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12316农业新闻

全省760万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建成

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1年夏秋,我省遭受罕见洪涝灾害,部分市县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严重影响了粮食等重要农作物的生产。灾情发生后,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分类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落实落细各项举措。目前,全省4类167个760万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建成,粮食生产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开封市

    全力以赴抓落实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2021年夏秋季,开封市遭遇特大水灾,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开封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创新建管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水毁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打下坚实基础。

    在项目启动之初,对项目内农田设施现状进行勘验,组织水利、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电力等行业部门专家召开项目规划编制培训会,对项目设计中设施进行合理性、规范性论证,有针对性的规划项目建设。

    该市还建立了“建、管、用、维”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设施正常使用,长久发挥效益。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工程移交、管护措施、资金筹措、监督奖惩等事项,建立“管护员每月巡护+井长统筹反馈+维修员一线维护”的长效管护运行机制;建立排查整改常态化机制,村级“五长”、乡村干部及网格员每周下地巡查,解决“无人管”的问题;在机电井管护上,实行“井长制”模式,经费经受益农户协商按地分摊,解决“无钱管”的问题;与保险公司进行对接,由财政拨付资金为机电井投保入保,把后期管护工作交由保险公司负责,开启“政府投保”模式,解决“管不全”的问题。

    辉县市

    挂图作战提质效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辉县市将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和正常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按照“目标不变,重心不移,压力不减”的要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保证了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和正常项目建设任务完美收官。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和正常项目建设中,辉县市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谋划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机制,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协调会等重要会议,并对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协调跟进解决。

    辉县市按照“严真细实快”的工作要求,战寒冬,抢工期,发挥乡镇、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与施工方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辉县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要求,牢牢把握质量底线。项目所在村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全过程监督项目实施,发现问题现场反馈、现场解决。

    目前,辉县市8.6万亩的灾后修复高标准农田项目和11.37万亩的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全部建成。

    安阳县

    建管并重抓长效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2021年夏秋洪涝灾害直接导致安阳县近24.3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安阳县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经核查申报,安阳县有20.82万亩农田被列为灾后修复项目,包括:新建水毁非高标准农田共计3.84万亩,Ⅰ类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项目面积8.43万亩;Ⅱ类项目6.4万亩;Ⅲ类项目2.15万亩。

    安阳县农田灾后重建面积大、任务多、工程量大,在安阳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各乡镇实施的灾后重建项目采取挂图作战,对表推进的工作方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工作。2022年4月,完成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主体工程;2022年6月底完成灾后重建Ⅱ类修复工作;2022年10月底完成了灾后重建Ⅰ类主体工程;2022年11月底完了3.84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工作;2023年6月底,完成了灾后重建Ⅰ类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该县已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安阳县在开展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切实解决农田灾后重建突出问题,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全面提高建设标准,确保粮食安全。

    南召县

    聚焦任务齐发力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南召县坚持快、严、实“三原则”,圆满完成了6.52万亩高标准农田水毁修复重建任务。

    该县在前期工作突出“快”,一方面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全面开展灾后排查,建立重建台账,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迅速组织各乡镇政府对辖区内紧急程度较高、损毁程度较轻、修复所需资金较少的受灾设施进行突击抢修。

    在项目建设中突出“严”。严把“时间关”,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抢抓工期,于今年6月底前使水毁高标准农田全部修复完成。严把“质量关”,紧盯原材料、质量检测监督、工程验收运行和安全生产几个重大环节,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后期管护突出“实”,确保长效利用。该县完善了县级管护办法,构建县级政府负总责、乡镇政府承担属地责任、村级组织负责全面管护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的责任体系,抓实“一长两员”制、定期巡查维修等制度。提高亩均管护资金投入标准,将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开展集中排查整改,强化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细化管护措施,强化人员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做到设施损坏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维修高效。

    武陟县

    重建项目高质量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2021年夏秋季,武陟县遭受洪涝灾害,农田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损毁。据统计,武陟县非高标准农田水毁面积22000亩,Ⅱ类水毁高标准农田10020亩,Ⅲ类水毁高标准农田300亩。

