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23-09

    移民村里气象新 村美业兴劲头足

         9月6日,走进叶县昆阳街道圪垱店村,一幢幢民居排列整齐,一排排绿化树生机盎然,一幅幅宣传墙画栩栩如生,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从村口通到每家每户,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发、安居乐业的景象。     作为燕山水库移民村,2006年,为配合燕山水库建设,圪垱店村的群众挥泪离别了祖辈生息的故土,搬迁至此。     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叶县移民服务中心和昆阳街道对该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居住环境。现在的圪垱店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村室、学校、党史馆整齐布局,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我家搬到这儿,环境好,住房宽敞,出行也方便,现在生活得十分幸福。”提起搬迁后的生活,村民窦秀琴说。     移民问题是发展问题,不仅要让移民移得出、安得下,更要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     2016年,在叶县移民服务中心的大力扶持下,圪垱店村流转土地发展芦笋种植。芦笋的种植年限是10年,今年已是第8年,目前总面积达1000亩,亩产鲜笋2000~2500斤,亩均收入5000~10000元。     为了持续发力,让群众有更多的增收渠道,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利用区位优势,种植月季,发展旅游业。2021年,圪垱店村成立了河南逐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多方筹措资金近300万元,发展月季园及餐饮、民宿,村集体经济占股55%,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     “现在大伙儿在家门口都能就业,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圪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军说。     据了解,叶县目前共有365个移民村(点),搬迁安置移民群众25447人。从2006年至2023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叶县移民服务中心累计筹措移民项目资金76096万元,用于365个水库移民村(点)搬迁移民的住房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及产业发展,使移民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河南农大“头雁”项目培训班集中授课阶段完成

        9月8日,随着培训班结业典礼结束,2023年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河南农业大学“头雁”学员350人的集中授课阶段工作圆满完成,全面转向跟踪辅导培育阶段。     2023年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承办。其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郸城县)、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分别参与承办和协办。     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承担了河南省“头雁”项目300人的培育任务。作为2023年河南省省内唯一一家“头雁”项目培育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再度承接350人“头雁”学员的培育任务。培训班从7月20日~9月8日,主要采取“线上+线下”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     总结2022年“头雁”项目培训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河南农业大学不断优化培训和创新培训模式,今年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河南农业大学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学校将多措并举,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农大智慧和力量。在实施过程中,将继续以“四个一”模式即“采取一次性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原则,对已经完成一次性授课的“头雁”学员进行全面的帮扶指导,助力学员产业升级和能力提升,着力打造出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队伍。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送医下乡”惠百姓

          “感谢医务人员,感谢巡察组的同志,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日前,内黄县第二医疗集团中医院和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服务队到该县梁庄镇前嘴头村和小后河村为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村民们连用三个感谢表达了内心的激动之情。     梁庄镇距离县城30多公里,当地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众到县城医院看病相对困难。近期,内黄县委第三巡察组走访群众时了解到这种情况,立即与内黄县卫健委协调,共同组织内黄县第二医疗集团中医院、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服务队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服务队充分发挥“组团式”全专业覆盖优势,结合群众普遍反映的健康需求,开展心脑血管、消化、呼吸、耳鼻喉、外科等方面的专业诊疗。在镇村干部带领下,巡察组成员与医疗服务队队员一同走上街头,向村民免费发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宣传资料,对村里中老年人进行高血压与冠心病情况问卷调查,并为村民讲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和治疗建议,积极宣传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疾病的养生知识及就医报销政策。     “这次‘送医下乡’活动是想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优质服务,也是我们巡察组践行‘六个一’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把好事、暖心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内黄县委第三巡察组组长何俊峰说。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电烤房点亮“产业兴旺星”

        “烟叶各项参数达标,可以出烟。”9月10日,济源下冶镇北吴村新建的电能烤房前,随着专业技术人员一声令下,一杆杆金灿灿、香喷喷的烟叶从电能烤房被依次抬出。看着新鲜出炉的烟叶,烟农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也标志着下冶镇北吴村5座新型电能烤房全部投入使用。     如今正值烟叶成熟、烘烤旺季,走进下冶镇北吴村的烟叶种植区,放眼望去,烟田里碧波荡漾,一片片硕大碧绿的烟叶在微风下轻轻摇曳,烟农们正忙着采收、运输、烘烤、分拣,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在“五星”支部创建中,下冶镇党委坚持将“产业兴旺星”作为创建首星和主抓手,立足山区实际,将烟叶种植和初加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烟叶烘烤,作为烤烟点“绿”成“金”的关键技术环节,直接影响着烤烟的品质和烟农一年的劳动收入。“作为河南首批、济源示范区唯一的新型电能烤房项目,在下冶镇统筹协调和国网电力公司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50万元,新建5座电能烤房,并加紧施工赶在8月中旬建成使用,让大伙在今年烘烤季节用得上。”济源市烟草专卖局驻北吴村第一书记梁春元介绍道。     据了解,新型电能烤房不但具有节能减排、全程无废气废渣排放的功能,且能做到智能精控和远程监控烘烤温湿度,更重要的是,可大大降本增效。相较于传统烘烤,电能烤房每炉可节约燃料成本400~500元,节约人工成本240元,烘烤有效烟叶率提高至90%以上,彻底解决烟叶烘烤难、烘烤质量不均衡、烘烤成本高等问题。     “有了新烤房,村里的烤烟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烤烟质量提升,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北吴村党支部书记翟振京表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加快电能烤房建设推广步伐,补齐烟叶烘烤设施短板,让烟叶产业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黄金叶’,以‘产业兴旺星’助推‘五星’支部创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下冶镇镇长翟赞圣说。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梨果飘香促振兴

