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19-09

    艾草种植效益好

    金秋九月,湖滨区供销社丰果专业合作社艾草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随着打包机器轮轴的转动,艾草被打包成捆,准备销往外地。今年艾草价格稳中有升,该基地迎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更多详情]
  • 16 2019-09

    久和电商助力碱荒酥梨走向全国

    金秋九月,双桥镇碱荒村古梨园中硕果累累,酥梨压弯了枝头,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村民们忙着将自家的梨装箱打包,通过电商渠道发往全国各地客户手中。 近年来,永城市酥梨等优秀农特产品上行一直是农村电商中的难题。今年年初,久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市招商服务局驻碱荒村“第一书记”毛柄森了解了该村酥梨销售面临的问题后,立即着手对该村的酥梨销售进行了方案策划、品牌推广规划、销售市场铺垫等前期准备工作。 如今,碱荒酥梨经过策划与品牌化推广,高档靓丽的包装加之碱荒酥梨自身的高品质,使其一上市就成了倍受欢迎的馈赠佳品。通过线上网店销售与微信社群营销并行的方式,碱荒村酥梨销售进展如火如荼。 “咱碱荒酥梨都是好梨,在古代是给皇家的贡梨,个大皮薄、核小无渣。”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中秋节期间,五箱、十箱的订单不断出现,负责送货及发快递的货车几乎没有停过,碱荒酥梨的火热销售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下一步,久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优势,将碱荒村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带动产业稳步发展,为群众稳定、持续脱贫提供了坚强的产业保障。

    [更多详情]
  • 16 2019-09

    小龙虾+水稻=绿色大餐

    稻虾共作模式: 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这样的“合作”可谓优势互补,不用化肥、农药,小龙虾更干净、肉质更鲜美,大米饱满香甜、品质更好。 □本报记者曾鸣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豫南地区水塘多、丘陵多,集中连片的良田少,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实施稻虾共作效益如何?出路在哪儿?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走进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田成方、路成网,水稻丰收在望。稻田四周环绕着约一米宽的沟渠,清水缓缓流淌,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得正欢。 “我这是一田两种、一水两用,种一块地能挣两份钱!”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蹲在田埂旁,拉起沟里的捕虾网,向上使劲儿一拽,“哗啦啦”半兜子小龙虾跃出水面。老陈笑得眼眯成了线,“你瞅这虾个头多大,每斤卖到30元不成问题!”老陈边捞虾,边向记者娓娓道来: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稻虾“合作”,优势互补,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小龙虾更干净、肉质更鲜美,大米饱满香甜、品质更好,收到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2018年,该合作社产小龙虾39万公斤、稻米120万公斤,实现利润约1900万元。 我省不少地区稻田资源丰富、适宜小龙虾生长。而且,这些地区多为贫困县,贫困人口较多。在这些地区实施稻虾共作,可实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同样位于罗山县的子路镇,滩涂、河流、坑塘面积超过3万亩,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1万亩。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一开始村民并不买账。为此,当地鼓励企业引领、大户带动。今年,该镇7个养殖大户共发展稻虾共作4200亩,带动了410名贫困群众增收,一只小龙虾撬动了扶贫大产业。 养虾有“稻”,扶贫有方。在子路镇问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三两两的农户穿着胶鞋在水塘里弯腰捞虾。“这些都是附近的村民。看得见的效益,让老百姓的干劲更足了。”该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介绍。 如今,在我省信阳市的不少地区,稻虾共作已成种地“新时尚”,农民增收“新法宝”。除了罗山县,潢川、固始、淮滨等县的稻虾共作产业发展势头同样喜人。全面启动稻虾共作以来,信阳市稻虾共作面积由2017年年初的2.7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4.5万亩。信阳市水产局局长耿继宇介绍:“稻虾共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减少使用化肥、农药70%左右,为提高稻米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发展稻虾共作的地方不少,如何保持发展优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认为,应在增品质、育品牌、提品位上下功夫,在做优一产的基础上,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打造稻虾全产业链,实现最大增值收益。 促进三产融合,我省走出了一条稻虾多“吃”的致富路。依托稻虾共作基地,子路镇不仅做起了“吃龙虾”的生意,还打起了“钓龙虾”的主意,通过举办龙虾节、摄影节等活动聚拢人气;加工虾尾、虾壳素、真空包装熟食,发展龙虾深加工产业链;建立冷链物流网,保证第一时间把优质小龙虾运往全国各地。 “赶上龙虾节,来这儿垂钓的人就更多了,游客看景、钓虾、买稻米,俺们‘人气财气’双丰收!”陈贵权笑着说。

