华花生,屡屡进入大众视野。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和轮作模式的发展,给优质新品种尤其是高油酸品种的良种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考察,西华院县共建示范基地生产出来的花生,外观品相及饱满度好,烂果霉果率低,无混杂,适合做种子使用。     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和现场观摩交流会等形式,引领花生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管理上向标准化迈进,规避产后风险,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同时积极打造优质高油酸花生品牌,让西华花生的品牌叫得更响。     不止于此,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积极谋划,发展炒货加工、旅游经济,重点打造红花镇龙池头村为旅游示范村镇。如今龙池头村的名头更是响当当,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全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全省绿色村庄等。

    [更多详情]
  • 28 2022-09

    菊花开 产业来

    9月21日,范县辛庄镇倪庄村旁,金灿灿的北京菊竞相绽放,30余名采菊工人穿梭在菊花丛中。“你看,采摘要看花蕊处的颜色,像这样花蕊全部张开的花朵就可以采摘了。”润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爱霞一边采摘菊花,一边向工作人员介绍采摘要领。     “现在种植的品种有北京菊、亳菊、金丝皇菊,每年9月北京菊就到了采摘期,现在已经开始陆续采摘。现在这片菊花田占地230亩,今年一亩地能收3000斤左右,亩产值可达8000元。”高爱霞说,为了确保能及时采摘最好的花朵,每年这个时候,润泽科技有限公司都会聘请附近的留守妇女来这里务工,每人每天能赚60元。     据悉,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辛庄镇积极推广倪庄村菊花的成功种植经验和做法,大力扶植培育好“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争创更多“产业兴旺星”。

    [更多详情]
  • 28 2022-09

    村企抱团 共富有方

    9月26日,在长垣市满村镇,卫材企业研发新产品、上马新项目,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满村镇卫材全产业链条延伸,土地、人才、招工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急企业之所急,满村镇党委科学决策,决定在镇域内开展村企共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     满村镇村企共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关、人员相联的原则,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农村联建发展,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及经济优势,帮助农村持续发展。     满村镇邓东村原党支部书记范广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经营着两家卫材企业。在满村镇党委组织的村企共建座谈会上,范广忠表明意愿:“作为一名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与乡亲们一块奔富路。”     长垣市副市长、满村镇党委书记伍伟说,村企共建后,范广忠经营的企业到年底将纳税25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结对村邓东村的发展,企业发展优先录用邓东村人员,在利益联结中实现双赢,达到村企共建的目的。     土地、人才、政策的利好让范广忠解除了后顾之忧,他列出了企业发展的详细计划,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和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往高端医疗器械耗材和相关产业链发展。     目前,该镇已谋划落实村企联建项目10余个,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相关村集体年收入增长不低于10万元。

    [更多详情]
  • 28 2022-09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村兴产业创“五星”

    “集体经济产业旺,一村一品引方向,规模经营提品质,龙头合作带动强……”9月23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文艺宣传队正在排演快板书《五星支部齐争创》,说的正是“五星”争创中的“产业兴旺星”。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姬石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成老年幸福院300平方米,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免费午餐等服务。     “现在村里的生活环境跟城里没啥差别了,还得想着法儿让群众致富啊。”姬石村党支部书记姬四安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组织村里的种植大户、在外乡贤召开座谈会,积极探索发展思路。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和党员群众的参与支持下,全村1455亩耕地已经全部流转。去年村集体投资350万元建设的村内冷库项目已投入运营,可同时储存肉品2000吨,年加工肉制品2万吨。该冷库项目与双汇合作,年吞吐量达10.4万吨,经营收入8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40万元,同时可带动3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力争创“产业兴旺星”。     “我们村将继续整合自身资源,依托合作社,稳定建立‘双绑机制’,利用流转土地建设千亩良种繁育项目,力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姬四安说。

