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19-06

    淮滨巧手编织“致富网”

    6月24日,在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渔网编织厂30多位工人正忙着编织渔网。近年来,该县王店乡依托福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全乡走村入户传授编织技术并免费提供编织钢架给村民,帮村民致富。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种草也能致富 睢县周堂镇的农民年收益300多万元

    6月20日,笔者冒着微风细雨走进睢县周堂镇周三村占地500余亩的绿草种植园,碧绿的绿化草在夏雨的滋润下清香怡人,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 近年来,周堂镇坚持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理念,提倡发展既没有污染,又绿色环保的特色种植产业。2017年,该镇周三村党支部书记李孝峰,通过多方考察,决定发展草坪种植500余亩。该项目一次种植投入,可15年收益,产品除在邻近的县区销售外,还远销山东、河北等地,年收益300多万元。在此务工的该村65岁的贫困户张治中说:“我种了大半辈子庄稼,没想到种草也能挣钱哩!”截至目前,该项目为周堂镇贫困户提供了50个就业岗位,受益群众130余人。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汝州桑薯套种效益高

    6月21日,汝州市焦村镇邢村农民为桑树与红薯套种的农田施肥。2018年以来,该镇开始大力发展桑树,通过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农民们通过红薯与桑树幼树套种,每亩每年纯收入可达7000余元。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郑果所培育都市型西瓜新品种助力瓜果绿色可持续发展

    近日,以“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为主题的都市型西瓜新品种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现场会在郑州召开。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二倍体西瓜遗传育种课题组组织实施。郑果所党委书记赵玉林,科研处、郑州市科学技术局有关人员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共展示了都市型西瓜新品种23个,所有品种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超12%,最高达15%。通过示范推广,示范基地每亩化肥用量从120千克减少到50千克,化肥减施58.3%;浇水从5次减少到3次,节水40%;农药施用从6次减少到3次左右,化学农药用量减少50%左右;西瓜品质明显提升,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对照1-1.5%,品质提高10%左右;西瓜售价提高2元/千克以上,亩均增效6000元以上。 与会代表认为,此次活动切实针对产业问题,解决了制约郑州市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适应都市农业发展需求,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重要模式,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更上一层楼。 据悉,为解决制约郑州市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深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在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郑果所主持实施了都市型西瓜新品种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针对产业问题,提出“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技术主攻方向,重点从品种更新换代、化肥农药减施、简约高效栽培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郑州市三夏全面进入夏管阶段

    记者6月22日从市农委获悉,目前,郑州市夏种工作已基本结束,我市三夏全面进入夏管。 据市农委农情统计:我市今年秋作物播种268.9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96.9万亩(玉米179.5万亩、红薯11.09万亩),花生31.92万亩,蔬菜26.29万亩,瓜类9.4万亩。我市三夏工作重点全面转入夏管阶段。在三夏秋播阶段,墒情适宜,全市夏播玉米、花生、瓜菜等作物出苗整齐,长势较好。 为下一步全面做好夏管工作,市农委积极采取措施,强化责任,加强领导,确保秋粮生产安全,再获丰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大力宣传夏管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抓住当前墒情好的有利时期,及时做好秋作物田间管理工作;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做好秋作物苗期管理,重点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天气信息,指导农民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积极防御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努力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降低灾害损失。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论证会在郑召开

    为支持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6月22日上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政府在郑州共同组织召开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论证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省委副书记喻红秋,副省长武国定等出席论证会。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省政府于今年3月成立联合调研组,分赴郑州、商丘、信阳等14个省辖市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形成《关于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进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关于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等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紧扣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和政策措施。 论证会上,专家认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展调研并形成专题报告,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报告所提发展思路和措施建议,对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这一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强国建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会专家还就报告的有关内容提出指导意见。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鹤壁:粮仓控温新技术促保粮手段优化升级

