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六月金杞,蒜香浓郁。记者来到位于杞县产业集聚区的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整个大蒜交易市场也是热闹非凡,蒜农用货车一辆接着一辆把鲜蒜运到这里出售给采购商。
“今年大蒜价格偏低,现在脱水蒜已经降到五六毛一斤了,天气又热,怕大蒜砸在自己手里,不得不早点出手。”杞县板木乡的蒜农赵先生无奈地说。
据大蒜交易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蒜市场行情偏弱,鲜蒜刚下来不久,商贩和蒜农出货积极,市场上货量增加,采购商压价收货,走货速度减缓,交易氛围清淡,价格低幅下滑。”
为了暂缓大蒜市场的“通货膨胀”,减轻蒜农的压力,拓展杞县大蒜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6月29日,杞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主办了2018年中国(杞县)第十届大蒜节。
本届大蒜节不仅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客商,还吸引了巴基斯坦国际客商的到来,“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杞县揭牌,在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会现场,大蒜签约总金额达24.72亿元人民币。大蒜节以蒜为媒、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为大蒜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为杞县经济社会进步增添新动力,更以此为契机助推众多蒜农脱贫致富。
1“金杞”品牌价值达50多亿,完整产业链凸显优势
杞县种植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享誉海内外的大蒜之乡,全县21个乡镇均有大蒜种植。其特有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使所产大蒜具有个大、周正、皮白、不散头、耐贮藏、辛辣味正、硒含量丰富等特点。
近年来,杞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基地建设为根基,以龙头带动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大蒜是杞县重要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90多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金杞”牌大蒜品牌价值达50.24亿元人民币,杞县大蒜被评为“中国100大地理标志产品”。
为了扩大“金杞”品牌价值的影响力,杞县已经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大蒜从种到收,再到冷藏、销售、科技研发、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今年大蒜价格普遍不高,许多地方出现了“蒜你惨”的情况,大蒜种植面积增加,大蒜产业机械化程度偏低,人工成本逐年增加,造成蒜贱伤农。杞县因大蒜种植规模大,产量高,适合大面积机械化收割,该县联合山东省玛利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利用世界上先进的大蒜机械设备,为“金杞”大蒜种植收获环节提供了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以前,俺们村都是雇人挖蒜,每亩人工挖蒜费用得二三百元,而且效率不高,一亩地至少需要三四个人干一天才能收完。再加上大蒜一定要在一周内集中收获,否则可能烂在地里,这样算下来,几亩地的大蒜都挣不了啥钱。”杞县圉镇蒜农刘先生说,近几年,他选择承包土地来大面积种植大蒜,机械化收割,减少了一大笔人工费用,确实能赚不少钱。
杞县现有大蒜保鲜与恒温冷藏库7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50万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是集农副产品种植、采收、存储、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年消耗大蒜3万多吨。该项目工艺先进,购置黑蒜国外进口生产设备,国内领先,大蒜腌制和脱水蒜片干燥设备、制冷设备系国内一流设备,自建一套日处理1000吨污水处理工程。主营业务以蔬菜脱水制品为主,年加工蒜片5000吨、蒜粉500吨、黑蒜3000吨,冷藏能力1.5万吨。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蒜深加工企业。
杞县大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80多家,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大蒜交易市场有30多个,其中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占地550亩,总投资18亿元,是豫东地区集农产品交易、存储、初加工及物流运输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可直接拉动农贸、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销售高峰日交易量一两万吨,大蒜交易年吞吐量200万吨。
2017年,杞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高标准打造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积极筹建河南省鑫杞大蒜现货交易平台,有力推动了全县大蒜产业与互联网+、现代物流、大数据应用的融合发展,全县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县域实力稳步增强。
2高峰论坛探讨如何促进大蒜产业稳定发展
本届大蒜节高峰论坛在杞县文化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以蒜为媒、搭建平台、加强产销、促进发展”,旨在通过主题报告、产品展览展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大蒜机械化生产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杞县大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高峰主题论坛会以促进大蒜销售为核心,提高杞县大蒜品牌知名度和名誉度为先导,通过邀请我国大蒜产业各领域专家对我国大蒜种植面积、产量、出口、加工、消费市场等形势分析,更加清晰了解今年国内外大蒜市场形势,为政府宏观指导企业、合作社大蒜销售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明均、中国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商会秘书长郭振惠、山东省玛丽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强分别以2018年我国大蒜市场形势分析、中国大蒜出口情况介绍、大蒜机械化生产技术