    [更多详情]
  • 28 2022-09

    写生基地“绘”出文旅新愿景

       “栾川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基地、感谢左叔叔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等明年暑假,我会邀请朋友一块到栾川、到西沟!老君山、重渡沟,听着就很美,上次是学习、下次去旅游!”     9月24日晚,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山乡水居”写生基地,左鸿斌接到了南阳市传艺美术学校刘子艺的致谢电话。     左鸿斌是写生基地的负责人,8月中下旬,刘子艺和140多名同学到西沟村写生创作。     十多天陪伴,左鸿斌变着花样让学生们吃好玩好,课间还以讲述、发放宣传册、微信推广等方式介绍栾川山水人文之美,让醉美山水不但留在了学生们的画作中,更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左鸿斌说,写生基地像一个窗口,是学生们了解栾川、感知栾川、爱上栾川的窗口,推广宣传家乡的一山一水是他的责任。     他想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五百公里的牵挂     栾川到洛阳140多公里,洛阳到西安370多公里。这500多公里,是左鸿斌挂念的距离。     1987年,左鸿斌出生在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从西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洛阳跟随父亲经营拖拉机包装材料业务。     为了爱情,2016年结婚后,左鸿斌随妻子安家西安。     住闲不是左鸿斌的性格。早在2015年6月,他和朋友就办起了音乐培训班和小学生家教辅导机构。后来,做得一手好菜的左鸿斌竟然开起了饭店,将店面从40多平方米扩大到300多平方米,还把胡辣汤引进西安。     2016年前后,左鸿斌在西安干得起劲时,父亲在老家遇到了发展瓶颈。父亲早些年在西沟村建起了“山乡水居度假山庄”。山庄面向小溪,背靠大山,竹径通幽,风景如画。父亲一边在洛阳做生意,一边照看民宿。那时乡村游还没有形成气候,有几年甚至入不敷出。即使左鸿斌每个月都从西安返家一次,帮父亲出主意、想办法,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困局。     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家乡的环境变美了,乡村游悄然兴起。     家乡是左鸿斌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决定“回家”。“你放心走吧,我和孩子会定期回去,老家比我更需要你!”妻子的理解给左鸿斌吃下了定心丸。     2017年7月,左鸿斌回到栾川。之前是他常年开车两地奔波,如今两地奔波的换成了妻子。又是一年开学季,8月下旬,回栾川一个多月的妻子驾车带着女儿返回西安。左鸿斌说,等山里下大雪,写生基地不忙时,他就回西安好好陪陪妻子和女儿。     一山一水的守候     该往哪里走?     西沟村和陶湾镇名气不大,自家的民宿规模和品质属于中档,在栾川“不起眼”,如果坚持走老路,发展传统的餐饮住宿不占优势。     西沟村和协心、红庙、唐家庄三个村同在一条18公里的深沟中,山峦起伏,老屋古宅,小溪长流,是个理想的写生、休闲之地。     左鸿斌不走寻常路,决定以山庄为依托,“卖山水”“卖风景”,打造写生基地,让更多学生走进西沟、走进栾川、宣传栾川,他想以他的方式为栾川旅游出一份力。     他的考虑是:一是自己在教培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其中的门道知之二三,运营、管理不成问题;二是国家正在推进美育教育,不少省份已开展了中考美育计分,鼓励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同时,“双减”政策并没有对非学科类的培训时间做出限制,写生时间灵活。所以,写生培训是个方向。     说干就干。民宿不能满足需求,2018年4月,左鸿斌筹资600万元在民宿旁边又建了一幢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一层接待、用餐,二至四层住宿,并对老民宿进行了升级改造,设置了培训教室、多功能室、舞蹈练功房、钢琴房、会议室等,定位高端度假写生基地,能同时满足500名师生的接待任务。     写生基地建好了,学生何处来?他背着宣传彩页和资料跑学校、跑校外培训机构,邀请教师和学生前来体验。     山水优势是写生基地的最大优势。随着学生到来,一幅幅画作的面世让写生基地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培训机构主动找上门来,目前已成为郑州、三门峡、南阳和陕西西安等54家专业学校和画室的培训和写生基地。     10~15天的写生生活,不少学生家长跟随陪护,带火了乡村游。8月初,写生基地学生爆满,分流到附近几家民宿130多人,让他们增收6万多元。     据了解,近年来,写生基地累计接待学生和游客5万余人次,30多名村民成为服务和管理人员。     左鸿斌说,写生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农业银行的支持。不久前,他获得了一笔30万元的低息贷款,未来还将有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写生一般集中在4~11月,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周边露营地逐渐成熟,左鸿斌有了新打算:发展冬季雪上项目。他想让学生的画作中也有雪景。     “陶湾的冬季也很美,冬季也应该是热闹的!”左鸿斌说。

