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19-04

    种植大户的“经济学”

    780亩一望无际的农田,优良的品种、标准化种植,绿油油的蒜苗、小麦成方连片,随风摇曳……这是距黄河不远的濮阳县庆祖镇郎占村的一家农场。 “我预测今年大蒜价格肯定涨,所以加大了投入,总投资有100万元……”4月28日,站在大蒜种植区的田垄上,37岁的刘红根自信满满,面前是他的“利民生态农业家庭农场”。 刘红根是村民口中的“诸葛亮”。村民们都说,刘红根精明,“看得清形势”。刘红根透露,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曾有过一年经济学的学习经历。 初中毕业后,16岁的刘红根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经济学课程。课程学完,他就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 2007年,刘红根带着多年打工省吃俭用攒下的10万元,回老家承包了47亩地种大蒜。刘红根开始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研究、精打细算,第一年就赚了15万元。 “打工那会儿整天想,学的知识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用上?俺很早就关注国内市场大蒜、玉米、大豆的价格波动情况,摸索其中的规律。”刘红根可以准确地说出2007年以来,每一年大蒜价格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小试牛刀就赚了钱,可是第二年,刘红根精准判断出大蒜价格要暴跌,在承包土地扩大的同时,他毅然放弃大蒜种植,改种小麦,从而避免了一场损失。 经过多年实践,刘红根总结出了一套“种植结构调整法”,每次播种前,他都会仔细分析农作物市场的价格趋势,然后调整自己种植的农作物结构。 “这几年,我看到有不少经济实力雄厚的人搞种植、养殖,因为没有把市场研究透,最终扛不过市场环境影响,不得不伤痕累累地退出了。”刘红根说。 十几年来,刘红根的农场不断变换着种植品种,承包的土地也从最初47亩逐渐增加到780亩,但他从未由于市场的波动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面对未来,刘红根表现出十足的信心,“我已经尝试通过招商合作的方式扩大规模,到明年,计划将农场扩大到2000亩以上,建个冷库,再搞个蒜片、蒜米深加工企业,我的大蒜种植就形成产业链了!”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信阳淮滨:鸡粪种樱桃带来双丰收

    4月25日,在信阳市淮滨县张里乡三里村的樱桃园内,一颗颗晶莹圆润、红亮诱人的小樱桃挂满枝头,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樱桃园的负责人孙居龙以前是个养殖户,2009年养殖蛋鸡规模达到3000只。后来他发现超市的樱桃价格不菲,可达50元一斤,销路也好,便想尝试充分利用鸡粪种植果树,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2015年孙居龙首次种植失败,因为没有掌握技术,上千棵树苗没有成活。2016年,他又重新种植了100亩。 再次种植,孙居龙多次到外地考察,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对于樱桃树的养护也会不时打电话咨询专家,现在樱桃园内种植有红灯、早大果、平红等品种,共有4000棵,平时的维护和管理带动了近50个村民就业,王泽发就是其中一个。61岁的他种有十几亩地,除外,在樱桃园内帮忙锄草、施肥、浇水,一天能挣100元。2018年王泽发就从孙居龙这儿领到了2万元的工资,笑得合不拢嘴。 由于孙居龙的樱桃树全部上的是自家鸡场的粪,有机种植的特色让不少朋友开始预定,“农家肥种的樱桃比较甜美,而且又是新鲜采摘,有的老板给出了60元一斤的价格,一棵樱桃树可采30斤,也就是可收入1800元,樱桃园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 下一步,孙居龙准备依托樱桃种植基地,整合三里村稻虾共养、蛋鸡养殖的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和游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孙居龙告诉记者:“以樱桃种植为突破口,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才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贫困户增收。”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订单西瓜要上市啦

