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老张,今年的红薯别再卖给别人了,收红薯时给我打电话,我派车直接来拉,价格随行就市,地头过秤,当场现金结算。”8月28日一大早,汝南县板店乡冯屯村红薯种植大户张洪彬刚出门就碰上了柴庄村“红薯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余粮,还没等张洪彬打招呼,武余粮就开门见山地说。原来武余粮的合作社今年又添置了一台红薯加工机械,一天能加工5吨红薯,所以武余粮要趁红薯收获前抓紧时间四处联系,以保证货源。
“红薯未收订单到,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放心吧,我的红薯都归你了。”张洪彬无比高兴地说。
武余粮是柴庄村红薯种植大户,每年红薯种植面积都在30亩以上,他五年前摸索出的西瓜套红薯高效种植模式现在已在全乡推广,在他的带动下,目前柴庄周边红薯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武余粮牵头成立了红薯专业合作社,从红薯储存、育秧、种植、加工到销售,为种植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生产的红薯粉面和粉条不仅畅销周边市场,还远销郑州、武汉等城市。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在板店乡,过去群众种植红薯是为了吃饱饭,因为过去缺吃少穿,我们都是在红薯堆里长大的。”武余粮介绍说,如今日子过好了,红薯因其绿色环保且具有保健功能而身价倍增,由原来的粗粮变成了健康食品,红薯摇身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武余粮算了一笔账:每亩红薯按2500公斤的产量算,每公斤1元,一亩红薯2500元。如果加工成粉面,一公斤红薯7两粉,每公斤粉面6元,一亩红薯就能卖5200多元,要是再加工成粉条或者粉皮效益更高,“种红薯效益大着呢!”
板店乡土质优良,特别适合种植红薯,在大集体时就是红薯种植的高产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板店乡因地制宜,把种植红薯作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的首选,不断提升红薯品质和生态效益。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指导,推广良种良法,引进了商薯18、商薯19、浙薯13、豫薯8号等多个优良品种。通过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建立红薯育苗和薯产品加工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了红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红薯有了产业链,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留在了当地,每个环节都产生经济效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板店乡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全乡红薯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