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22-03

    蔬菜种植“短平快” 乡村振兴的“硬菜”

    今年一号文件指出 ,要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进 入 三月,气温逐渐回暖,雨量明显增加,万物复苏,土壤解冻,春耕开始。 本月是大棚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等早熟果菜类蔬菜的播种育苗、栽植大忙月份,几乎所有的蔬菜种类都可在本月播种育苗或栽植。这些蔬菜现在种植,不久后就可以采收,种植周期短、见钱快,菜农应抓住农时,做好农事管理,种出精品“硬菜”,充实市民的菜篮子,鼓起自己的腰包,早日实现产业振兴。 新指导—— 三月蔬菜种植指南 育苗  设施大棚或塑料大、中棚或小拱棚,于本月上、中旬进行冷床播种冬瓜、南瓜、苦瓜、瓠瓜、丝瓜等瓜类蔬菜。 冬瓜可选用墨地龙、桂蔬六号、黑龙等;苦瓜可选用天姿、春晓系列品种;南瓜可选用蜜本南瓜、香楚贝贝、天香南瓜、捷蜜70等;瓤瓜可选用汉龙青玉、碧玉等;丝瓜可选用绿源三号、夏优5号、黄佳一号、亮棒一号等。本月下旬播种的晚熟辣椒苗,分别按露地常规育苗技术要求进行。 播种栽植  直播的蔬菜有胡萝卜、茼蒿、小茴香、苋菜、生菜、小白菜和矮菜豆等。 西葫芦本月上旬栽植,行株距1米乘以0.45米。当5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抢冷尾暖头的晴天,用地膜加塑料中棚或小拱棚覆盖栽培。茄果类、瓜类可以继续进行定植。 田间管理  番茄开花结果期,棚内温度维持白天小于30℃,夜间大于15℃,防止落花落果。白天温度26~28℃,要加强通风。3月中旬以后可揭小拱棚,苗高30厘米时插架(或吊蔓)、绑蔓,以后每隔3~4片叶绑蔓一次。整枝多为单秆整枝,留4~5穗果,每穗2~4个果,打去其他嫩枝、花芽。 黄瓜在3月底前要做好保温防冻,采用大棚、草帘、小棚加地膜四层覆盖,白天适当通风。本月下旬小拱棚撤除后搭架或吊蔓。追肥要掌握早、勤、巧的原则。 采收  本月采收的蔬菜有红菜薹、白菜薹、花椰菜、小白菜、生菜、苋菜、甘蓝、莴笋、萝卜、大蒜、芹菜、韭菜、菠菜、茼蒿等。

    [更多详情]
  • 02 2022-03

    从“一天净”到“天天净”

      山岗薄地,鹤壁市郊,改造中的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如同宫崎骏漫画中的美丽乡村映进现实。     2月26日,顺着木板路,穿过潺潺流水的瀑布,来到一座座玻璃打造的小房子里,热情的服务如春风拂面。迎面走来的王金凤是村里的服务人员。“这些玻璃房,就是出了名的‘火锅山庄’,再往山上走是孩子们游玩的彩虹滑道、摩天轮。”王金凤笑着介绍。     近年来,钜桥镇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着力构建高品质、多元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打通上下游,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格局。     张娇龙是钜桥镇“雏雁培养”党建项目培养的一名优秀讲解员。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三低一缺一弱”(文化程度偏低、年轻人比例偏低、带富能力偏低,后备力量缺乏,基层工作宣传能力弱)问题,钜桥镇党委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模式,实施“雏雁培养”党建项目,建立了3支基层党建队伍(专职党建队伍、特色讲解队伍、专业礼仪队伍),培养60余名优秀人才。     专职党建队伍建立后,钜桥镇在29个村(社区)配备了党建管理员,有效提高了各村的党建工作质量。钜桥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鸿基说,这些“雏雁”正在成为钜桥镇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走进钜桥镇,处处都能见到在打扫卫生的村民。所到之处、目之所及,村庄道路洁净,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21年,钜桥镇以创建“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为抓手,扎实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沟渠坑塘、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进行拉网式清理整治,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在淇滨区人居环境观摩评比中,该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平时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周集中打扫,通过全面整治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大伙儿走在街上心里头亮堂堂的。”老鸦章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海说。     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钜桥镇通过干部、党员包片管理,环卫工人全天巡逻保洁,形成了卫生清扫长效机制,让村容村貌实现了从“一天净”到“天天净”的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八大行动’,着力打造美丽经济、数字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钜桥样板。”淇滨区副区长、钜桥镇党委书记于顺清说。

