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19-07

    博爱县:“撬开”电商致富聚宝盆

    “王老师,上午的电商培训让我又看到了希望,您一定得好好教教我呀!”7月22日,嵩县野胡沟食用菌种合作社种植户石灵水感激地对前来培训指导的博爱县电商扶贫致富带头人王瑞彬说。 博爱县对口帮扶的嵩县德亭镇以食用菌产业销路单一、渠道窄为最大瓶颈。为此,博爱县电商办有针对性地为德亭镇的电商创业者举办了专题讲座,就乡村服务站点建设与服务内容、食用菌的种植以及电商销售技巧等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以电子商务为‘联姻桥’,结合德亭镇的资源优势和帮扶需求,制定电商发展规划,开办电商普及讲座和实操技能培训,利用博爱电商平台推介、销售德亭镇特色农产品,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协助德亭镇开展电商乡村扶贫网店建设工作,对接我县优质的电商扶贫培训资源,做好电商扶贫主题活动,真正‘撬开’电商致富的‘聚宝盆’。”博爱县电商办副主任吕景芸说。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灵宝:红啤梨助农脱贫致富

    7月20日,在灵宝市函谷关镇雷家沟村,村民白娟平正在自家果园里采摘红啤梨。近年来,函谷关镇依托软籽石榴、大枣、红梨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有力推进了农民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汝南农商行 5.2亿元贷款助力乡村振兴

    7月17日,汝南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走访蛋鸡养殖专业户。今年以来,该行创新推出“金燕小康贷”“金燕富农贷”“金燕富商贷”“金燕致富贷”等数十种信贷产品,持续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5.2亿元。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新野县:闲置空间变“花园”

    近日,记者在新野县汉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的屋顶看到,曾经“灰头土脸”的屋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佛甲草、月季等植物,俨然一处高颜值的“空中花园”,满眼绿色带来了丝丝凉意。 今年以来,新野县汉城街道办事处围绕打造“田园新野”的目标,树立向空间要绿的理念,率先在机关开展屋顶绿化,在保持现有屋顶结构的基础上,对屋顶防水进行了二次处理。绿化主要分布在办公楼和临街屋顶共1300平方米,种有月季、石楠、常春藤等植物,安装了自动喷淋设施,既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又充分发挥了净化空气、增湿防尘、降低屋顶温度、节能环保的作用。 与此同时,汉城街道办事处还把“空中花园”作为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示范创建活动的载体,通过墙绘、园艺小品、宣传廊画等形式,将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元素贯穿“空中花园”整体结构、设施建设、景观布局全过程,形象生动地宣传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宜阳县:满眼花椒树椒香沁心脾

    盛夏七月,万物蓬勃。近日,记者跟随宜阳县花椒行业大户走进宜阳县锦屏镇马窑村。 缓步行走在该村为种植花椒而自费修建的17公里长的宽阔平整的道路上,两旁满眼尽是花椒树,满树皆是红花椒,微风吹来,阵阵椒香沁人心脾。入村第一印象: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房屋、气派的村部和村道上时不时穿梭而过的小轿车,使这个身居山坳的村落散发出现代气息。 村支部书记陆明军介绍,该村每年仅花椒一项产业就为全村创收1300万元。全村445户农户中有400户已有10万元左右的家庭小轿车,农用三轮车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运输工具,村民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 曾经的马窑村穷得叮当响,村民都住在烂窑洞,马窑村的村名便源于此。小花椒硬生生将村民由穷困拉向了富足,貌不惊人的花椒树用鲜亮的“真金白银”给足了马窑村发展的底气。 据村委会主任霍少森回忆,村干部曾经为了让大家种花椒,苦口婆心半晌愣是收效不大,甚至有村民偷偷将花椒树拔掉。当时,群众固执地认为,只有小麦、玉米这些传统作物才能填饱肚子,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那些年,村干部为了花椒可没少操心受苦。除了说服,他们还得想方设法带着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眼见为实,得让群众先“眼红”再行动。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尝到甜头的村民认可了花椒种植,600亩,1900亩,2600亩,3000亩,一个个数字记录着马窑村和花椒渐变中的缘分。 陆明军说,目前,该村全部耕地都种上了花椒,家家户户因花椒受益,马窑村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椒村”。如今,村民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的花椒均处于盛果期,几乎不用投入,每年就能稳赚收益。村民金灿森、金龙娃、金成森等人的家里每年花椒收益均在20万元以上。“一亩花椒按保守的每年6000元收入算,哪家还没个几亩地,这日子哪还愁过不上去!”陆明军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得有后劲。为使花椒产业发挥最大后劲,该村还在花椒深加工方面进行探索,花椒子用于花椒油加工,花椒皮用于调料制品。该村还注册成立了洛阳智博实业有限公司,以花椒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拉长产业链条,使农户种植的花椒实现收益最大化。目前该公司日加工花椒子10吨,花椒产品供不应求。 更让马窑村群众感到骄傲的是,他们亲手栽种的花椒已成功注册“锦麻”商标,在花椒大家庭中有了自己的品牌,经加工包装后走进超市,村民带着有品质保证的“马窑花椒”闯荡大市场。 该村还成功培育了190亩有机花椒示范基地,基地里产的花椒以良好的土壤环境、科学高效的管理、健康污染少等特质,已申报有机花椒品牌,预计到今年9月份,相关注册手续将办完。 小花椒撬动大产业。近年来,以马窑村为原点扩散开来的花椒种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该县锦屏镇、董王庄乡、韩城镇、香鹿山镇等地,一个10万余亩的优质高效的花椒种植格局已初步形成,这份“花椒收益”也日渐增强着宜阳县百姓迈向乡村振兴的底气。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一颗桃子的“供给侧”