    [更多详情]
  • 28 2022-09

    路畅业兴幸福来

    “真方便!公路一直修到桃园,刚采摘的鲜桃一个多小时就可运到城乡各超市、商场,省时,还能卖个好价。”9月25日,确山县瓦岗镇孙岗村千亩桃园里,看着又大又红的桃子缀满枝头,负责人孙超信心满满。     今年以来,确山县以“四美公路”为依托,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产业+文旅”新模式,打造一条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珍珠链”。     该县充分结合平原、丘陵、山区均分的地域特色以及人文历史文化,高标准规划打造了三条“四美公路”环线,助推旅游、特色加工、特色种养等产业落地。     如今,在确山县110多公里长的精美“珍珠链”上,“镶嵌”着27家帮扶企业(合作社),8个红色文旅结合的风景名胜区,6个夏枯草、红薯、中药材等大型生产加工基地,4个最美乡村,3个古板栗园,走出了一条集特色产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富之路。

    [更多详情]
  • 28 2022-09

    “五星”闪耀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自从创建‘五星’支部以来,俺村环境更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拓宽了,日子越过越顺心。”9月23日,记者来到永城市高庄镇车集村,提起“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村民李文礼兴奋地说。     车集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该村大力发展花卉产业,2021年全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94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     今年以来,车集村按照“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要求,对照支部过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等创建任务,强化党建引领,加快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零”创建、乡风文明培育等工作,以“五星”支部创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真是太感谢了!”9月23日上午,在车集村便民服务站,村民郭亮亮领取社保卡后激动地对工作人员张莎莎说,“办事不出村,真是太方便了。”这样的场景在车集村很是常见。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车集村坚持把“支部过硬星”作为创建的政治引领,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对照“支部过硬星”的要求,发挥69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取做到“三好一严格”,即争当好支书、建设好班子、锻造好队伍、严格组织生活,不断夯实党建基石。     同时,车集村还以争创“生态宜居星”和“文明幸福星”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近年来,车集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乡村生活为依托,立足村内资源优势,先后投资1200万元,打造休闲观光景观带、乡村旅游产业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2013年,车集村成立了由村内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组成的治安巡逻队,目前该巡逻队已经发展了3支队伍,并配备专业设备,通过网格化管理,为群众营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自‘五星’支部创建以来,我们村为争创‘平安法治星’持续健全巡查巡逻和示范建设机制。”车集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成告诉记者。     车集村花卉种植面积为550亩,其中,温室大棚约20万平方米,2021年实现产值超过80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我们村立足自身产业优势,以花卉产业为发展‘一村一品’的切入点,全力争创‘产业兴旺星’。”刘文成告诉记者,除发挥花卉产业优势外,车集村还以创建“产业兴旺星”为抓手,整合村内的服装加工厂等企业,打造小微服装产业园,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我们将坚持把‘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与‘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相结合,落实落细创建‘摘星’工作,用实实在在的‘五星’支部创建成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提起下一步发展,刘文成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7 2022-09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9月23日,草庵茶舍、翠竹环绕下的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茶庵李村幸福院内,10多位老人欢聚在一起,打纸牌、做理疗。     曾经的茶庵李村,蛤蟆洼、盐碱坡、芦草茅草遍地是、不长庄稼。2017年以来,该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果树进村,建设村文化服务中心、乡愁馆等;投资80多万元建设幸福大食堂、幸福院,每月初九为村内86位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聚餐活动;引进晚晴养老公寓等产业,人均年收入1.8万元以上;该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创建试点、河南省党建示范点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创造一个个奇迹,打造一个个建安样板,建安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抢抓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谱写了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诗篇。     产业兴旺增强振兴活力     建安区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来抓,谋划实施了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南部颍河湿地产业带;围绕红色文化、孝善文化、三国文化等,推介4条旅游线路、35个旅游景点,一大批“合作社+”“电商+”“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蓬勃发展。     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68.7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21家;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2个,认定“三品一标”企业18家、“三品一标”产品37个,“建安草莓”等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该区打造了桂村王门绿色农牧、五女店老庄陈葫芦文化、灵井霍庄社火传承、苏桥丈地清真饮食等4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灵井镇霍庄村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名单,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桂村乡水道杨村入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乐佳美学生活农场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04家,建成现代农场930家,认定星级农场30家;建成社区工厂131家,涵盖服饰加工、棉纺加工、档发加工、食用菌等七大类,带动就业4300多人;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建安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为省、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     生态宜居扮靓乡村颜值     青泥河畔,芦苇飘荡,蒋李集镇寇庄村——这个20世纪90年代的“小康村”,在2016年6月实施整村新建改造,260多户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洋楼。如今,条条道路宽敞整洁,栋栋楼房整齐排列,串串枣子挂满枝头,颗颗石榴压弯枝条,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河道水清了,街上路灯亮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天然气通到了厨房,生活很幸福。”谈起现在的生活,建安区蒋李集镇寇庄村5组群众刘大峰乐得合不拢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人居环境,推进果树进村、青藤上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建安。”建安区委书记马浩多次在人居环境整治专题会议上强调,开展乡村清洁美化行动,镇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拆违”、通路行动——建安区人居环境整治见真招、出实效。     2014年以来,建安区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出动120000多人次,动用机械13700多台次,清理垃圾、杂物等90200多吨、广告18000多处、“四荒”957个、塘沟80多公里、河流26条170公里,种植果树320000多株;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7个,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示范乡镇4个、美丽小镇4个,“四美乡村”达标150多个,评出“五好家庭”5万余户(次)、“文明商户”500余户;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个、村污水处理站4个,完成农村污水管网铺设11公里;285个村通过户厕改造整村验收,惠及8.4万余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7条398公里,完成通村入组项目93个118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乡乡通二级路。     2018年2月初,建安区引进深圳市龙澄高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森源城市环境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全区域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全覆盖。     探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捐”活动,累计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出义工30000余人次;评出省级文明乡镇2个、区级文明乡镇4个、省级文明村4个、区级文明村82个;先后荣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等称号。     生活富裕夯实幸福底色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不变。     马浩带头访遍全区13个乡镇32个贫困村;派驻324名科级干部担任脱贫责任组长、178名驻村第一书记,组建142支驻村工作队,抽调4111名帮扶责任人,累计开展“扶贫日”主题活动193次。     创新实施“331”、贫困户“ABC”三类管理、“三级询问”“一研一编一兜”等工作机制,开展第一书记“我的一堂扶贫课”“四讲三说一家亲”活动;探索实施“三监测一报告”网格化监测、“五色分类管理法”“五精准、五确保”制度,保障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2016年以来,建安区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四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位于全市前列;2020年,全区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4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     “今年我女儿考取了河南理工大学,这是我们家脱贫后的又一大喜事。”9月20日,在奥莱尼亚苗店社区工厂熨烫衣服的五女店镇白雉村脱贫户郭胜清激动地说。     建设扶贫基地、社区工厂,开展就业培训……2016年以来,建安区累计投入资金63122.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等项目671个;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45亿元,带动889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开展技能培训533人次;开展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六进”活动360场次,帮助销售各类农副产品4016万元;引导117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马浩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检验是群众不仅有获得感,更要有幸福感。

