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6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建设涉农公益服务平台,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会议还提出一个颇为亮眼的说法,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这是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一个形象比喻。就是告诉大家:做农业,一定要重视并利用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
此次“新农具”的概念其内涵就在于通过打造涉农公益性服务平台,使手机成为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过程中与互联网连接的重要载体,成为与传统农具互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生产及营商手段,成为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润滑剂和加速器。
“新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国家。根据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经突破了10亿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也已基本普及了互联网。
农民手中的手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它还可以变成发家致富的工具。手机可以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动态,把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手机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购物、支付和农产品销售,在生活便利化的同时,大大拓展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渠道;手机还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创业梦想,通过做微商、开淘宝店等方法,实现自己的“老板梦”。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用手机APP管理养殖场、果园等,还可以利用手机对接市场销售农产品。
农民崔江元种了多年的蔬菜大棚,以前是铁锹、耙子等农具不离手,现在成了“手机控”。自从手机装了APP、用上了智能化设备,大棚里的光照强弱、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啥时候该通风了、该浇水了、要补光了……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可以实时查询和调节。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大棚管理更简单了,夫妻俩轻轻松松管理了3个大棚。而智能操控让种植更精准,种出来的产品更好,卖的价格当然也就更称心。
“新农具”在新模式中的运用
将手机互联网运用到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中,也已是不少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武器”。
比如在山东,“互联网+乡村旅游”让游客在出行前就能够在网络上获悉景区相关资讯,一站式解决出行难题。在湖南桃源赛阳村,游客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就能获得当地人文历史、风景美食以及旅游活动项目等信息,还可通过公众号预订农家乐、民俗、采摘、户外活动等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