    [更多详情]
  • 02 2022-03

    宋虎振:打造“一区两带三山” 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人口大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对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一号文件印发后,河南迅速对标对表文件精神,制定了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了《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构建“一区两带三山”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河南大山大河大平原的优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布局。 一是建设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覆盖全省100多个县(市、区),占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90%,重点打造高标准农田和以粮食为主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撑全省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是着力打造沿黄和南水北调干渠(含水源地)沿线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涵盖河南沿黄25个县(市、区)和南水北调沿线(含水源地)24个县(市、区),重点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优先布局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是着力提升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涉及44个县(市、区),重点发挥“三山”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将认真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坚决克服去年汛情影响,确保今年全省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一是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力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确保全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巩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成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确保今年完成新建756万亩、恢复重建水毁高标准农田572万亩任务,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 三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建设现代种业强省,全力打造“中原农谷”,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河南将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一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构建生猪全产业链,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挂牌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大力推进“秸秆换肉换奶”,打造50个牛羊养殖大县,建设4个百亿级牛羊产业集群,打造2个百亿级、2个50亿级家禽产业集群。 二是培育“五十百”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深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农副产品供给安全。重点培育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重点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优质小麦、花生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一百家全产业链“链主”企业。 三是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推动2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试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农业品牌目录管理,培育“豫农优品”整体品牌。 四是强化载体平台建设。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支持每个县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建80个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实施“园长制”,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加快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河南脱贫人口基数大,加之去年灾情疫情叠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比较重。我们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持续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倾斜支持力度。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二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三是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建立帮扶台账,明确“一对一”帮扶责任人,限期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去年河南已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构建了“1+13”乡村建设政策体系。2022年将抓好“1+13”方案落实,接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功能全域布局,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2022年底前完成2万个村庄规划编制,到“十四五”末实现应编尽编。 二是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抓好“1+13”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加快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帮助受灾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同步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长效化管护机制,确保有人管、有经费、有制度、可持续。积极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建设,深入开展“千万工程”示范创建,抓好“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带动引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持续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培育文明乡风,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中央一号文件对新阶段抓好土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河南将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聚焦农民和土地、农民和集体、农民和市民的关系稳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农民主体、农业要素、农村市场。 一是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济源试点工作,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稳慎推进5个县(市、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万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行动,推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突出抓好53个脱贫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脱贫地区农民收入追赶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供销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有效融合的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将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 四是加强县域改革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实施放权赋能改革,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调整优化省与市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五是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发展壮大“回归经济”,积极吸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

    [更多详情]
  • 02 2022-03

    洛阳汝阳:文化合作社覆盖县乡村,“新亮点”让乡村“柳暗花明”