    当下正是桃子上市时节,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桃子丰收了,一些地方却出现“卖桃难”现象。消费者也不满意,好吃的桃子“身价不菲”,价格适中的,口感又一般。 果农缘何“丰产不丰收”?供求错配原因何在?如何改进桃子“供给侧”?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位桃农和业内专家,以期有所借鉴。 “好看的不一定好吃,好吃的不一定好看” 世界上有2000多个桃品种,中国分布800多个,有一定栽种面积的则有100多个。普通的桃子有毛,没有毛的叫油桃。形状上,有心形、圆形、扁形。果肉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绿色;外皮颜色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这么多个品种,啥样的才算好桃子?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口感排第一位。 7月11日,在泌阳县古城街道办七里岗居委会董国安老人的大青桃园子里,又现“抢桃”现象。摘桃的人从郑州、驻马店、南阳等地赶来,一天时间,4亩园子的桃树上,已是空荡荡了。 里外纯青,个头儿不到拳头大,这样“貌不惊人”的桃子如果摆在超市的橱窗里,并不讨人喜欢。但在来摘桃子的回头客眼中,大青桃吃起来有“小时候的味道”。 然而,这种消费者喜欢的桃,却难以跨过传统市场的门槛。7月17日,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专家王志强向记者介绍,经销商挑选桃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卖相”,让人看起来有食欲;二是硬度,要经得起长距离运输的考验。口感反倒不是必选项。 “好看的不一定好吃,好吃的不一定好看。”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冯建灿解释,经销商和果农偏爱的硬质桃,往往香味不足。 像大青桃这样的地方传统品种被市场逐渐淘汰。据董国安老人介绍,他栽培的农家品种大青桃,过去在当地尚有广泛种植,上世纪90年代已濒临灭绝。若不是他用心抢救,这个品种恐怕也消失了。 同一时期,个头大、色泽艳、耐储运的硬质桃开始成为市场新宠,桃的品种选育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好吃桃子的基因被改掉了,这也是消费者感觉很多桃子‘中看不中吃’的重要原因。”冯建灿表示。 人们对野生大青桃的追捧,正是渴求品质的体现。如今,一些古老味美的桃品种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正重新焕发生机。 血桃,果肉殷红如血,曾是鲁山县南部山区的特色品种。2016年,被当地政府作为熊背乡大年沟村的扶贫产业,给予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大力扶持,种植面积从不到500亩扩大到3800亩,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了市场热捧的“网红”产品。去年,仅血桃一项该村人均就增收2000元左右。良好的前景,让村里“飞”出的大学生闫盟盟3年前放弃大连的工作回村种桃,如今已拥有70多亩规模的桃园。 “桃”离大路货,走向“名特优” 在河南,说起桃,没有像灵宝苹果、西峡猕猴桃、孟津梨、荥阳软籽石榴这样的知名品牌。 数据显示,我省桃种植面积123万亩左右,排在山东、河北之后,位列全国第三。规模虽大,但短板不少,比如分布散、链条短、效益低、优势品牌不突出,大部分果农停留在以产量求效益层面。 王志强介绍,我省九成以上的桃子是鲜食桃,近三年市场饱和现象凸显,倒逼桃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从今年6月28日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早熟桃评比赛上看,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事实上,我省鲜食桃市场已呈现冰火两重天状态。一方面,低档化、同质化的大路货积压,量多价低,尤其是进入7月份,中晚熟桃子大量上市,加上山东、河北两省桃子冲击,价格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特色、优质、高档的蟠桃、油蟠桃、黄肉桃供不应求,量少价高。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林专业毕业,2016年回乡创业,短短三年,80后刘克帅因种桃已经成为卫辉市顿坊店乡的名人。他的蟠桃园和众多桃园一样,位于交通方便的107国道一侧。不同的是,当很多果农仍在路边支摊坐等顾客上门时,他的团队却在空调屋里打包发货。当其他果农按照10元5斤叫卖时,他的桃子已经按个卖。24个规格相同、品质上等的油蟠桃,网售价格150元。刘克帅说:“平均不到5斤桃,划30元1斤,通过微商很快销售一空。优质优价的桃子越来越被市场认可。” 王志强认为,今后,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仍是桃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育种方向也在向品质化、多样化、省人工化方向努力。 同时,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购的今天,鲜食桃的销售方式也须跟上时代步伐。果园采摘、社区直销、会员专供、“电商+快递”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水果“层层分销”的模式,冷链物流也能使果农精确计算桃子从田间到舌尖的时间,确保消费者收货时的口感最佳。王志强建议,要引导一部分生产者走专供直销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夏粮增产再显中国饭碗自信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2835亿斤,增长2.1%。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新麦上市以来,优质商品小麦数量充足,价格每斤比去年略低3分钱。在一些国家粮价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总体稳定,显示出对中国饭碗的深层次掌控力,也粉碎了某些人隔段时间就抛出的“中国粮食危机论”。 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一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不过,很多人还没注意到的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当期的粮食产量上,还体现在对粮食产业的支持定力,对粮食储备调运的把控能力,对粮食价格的稳定能力以及对未来产能的培育能力上。 对粮食产业的支持定力是中国饭碗的基石。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历史经验表明,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基于这种考虑,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从重大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创新推广、市场体系完善、主产区转移支付等多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对粮食价格的稳定能力是中国饭碗的关键。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既要保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又要防止粮食供应增加后粮价下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实两头为难。我国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实行目标价格政策,逐步建立价格低时补生产者、价格高时补低收入消费者的机制。在国际粮价跌宕起伏时,我国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兼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对粮食储备调运的把控力是中国饭碗的底气。目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90%左右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份,并持续北移。面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国家积极推进北粮南运,维护区域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储备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安全线,令很多国际炒家望而却步。过去,国际上有ABCD四大粮商的说法。近年来,我国全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大粮商。如今,对标四大粮商,中粮集团资产世界第一、营收第二、利润第三,已跻身国际大粮商之列;中国农垦拥有耕地近1亿亩,粮棉糖肉奶的可调出量惊人,成为握在国家手里的“一把米”。 对粮食未来产能的培育是中国饭碗的智慧。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确保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粮食依然是弱势产业。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由此,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农业科技研发要瞄准国际前沿,成果要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已成为共识。我国还创新实践大粮食观,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作文章,引导农民挖掘山林湖海草等资源潜力,推动食物来源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居民健康消费需求。 中国饭碗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粮食发展的道路自信,构成了国家发展的“压舱石”。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2020年底益农信息社将覆盖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