    [更多详情]
  • 16 2019-09

    2019年9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

    玉米:本月估计,2018/19年度,中国玉米饲用消费1.74亿吨,比上月估计数调减200万吨,主要是考虑到近期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超出预期。玉米进口量425万吨,比上月估计数调增25万吨。年度产需缺口进一步收窄至2000万吨以内。 本月预测,2019/20年度,中国玉米单产每公顷6160公斤,比上月预测数每公顷调增50公斤。自玉米播种至9月初,产区大部气象条件总体好于上年,局部性强降水和阶段性低温寡照等对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形成影响有限,单产比上年调增0.8%。但由于玉米面积继续下降,预计玉米总产降至2.56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7%。玉米消费维持上月预测数不变。年度产需缺口较上年度略有扩大。 大豆:本月预测,2019/20年度大豆产量1723万吨,比上月调减4万吨,但比去年增加123万吨,同比增长7.7%;主要原因是,8月份东北地区频繁降雨,尤其是黑龙江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受降雨和低温寡照天气影响,主产区大豆产量和质量均受影响,全国大豆平均单产较上年持平略减。受中美经贸摩擦、生猪养殖产能恢复、国内大豆增产等因素影响,大豆进口量降至8400万吨,比上月预测数调减90万吨;大豆压榨消费量8600万吨,比上月预测数调减60万吨;大豆损耗及其他消费量290万吨,比上月预测数调减20万吨;期末结余量减少177万吨。 棉花:截至8月底,2018/19棉花市场年度结束。 本月估计,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2018/19年度国内棉花累计销售506万吨,销售率83.8%,同比减少15个百分点,主要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棉花消费下降。2018/19年度国内棉花3128B销售均价每吨15193元,同比下降4.5%;CotlookA指数均价每磅82.38美分,同比下降7.7%。 本月预测,2019/20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单产、进出口、消费、库存均维持上月预测不变。受全球棉花产量预期增加、消费增长乏力影响,预计新年度棉花价格仍处于低位,下调CotlookA指数均价至每磅70-85美分。 食用植物油:本月估计,2018/19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550万吨,较上月估计值调增32万吨,主要是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上调菜籽油产量:一是今年国产油菜籽品质较好,出油率略有提高;二是国际油菜籽价格同比大幅下跌,压榨利润较好,企业开工率回升,油菜籽进口需求略有增加。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740万吨,比上月估计值调增29万吨,主要是因为中国大豆进口量比上年度下降,造成豆油产量减少,同时菜籽油、花生油等油脂进口替代性增强,进口需求增加。 本月预测,2019/20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580万吨,较上月预测值调减15万吨,主要是因为大豆产量、进口量均略有下调,使得豆油产量略减。新花生陆续收获上市,华北和华南等花生主产区需密切关注近期降水对收获和晾晒的影响,本月暂不对花生油产量进行调整。中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691吨,消费量3336万吨,均与上月预测保持一致。 食糖: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8月底,2018/19年度全国累计销售食糖960.3万吨,销糖率89.2%,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 本月估计,因食糖转口贸易好于预期并将持续,2018/19年度食糖出口量上调至18万吨。8月份,国产食糖去库存加快,推动了国内糖价继续回升,但随着双节备货进入尾声,2018/19年度后期国内糖价将仍以平稳运行为主。 8月份,广西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于甘蔗拔节期生长,云南降水增多,缓解了旱情,但蔗农的田间管护积极性下降和虫灾可能降低甘蔗产量。后期天气与病虫害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仍需密切关注。本月对2019/20年度中国食糖预测数据未作调整。

