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
切换分站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
9月29日,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第十二届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在禹州市开幕。
药交会自2002年恢复举办以来,规模日隆、影响日盛,成为禹州市培育百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的有力抓手,对许昌、河南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本届药交会共签约合作项目22个,签约资金56亿元,其中,5亿-10亿元项目3个,1亿-5亿元项目19个。这些项目的成功签约,不仅强化了合作、增进了友谊,而且也为禹州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得天独厚——悠久历史孕育璀璨文化
禹州自古便与中医药产业密不可分。相传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在禹州开创“岐黄之学”。神医扁鹊、华佗曾在禹州行医问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在禹州悬壶济世。
神奇的传说、圣医的遗迹、绝妙的禹药以及独特的炮制技艺,赋予了禹州医药之源的特质、医药之魂的风采,成就了禹州灿烂厚重的中医药文化,为禹州药市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地药材,品质优良。“道地”也就是地道的意思。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下所产的药材,由于栽培技术、采收、加工都有一定的讲究,相较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质量好、疗效佳。禹州有道地药材36种,其中《药典》有记载的带禹字头的道地药材11种,6种药材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入选数量居全省之首。
遵古炮制,独树一帜。禹州中药炮制技艺世代传承,“百刀槟榔”“蝉翼半夏”“刨花犀角”等经典总结就是对禹州中药材炮制技艺的真实写照。2009年,禹州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如今,“禹州药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届药交会上,氤氲着中医药文化气息的禹州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华夏药都”,被省旅游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授予“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称号。
产业蝶变——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
从田间采集的青蒿样本,经过粉碎、萃取、浓缩等环节后,被送入“高大上”的精密仪器中进行检测分析……9月下旬,在禹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园,由河南天源生物科技公司打造的青蒿素系列医药产品研发生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这一项目由中科院天然兽用药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梁剑平领衔,成功入选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的国家“十三五”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子课题,投产后可年产60吨青蒿素医药产品,将使禹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蒿种植基地和青蒿素生产线。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说,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难得机遇,以资源聚产业、让优势变胜势,持续推动中医药经济全面发展。
高质量推进,大手笔建设。禹州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产业定位为两大接续主导产业之一,以壮大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做大药业企业,持续规范中药材市场,坚持举办中医药交易会,中医药经济特色日益凸显。
目前,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发展连片种植基地192个、各类中药材种植经营组织230余家,拥有各类医药企业56家。占地400亩的国家级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入驻商户6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经营药材品种2000多种,年销售中药材突破8万吨,年交易额近40亿元。
传承创新——打造“药香禹州”质量品牌
搭乘“互联网+”东风,轻点鼠标,即可知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及中药材主产地信息;建设中医药云平台,囊括禹州各种中草药数据,未来可以扫码实现药材的“来源可追溯”“质量可监管”……
为打造“药香禹州”质量品牌,禹州市围绕“质量保障、信息服务、现代交易、物流配套、政府监管”五大体系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交易现代化,让传统中药材变得“耳聪目明”,逐步形成药材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药材制作全过程的质量提升。
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决策的科学性、精准化。禹州市成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出台了《禹州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长远规划,将禹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中药材专业市场示范区建设纳入全省、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盘”进行统筹布局,将产业规划、专业园区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批发物流、电子商务等各类企业的汇聚与资源整合。到“十三五”末,禹州市中医药健康产业主营收入有望达到300亿元。
以医药健康产业园为基础,禹州依托中药材炮制技艺、中药饮片加工、道地药材培育、中药材种植、中医药保健、中医康复、中药材流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总面积8.9平方公里的华夏药都健康小镇规划建设,打造一个辐射中原、功能完善的健康旅游小镇,一张展示药都文化精髓、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华夏医药文化名片。
顺天时、秉地利、聚人和,禹州把中医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推动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大步迈向中原中医药健康产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