    “今年,俺种了20多亩地的大棚订单西瓜,再过两三天就可上市销售了,估计亩产6000公斤左右,总收入超过20万元不成问题。”4月27日,沈丘县周营镇的大棚西瓜种植户欧阳俊丽在自家瓜地里,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据悉,今年该镇种植大棚“8424”品牌西瓜1200余亩,将于“五一”节后陆续上市,产量高,经济收入可观。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河南辉县畜禽粪污治理掷地有声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有多少种?全国畜牧总站在2016年集众人之力编写了4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分别是种养结合模式、集中处理模式、清洁回用模式和达标排放模式,并列举了很多实例进行详细阐述。然而有些地方,有些养殖场面对畜禽粪污仍然不得其法,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河南省辉县市则将“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畜禽养殖业走上了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两天的时间,记者与辉县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游走在各类畜禽养殖场,看着各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践,体会着养殖业者的骄傲与兴奋,也探讨着辉县畜牧业发展的未来。 种养结合——谈到小米就合不拢嘴的养猪人 郭学福是辉县市沿村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养猪已经有12年的时间了,他的猪场以销售种猪为主,目前存栏母猪400头,因找不到粪污治理的有效方法,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 2017年,辉县市拿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项目,投资76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700万元,项目企业自筹资金3700万元,县级配套整合资金280万元)对全县有环评手续的545个养殖场进行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并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对项目单位建设内容按照“一场一策一方案”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沿村牧业就是其中之一,在猪场设备升级之前,郭学福去很多地方进行了考察,在专家设计的基础之上,他的猪场采用了干粪发酵生成有机肥、污水沉淀发酵变为沼液的方式,对畜禽粪污进行了处理。据了解,该公司用项目经费建设污水池5675立方米、干粪棚161平方米、铺设灌溉农田的污水管网6000米,向周边200余亩农田供应沼液。“用这种方式处理粪污真的是变‘废’为宝了,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粪污就是资源。”郭学福介绍,现在周边百姓种地都不用化肥了,给公司打个电话就能打开管网向田地里输送沼液,既省了一亩地100元的化肥成本,又免了日夜守在田间浇地的劳力,土地肥力更强了,庄稼长得更好了,百姓何乐而不为。 郭学福自己也种庄稼,种的大多是生产小米的谷子,本来是种着自己吃的,却一不小心变成了发家的产业。谈起小米,他笑得合不拢嘴,“我2010年开始种谷子,管网铺设之后我发现用沼液灌溉生产出来的小米特别香,于是开始像周围的人慢慢推广,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特别认可,于是我就想把种植谷子也发展起来。”现在,他已经与当地几十户农户达成协议,公司一亩地给农户900元,并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技术等,农户只需要除除草就可以了,旱涝保收,等庄稼丰收的时候公司再统一收购销售,现在公司生产的小米已经销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每公斤售价24元。 卖个好价钱只是沼液灌溉作物的优势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沼液灌溉后,亩产量也较之前翻了一番。辉县市农牧局副局长琚海林介绍,用沼液灌溉前,周边农田常年干旱少雨,小米亩产300斤~400斤,小麦亩产500斤,而现在小米亩产达750斤~1000斤,小麦亩产1000斤~1300斤,两项相加,每亩增加经济效益3000余元。 粪污的问题解决了,郭学福也敢放开胆子养猪了,“现在工人能在猪舍内随便用水冲洗了,再也不怕污水没有地方排放,猪舍干净了,疾病少了,疫病防控起来也简单了。”目前,公司正在扩建厂房,未来两年将达到年出栏生猪10000头的规模。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马有祥曾经评价这个项目称,“项目设计科学,实施效果明显”。 位于辉县薄壁镇铁匠庄村的安利达畜牧有限公司也是种养结合的典范,该公司存栏蛋鸡20万只,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建设项目,建成有机肥生产车间9000余平方米,用鸡粪加上食用菌废料等物质,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年产有机肥10000余吨,向公司新建的18个蔬菜大棚供应养分。 