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使与会人员对今年的大蒜市场形势、需求情况、今年大蒜出口形势和对策、大蒜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今后杞县进一步把握大蒜市场信息,畅通大蒜销售渠道,促进大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此外,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电商和国外大蒜采购商与杞县企业、合作社产销对接交流,拓宽杞县大蒜销售渠道,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掌握大蒜市场销售的主动权,促进大蒜产业健康发展,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3大蒜初加工技能比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为了普及杞县广大蒜农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杞县大蒜整体外在品相,进一步提升杞县大蒜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蒜农的收益,同时给广大蒜农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技能平台,在2018年中国(杞县)第十届大蒜节的现场,杞县县委、县政府举办了大蒜初加工技能比赛。
蒜初加工技能比赛得到了全县广大干群的积极响应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层层选拔,共选出22个乡镇代表队、66名参赛选手,他们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每个参赛的小组通过挑选、剪胡、剪茎秆、去皮等多个工序,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将200斤混级大蒜进行了初加工,分成一级蒜头、二级蒜头、三级蒜头及报残蒜头。
在大蒜初加工技能比赛中,评委们手拿大蒜测量仪及评量表实时记录各参赛小组的进展及质量,参赛小组严格按照评判标准对每个蒜头进行分级。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圉镇等六个小组获得了二等奖,分别颁发了奖杯和2000元的奖金;高阳镇代表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3000元的奖金。来自高阳镇的代表队在大蒜初加工比赛中表现优异,是全场完成效率最好的一组,蒜头去皮、胡须、茎秆干净,分类挑选准确,做工快速,场地卫生干净整洁。
“俺家常年种植大蒜,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大蒜节活动,听说会有来自全国的大蒜领域的专家和客商,就来学习一下种植大蒜的知识和技巧。这次有幸被选中参加大蒜节初加工比赛,本想是相互交流一下经验,没想到拿个第一,嘿嘿。”高阳镇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参加本届大蒜节活动受益匪浅,既学习和交流了大蒜种植的经验,了解了如何科学选种、科学种植、科学灌溉和机械化收割,又增加了后续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的信心。
4大蒜产业成为助推脱贫的主导产业
杞县高度重视本地区大蒜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大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威在大蒜节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会现场介绍大蒜产业发展情况时,阐述了大蒜产业是富民强县的产业,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大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大蒜产业健康发展。
在大蒜节开幕式当天,与客商签约项目和自行签约项目共计32个,大蒜总成交量94万吨,蒜片成交量6万吨,黑蒜800吨,签约总金额24.72亿元人民币。
杞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宗家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县产业扶贫围绕大蒜做文章,一是要在大蒜销售带动贫困户就业上下功夫,聚焦重点,研究解决根本性问题;二是要加大大蒜产业扶持力度,出台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精准地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方案,做大做强大蒜产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据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与中国农大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开封试验站大蒜研发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杞县教授工作站”,柔性引进以中国农业大学郑志安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依托研发中心先进的检测实验设备,开发大蒜素、大蒜胶囊、蒜油、大蒜功能饮料、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提升大蒜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助推杞县大蒜不断飞向新的高度。该企业的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大蒜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延伸杞县大蒜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几年,杞县一直紧紧围绕大蒜“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良化、生产产业化、营销市场化”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大蒜富县”战略,积极推进大蒜产业化进程,把大蒜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调优品质结构,培育销售市场,发展精深加工,使大蒜逐步成为杞县农村助推脱贫的一项主导产业。
目前,杞县大蒜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根基,以“金杞”牌大蒜为品牌优势,以完整产业链条为引领,大蒜市场不再像过山车那样引起蒜农恐慌,大蒜产业已经成为杞县百姓脱贫攻坚路上的重要支撑,大蒜产业的兴盛还带动了杞县餐饮、住宿、运输、包装、邮政、通信信息、物流、金融等多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业兴,百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