    近年来,中央储备粮鹤壁直属库有限公司坚持以夯实“两个确保”为指针,以“绿色环保储粮”为导向,积极推广应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大力推进保粮手段优化升级,有效抑制了虫害的孳生,改善了粮食在高温季节的储粮环境,实现了粮食品质由安全储粮到保鲜储粮的跨越。 两栋仓房作比对 2016年,鹤壁直属库投资109.6万元,与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合作,为库内17座高大平房仓安装了内环流控温系统。 为了稳步推进储粮新技术,鹤壁直属库制定了“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应用路线图”,确定了“先做试验摸索经验,再推广应用”的思路。该库在辖区选取仓容相同的两栋仓房,一栋作为试验仓房,一栋作为对照仓房。两栋仓房的墙体为砖混结构,房顶为T型板,仓顶部隔热措施为PEF板,门窗隔热措施为专用隔热保温门窗密封。两栋仓房储存的小麦质量、品质接近,均为同年河南产小麦。两栋仓房所安装的内环流控温系统包括:一管、一机、一箱、一线,即保温管、环流风机、控制箱、测温感应线。 在对试验仓房和对照仓房做对比观察期间,包仓员随时检查两栋仓房的粮情,查看有无虫害、发热、霉变及结露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并做好相应记录。 降温降湿成本低 经过对两栋仓房仓温、仓湿及粮堆上层粮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一是夏季使用内环流控温系统储粮的仓房与未使用该系统的仓房相比,仓温平均降低6℃左右。 二是夏季使用内环流控温系统储粮的仓房仓湿在30%~40%范围内变化,而未使用该系统的仓房仓湿在55%~65%范围内变化,说明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可明显降低仓内空间空气相对湿度。三是夏季使用内环流控温系统储粮的仓房上层粮温在23.2℃~26.5℃范围内变化,而未使用该系统控温的仓房上层粮温在26.5℃~32.5℃范围内变化。特别是在6月26日至8月26日酷暑期间,使用内环流控温系统储粮的仓房上层粮温比未使用该系统控温的仓房上层粮温低5℃以上,控温效果显著。 四是在使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过程中,仓房完全与外界隔离,防止了害虫的交叉感染。 使用该技术的仓房,明显控制了书虱等储粮有害生物的生长繁育,从而减少了储粮化学防护剂的使用。五是在使用内环流控温期间,粮堆各层温度梯度明显缩小,避免了内结露的发生。六是应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成本较低,全年运行86天,平均每天运行7.5小时,费用为0.24元/年·吨。 而且,采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仓温一般保持在25℃左右,也在高温季节给保管员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使用该技术,还有效确保了安全生产、降低了工作强度。内环流控温系统配套使用的电机、配电及控制设备均为固定式安装,不仅大大减轻了保管员的劳动强度,而且避免了临时用电带来的安全隐患。 实践证明,与传统的储粮技术相比,内环流控温系统单仓投资少、费用低,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经济、高效、实用的新型绿色储粮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技术受仓顶气密性、隔热效果的影响,仓温在夏季高温天气上升较快,导致内环流系统应用过程中频繁启停风机,消耗“冷心”过快。因此,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与仓房门、窗气密改造及仓顶隔热改造等工作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控温效果。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今年以来我国小麦进口同比大降 玉米进口数量开始猛增

    近日,我国海关总署公布了最新的5月粮食进出口数据。 最新数据显示,1-5月我国粮食总进口量4217万吨,同比大降30%,但分品种来看,其中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玉米为例,虽然1-5月总进口量为239万吨,同比降低1.1%,但近几个月的国内玉米进口明显呈快速上升势头,5月份进口更是达到75万吨。 另外,在小麦市场则是进口出现大幅下降,1-5月累计进口145万吨,降幅高达64%。 根据每日粮油的观察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进口数据的差异,主要在于国内外价差的变化。 资料显示,我国自2016年开始实施玉米供给侧改革,一度使得玉米价格大幅下挫,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增速出现放缓,并一度回落至较低位置。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为318万吨,较2015年大降33%,2017年则进一步下降至281万吨。 但进入2018年后,随着国内玉米价格的回升,玉米进口数量再次出现上升局面。 而反观小麦市场,自2018年开始我国对小麦托市收购政策进行微调,当年下调了托市小麦库存拍卖底价,并下调了新小麦托市收购价格。 今年,则继续将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下调至1.12元的价位,并进一步下调小麦托市收购价格。 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因澳大利亚遭遇旱情,使得全球小麦出口数量减少,由此造成我国小麦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目前局势来看,当前国内玉米主流收购价格依旧在2000元附近,虽然临储玉米拍卖陈粮大量流入市场,但拍卖底价加上物流因素,使得国内玉米价格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而在小麦市场,根据每日粮油收集到的消息显示,主流价格整体向托市收购价靠拢,预计市场价格在托市期间会呈弱势运行的特征,小麦进口市场难有大的变化。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河南孟津:农业效益成倍增长

