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1月16日,临近春节,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第一书记吴洪良电话不断,“没事儿来俺刘庄转转看看哦”“今年村里加工的小磨香油,一定得尝尝”。
越是年关,吴洪良越是忙碌。从关心贫困户生产生活、精准帮扶贫困户,到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驻村两年来,吴洪良将刘庄村当成自己的家,也把村民当亲人。为了贫困户能脱贫、稳致富,围绕当地特色种植和加工,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2017年11月,漯河市水利局干部吴洪良响应脱贫攻坚号召,赴刘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的前一晚,吴洪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默默告诉自己,既然选择担任第一书记,就一定要脚踏实地,带乡亲们摘掉贫困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道路。
吴洪良刚一上任,便给自己定下两个规矩:心里明和腿上勤。心里明,才能学习领会到中央和省市的脱贫攻坚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腿上勤,多入户、多接触贫困户和村民,就能尽快掌握基本信息,分类施策并精准帮扶。
上任一个月,吴洪良走遍全村农户,掌握到第一手信息。通过走访发现,作为省级贫困村,刘庄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各有各的原因和难题。
到刘庄村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穷刘庄”一直萦绕在吴洪良耳边,这不仅是旁人的诉说,也是当时刘庄的真实面貌。在与村“两委”和群众的反复交流讨论中,吴洪良明白了刘庄的穷根——没有挣钱的路子和办法。
从土地刨食,用双手致富,让刘庄的土地里生出“金子”来!
吴洪良制定了以农业种植、加工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计划。结合刘庄村实际,将小、散、弱的农业生产状况,变为集中力量、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利用村集体合作社,种植优质小麦并加工石磨面粉,种植优质红薯并加工手工粉条;建设蔬菜大棚,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提高产品价值。
为了提高红薯产量和质量,吴洪良多次到省农科院与专家对接,引进优质种薯、种苗,学习科学的育苗、栽培技术,去年刘庄村手工粉条一项,便增收100多万元,让贫困户和群众从红薯种植、粉条加工中获得收益。刘庄村建立起“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种植收益,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手工粉条、石磨面粉、小磨香油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变卖粮食到销售农产品,收入大大提高。
吴洪良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入群众,立足村情干实事、办好事。让贫困户摘帽,带村民致富,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新路子、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