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贫困地区实际,选好产业扶贫路线,做实扶贫产业,完善产业扶贫制度,能够实现贫困地区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本次系列报道聚焦河南省深度贫困县——淅川,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半个世纪以来,淅川先后有506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一类良田全部被淹没,现有耕地中二类田仅46%,人均不足一亩田。为保水质,该县先后关停企业380多家,取缔网箱养鱼5.2万箱,地方财政包袱沉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淅川县攻坚克难,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产业扶贫思路,走出了一条短、中、长相结合的绿色产业扶贫之路。
曾经的痛点和难点:
水清和民富该如何兼得?
淅川县九重镇,曾经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素有“辣椒红天下”的美誉,红火时,周边鲜椒种植达20多万亩,在九重镇到处可见火热的辣椒市场。然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日益推进,作为核心水源区的九重镇,因为种植辣椒施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丹江水氮磷超标、土地板结,亟须转型。
同样的难题也曾摆在老城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曾经依托靠近丹江口水库湿地的便利,该镇发展起莲藕产业,或许是丹江水的滋养,这里莲藕的品质也在市场上占据上风,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受水位上升影响,老城镇的莲藕产业难以为继,寻找新的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为保持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全县56.6%的国土面积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80.3%的土地面积被列入生态红线以内,库区乡村一切生产建设活动都要为水质保护让路,库周3.5万居民耕种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水清是淅川县肩扛的政治使命。
淅川原就多低山丘陵地带,地少田薄,原本靠山依水的群众手握丰富的矿产、水能、森林资源,却有山不能养畜、有矿不能开采、有库不能养鱼。只能靠岗坡地、低产原地从事传统耕作,加上集山区、库区和边缘区于一体的地理位置,交通薄弱、对外出口不畅,8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深石山区和库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截至2015年年底,该县还有69555人的贫困人口,深度贫困村98个,其中14个村的贫困发生率超过50%,而贫困村退出标准要求贫困发生率低于3%。全县55个移民村中,深度贫困村达32个。这一组数据意味着:打赢脱贫攻坚战,淅川任重而道远。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因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淅川,肩上扛着水清、民富两大使命,深度贫困攻坚,淅川必须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杀出一条血路。
如今的亮点和硕果:
绿色为底,短线、中线、长线产业协奏共鸣
找准痛点和难点,依然需要“对症下药”。十余个乡镇、近百个贫困村情况各不相同。
“在九重、香花、马蹬镇等乡镇原本就有林果、菌菇、水产养殖等产业基础,贫困户可以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获得务工、分红等收益。而在一些深山区乡镇、一些易地搬迁点产业基础薄弱,甚至没有产业。一些以林果产业为主的乡镇,产业刚刚起步,见效周期长,这对于亟待脱贫的贫困户而言,实现短期脱贫致富显然不现实。”淅川县扶贫办主任周保全告诉记者。
随着走访调研的愈加深入,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产业支撑,让产业给群众带来“真金白银”,把群众嵌入产业体系之中确保长效增收等各种层次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也让淅川县脱贫攻坚的思路愈加清晰:绿色是淅川县产业扶贫的底线,也是保障产业扶贫确保长效增收、实现可持续性的不竭动力,要让“绿饭碗”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历史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得越好,产业越壮大,乡村越美丽,乡亲越富足。”卢捍卫说,在淅川,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绿色脱贫为主线,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和方式,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这不仅是淅川县产业扶贫的路径,更是淅川实现水清民富县强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