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商丘日报
近几年,柘城县肉牛养殖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年底,柘城全县存栏肉牛7.6万头,年出栏肉牛6.4万头,成为全国闻名的肉牛养殖县。柘城县在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中创新推出的以种养结合、低成本管控、低死淘率为核心的“柘城模式”,为中原农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壮大肉牛产业新方案。
今年5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教授孟庆翔在与我市考察团作交流报告时,具体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柘城模式”的内涵、发展前景及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贡献。市长张建慧指出,要进一步总结、规范、提升肉牛产业发展“柘城模式”,提升肉牛繁殖效率和养殖技术,加快推进商丘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发展。为加快全县肉牛奶牛产业的发展步伐,柘城县政府编制了《柘城县2016年—2025年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设计了全县10年的肉牛奶牛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县肉牛存栏量达到30万头,屠宰加工厂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年产值达到60亿元。乳制品加工厂年加工处理鲜奶8万吨,年产值达到10亿元。
政策支持,注重研发。2017年,柘城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养殖企业发展。对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分别在用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提出,柘城县肉牛产业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依托国家肉牛、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对在柘城开展肉牛奶牛产业化研发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办公场所,帮助购置研发设备仪器,每年拨付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工作经费。
精准招商,多点布局。2017年3月27日,柘城县肉牛考察团专程到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洽谈技术合作。2018年年初,在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柘城县政府与北京得乃美营养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0万头高品质肉牛生产的战略协议。2018年至2020年,柘城县政府为北京得乃美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在柘城成立的柘牛农牧有限公司调整了6块养殖用地,现已建设规模化肉牛场5个,存栏安格斯种牛2000余头。通过这种与肉牛养殖科研院所、大的肉牛养殖集团的精准对接和政策引导,柘城县肉牛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县有柘牛农牧、柘城县莲旺牧业有限公司、柘城县汇洋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等大型肉牛繁育基地3个,柘城县旺牛鑫牧业、柘城县福泰养殖专业合作社、柘城县安东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等繁育育肥场10个,肉牛育肥场20家。
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柘城县属于典型的中原农区,土地肥沃。在养牛过程中,以柘牛农牧为代表的公司,在发展中探索出种养结合的育养方法。公司在养殖区种植牧草,对牛进行放牧似喂养。这既有利于牛的健康成长,也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充分利用柘城县是小麦主产地的优势,在小麦收割时收储小麦秸秆,用作牛的饲料。每年麦收时,麦茬防火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为服务肉牛养殖业,在麦收时,肉牛养殖企业周边的麦田,都用上打捆机。麦子收后,地上都是成捆的麦秸秆。这既消除了火灾隐患,农民又能增加收入。
科学管理,人才兴业。在位于柘城县起台镇的一个肉牛繁育基地里,有几位皮肤黝黑的青年人,他们中有3位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陈文硕是其中之一。在他和其他技术人员的精心饲养下,2019年11月,基地迎来了首批200多头小牛犊的出生!陈文硕说,他读过博士后仍然会回到柘城工作,在肉牛养殖一线实现自身价值。人才和专业、高效、智能化的现代管理方法,为柘城县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双翼。
通过一系列养殖新政策、新措施的落实,柘城县肉牛产业实现了低死淘率、低成本和高效益。据统计,在柘城县肉牛养殖过程中,病弱淘汰比率低于5%,每天每头母牛养殖成本平均7元以下,繁殖成活率达到85%,高于全国40—60%的平均水平。
孟庆翔说,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在国家出台支持农区母牛增产增效发展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原农区亟待破解肉牛产业发展的道路。“柘城模式”探索出的规划先行、政策支持、重视科研和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种养结合”“科学管理”“低成本管控”等措施,让肉牛养殖在柘城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