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河南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河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河南联通信息导航中心 发布时间:2017-02-03
截至2017年1月底,我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总呼叫次数已达到923万,专家支撑次数达到465万次,日均呼叫次数在3406人次以上。1月份,技术宝典(种、养殖技术咨询)和信息查询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28.3%、4.6%,占到总咨询量的32.8%。
技术方面,本月省内广大农户咨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类作物冬季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上。其中咨询小麦病害及管理技术的共9738个,占咨询种植技术类电话的40.7%;其次咨询各类蔬菜冬季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共计7082个,占比达29.6%;此外,咨询各类果树病虫害及管理技术的共计5311个,占比为22.2%。
养殖类热线中,咨询各类畜禽的养殖技术热线共计1973个,占养殖类热线的33.5 %;疫病防治热线共计2585个,占比为43.9%。
虽然进入冬季,但病虫危害却随时有可能发生,大田作物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不能疏忽大意。12月中下旬以来,驻马店、南阳地区有用户来电反映发现小麦有条锈病的症状,周口地区也有不少农户来电反映小麦发黄。就以上问题,我们请教了省植保站的吕国强副站长和周口淮阳县农业局的吴天明老师。
吕站长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我省每年3月中旬才会出现条锈病,但去年12月中旬就发现该病,比往年提前了3个多月,确实比较反常,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也高度重视此情况。现阶段气温较低,目前病情蔓延较慢。当地已在发病地块采取措施,进行点片控制,封锁发病中心,控制扩散蔓延。预计年后3-4月份,如果降水比较多,有可能会在驻马店、南阳新野南部地区进一步发生,再往北还有可能会发展到周口、漯河、平顶山,需注意防范,4月份左右需进行大面积喷药防治。
对于小麦发黄的问题,吴天明老师解释说:近期出现的小麦发黄分为雪前和雪后。
1、雪后发黄:一方面,小麦品种抗寒性差,受冻害引起发黄,气温升高后可又生出绿叶;另一方面,2016年入冬以来下雨较多,光照较少,麦苗比较弱,抗寒能力差,个别地块也会发黄。雪后引起的发黄,小麦可自行恢复,不需人工处理。
2、雪前发黄:如果是大面积发黄,主要是由于:①降水多,土壤湿度大,通气性差;②播种过深,深播弱苗;③地施氮肥少,或施用低氮复合肥,被降水冲走;④旋耕地块虚,未压实;⑤玉米秸秆还田,整地时不均匀,小麦根部扎到秸秆上边;⑥沙土地保水能力差。
如果是成片发黄,主要有以下原因:①除草剂残留药害;②肥害,局部施肥太多,浓度太高烧根;③施肥不均匀,局部缺肥;④低洼,积水多的地块;⑤地下害虫(蛴螬等);⑥病害。因湿度大引起的纹枯病、根腐病等。
农户需分清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发黄,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目前温度过低,用药效果不好,建议过完年温度升高以后,再因地制宜,防病治病。
专家提醒,无论哪种病害,日常都要加强管理,注意观察,做到防微杜渐,才能防病减灾。
平顶山舞钢市铁山乡前张村的张先生种有一亩半地的大棚芹菜,近期发现其中一部分叶子上有一层厚密的白色絮状菌丝,咨询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为他转接了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高冠英老师。
经过详细了解情况,高老师判断张先生家的芹菜应该是得了菌核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空气和土壤传播,易发生在高湿低温的环境中。如果是土传病害,会在根茎交界处发病。主要表现为叶柄下部出现褐色腐烂型斑块,进而会出现白色霉层,随着时间的延续,白色菌丝纠结在一块,形成褐色的菌核。一旦看到菌核已是发病后期了,症状表现为:地面上有白色霉层、地面和根茎接触的地方烂叶柄。
芹菜的菌核病主要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在叶柄的下部发病。大棚里的可以用熏蒸的办法,药物可以用速克灵烟熏剂、百菌清烟熏剂。露地芹菜的菌核病最难控制,需以防治为主:在芹菜20-30公分高时使用百菌清、扑海因等预防该病害,效果较好。
该病土壤传播防治的重点:
1、农业防治。清理病残体,土壤深犁。
2、物理防治。夏天地犁起来以后,灌上水,盖上地膜,用高温闷棚的办法杀菌。
3、生物防治。用生物有机菌,在地里使用木霉菌来控制菌核病,效果比较理想。空气传播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喷洒化学农药。在植株上和地面上同时喷洒农药,如菌核净、嘧霉胺,选用其中一种药对植株和地面同时喷洒。
河南科技报2017年2月份计划出版8期,每周二、周五各一期,预计相关热点内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