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开封日报
春节前,通许县玉皇庙镇东陈集村村民邵其岭蹲在自家地头查看墒情:“正月十五前后就该种西瓜苗了,到时又要忙一阵子。”
东陈集村村民曾经思想保守、不懂技术,宁可靠天吃饭,也不愿搞“费事”的特色种植。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驻村工作队不仅带来了技术,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坚定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邵其岭说,从无到有,东陈集村特色种植业活了起来,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门路。
从9座大棚到19座大棚再到39座大棚,在驻村工作队技术指导下,邵其岭不断扩大特色种植规模。“今年差不多能赚70多万元,咱得争当脱贫致富带头人。”邵其岭说。
东陈集村今昔变化,折射的正是科技扶贫之变。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富智。
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来到东陈集村第一天,就将扶志、扶智提上日程,协助村里成立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里技术能手到外地学习经验和技术,并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基础上,建起小果型设施大棚,发展优质苹果、露地蔬菜等种植业。大棚建起后,贫困户都忙碌起来,全村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从等一等、看一看到争着、抢着扩大特色种植规模,科技扶贫让贫困群众精神焕发,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广新技术借科技之光照亮脱贫之路
眼下,设施蔬菜市场需求大增。在通许县竖岗镇前刘庄村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菜农们正忙着将一捆捆收获的西芹包装、称重、装车。
“有科技特派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咱的西芹一棵就有两斤多重,产量高、口感好,还不愁销路。”村民刘振旺乐滋滋地说。
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我市将推广新技术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建强服务队伍、突出精准服务、强化示范带动,采取送技术上门、网络通信指导、现场服务、集中培训等形式,及时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用科技之光照亮脱贫之路。
在科技服务人员技术指导下,祥符区袁坊乡府君寺村实施“果薯间作高效示范推广”科技扶贫专项,以早熟桃品种为主栽,间作套种优质红薯,推广果薯间作示范田100亩,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杞县沙沃乡沙北村科技扶贫辣椒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培育辣椒、黄瓜、西兰花等蔬菜苗,吸纳贫困户20户60人就业……
科技扶贫让贫困群众端上“金饭碗”,吃上技术饭。
2019年,我市坚持“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帮扶到县、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服务到村、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包联到户、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到人”原则,全市10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6个法人科技特派员、122名个人科技特派员深入受援地,服务农村合作组织、企业160个,创办农村合作组织企业22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6个,到田间地头为群众培训农业实用技术1120余次,受训群众47960人次,为贫困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40项,帮助61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975万元。
打造新模式用创新思维筑牢脱贫之基
扶贫要治标,更要治本,关键在于找对路子。
为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2019年,市科技局出台了《开封市星创天地建设实施细则》,以平台、基地建设为抓手,广开脱贫致富门路。
在市科技局大力支持下,尉氏县耕耘农鲜汇星创天地对贫困户进行免费技术指导,为贫困户提供免费农资,并吸收贫困户到耕耘农鲜汇星创天地就业等,为贫困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附近4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我们因地制宜,在科技扶贫中主要采取5种模式,针对性帮助贫困户脱贫。”尉氏县耕耘农鲜汇星创天地负责人说,一是“强社带弱社”模式,由发展好的合作社帮助发展滞后合作社找销路;二是土地入股模式,带动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形式参与经营分红;三是自包大棚模式,帮助贫困户开展设施农业种植;四是直接就业模式,吸纳贫困户直接就业;五是菌棒托管模式,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产业扶持资金购买菌棒,由合作社代种代养,利润五五分成。
模式创新,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找到新路径。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2019年,全市8家星创天地带动贫困群众1214人就业,增收612万余元;13家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就业685人,增收487.3万元;7家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就业747人,增收286.2万元。
“科技赋能扶贫,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日益增强,受援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迈向现代化,以‘真扶贫、扶真贫’为导向的科技扶贫工作机制有了更强大动力。”市科技局局长赵文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