集中处理——不甘落后的散养户们 辉县北门云镇任村村是一个养殖密集村,村里有养猪户50多户,在处理畜禽粪污方面,这些养殖户们也想走在前列。村主任赵化祥介绍,村民们都想把粪污治理好,但一是没地方,二是没有好方法,处理起来一直不太得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建设项目来了之后,村民们看到了其他规模养殖场的处理方式,就有了灵感。“他们向我建议,能不能把村里的养殖场按照距离远近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建设一个粪污处理点,包括一个干粪棚和一个污水池,这样干粪就能生成有机肥,污水就能变成沼液,可以用来给农田施肥。”于是,赵化祥就向上级反映了这个想法,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肯定。 现在任村村共建有6个粪污处理点,也就是把50多家养猪场分成了6组,养殖户们按照养殖规模分摊建设成本,再加上项目资金,平均下来每户2万元左右,完美地解决了头疼多年的粪污处理难题。干粪棚里的有机肥周边村民可以随便使用,污水池里的沼液也可以经村里同意后抽出来灌溉农田。 像这样的养殖密集村,辉县共有4个,目前该市已新建干粪堆积发酵场1324平方米、污水贮存池49056立方米,采购干湿分离机4台、污水泵8台、污水和干粪运输车辆11台,全面解决了散养户的粪便污染并达到资源化利用。琚海林表示,很多中小散户就是以养猪为事业的,行情好的时候他们一头猪就能赚1000多元,不能因为环保问题就让他们丢弃自己的饭碗,“这种处理方式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辉县市沃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之敏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为当地散养户鸡粪的处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0多年前,他就开始从事鸡粪转化为有机肥的事业,从周边散养户场中收购鸡粪,加入菌种发酵为有机肥,目前已覆盖周边10个乡,200多户养殖户。在项目实施之前,公司建有有机肥生产车间900平方米,如今,又新建车间1600平方米,并打算购进一套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产有机肥5000吨,可覆盖河南省内10余个地市。周之敏介绍,有机肥生产工艺简单,但这个事业并不是很赚钱,“一要向养殖户支付鸡粪使用费用,二要向运货工人支付劳务费。且有机肥产出率也不高,每4吨鸡粪才能产出1吨有机肥。”但却能为周边养殖户和解决粪污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会将这门事业坚持下去。 副产物的多重利用——把鲜花插在牛粪上的人 这个把鲜花插在牛粪上的人,名叫曹中将,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专业是自动化,毕业后本来在城市里工作。父母在老家辉县养牛,10年前就创办了吉利奶牛养殖场,现存栏奶牛350头。自从国家出台畜禽废弃物相关政策之后,父母就一直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处理粪污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曹中将对父母表示:“我在城市里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不如回去帮忙处理粪污,就当给家里打工了。”一家人一合计,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牛场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于是曹中将就带着爱人一起回到牛场工作。 一家人做了分工,父母主要负责养好牛,曹中将则负责处理好粪污。那他是怎么处理牛粪的呢?又是如何把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呢?“其实很简单,我就是把牛粪晾干之后直接铺在地里,然后再用来养殖蚯蚓。”如果只是养殖蚯蚓,那也算不上多重利用。更奇妙的地方在于,他又在牛场建了两个大棚,以蚯蚓粪为肥料培育了满满两个大棚的多肉植物。 初到吉利奶牛场,曹中将便将记者带到了让他引以为豪的多肉大棚。只见满大棚内各色各样的多肉植物争奇斗艳,煞是好看。记者观察到,在地上,有一些混合沙土,“这些就是专门用来种植多肉的,里面含有一定比例的蚯蚓粪,对多肉来说是非常好的养料。”他介绍,场里的多肉都是自己精心培育的,不用从外面引苗,降低了种植成本,因此,销售的价格不高,目前大多在周边销售,很受消费者的喜爱。 看完了多肉大棚,曹中将又将记者带到蚯蚓养殖地带,只见他拿一把耙子把一拢拢的土地翻开,里面就露出了密密麻麻的红色蚯蚓。他介绍,养殖蚯蚓非常简单,把牛粪洒在土地上,蚯蚓就可以食用,再时不时洒点水,保持湿度就行了,而且蚯蚓可以自己繁殖,也不用从外面引种。“蚯蚓也很好销售,每斤7元,有人买去做鱼饵,也有很多药店买去做中药原材料。”