    [更多详情]
  • 12 2019-09

    新县扶贫新举措:农特产品走进大学校园

    9月1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新县开展了农特产品进校园展销活动。 新县12家企业的柴鸡蛋、咸鸭蛋、葛根粉、葛根挂面、酸辣粉、干菜、莲子、山茶油等优质农产品走进校园展销,吸引广大师生和教职工家属们纷纷来品尝。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丽霞、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小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产经营管理公司书记叶险峰和河南中医药大学校产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宋平超一同参与活动,并带头订购支持新县农特产品。 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丽霞介绍说,此次农特产品进校园展销,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和新县党政加强了沟通协商,制定了一系列产销帮扶发展规划。一是组织学校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新县田间地头,实地开展考察、调研,筛选农产品,把扶贫工作做实、做好;二是积极引进新县农副产品走进校园超市、食堂、上餐桌。 截止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及其三所附属医院购买新县农副产品已达122.9596万元,促进了新县产业的发展和农户稳定的增收。 下一步,河南中医药大学将结合新县特色农产品,通过“点对点”对接供应,“面对面”采购等形式,在学校超市设立新县特色农产品销售专柜,将新县优质农产品引进学校,着力推进消费扶贫模式,努力解决新县农产品销路问题。此举一方面为学校教职工提供了绿色、天然、无公害的农副产品,给教职工带来了实惠;另一方面,解决了新县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新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加快了群众脱贫增收步伐。 据了解,此次活动将持续至12日,今后,河南中医药大学将持续推进消费扶贫,让新县更多农特产品走进校园,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12 2019-09

    中国首提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省负总责”总要求

    近日,中国官方印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称“意见”)。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11日在京出席一场发布会时指出,意见第一次提出了“省负总责”的总要求,强调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于康震表示,去年4月份以来,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行政干预影响,中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在此背景下,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 于康震指出,意见提出了猪肉自给率、养殖规模化率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三方面量化目标。 同时,意见既立足当前,围绕稳定恢复生猪生产,着力保障市场供应,提出了六方面具体政策措施;又着眼长远,围绕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和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三大体系,从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保障生猪养殖用地、强化法治保障三个方面提供政策保障。 于康震称,中国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多个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将意见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尽快实施,尽早落地见效,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发展,保障猪肉市场供给。

    [更多详情]
  • 12 2019-09

    宁陵第十三届酥梨采摘节开幕

    9月11日,金秋送爽,宁陵县万亩梨园内,硕果压弯枝头,一派丰收景象。在万亩梨园景区广场,人潮攒动、掌声阵阵,中国·宁陵第十三届酥梨采摘节隆重开幕。来自各地的游客与当地梨农百姓相聚梨园,欣赏硕果满枝的丰收美景,体验采摘的欢乐,品尝甘脆的酥梨,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开幕式上,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对参加酥梨采摘节活动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宁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酥梨产业发展情况。 据了解,本届酥梨采摘节以“金秋酥梨、香飘万里”为主题,从9月11日持续到10月10日,其间穿插“梨园徒步穿越行”“媒体采风”“书香梨园·全民阅读”“书画精品展”等近20项活动,旨在通过“旅游+三农”,拉长酥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擦亮宁陵酥梨和乡村旅游品牌。 宁陵县是“中国酥梨之乡”,梨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该县持续做大做强梨产业,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370亩的梨新品种示范基地,引进培育了“早酥蜜”“红酥宝”“秋月”等早、中、晚熟新品种梨20个,丰富了宁陵梨的种类,拉长了宁陵梨的生产周期。目前,全县酥梨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拥有保鲜梨窖4000多座,保鲜量达1.2亿公斤以上,有酥梨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家,梨农每亩年均收入近万元。