    [更多详情]
  • 27 2022-09

    “选育用”点燃人才振兴引擎

    “‘不好好读书,就回家养猪’曾是经典的劝学语。现在不同了,现代化养殖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我们的员工都成了‘香饽饽’,不少养殖企业争着‘挖人’。”9月22日,新安县汉关街道,河南省春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骁通过实时监控,向养殖户介绍公司养殖基地。     32岁的邓骁是海归,也是该县拔尖人才。他返乡当“猪倌”,探索了“智慧养猪”模式,还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注重员工和养殖户技能提升,走科技创新之路,每年向市场投放高品质原种猪、二元种猪及商品猪10万余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一大批养殖户增收致富。     邓骁科学养殖、用科技增强带富能力是新安县激活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新安县紧紧围绕专家人才开展服务基层行动,推进“组团式”人才帮扶,重视培育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不仅把人才选出来、育出来,更注重把人才用起来,农村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精准摸排,把人才选出来。该县每3年选拔一次县管拔尖人才,已从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科技、文化系统中选出45名拔尖人才,并按照行业类别,将拔尖人才分为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企业管理和文艺宣传4支服务团队,定期到基层开展文化惠民、科技指导等帮扶活动。     精准培养,把人才育出来。定期举办“建功新时代、共谋大发展”培训班,引导人才勇于担当、主动服务;把“人才代表”请上讲台,推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菜单式”培训,全方位提升业务能力。     精准管理,把人才用起来。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3+1”内帮外联任务清单,依托“人才+项目”模式,开展技术创新、基层服务、以师带徒等工作,激发内在人才活力。坚持每月开展“专家服务团下基层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形成拔尖人才服务基层常态化。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服务活动50余场(次),服务群众12000余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基因。

