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19-06

    河南灵宝:红提疏果待丰收

    6月16日,灵宝市城关镇五龙村村民党银枝在给自己果园里的红提疏果。近年来,城关镇利用区位优势,引导发展特色林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尿素反弹 肥市现状如何

    夏季肥市场整体进入尾声,多数主流肥种报价出现下滑,但近期部分区域尿素报价因诸多因素开始出现上调,而秋季需求尚未启动,化肥市场整体交投清淡,但作为化肥市场的风向标--尿素价位出现上调,一部分业内对于市场的关注度则逐渐升高,考虑是否在近期采购化肥,可多数贸易商仍旧采购观望的心态,暂不敢贸然进行采购,就以上观点,笔者简单阐述下近期各主流化肥市场现状。 尿素挺价为主。现山东地区尿素主流出厂报价1890-1930元(吨价,下同),河北地区尿素主流出厂报价1880-1910元,河南地区尿素主流出厂报价1890-1900元,多数山东等地的企业在本周内低价接单数量较多,短期内暂无现货供应,销售压力较小,且印度市场再度启动招标,国内一部分企业挺价心理相对较高,虽目前整体开工率相对高位运行,但短期暂无降价的意愿。 磷铵市场且战且退。现55%粉铵2050元左右,58%粉铵2200-2250元,实际成交可谈空间20元左右,小厂可谈空间50元或略高,虽市场需求尚存,但企业工业压力更大,四川个别大厂55%粉铵成交出厂跌至1880元左右,且就目前情况来看,一铵虽开工略减,但因需求进展相对缓慢,6月份内报价仍有下滑的风险;二铵国内市场淡季表现明显,现湖北地区64%二铵主流出厂报价2550-2600元,成交多在2500元或略低,基于国内淡季供应以及出口价位走低的压力,国内一部分大厂开始进入停产或限产阶段,且价位有下滑的可能。 钾肥需求疲软。边贸氯化钾市场暂时无货无报价,港口60%红粉2150-2180元;62%白晶、粉2280-2320元,国产大厂60%晶到站2350元,由于供大于求明显,尽管大合同可能延期、国产钾产量低、价格已破成本,但算期内低迷之势难改,氯化钾价格缓降之势还将继续;而受氯化钾整体疲软的影响,硫酸钾整体表现一般,整体价位暂时维持稳定。 复合肥夏季扫尾,秋季暂未启动。一方面受原料走低的影响,复合肥整体成本支撑相对较差,而另一方面秋季肥市场启动尚早,且各主流肥种价格相较于往年同期来说仍显偏高,下游观望山古城内,短期内或仍处于僵持状态。 综上,近期化肥市场尿素价位有所上调,但国内市场实际需求却相对一般,预计后期多数主流肥种价格仍以弱势为主,待秋季肥市场启动后局面或将会有所缓解。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商丘95后小伙种人参果黄瓜走红 价格能翻20倍

    近日,河南商丘96年的小伙卢振,种出的“人参果”黄瓜在网络上走红。黄瓜在娃娃模具里成长,成熟后取下模具就是一个人形娃娃的模样,非常可爱。卢振称,有很多人表示想要购买,还有俄罗斯买主联系自己。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河南光山: 马鞭草花盛开醉游人

    2019年6月16日,游客在河南省光山县泼陂河镇钟鼓楼景区观赏马鞭草花、拍照、游玩。据统计,马鞭草花盛开时,这里每天吸引省内外游客超过3500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游、农家乐和农副产品销售等多项经营收入增长。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鲁山县:村干部种桃 贫困户受益