去年春天,他们养了5亩地的蚯蚓,供不应求;到了秋天,他们养了10亩地的蚯蚓,还是供不应求;今年春天他们又扩充了5亩,希望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养蚯蚓,种花,与曹中将的这两项产业相比,父母养的牛反而成了副业。然而,若没有牛粪,又何来鲜花呢? 利民无害化处理公司——辉县畜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采访行程内,有很长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在车上,琚海林不止一次地介绍,辉县畜牧业有一张亮丽名片,不管哪个级别的领导到辉县视察,都会去这个场参观,那就是辉县市利民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辉县市政府确定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定点单位,目前有两条投资2200万元建成的微生物发酵和高温化制一体式生产线,可以将病死畜禽转变为高效有机肥和工业用油,全程无烟、无废气、无污水,最大日处理病死畜禽可达60吨。公司目前投资购置病死畜禽运输车12辆,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基本构建起辉县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运输体系,成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 琚海林介绍,辉县每年生猪饲养量都在210万头左右,按照正常的死亡淘汰率来算,每年需要处理的病死畜禽数量较大。“周边几个县市也有无害化处理公司,但利民公司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利民公司最大的亮点不在于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而在于其与畜牧系统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多方联保机制。养殖户只需要出20%的保费(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负责另外的80%)就能抵御养殖风险。哪个养殖场有病死畜禽了,只需要给保险公司打个电话,保险公司和无害化处理公司就会上门处理,保险公司负责定损理赔,利民公司负责把病死畜禽拉回来处理,畜牧系统则派了13名工作人员,24小时守在利民公司,监控处理数据,及时上报财政部门。据了解,2016年辉县有参保生猪55万头,2017年有75万头,2018年则达到了80万头,今年3月份参保40万头,8月份还将开展下半年保险,全年参保数将会超过往年。 但利民公司也遇到了发展上的难题,琚海林介绍,主要是资金链的问题。无害化处理的工程投入太大,国家给的无害化处理补贴往往在处理病死畜禽一年半之后才能到位,再加上病死畜禽对设备的腐蚀作用强,导致这些价格高昂的设备用不到规定年限就要更换。“可以说,无害化处理事业相当于公益事业。”记者从利民公司出来的时候,公司新投入20万元建设的车辆洗消中心刚好投入使用,在养猪业疫情严峻的当下,这样的洗消中心也成为无害化处理公司的必备硬件。 从2017年获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项目到现在,不过短短1年多的时间,辉县畜禽养殖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大的改变就在于没有人再把畜禽粪污当做废弃物。从养殖户洋溢着的笑脸上,记者感觉到这样的变化也是他们心之所向。正如琚海林所说,养殖户心中都有一盘棋,政府告诉他们粪污治理的正确方向,他们就能走上绿色养殖的路。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宜阳发展“芳香”产业助农脱贫增收

    4月24日,宜阳县香鹿山镇樱桃沟村村民在迷迭香育苗基地间苗。该镇利用山区沟域资源,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迷迭香种植8000亩,带动125户贫困户获得地租和务工两项收入,实现脱贫增收。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鲁山县:电商搭台贫困户赤松茸卖高价

    4月21日,在鲁山县四棵树乡合庄村的一处田地里,一簇簇似杏鲍菇样的赤松茸显得蔚为壮观,贫困户刘中华正在忙着分拣赤松茸。今年,在县科技特派员马延生的指导下,他种了4亩多赤松茸,眼下进入了收获期,每天都在忙着采摘、分拣。 “赤松茸产量挺高的,就是不好存放。刚开始俺怕卖不出去,每斤3元都卖过,现在有了电商帮忙,在网上能卖到每斤10元。”刘中华说。 2017年底,合庄村村民李世良在马延生的指引下,试种了半亩赤松茸,次年收获了1万多元,成了村里的新闻。看到种植赤松茸投入少、产出高、技术也不难,村党支部书记于京涛倡导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帮助村里的10户贫困户也种起了赤松茸。 目前,合庄村35亩赤松茸获得了大丰收,高峰期一天可采摘1500公斤,采摘时间能持续3个月。尽管赤松茸是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菌中之王”,但由于合庄村地处偏僻,也没有对外宣传,刚开始卖出的价格不高。为让赤松茸卖上一个好价格,于京涛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的赤松茸后,尝试着烘干卖干品,但因为效益不佳而中止。 在这紧要关头,四棵树乡政府与鲁山县商务局一起请来了电商帮着运筹促销,为合庄村开辟淘宝、天猫等线上销售渠道。4月20日晚,合庄村的网店上线没多久就接到多个订单,以每斤10元以上的价格卖出去200余公斤赤松茸。 “这个月月底,我们村的冷库将建成投用,到时候赤松茸的价格会卖得更高一些。”于京涛介绍,合庄村的贫困户今年依托赤松茸种植将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新县:创业带富显本色 草莓园里话幸福