    2月27日正值周末,在洛阳市汝阳县柏树乡窑沟村,火红的辣椒、黄灿灿的玉米以及各色晒秋场景点缀的乡村街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放眼望去,哪一处都很有乡土气息,满满的都是乡愁记忆,景致恰到好处,非常适合拍照留念。”游客吴先生说。 其实,这些场景的布置,多出自专业摄影家之手。据了解,窑沟村在“四美乡村”打造中,因地制宜,在原始村貌基础上,统一策划设计,赋予了村庄美学观感。这也吸引了该县摄影家协会的关注,在此设立了窑沟村摄影创作基地,并以摄影文化合作社的方式,助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 成立文化合作社,助推“窑沟热度”进一步升温 用摄影家的眼光,进行场景布局,吸引摄影爱好者和网络直播者来此打卡,只是摄影文化合作社助力窑沟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方面。 汝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景堂介绍,他们还通过举办农民手机摄影、抖音等专业知识培训,把农村的老物件、农产品通过视频、摄影等形式进行展示,在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销售收入。 摄影文化合作社只是窑沟村文化振兴的一个方面。汝阳县柏树乡党委书记马卫东介绍,成立于2020年11月的窑沟文化合作社,下设摄影文化合作社、书画文化合作社和戏曲文化合作社等三个分社,合作社常年面向当地所有文化爱好者敞开大门,对主动学习的耐心教导,对普通村民定期授公开课,并邀请省、市文化专家现场授课、线上授课,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让所有村民了解文化、爱上文化、参与文化,不断扩大合作社力量。 窑沟历来就是戏曲之乡,善唱戏者多,在成立了摄影和书画文化合作社之后,三家相互融合、相互补台,在戏曲创作中加入古典书画元素,配合高质量摄影技术,留下了《中联晨霞》《百担榆柴》《标杆》等摄影、绘画和戏曲经典作品。今年元宵节期间,戏曲文化合作社还举办了第七届“闹元宵”戏迷擂台赛,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汝阳县柏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守志说,截至目前,窑沟文化合作社已创作各类戏曲作品13个,摄影类作品189个,书画类作品234幅,开展展览、演出60多场,先后成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读书会、书画培训、非遗节目展示、戏曲演出、戏迷擂台赛、讲座培训等活动,惠及群众数万人,也成为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文化合作社遍地开花,成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抓手 窑沟村文化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也引起了洛阳市的关注。2月23日,洛阳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会暨乡村文化合作社推进会在汝阳县召开。与会人员专门到窑沟村等地实地观摩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情况。 其实,窑沟村在文化合作社方面的探索,也是汝阳县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汝阳县采取“试点先行”的原则,在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氛围浓厚的行政村(社区)率先打造文化合作社,并以“两结合三重点”为抓手,与乡村振兴“151”工作思路、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以文化自信、文明创建、文艺+为重点,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目前,汝阳县已建设文化合作总社1个、13个乡镇分社、29个村级文化合作社,设有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广场舞、走秀、合唱、非遗等专业和特色文化合作社,社员共计600余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合作社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汝阳县每年还对文化活动开展场次多、节目质量好、作品创作积分高的优秀文化合作社、荣誉社长给予表彰,以调动乡村文化合作社自办文化积极性,引导文化合作社大胆创新,让有形的乡土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今后,汝阳县还将把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合作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能人”发展模式,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发展繁荣,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2 2022-03

    专家当顾问 粮农信心足

    春耕春管时节,行走在河南商丘市睢阳区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睢阳区各地春耕计划早安排、物资早准备,农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工作,麦田内农民们正忙着为小麦浇水、追肥、除草,为取得春季农业“开门红”做好准备,争取全年农业生产的主动权。 “看到群众春耕忙,我们也来帮帮忙。”冯桥镇柳林村多名村干部来到田间帮村民进行春耕生产。冯桥镇多次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农作物种植技能培训,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地与群众交流。 “当气温升到10℃以上时,抓紧浇好返青水,施好返青肥,追肥以氮肥为主,追肥量要比往年增加10%左右……”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指导组河南专家组组长、国家小麦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常旭虹正在冯桥镇柳林村麦田进行现场指导,面对面解答农民疑惑。“有了专家当顾问,我们扩大生产的信心更足了。”多名柳林村村民兴奋地说。 据了解,今年睢阳区小麦由于受播期持续降雨影响,田间积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小麦播期普遍推迟。由于后期小麦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好,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对小麦苗期生长比较有利。目前,全区小麦一类苗占比88.2%、二类苗占比7.6%、三类苗占比4.2%,大部分小麦5-6叶1心以上,分蘖4.2个,次生根平均6.1条。 为积极推进春耕备耕,该区要求各村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标语、网络、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多渠道宣传春耕信息,睢阳区农业农村局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抓实抓细春耕生产的各项工作。下一步,全区将持续抓好春耕备耕生产工作,继续鼓励农户进行大规模粮食生产种植,壮大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产业,把农业增产增收变为现实。

    [更多详情]
  • 01 2022-03

    中央一号文件给枣乡种植户吃了定心丸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月22日对外发布。眼下,正是内黄春季瓜菜定植、管理的关键时期。广大瓜菜种植户在田间地头、大棚垄间,利用学习强国、手机和微信群,学习内容实质、热议一号文件。大家纷纷表示,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不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更加坚定了大家勤种地、种好地、多增收的信心。 现在,正是内黄县早春瓜果菜定植的关键时候,连日来,内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大棚垄间,送政策宣传、技术服务上门。冯社香夫妇是当地有名的瓜菜种植户。 冯社香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我们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联动温室,这更加坚强了我们两口子发展这个信心,现在我们早春甜瓜西瓜已经都种上了,五一就能上市,收入到五六十万块钱,也能带动这周边这十几户人家他一定的收入。” 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稳产业促就业,促进乡村振兴“加速跑”。瓜菜产业是内黄县产业发展的优势,促进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人勤春早干为先,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也让种植瓜菜多年的白文英喜上眉梢。 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村民白文英:“对农业扶持上大,这个我对这个农业种植上这个信心更足了,这个这几年了我原先有这个4个,到现在截止现在是7个大棚,这一亩地也弄这两万来块钱吧,反正是净收入反正我这7个大棚一年也弄这十来多万块钱,反正这几年这个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个上边的文件是对农民来说是越来越好。”

