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冬日的午后,太阳悄悄露出了半边脸,社旗县郝寨镇后门李村的一处生态农场,占地数十亩的荷塘里,工人正在收获莲藕;不远处的草莓大棚里,三三两两的观光游客有说有笑,享受采摘的乐趣;而栏舍里刚刚用罢“午餐”的生猪,倦意绵绵,沉沉睡去,传来了阵阵此起彼伏的鼾声……
祁军显就是这支交响乐队的“总指挥”,这位勤劳朴实的后门里村农民,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引领下,流转土地,修建大棚,垒砌猪舍,种莲养猪,发展草莓和甜玉米……大刀阔斧地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实验,短短十多年时间,愣是趟出了一条“养—沼—种”链条式生态循环农业致富新路子。
“猪年养猪发猪财,军显今年可算是赶上了好时候……”2019年生猪价格一路飙升的好势头,着实让祁军显“大赚了一笔”,乡亲们也都羡慕不已。然而,对于祁军显来说,自己的养猪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十几年来,他也不止一次地遭遇过“滑铁卢”,只不过,他都硬生生坚持着挺了过来。
2008年,祁军显小试牛刀开始养猪。那一年春天,猪价狂涨,在祁军显眼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仿佛就是大把大把的钞票;然而,夏秋季节猪价又开始狂跌,眼看到手的钱就要打了水漂儿,胆大心细的他反其道而行之,又趁低价购进了一批仔猪;好在到冬天时猪价又回暖了,虽然“白忙活了一年基本上圆扯圆”,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因为“积累的经验是无价的”。
2014年,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猪粪处理成了祁军显头疼的大问题。为缓解环境污染压力,他流转土地200余亩,开挖出占地四五十亩的莲藕池,建起了十几亩的草莓大棚,剩余的土地种上了无公害甜玉米;还投资引进了除污设施,购买了沼气分离机,猪粪得到无害化处理,生产的沼气供应农户做饭使用,沼液沼渣全部成了莲藕、草莓、甜玉米等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养—沼—种”一体化生态农业运营模式成效逐渐凸显……
“只要防疫跟得上,把心操到位,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2018年8月以来的非洲猪瘟,生猪市场价格一度跌入冰点。“寒冬过后就是春天。”祁军显凭借过硬的养殖技术、严格的防疫程序、低进高出的经营策略和种养一体化生产模式,到2019年底,祁军显迎来翻身大逆转,赚了个盆圆钵满。
勤劳致富,不忘乡邻。近年来,慢慢富起来的祁军显没有忘记生养他的热土和众乡亲,他不仅吸纳两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常年在生态农场务工,到了农忙季节,有时一天的用工量能达到20多人,让附近不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
“今年,计划再流转一部分土地,继续扩大养殖场和草莓、莲藕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新年新征程,新春新希望。阳光穿透云层,温暖地播撒在生机勃勃的原野上,扩大生态种养规模,走共同致富道路,祁军显又有了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