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大河报
消费者对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当前对食物的消费需求是既要吃得安全,又要吃得健康,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而现状是,多年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带来了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和地表水污染等问题,民众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市场对于健康、特色农产品的了解逐渐成熟和重视。
中国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田鹏表示,河南省水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西瓜这一块,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第一。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我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品种,当前工作围绕“五新”(即新种质、新基因、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展开。
豫东的梨产区比较集中,单就梨的品种来说,就有十多种。按照颜色分有红色的、褐色的、黄色的等;按照成熟期分,从最早的6月底、7月初,到中期七八月份,晚熟的10月、11月份左右。研发一个品种出来不容易。“比如为何红梨品种少,与育种难有关,果皮颜色,跟品质、性状紧密相连的。一个红梨品种,口感可能酸涩一些,经过不断杂交,将两个性状分开。研发过程很长的。”
本来主要做黑小麦、绿小麦特色种植的河南雪牛集团,在研制桑叶茶时,也是困难重重。河南雪牛集团董事长田道营说:“在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西坪镇,我住了大半个月,到处找大师,在大山里遇到一位康熙年间就开始制茶的制茶世家,六代传人了,把他们整个团队挖了过来。”然后,不断进行了几百次实验。主要是桑叶的湿度和传统茶叶不一样,所以涉及晾青的遍数、温度的控制都不同,要不断反复调试。从低温试起,再到高温,寻找最适宜的口感,不能损害了叶片的功能。“晾青环节,发现一遍不行,有青草气味。原来因为桑叶的水分更多,晾青不到,后来九次才发现终于可以。烘干,铁观音六七十摄氏度就可以了,这个不行,桑叶的叶梗比较粗,更花时间。从四五十摄氏度,到六七十摄氏度,最后加到115℃,14个小时以上,才形成了独特的香气,才不伤胃。”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突出绿色发展,聚力质量兴农,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其中包括,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小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关于上述《实施意见》,田鹏说:“当前的问题也存在。比如专业育种的企业很少,一些创新的种子是需要通过企业生产转化出去的,受体严重缺乏。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都是当前的难题。”
特色种植让农户受益
田道营介绍,从餐桌上的鲜桑菜、脱水干桑菜,到桑叶水饺、面点、速冻食品、桑茶、畜牧业养殖饲料……曾经“栽桑养蚕”,而今“栽桑养人”。在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生态产业形势紧迫。这一次,他从进入这个产业,就想着做到完美,不论从口感的接受度,还是开发深加工产业链,做全面研发。由于桑的多种功能,在实际种植生产中就可以进行不同的生产加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纯手工的采茶、制茶,对于当地的扶贫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农户的地流转给我们,总共有2000亩。我们可以带动1000户农户,农户和我们合作,一年有保底的收入,剩下的还有销售分红。我们帮助进行田间管理、除草管理、采桑叶等。手快的,一个月可以收入3000元。”
郑州大学药食健康研究院教授、生物物理学博士生导师秦广雍说,开发生态种植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他举例说,驻马店有他们研究院的对口扶贫项目,本来一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每年每亩地收入1500元;现在,经过生态种植技术合作的科技扶贫,种植水果玉米和水果萝卜,每亩地收入达6000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必须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以安全、营养、健康为内在特征的农业新理念、新业态,以其光芒四射的活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