    武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积极恢复重建水毁农田。截至目前,所有农田灾后重建项目均已完工投入使用。

    针对农田灾后恢复项目建设工作,该县召开专题推进会,要求各乡镇在谋划项目的同时,主动出击,积极开展自救,充分调动发挥各村的积极性,抓紧组织修复,力争尽快恢复农田设施使用功能。

    为高质量、高水平、高进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武陟县农业农村局在项目开工前召开项目涉及乡镇以及施工单位参与的统筹会,要求各乡镇提前组织项目所在村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确保施工单位可以即刻进场,保障项目整体进度。组织相关单位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矛盾问题,扫清影响项目推进的各种障碍。

    在加快项目进度的同时,该县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为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在施工监管上,建立了由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项目区乡镇政府等多层次的监管机制。同时,该县在修复的同时优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方法,逐步落实“一长两员”管护架构。

    鹤壁市

    瞄准目标认真干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今年10月底,鹤壁市96.18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4.78万亩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也已完成竣工验收。

    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该市农业农村局将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为实现项目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该市农业农村局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管,要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及监理单位加强工程质量管控。

    针对项目建设薄弱环节,该市制订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方案,成立了专项督导组,强化督导检查,统筹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为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该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鹤壁市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也相应修改完善具体管护办法,明确亩均管护资金投入标准(每亩8元),建立健全管护制度体系,形成“村管护、乡维修、县农业农村部门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大高标准农田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增强了群众参与农田建设、爱护农田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严管、长期发挥效益。

    淅川县

    保质保量快推进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为推进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淅川县采取专班推进、加强调度、严格管理等举措,使0.09万亩高标准农田Ⅱ类水毁修复重建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县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办公室,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水毁修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该县实行“周报制”,专班办公室及时汇总,掌握项目施工进度、资金支付、存在问题等情况。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听取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消除施工阻碍。组织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企业加派力量,保证当日工程进展,确保工程按期完工。

    为保证工程质量,要求施工方切实把好“材料关”,提供有效证明,及时抽样送检,并派驻专职技术人员现场调控。监理方坚持吃住在工地,实行全过程监管。农业农村、审计、财政等部门安排专人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现场督导,确保灾后重建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襄城县

    通力协作显成果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2021年特大暴雨灾害导致襄城县农田受灾面积5万多亩。面对灾情,襄城县迅速组织谋划农田恢复重建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截至今年10月底,襄城县Ⅰ类水毁高标准农田重建项目提前完成主体工程,Ⅲ类水毁高标准农田应急修复项目已经全部完工,使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确保项目如期建成、群众及早受益,襄城县认真研究上级灾后重建政策,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提前对沟渠、桥涵工程进行施工。整合各相关部门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定期组织各乡镇召开推进会,上下通力协作,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一盘棋,齐抓共管搞建设”的良好局面。

    严格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全过程质量管理,该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人员每天坚持到施工现场巡检,在项目所在村选派村干部、老党员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构建起了农田建设项目多层级、全方位的质量监管体系。

    对完成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该县农业农村局及时移交项目到所在乡镇,明确管护责任人和责任主体。制订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工作方案》,按照每亩6元的标准,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全县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

    汤阴县

    科学管护保粮安

    本报讯(记者吴向辉)2021年7月,汤阴县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该县灾后重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1.74万亩,其中Ⅰ类水毁高标准农田重建项目规划面积10.39万亩、Ⅱ类项目面积14.64万亩、Ⅲ类项目面积16.71万亩。

    该县高站位谋划,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一线指挥,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提供了组织保证。该县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该县落实建设和管护并重,杜绝“重建轻管”。在每个项目所在乡镇确定至少两名管护员,平时每月对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巡查不少于两次,农忙时期每天巡查不少于一次,并及时拍摄管护照片,填写巡查记录,建立管护台账,记录管护情况。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耕地质量,推进了良种良法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了农田科技应用水平,改善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态及生活环境,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增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