    暮春时节,新县千斤乡喻冲村草莓葡萄采摘园内热闹非凡,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的群众在草莓园内忙的不亦乐乎。 他们时而俯下身子采摘,时而手举鲜红草莓拍照留念,也有嘴馋的小朋友趁家长不注意偷偷将大个鲜草莓囫囵的吞进嘴里,美滋滋的笑容让人忍俊不禁。 “300斤,这奶油草莓25元一斤算你20吧,我这草莓个头大,又甜,大家都抢着要!”草莓园老板胡裕一边将装满草莓的箩筐搬上车,一边和前来进货的王全海闲聊着。 “卖的好,你可得给我多做宣传!”妻子余自英站在一旁熟练地点着刚交易完的一沓钞票,嘴里一直叨念着自家草莓的好。 胡裕,草莓园老板,今年57岁,黝黑的皮肤看起来格外结实,妻子余自英和他同年,精干的模样一点都不逊色身边的丈夫。一家六口中,儿子、儿媳常年在意大利务工,女儿在县里上班,年幼的孙子在全托学校就读,偌大的采摘园靠胡玉夫妻俩一手操办,他俩一个懂技术,一个懂营销,采摘园不但吸引着各地群众前来采摘,更是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美谈。 “四年前,怎么也想不到靠种草莓养活一家人。”说起草莓园的创建,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2015年4月,在千斤乡街道贩卖农副产品的胡裕前往罗山县朱堂乡收茶籽。路过一片草莓基地时,鲜红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夫妻俩忍不住就买了两斤带给孩子们尝尝。 “孩子都说好吃,我也想着咱自己能不能种点。”提起当时想法,胡裕爽朗的笑着。 一周后,胡裕又去朱堂乡收货,回来时特意去了草莓基地和老板闲聊,这一说不要紧,每斤至少能卖40元的价格让他动了心。 “种草莓可比卖农副产品挣钱多,但这是个技术活,可不敢随便就种了,创业是要担风险的!”精打细算的妻子既看到了眼前的好,又想到了种草莓的难。 没技术可不敢乱开张。琢磨良久,胡裕又去朱堂乡取经了。 几经走访,终于在一个卖草莓的商贩口里套到了实话:安徽省长丰县有个胡师傅,这的草莓种植都是从那学的技术!在家盘算着在哪开园子的妻子也给他带来了好消息:通过和乡里、村里商量,千斤乡余冲村村民同意沿路边一片荒废的田地以一亩300元的价格租给我们种草莓了。这可让胡玉心里乐开了花。 租土地、建大棚、招帮工,夫妻俩拿出多年的积蓄投入建设,经过两个星期没日没夜的搭建,十四亩的草莓园逐渐成型。一切都是顺风顺水。通过和安徽省长丰县胡师傅的电话交流,胡裕和这个“同姓的自家人”很是交心,而胡师傅的热情解答也让苦于无助的夫妻俩信心倍增。 没过多久,胡师傅就带着技术员和种子来了,选定时节,播下种子,他们的“创业之梦”就此开始。 “分类种植是关键。”聪明能干的胡裕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种植,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种植方法。头一年,他种了两种不同口味的草莓,酸甜的“法兰地”草莓,香甜的“奶油”草莓,得到市场一致好评,当年就供不应求。 2017年,夫妻俩将园区扩展到70亩,在种植草莓的同时开始尝试种植葡萄,园里又新引进高品质的“太空草莓”,增加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别看现在收成好,你是不知道我们糟了多少罪。”余自英指着外面的大棚对记者倾诉着。“2016年7月的暴雨冲毁近一半的棚子,2017年的雪灾冻死了大片的草莓芽子,这不上个月还刮了大风,前面那两亩棚子都被吹翻了,这两天才修好。” “熬过来不就好了,政府不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嘛,2016县农业局还给补贴了3万呢。”胡裕一边安慰着妻子,一边说着党和政府的好。 “雨露滋润禾苗长,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年温度、湿度都很事宜,草莓长的比往年好。”谈起今年的收成,胡老板脸上又绽放了笑容。 2018年,县里举办的的年货展销会上,胡裕培育的草莓以单个个头最大获得县里草莓单个质量评比第一名。“胡裕草莓采摘园”也因此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每到开园时节,都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如今,采摘园里共有草莓大棚22个、葡萄园20亩,每个草莓大棚收益能达5000元,葡萄园每年收入达3万元。