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3月12日下午,宁陵县赵村乡邵洼村农民韩何军带领村民在温室大棚里采摘太阳花。近两年来,该村建起了大棚花卉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玫瑰、太阳花、百合等花卉规模化种植,采摘后远销省内外。花卉产业不但美了乡村,还富了农家。
两会期间,许多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针对农业发展交流了家乡的成功做法,许多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针对乡村振兴发表了见解和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望这些经验为我省的“三农”问题提供更优、更好的解决思路。
没有资源的村子该怎样发展
在举国提倡产业振兴的当下,一些没资源、没特色的村子,该如何发展?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现身说法:“其实我们村过去就是‘没特色、没资源’,离成都近40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但这些年我们打造自己的品牌,让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城市去。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因地制宜。农业不一定要做‘大而全’,不必搞什么园区,现在的小农户就挺好,关键要思考怎么样去连接小农户,让他们的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比如说我们在成都开的扶贫体验餐厅和农产品专卖店,就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的上行问题。我觉得第一就是思想要开通。第二是要运用一些新的思维和理念,比如互联网的连接和共享的思维。第三是一定要遵守市场需求,比如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了什么再去卖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也有自己的看法:“平时我们老百姓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说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我就带来了我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些土家织锦和苗绣。我们通过跟当地的一些民营企业合作,利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把我们民族的元素加进去,贴上了时尚和现代的标签。”
未来互联网最大的红利在农村
在今年开启的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席姚劲波代表说,下一个10年,最大的互联网红利一定是在乡村。手机作为农民的新“农具”,会在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网上开店直销农产品、线下搞旅游观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不少敢想敢干的农民甚至闯出了不小的名堂。接入互联网,意味着就此接入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网络,在这个去中心化、扁平的网络中,农民在不断的波动中感知经济温度、习得价值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策略,最终激活发展潜能。
当一些“淘宝村”生意蒸蒸日上,当在城市的人们普遍关注首款5G手机的发布、5G大规模商用时间表的时候,在一些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可能2G网络的全覆盖都尚未实现。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上,来自贵州省盘县岩博联村的党委书记余留芬委员就发出这样的“求助”,希望能有办法实现网络信号在农村边远山区的覆盖,让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公路”能一路通到山村。
到底有多少农民还被排除在互联网之外?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6.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3.2%。
这些尚未上网的农民,未来随着国家“网络覆盖工程”的加速实施和互联网企业的挖潜,以及该群体整体互联网素养的逐步抬升,将有大部分人会逐渐接触网络,继而融入网络。他们将在互联网上完成多种本地化服务,甚至自主开展网上开店等经营活动,如此看来互联网“下沉市场”潜力巨大,活力不小。也由此,不少人作出“未来的互联网红利在农村”的判断,一众互联网企业布局农村市场,跑马圈地,分享互联网最后的增长狂欢。
消除程度不一的“无网”困境,政府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眼下看,前期投入多、回报期长、工程难度大等困难确实存在,但如果算长远账,算大账,这项任务绝对超值。而且,参与互联网,这本身也是该群体不容被剥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