    [更多详情]
  • 01 2022-0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具体安排。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脱贫地区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持续响鼓重槌地抓好,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历史成就。 聚焦重点人群做好常态化监测帮扶。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对监测对象不设规模限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进一步简化识别程序,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精准施策,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早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严格把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布局,着力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帮助脱贫人口参与现代化生产经营,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把促进脱贫人口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总体稳定。要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技能培训,培育创建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省内劳务协作等机制作用,促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提升帮扶车间、优化乡村公益岗位、发展集体经济等措施,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针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支持力度。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确保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赶上来。继续加大资金投入,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要强化后续扶持,不断提升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推动帮扶政策在脱贫地区落地见效。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政策,切实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发展能力。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推动帮扶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继续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完善社会帮扶大格局,汇聚起强大合力。

    [更多详情]
  • 01 2022-03

    老农技人的新课题

    今年开春后,张心玲和同事们比往年更忙了。2月24日一早,已经连续下乡多日的她又出发了。 今年53岁的张心玲,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干了近30年农技推广工作。由于去年滑县小麦播种推迟,该县农技人员加大了对苗情的监测力度,以便随时调整技术指导意见。 “我们以前给农户建议‘适期晚播’,但老百姓心急,往往过罢国庆节就播种了。”张心玲说,在滑县,正常情况下10月中旬小麦就能全部播完,而去年受汛情影响,大多数地块都是10月下旬才开始播种,晚的甚至在12月初才播完。“播种这么晚,不光农户经历得少,对我们农技人员来说,也是新的一课。”她说。 “晚播对夏粮丰收有影响吗?”记者问。 “走,一起到地里看看你就知道了。”张心玲卖了个关子。 来到万古镇杜庄村,种粮大户杜焕永正蹲在地里查看苗情。“张老师,快来看看俺的苗咋样?” “呦,几天没来又壮了!”张心玲拔起一棵高约10厘米的麦苗,仔细查看。“一、二、三、四……你看他这个苗就长得敦实,一棵苗分出8个蘖,属于一类苗。”她又指着苗根说,“根也分出6条,这就是壮苗的标准。” 据了解,今年滑县小麦种植面积181.2万亩,播期整体推迟,晚播麦占比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春节过后,农技人员立即开展小麦苗情调查,并及时印发《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河南省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挂图》等技术资料,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农村大喇叭等渠道广泛宣传,张贴小麦技术挂图到村到地块,做好技术引领。 “我们一直跟老百姓说,尽管晚了,但也在适度晚播的范围内,不要着急,要把地整好,肥料上足……”张心玲说,没想到天气给力,今冬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底墒足,晚播弱苗向好转化,整体苗情好于预期。 据苗情调查,滑县小麦一、二类苗面积占比94.9%,面积达到171.96万亩。 病虫害也少了。随行的高级农艺师陈一品负责病虫害技术指导,他介绍,以往10月上旬播麦,那时地温高、虫多,晚播后,虫活力下降甚至被冻死,对麦苗生长反而是好事。 蓄滞洪区的小麦播种时间更晚。在滑县小铺乡西环路西侧一块农田,种粮大户王付强正和工人一起掀地膜。“我承包的1000亩土地全部在蓄滞洪区内,受汛情影响,去年11月下旬才开始播种。”王付强说。 播得虽晚,但却有“特殊待遇”。“为了提高地温、节水保墒,我们建议他覆上地膜。”陈一品说,覆膜可以保证晚播小麦也能安全越冬。 拔出一棵麦苗,只见稍显细弱的苗,竟也分出4个蘖。“你这儿的苗弱,但不碍事,趁着天好抓紧揭膜,在拔节前喷调节剂、叶面肥,让它长壮一些,然后再打除草剂。”陈一品当场开“药方”,“只要管理得当,这片麦子亩产1000斤没有问题!” 地膜掀开,麦苗苏醒。阳光下,它们轻轻晃动,准备使出全身力气往上蹿呢!