    6月16日,恰逢星期天,在鲁山县张良镇姚吴程村姚沟水库西南的一片山坡上,几名游客正在采摘新鲜的蟠桃。“这里的蟠桃好吃,虽然模样长得不太好看,但口感确实好的很,果肉也是黄色的,里里外外都甜得很。”来自平顶山市区的一位叫张丽的女士说道。 姚吴程村位于鲁山县张良镇南部浅山丘陵区,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全村321户1379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456人。村民们以种植小麦、红薯、花生为主,土地贫瘠,缺水严重,一亩地收入600多元就算不错了。由于土地上产出有限,该村成了张良镇贫困户最多的一个村,脱贫任务艰巨。 村主任李金国今年40来岁,精明能干,看到以前山坡地上种的花生,红薯收入不高,决定发展林果业带领大伙致富。3年前,他承包了这片100多亩的连片山坡地,栽上了500多株蟠桃,700棵蓬仙映霜红等新品种桃树,还有秋月、早酥红、玉绿等新品种梨树2700棵杏树、杏李树200多棵,今年是桃子第一年结果,刚一在朋友圈里转发,就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李金国还特意在树下套种了一些金银花、地丁、蒲公英等中药材,游客们在采摘桃子的同时,也可以采摘剜挖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免费带回家熬茶喝。 “现代人们喜欢纯天然无公害和绿色的有机食品,因此一开始我就定下规矩:不能给果子抹膨大剂、催熟剂等化工产品,让桃子、梨子等自然成熟。加上咱们山上的石头都是紫褐色的,估计含有一些特殊的微量元素,结出的桃子格外好吃,上周末平顶山市的一些游客采摘桃子品尝后,当场就在山上打电话,让好朋友们抽时间也过来采摘蟠桃吃。”李金国说道。 “现在别的地方在家附近干活一般一天50元,金国主任为了照顾村里的贫困户,一天发给他们60元工钱。俺村里的贫困户王国娥、任玉凤等七八个人都经常在他的果园打工。一年下了每家都能增收入8000多元呢。”村党支部书记蔡军平介绍到。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仲夏时节 永城市演集镇夏播花生助农增收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随着永城市夏收工作的大头着地,夏播也基本接近尾声。6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演集镇,发现今年夏播花生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喜雨悄然深入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润物细无声。 “你这种的是啥品种的花生?”“商花5号,亩产高达958斤!”……在陆楼村一块待播田,种植大户时圣昭、杨树峰在交谈中等待着播种机的到来,言语中透露着丰收的喜悦与对新一季的期待。 “今年全市大力推行秸秆还田,现在播种都不需要翻地了,旋耕播种机走一遍,就能实现施肥、播种一体化,不仅节省了时间,还给农民提供了便利。”演集镇陆楼村包村镇干部孙晓慧向记者介绍,“演集镇北部农村土质为沙壤土,十分适宜花生生长。今年,镇党委、镇政府把花生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引导农户种植无公害花生。陆楼村有可耕地1300余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就达到900亩,这些土地都被村里的两位种植大户承包了。” “我是在李楼村种植大户李红光的影响下,今年才开始尝试包地。前两年,他种植的680亩花生喜获丰收,每亩地比种玉米至少增收500元,每年稳赚35万元左右。”杨树峰对记者说,“李红光承包的土地就在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附近,享受到了得天独厚的福利,永城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实地指导,推选优质种子,讲解科学种植方法,从种到收全程保驾护航。政府的支持、科技的支撑,坚定了我包地种花生的信心。” 在陆楼村一座堆满粮食的仓库内,记者看到正在拌花生种的杨树峰,只见他把药包里的红色液体加水稀释,倒进盛有种子的白色拌种器里,插上电机搅拌,原本粉色的花生种便裹上了一层红色“保护色”。“今年,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农艺师一直都在鼓励农民多种花生,农业专家来检查指导时说种花生效益高,在市农业农村局和镇政府的指导下,我选用了市农业农村局主推的花生品种,基本没大操心。”杨树峰说。 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永城市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政府引导、财政支持、政策优惠、科研院校和农业部门的全方位保驾护航下,全市广大农民正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河南:从带露珠的青苗上看到辣椒产业的史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增强“四力”大型主题报道走进中国辣椒之乡柘城县。在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邢礼忠的带领下,走进丰收的麦田,深入幸福的农家,与辣椒大市场的商户座谈,在超硬材料企业车间里听技术工人讲解金刚石制作的每一道工艺。盛夏里的柘城县,干事创业的氛围热火朝天,跨越发展的动力强劲磅礴。 盛夏的千树园绿意盎然。在千树园广场举行了简短的活动启动仪式。随后,在县委,记者们集体采访了柘城县委书记梁辉。梁辉谈起柘城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记者对柘城县的发展、变化、规划、未来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理清了脉络,列出了采访方案,并当场分成三个采访小组,对接好相应的单位和示范点。当天下午,三个小组就带着各自的任务,奔赴采访一线,感受柘城县在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仓禀实,天下安。今年小麦丰收,柘城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报道组先后深入柘城县牛城乡单楼村、草帽王村、韩庄村,慈圣镇孔庄村和起台镇史老家村,并在凌晨来到柘城县辣椒大市场感受辣椒交易氛围。辣椒产业不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还成为柘城县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民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采访组先后走访了河南北科种业有限公司、柘城县三樱汇食品有限公司、柘城县宇淇食品冷藏有限公司和柘城县春海辣椒食品有限公司,了解这些扎根柘城农村,依托柘城辣椒做起来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的运营情况。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柘城辣椒产业化之路,采访椒农的感受、公司的欣喜、政府的支持和柘城辣椒产业的未来蓝图。 盛夏来,林果香。生态文明报道组从柘城县千树园出发,由中心及八方,处处看景,时进见绿,用心感受柘城县“以绿荫城、以水润城”的生态文明之美。美丽的生态带给人民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在千树园里,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林下散步;在白瓷塔下,水波微兴,游人流连忘返;在省级园林小区柘城县金沙星河湾,看居民生活在花园里的幸福模样;在义醒岗村,听村民谈绿化后乡村的美丽变化;在柘城县占地4800亩的郊野公园,看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感受未来柘城生态的更好明天。 钻石地,超硬气。经济高质量发展报道组3天都蹲在柘城县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探寻这个豫东平原县城怎么会成为“中国钻石之都”的奥秘。从柘城县第一批国营产业工人离岗创业开始,到今天产业基地的博士工作站;从中国微粉之乡到今天产业链条齐全的中国钻石之都;从产业低端面临转型困难到现在高新技术的转型升级成功;从闻名中国到通达世界……柘城县的超硬材料企业是商丘经济发展的一个传奇,是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的一个方向,更是一个喷薄而出的朝阳产业,明天产业。 粘泥土,带露珠。深入柘城城乡、企业,把镜头、笔端对准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用双脚触达每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用汗水浸湿每一张采访的笔记本,把带露珠的辣椒苗写出灵魂,把承载着柘城县波澜壮阔发展印记的每一个地方拍成永恒的定格。 柘城县,风景“柘”里独好。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太康县:引黄河水助力农田灌溉