    [更多详情]
  • 27 2022-09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9月23日,草庵茶舍、翠竹环绕下的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茶庵李村幸福院内,10多位老人欢聚在一起,打纸牌、做理疗。     曾经的茶庵李村,蛤蟆洼、盐碱坡、芦草茅草遍地是、不长庄稼。2017年以来,该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果树进村,建设村文化服务中心、乡愁馆等;投资80多万元建设幸福大食堂、幸福院,每月初九为村内86位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聚餐活动;引进晚晴养老公寓等产业,人均年收入1.8万元以上;该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创建试点、河南省党建示范点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创造一个个奇迹,打造一个个建安样板,建安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抢抓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谱写了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诗篇。     产业兴旺增强振兴活力     建安区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来抓,谋划实施了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南部颍河湿地产业带;围绕红色文化、孝善文化、三国文化等,推介4条旅游线路、35个旅游景点,一大批“合作社+”“电商+”“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蓬勃发展。     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68.7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21家;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2个,认定“三品一标”企业18家、“三品一标”产品37个,“建安草莓”等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该区打造了桂村王门绿色农牧、五女店老庄陈葫芦文化、灵井霍庄社火传承、苏桥丈地清真饮食等4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灵井镇霍庄村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名单,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桂村乡水道杨村入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乐佳美学生活农场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04家,建成现代农场930家,认定星级农场30家;建成社区工厂131家,涵盖服饰加工、棉纺加工、档发加工、食用菌等七大类,带动就业4300多人;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建安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为省、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     生态宜居扮靓乡村颜值     青泥河畔,芦苇飘荡,蒋李集镇寇庄村——这个20世纪90年代的“小康村”,在2016年6月实施整村新建改造,260多户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洋楼。如今,条条道路宽敞整洁,栋栋楼房整齐排列,串串枣子挂满枝头,颗颗石榴压弯枝条,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河道水清了,街上路灯亮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天然气通到了厨房,生活很幸福。”谈起现在的生活,建安区蒋李集镇寇庄村5组群众刘大峰乐得合不拢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人居环境,推进果树进村、青藤上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建安。”建安区委书记马浩多次在人居环境整治专题会议上强调,开展乡村清洁美化行动,镇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拆违”、通路行动——建安区人居环境整治见真招、出实效。     2014年以来,建安区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出动120000多人次,动用机械13700多台次,清理垃圾、杂物等90200多吨、广告18000多处、“四荒”957个、塘沟80多公里、河流26条170公里,种植果树320000多株;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7个,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示范乡镇4个、美丽小镇4个,“四美乡村”达标150多个,评出“五好家庭”5万余户(次)、“文明商户”500余户;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个、村污水处理站4个,完成农村污水管网铺设11公里;285个村通过户厕改造整村验收,惠及8.4万余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7条398公里,完成通村入组项目93个118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乡乡通二级路。     2018年2月初,建安区引进深圳市龙澄高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森源城市环境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全区域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全覆盖。     探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捐”活动,累计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出义工30000余人次;评出省级文明乡镇2个、区级文明乡镇4个、省级文明村4个、区级文明村82个;先后荣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等称号。     生活富裕夯实幸福底色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不变。     马浩带头访遍全区13个乡镇32个贫困村;派驻324名科级干部担任脱贫责任组长、178名驻村第一书记,组建142支驻村工作队,抽调4111名帮扶责任人,累计开展“扶贫日”主题活动193次。     创新实施“331”、贫困户“ABC”三类管理、“三级询问”“一研一编一兜”等工作机制,开展第一书记“我的一堂扶贫课”“四讲三说一家亲”活动;探索实施“三监测一报告”网格化监测、“五色分类管理法”“五精准、五确保”制度,保障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2016年以来,建安区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四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位于全市前列;2020年,全区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4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     “今年我女儿考取了河南理工大学,这是我们家脱贫后的又一大喜事。”9月20日,在奥莱尼亚苗店社区工厂熨烫衣服的五女店镇白雉村脱贫户郭胜清激动地说。     建设扶贫基地、社区工厂,开展就业培训……2016年以来,建安区累计投入资金63122.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等项目671个;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45亿元,带动889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开展技能培训533人次;开展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六进”活动360场次,帮助销售各类农副产品4016万元;引导117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马浩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检验是群众不仅有获得感,更要有幸福感。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