    [更多详情]
  • 01 2022-03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解读

    《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3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出台为新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对于促进我省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月27日,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就《条例》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条例》颁布施行对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何重要意义? 河南作为“三农”大省,推动乡村振兴、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条例》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部署,转化为法律规范,用立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推动我省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条例》施行后,将进一步从法律上、制度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把做好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引领推动改革实践,将引领、推动和保障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条例》如何与河南实际相结合,体现河南特色? 《条例》注重中央要求和河南实际相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宏观指导和具体操作相结合,突出将中央和我省现行政策法制化,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体现河南特色。主要做到了“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始终。200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到河南视察、3次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讲“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6个要”的明确要求,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条例》将“6个要”分别作为条款,明确写入章节,并赋予具体内容,形成法律制度。 二是注重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的河南实践予以体现。关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条例》第三章明确了乡村振兴应当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是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大战略”之一,结合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在第十四条增加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的内容;在第十六条增加了“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等中心,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容。 关于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好粮食生产王牌,在《条例》第三章“产业发展”中,把有关粮食安全、耕地条款放在第十五条,即第三章“产业发展”章节中的第二条,放在更为突出、更加优先的位置,体现我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担当。同时,《条例》为解决保障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提供了法律支撑。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耕地和种子。《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承担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利用。《条例》明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支持开展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高效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协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注重把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确定下来。《条例》专门设置“支持措施”章,将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农强农政策上升为法律规范,分别就财政投入、资金基金、金融服务、用地保障以及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作出规定,扶持政策能具体的尽量具体,突出了从政策扶持上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导向。在干部配备上,第四十四条明确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第四十五条规定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健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到乡镇、村工作。在要素配置上,第七章“城乡融合”章节,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在资金投入上,第五十五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在公共服务上,第五十一条明确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护,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同时,第八条明确对在乡村振兴促进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乡村振兴促进激励机制。 如何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 一是广泛开展《条例》学习宣传。把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普法任务抓紧抓好,将《条例》列入普法清单和年度普法计划,举办专题讲座和视频培训对《条例》进行解读,使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知晓率100%,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二是深入推进《条例》贯彻实施。把省委关于乡村振兴重大要求以及《条例》规定要求,自觉作为“三农”文件的重要内容,进行具体部署落实。强化制度配套,落细落实任务。将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能职责,结合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三是统筹协调,形成促进合力。《条例》明确全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推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同时,法律赋予农业农村厅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全省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的法定职责,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把握、充分发挥统领职责,会同各部门各方面抓好落实、落地见效。

    [更多详情]
  • 01 2022-03

    河南驻马店:金黄的玉米创造“黄金”的价值

    “玉米包含70%的淀粉、12%左右的玉米皮、5%的蛋白粉、10的玉米浆、3%的玉米油。以玉米为原料,经过深加工可产出淀粉、胚芽油、葡萄糖、赖氨酸等数十种产品。”站在高耸巨大的玉米中转仓前,河北玉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锋在驻马店金玉锋大健康产业园告诉记者。 据了解,驻马店金玉锋大健康产业园计划总投资46亿元,占地面积1795亩,位于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主要从事玉米淀粉、玉米胚芽油、果葡糖浆、葡萄糖、麦芽糊精、赖氨酸等生产加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160万吨玉米淀粉、80万吨果葡糖浆、10万吨玉米油、20万吨葡萄糖、10万吨麦芽糊精、20万吨苏氨酸、50万吨赖氨酸、1万吨色氨酸、40万吨葡萄糖酸钠、60万吨新型包装材料、1.2万吨阿斯巴甜、4万吨赤藓糖醇、5万吨海藻糖、2万吨氨糖等玉米深加工产品。 “项目投产后年加工玉米达360万吨,几乎可以‘吃’下方圆300公里范围内的玉米,年产值可达180亿元。”王玉锋说,“目前,该项目一期670.8亩主体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玉米钢板仓、清理车间、浸泡车间、淀粉主车间、电控楼、预榨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油罐区主体已完工。” 近年来,河南从“中原粮仓”跃升为“国人厨房”,而驻马店金玉锋大健康产业园的投产将实现玉米“吃干榨净”,进一步助推河南实现从“粮头”到“食尾”、从“农头”到“工尾”的神奇转变,也对推动河南玉米深加工产业向更深层次跃进,打造世界级玉米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具有深远意义。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