    “村里成立合作社可得劲了,俺种的红薯,原来在集市上最多能卖4000元,后来卖给村里的合作社,一下子卖了8000元!”近日,提起村里的合作社,孟津县贾滹沱村村民梅卫国竖起大拇指。 贾滹沱村耕地多为红土,日照时间较长,红薯个大味甜,产品虽好,“裸卖”却卖不上价。2018年,该村成立合作社,从农户手中以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红薯,加工成粉条、红薯粉等,与绿豆面、玉米糁等农产品包装组合后,推出带有“贾滹沱”村标的农特产品集装箱,2019年春节对外销售,结果供不应求。 目前在孟津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合作社会员2.1万余人,带动3.6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孟津县坚持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农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该县持续抓就业促创业,建成94个就业社会保障平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种田大户、养殖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乡土“明星”。县财政投入担保基金7000万元,连续五年发放贷款3亿元以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鼓励引导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下乡创业。 “草莓西施”吕妙霞、“洋羊倌”莫新阁、“肉牛养殖大户”张进伟……这些返乡创业人物事迹,在孟津县可谓人人耳熟能详。他们带着经验、技术、资金和干事创业的信心,从城市回到乡村,创办公司、合作社,建设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不仅圆了创业梦,还带动就业9万余人,使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 目前,孟津县种植蔬菜15万亩、草莓1.5万亩、红提葡萄6000亩、精品西瓜5000亩。有了种植、养殖基地,怎么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孟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都市近郊优势,适时提出“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引爆“来孟津耍吧”都市观光休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全县建成500亩以上的休闲农业园区55家,注册家庭农场90家。同时,该县以“来孟津耍吧”为主题,精心打造了“漫步花海嘉年华”“瓜果飘香嘉年华”“春华秋实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举办了黄河灯会、草莓嘉年华、桃花节诗会、吃瓜大赛、梨园戏曲大赛等20余个农业观光节会,使孟津乡村游“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整年有“耍头”。每到双休日,各休闲农业园区车满为患,人流如织。卫坡河洛印象地、三彩小镇、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三点一线”旅游线路日趋成熟。2018年,孟津县累计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综合收益13.2亿元。 融合发展让农业效益成倍增长。“超市的樱桃卖15元1斤,我们这里可以卖40元1斤。”孟津县洋丰生态观光园董事长杨占通说,“因为超市卖的是水果,我这里卖的是旅游产品。” “卖数量”不如“卖品牌”。孟津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富农战略,着力打造无公害品牌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地理标志农产品孟津梨、孟津西瓜、孟津葡萄、孟津黄河鲤鱼以及“财丰”草莓、“慧源”蔬菜等一系列孟津特色农产品享誉省内外,荣获“国”字号奖项10余个。 为打开销路,让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孟津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成功创建平乐“牡丹画”、朝阳“唐三彩”、送庄“特色果蔬”、会盟“黄河名优特产”、浙商工业园“特色工业品”等5个淘宝村,目前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已覆盖30万人,全县电商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要让镇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全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说。

    [更多详情]
  • 24 2019-06

    获嘉县张金华:又种韭菜又养羊循环经济致富忙

    “韭菜大王”“养羊大户”这些响当当的称呼,如今让获嘉县冯庄镇张槐树村的张金华成了当地的名人。今年初,张金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用上了电视、空调,尝到了小康生活的味道。谁能想到,3年前的张金华还是深度贫困户。 张金华家有5口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全天在家照顾有病的父亲。因为没有技术,张金华只能在镇里打零工,挣的没有花的多。 “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给我送来好干部。他们带着我参加了韭菜种植培训班,还帮我申请了5000元的补助资金,让我有了奋斗目标。”张金华感激地说。 种韭菜之初,因没有经验,张金华钱没少花,韭菜产量却一直很低。正在张金华郁闷的时候,县里的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及时给他找出了问题。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一个月后,张金华的韭菜产量就翻了一番,现在每个月出售韭菜两万斤,成了全县名副其实的“韭菜大王”。 谈到韭菜种植,张金华透露了自己的独门秘方,就是用羊粪施肥,种出的韭菜口味特别好。但是随着韭菜规模的扩大,羊粪的来源成了让张金华头疼的难题。恰在此时,驻村工作队又送给张金华4只羊羔并点醒了张金华。既然没有渠道取得羊粪那就自己饲养羊,当前养羊利润也不低,自己用羊粪不用掏钱还环保,真是一举两得。 就这样,张金华一边做好大棚韭菜的种植,一边壮大养羊规模。如今的韭菜种植已发展到3个大棚2000余平方米,羊群规模也由最初的4只繁殖到了现在的50余只,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种植养殖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还成了镇里的环保养殖模范户。现在左邻右舍都来请他传授致富经。该村5户农户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靠种植韭菜和养羊也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