    [更多详情]
  • 12 2019-09

    我国水稻分子育种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9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粮食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水稻课题2019年度汇报会暨国审稻“中科发5号”等水稻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水稻分子育种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农田的产业化应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粮油市场报记者在位于吉林市的近2000亩“中科发5号”示范种植基地看到,尽管前期遭遇低温、多雨、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该品种水稻目前长势良好,几乎没有出现倒伏情况。 “这些示范种植基地都是由当地农户在种植、管理,并不像专家管理那么精细,田间或黄或绿的情况说明施肥不均,预计今年示范田的亩产将在750~780公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李家洋表示,“中科发5号”是2018年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稳产、抗稻瘟病、经济效益性状好等诸多优点,未来有望成为吉林,以及黑龙江第一、第二积温带的主要栽培品种。 据了解,2019年“中科发5号”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北方五省区示范推广2.5万亩,目前各地水稻长势良好、增产明显,抗稻瘟病、抗倒伏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认为,“中科发5号”和去年示范推广的“中科804”相比,丰产性、抗性、优质性、适应性结合得更好,是一个绿色、优质、高效的好品种。下一步要加强种业和水稻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大米加工企业的结合,扩大推广种植和品种改造提升并行,把其做成一个我国水稻分子育种新阶段的大品种。 李家洋认为,水稻是我国居民消费第一口粮,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也是一项持续推进20余年,关乎我国农业、种业安全的重大科研项目。与常规、杂交育种相比,分子设计育种目标更加清楚,通过将相关水稻基因模块组合在一起,实现优良性状的聚合、品种的精确改良,然后到地里去栽培,不用再像常规育种那样百万株里选一株。育种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目前,经过20余年的基础性研究,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已经从实验室成功走到田间,进入了企业、种粮大户的手中,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在品种产业化推广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加大推广、宣传,切实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维才表示。 “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萌山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突破性品种出现的并不多,必须寻找理论突破和技术突破,分子设计育种将是推动我国农作物单产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基石。

    [更多详情]
  • 12 2019-09

    秋收秋种即将开始,这份气象信息请收好!

    9月11日,记者从秋收秋种期间天气气候趋势新闻通报会上获悉,秋作物播种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较常年偏少,预计秋收秋种期间北部、西北部降水量略偏多。 秋收秋种期间河南省豫西、豫北降水偏多0~2成 今年秋作物播种以来(6月1日-9月9日),全省平均气温27.2℃,较常年同期偏高1.4℃,比去年同期偏低0.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高。全省平均降水量294.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1%,比去年同期偏少17%,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六少。 预计秋收秋种期间(9月15日-10月31日)我省豫西、豫北降水偏多0~2成,其他地区降水偏少0~2成;豫西、豫北气温偏低0~1℃,其他地区偏高0~1℃。9月中旬到10月初,豫西、豫北多阴雨相间天气。10月上旬中后期到10月底全省降水偏少,仅有弱降水过程。 44%农田墒情不足 全省大部夏玉米收获期提前 9月11日8时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09站0cm~50cm资料显示:目前全省92个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占44%)。根据当前墒情和未来气候趋势预测,预计到10月8日,全省大部地区墒情以适宜为主,个别地区略偏湿,整体上利于冬小麦整地和播种;但豫西南、豫南局部土壤仍缺墒,需造墒播种。 此外,根据当前夏玉米发育进程,大部地区夏玉米收获期较常年提前,豫北地区略偏晚3天~6天,适宜收获期为9月25日~10月8日;预计豫西南、豫西、豫南地区花生适宜收获期为9月20日-30日,接近常年;沿黄及黄河故道地区适宜收获期为9月23日~10月3日,较常年推迟5天~8天;预计今年我省冬小麦适宜播种期豫西南和豫南地区较常年偏晚2天~5天,豫西南地区为10月16日~24日,豫南地区为10月18日~28日,其他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 权威推荐今年小麦选啥种? 省气象局相关专家建议,在无明显连阴雨的条件下,玉米适收期内可适当晚收,确保籽粒充分灌浆;花生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和中部叶片脱落时,大多数荚果籽仁饱满,为最适收获期。成熟—收获期间,各地还应要做好秋作物后期防渍害、防倒伏及防霉变工作。 此外,专家建议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良种,建议豫北地区选用矮杆抗倒、抗寒、抗病的优质强筋品种;豫西地区选用耐旱品种;豫中和豫东选用春季发育平稳、抗晚霜冻能力强的品种;豫南麦区选用抗病性好的优质弱筋品种。播前做到精细整地,测土配方施肥,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提高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

    [更多详情]
  • 12 2019-09

    传统枣干促增收

    9月11日,演集镇丰庄村村民正在制作枣干。丰庄村有着悠久的枣树种植历史,多年来,该村依托资源优势,把制作传统枣干作为重要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