    我们日前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大整省推进支持力度,督导各省份做好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工作。 《通知》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划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19年底,中央财政已投资支持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省份,要完成益农信息社覆盖本地区80%以上行政村的建设目标。确保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国50%以上的行政村并具备持续运营能力,优先覆盖贫困地区。到2020年底,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服务内容基本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各类服务在一个平台协同运行,具备可持续运营能力,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通知》指出,要全面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全面完善市场化可持续运营机制,全面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全面聚集涉农服务资源,全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通知》强调,益农信息社建设要优先覆盖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信息服务逐步辐射所有贫困村,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要将益农信息社作为政府服务大厅在农村的延伸,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要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引导运营商、服务商投放服务设备,拓展线上平台服务功能,让农民易用爱用。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的方式,指导支持各省份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并将按照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实施办法,逐步扩大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延伸绩效考核试点范围,以年度考核、随机抽查方式,分类督导各省份整省推进,定期通报各省份完成情况,对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推进工作不力的省份,将采用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此外,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10个整省推进省份,要于2019年底前完成本地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验收工作。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抓实两业 开展精准扶贫

    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把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精准瞄靶贫困户脱贫增收,安置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及早摘掉贫困帽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上,立足实际,培育和发展符合要求的产业和项目。一是土地流转增收,引导贫困群众尤其是无能力经营的贫困户,把土地流转到种植大户或农业产业项目中,全区102户流转土地367亩,人均增收600元;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增效。动员和组织南阳月季集团、惠友租赁、仙草艾业等区内企业采取产业帮扶的形式,带动贫困户代种代养、投资入股,带动20户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起来自己的产业;三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增量。在全区组建农业种植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5家,在新店乡培育起了万亩荠荠菜种植基地、万亩优质农业基地和特色种植园,村吸纳贫困户加入;四是个体发展增力。通过帮带引导,有3户有一定技能的家庭发展个体经营项目,实现增收脱贫。 就业上,一是主动培训促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就业观念等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技能,有110人通过培训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企业优先安置。组织辖区企业,面向贫困群众设立特殊岗位或优先安置的方式,给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目前安置48人到企业就业;三是开发公益岗位扩大就业。通过政府购买、企业认领、中原农保支持等形式,全区开发农村保洁、治安、交通、农保宣传等公益岗位362个,目前全区在家的300余名贫困人员,人人有工作岗位,且工资收入最低1000元,高的达到5000元。

    [更多详情]
  • 22 2019-07

    河南省引进新西兰奶山羊完成隔离检疫

    近日,郑州海关为某进口企业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标志着我省首次从新西兰引进的903只奶山羊隔离检疫期满,可以转运至甘肃某养殖基地。根据该公司进口计划,今年还将有多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山羊通过我省航空口岸入境。进境种用大中动物已成为我省外贸的一个新亮点。 据悉,郑州海关对进境奶山羊的运输、采血、检测、饲养、临床检查等各环节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驻场兽医工作组,对该批奶山羊逐只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如图),对检出二类传染病的羊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止了国外疫情疫病传入,切实保障国门生态安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