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今日永城
12月16日,脱贫村陈集镇刘楼村的田间寒气逼人。然而,62岁的村民孙秀芝吃完早饭后,一如既往地去离家不远的种植基地“上班”。田野间,几座温室大棚一字排开;大棚内,一垄垄蒜苗茁壮成长,“农业钟点工”们各司其职,有的起蒜,有的打捆,有的运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蒜香味儿和农民们的欢声笑语。
“多亏了这个蔬菜种植基地,俺才能在闲的时候有活儿干。这活儿不重,说说笑笑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反正在地里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现在农闲也没啥事做,有这个赚钱的机会,当然要来啦!”正在将蒜苗打捆的孙秀芝干得十分起劲。
“我这把年纪,外出打工人家也不要我。”孙秀芝笑笑说,“在家里做‘钟点工’不比在外面赚得少,而且赚钱顾家两不误。现在各类专业合作社很多,我们这种‘农业钟点工’在农村很吃得开,随时有人打电话要人。”
冬闲时节,“农业钟点工”十分抢手。在陈集镇刘楼村,萝卜、药材、大蒜、鸭苗……许多专业合作社采取雇请钟点工的方式完成农业生产,工作结束后立刻兑现工资,这种双向选择、时间自由的务工模式,不仅使农民利用闲散时间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而且也日渐受到合作社的青睐。
“每天跟村里的老姊妹们做个伴,干干活,拉拉家常,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心情也好,比呆在家里闲着好多了。”孙秀芝告诉记者,她一天能挣40元钱左右,挣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现在生活得舒心、开心。
“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自从村里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原来村里没有水泥路,下雨下雪一踩一脚泥。”孙秀芝一边回忆过去一边畅聊现在,“再看看现在,水泥路、自来水、小广场、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是要啥有啥。前一段,村里又免费给我们粉刷了房子,村子就像个大花园一样美。以前,俺可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正如孙秀芝所言,记者多次造访刘楼村,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十三五”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农村的基础设施一天天改善,农村的吸引力也一天比一天增强。农村从过去“被资本遗忘的角落”,逐渐成为可创造绿色产值的“投资洼地”,变成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淘金基地”。在永城,各乡镇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乐享政策红利,农业也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谈到即将到来的2021年,孙秀芝说:“俺生长在农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啥大本事,没啥大愿望。这些年,俺看到了家乡的新变化,发自内心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未来,孙秀芝希望能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种地经验,扮演好自己的“农民”角色,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小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