    “现在浇地真方便,把潜水泵往河里一撂,接上电源,水就汩汩地出来了。”6月16日上午,太康县转楼乡朱庄村村民朱卫东正给玉米浇水。 朱卫东浇地的河道叫小温河,是太康县13条骨干河道之一。今年麦收后,由于天气干旱少雨,田地墒情不好,农作物播种后长势一直不好,找水源浇地成了他和其他村民的一件难事。 为解决全县地下水补源及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切实改善县域内13条骨干河道水环境。根据太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安排,县水利局积极行动,及时成立了引黄工作协调组,自4月上旬开始,水利局局长陈德宏多次带队与黄河赵口水闸、省水利厅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开封市引黄处及沿黄县市沟通协商,2019年第二季度计划引入黄河水2000万立方米。经过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并提前疏通排水沟渠,目前,黄河水已由引黄西三干渠调水入常营、清集、板桥、五里口等乡镇;经涡河调水入铁底河、老涡河;由老涡河调水入尉扶河、兰河、黑河等。截至6月12日,入太康总水量已达978.08万立方米,使全县6条长期干涸的骨干河道注满了黄河水。 “今后,我们水利部门将牢固树立‘乡村振兴,水利先行’的思想,实施常态化引水,确保河流常年有水,实现骨干河道、沟渠、坑塘互联互通,让黄河水畅流到乡间沟渠,为农业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及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提起今后工作,陈德宏如是说。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夏粮收获进入尾声 多地做好夏收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随着全国夏粮收获进入尾声,各地全力以赴做好夏粮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 眼下,随着夏收进入尾声,全国多地的夏粮收购工作已经紧紧衔接上。在我国夏粮收获大省——河南省,目前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联合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已准备各类有效仓容1056万吨,筹措夏粮收购资金500亿元,器材、人员等全部就位。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新闻发言人王毅介绍,确保一旦符合条件,可以立即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做到“仓等粮、钱等粮、人等粮”。中储粮“一卡通”收购系统已经全部升级安装完毕,由中储粮直属库直接支付给售粮者。 今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包括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最低收购价格水平1.12元/斤,执行时间从6月1日到9月30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表示,预计今年小麦收购量在1350亿斤左右。卢景波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夏粮生产形势总体比较好,有望继续获得丰收,产量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小麦收购量在1350亿斤左右,和上年同期相比持平略增。”

    [更多详情]
  • 17 2019-06

    温县小麦亩产破600公斤 领跑河南

    麦收进入尾声,温县传来喜讯:今年全县38.7万亩小麦亩均产量602.1公斤,首次突破600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继续领跑河南省。 温县种子管理站站长牛长河1994年进入管理站工作,这么好的收成他还是第一次遇见,他顺手抓起一把麦子欣喜地说:“今年的麦子籽粒饱满压秤,而且光泽好,看着真喜人啊!” 亩产破纪录,原因何在? “主要得益于领先的种业科技、完善的水利设施、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等因素的叠加。”温县县长李培华分析。 温县每年拿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新品种培育和研发,目前拥有种子公司30多家。“全县38.7万亩的小麦,温麦系列品种占65%以上,尤其是平安11、平安0602、金地828等品种,具备了600公斤以上的生产潜力。”牛长河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9年,温县共建设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20个,示范方面积1.8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22.32万亩。经农业部门田间测产调查,20个示范方平均亩穗数43.7万,穗粒数37.9粒,千粒重按46克计重平均亩产647.6公斤。 据了解,今年麦子生长期降水量只有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大旱之年为何温县麦子大丰收? “天旱地不旱。”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闫军说,温县是全省唯一达到“水利三级县”标准的县,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此外,温县完备的农技服务体系也为小麦丰收保驾护航。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服务,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精细化指导。据悉,全县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已达30余万亩,实现了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双赢。 “我们将继续把小麦种子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打造,进一步提升小麦品质、做强小麦品牌。”温县县委书记毛文明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