         9月7日,武陟县大虹桥乡安张村香梨种植采摘基地,一个个翠绿中带着鲜红的香梨鲜果挂满枝头,清新的梨香扑鼻而来。香梨树下,游客们采摘、拍照,农户们忙碌地进行采摘、装袋,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依托良好的自然气候资源、得天独厚的土壤资源及便利的交通优势,安张村大力发展香梨等林果种植产业,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安张村香梨种植采摘基地占地260亩,种植1.1万棵香梨树,亩产可达5000斤,丰收季能产出130万斤香梨。     “我们是过来旅游的,路过这里被树上挂的果子吸引住了。城市里可看不到这大片大片的果树,就带着孩子来体验一下。摘下来的果子也能给亲朋好友都捎点伴手礼。”前来香梨园采摘的市民李先生说。     采摘基地位于027县道旁,周围有妙乐寺、五车口古镇等游玩场所,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每年都会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     “光靠游客采摘肯定摘不完,我们的采摘工到季节就忙得脚不沾地,采摘、打包、装箱,运输到附近县市,有时候我们的正式工忙不过来,还要到我们村、附近村里雇临时工。”采摘基地负责人王佳佳说。作为大虹桥乡产业扶贫林果种植培训基地,香梨园为附近10余个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共同走上致富路。     一棵棵香梨树像一个个绿色的“银行”,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村里的人居环境更是大大改善了。依路而建的乡村小别墅、小洋楼拔地而起,村里道路四通八达,活动设施、基础设施也相继改进,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大虹桥乡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开阔眼界,转变思路,优化产业结构,以安张村为样本,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点带面,致力在乡域内广泛打造“一村一品”,用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下一步,大虹桥乡将持续关注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打造有特色的专业村,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大虹桥乡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沈丘县刘湾镇小辣椒映红致富路

         9月5日,沈丘县刘湾镇新徐庄村一处生态订单小辣椒基地,30多名村民正忙着采摘小辣椒,火红的辣椒映红了椒农的脸。     “我们的辣椒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每天根据市场提供的订单数量进行采摘,销路不愁,每亩能产新鲜小辣椒3500斤左右,毛收入7000多元。”合作社负责人李春明说。     辣椒产业不但让种植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还带动村内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陈侠灵今年60多岁,常来合作社产业基地务工。她说,采摘辣椒离家近,每天能收入七八十元,轻轻松松就能挣到零用钱。     据介绍,今年以来,该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促农增收为出发点,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方向,发展“大棚西瓜+长角辣椒”“小麦+朝天小辣椒”套作,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今年,我们镇共发展轮作和套作种植模式订单辣椒1200亩,经济效益可观。”刘湾镇党委书记吕战新说,下一步,将继续鼓励群众发展订单辣椒产业,加宽拉长产业链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跟进指导,发展精细加工产业,让老百姓的生活像辣椒一样,变得愈发红火。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灵宝市故县镇猕猴桃产销两旺

         9月6日,灵宝市故县镇尚家湾村200亩猕猴桃基地,一个个成熟饱满的猕猴桃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果香;村民正在忙着摘果、运果、装箱,呈现一派产销两旺的繁忙景象。     “今天,猕猴桃正式开园,前来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有现场购买的,也有打电话、微信直接订购的……”基地负责人尚治平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介绍。     尚家湾村位于秦岭脚下,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出的猕猴桃酸甜味美、口感浓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14年,尚家湾村经济能人尚治平通过市场考察,从陕西引进徐香、哑特、翠香、金福、海沃德等早、中、晚优质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聘请专业技术员坐镇指导,加强科技管理,产出的猕猴桃深受市场青睐,销往上海、广东等地。     目前,尚家湾村发展猕猴桃200余亩,建设育苗基地9000余平方米,预计猕猴桃年产值200万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下一步,故县镇将持续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全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让更多群众投入特色农业发展中,真正让特色产业兴起来。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柘城县如意村无花果丰收富农家

        “俺种的无花果一亩地产量2500多公斤,收益1万多元。”9月6日,柘城县皇集乡如意村无花果种植户李自荣高兴地说。     在如意村无花果种植基地,50多亩无花果迎来了大丰收,一个个饱满的无花果挂满枝头,清香四溢,引人垂涎,果农们忙着采摘、挑拣、包装、运输,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走进如意村无花果种植基地,不同品种的无花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吸引了许多附近的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品尝采购,李自荣穿梭在果园中忙着帮游客挑选果子。     李自荣告诉记者,无花果从7月中旬开始成熟,一直可以采摘到10月,眼下正是丰收旺季,除满足采摘和客商的订单,他们还购置了一台烘干机,把无花果制作成果干销售,方便储存的同时又提高了效益。     近年来,如意村依托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了无花果种植基地,提高土地效益的同时,拓宽了村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如意村党支部书记刘亮亮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着力点,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提高果品质量、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近郊观光采摘游,带领群众实现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赋能。”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致富良方冬凌草

         9月6日,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朔泉村冬凌草中草药种植基地,大片的冬凌草草叶新绿,长势喜人,微风中药香缕缕,村民正在整修枝叶,一派繁忙景象。     “2021年我们引进中草药种植,共占地360余亩,其中冬凌草种植200余亩,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朔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建芳说。     据了解,上峪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推动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冬凌草茎叶可入药,亦可制茶。朔泉村采用土地整村流转,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成立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依托安阳、鹤壁等制药公司签订原料定向收购协议,由合作社统一购种购苗、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更多详情]
  • 13 2023-09

    生态养鹅鼓起钱袋子

        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商丘市睢阳区冯桥镇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积极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指导帮助村民杨洪按照“农场+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成立家庭农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集鹅养殖、鹅蛋和肉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销售额达320万元。周边20余户农户在杨洪的带领下,走上生态养鹅的致富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