采摘园的兴旺发展,不仅让胡裕一家腰包鼓了起来,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2018年,采摘园吸收周边近20余名村民在园区就业务工,人均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胡裕也获得“脱贫路上好党员”、“创业带富之星”等荣誉称号。 “我将继续响应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号召,高标准打造采摘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努力让自己成为乡村振兴里的一颗新星。”谈及未来发展,夫妻俩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农业农村部: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业是立国之本,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实施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的全面升级。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部署2019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动物防疫等补助、农业生产救灾等项目实施工作,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通知》明确,政策框架和操作方式继续按照《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执行,对购买国内外农机产品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新需求,科学确定补贴范围,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和助力脱贫攻坚、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的补贴需要,增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品目。着力提升政策实施便民、利民水平,推进实现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常年开放,全面实行企业参与购置补贴的机具信息网上报送,大力推广购机者通过手机APP等物联网技术申请补贴,落实补贴资金限时兑付制,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满意度。规范核验手续,强化补贴机具核验监管。及时公开机具资质信息,规范补贴机具投档流程,便利企业投送补贴机具信息。严惩违规行为,加强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联合查处,全面实行企业一省违规、全国联动查处,让违规产销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推进补贴资金使用与管理方式创新。在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开展农机购置综合补贴试点,在四川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开展农机化发展综合奖补试点。 同时,开展农机深松整地。根据《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2016-2020年)》,支持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作业面积1.4亿亩以上,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达到或超过25厘米,打破犁底层。充分利用信息化监测手段保证深松作业质量,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通知》要求,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深化“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改革;明确各省可在大专项任务清单范围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指导性任务补助资金,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但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牧民补助奖励、动物疫情强制扑杀补助等直接补贴,以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约束性指标任务补助资金不得统筹使用。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通知》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把握形势,更加注重强农惠农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坚持普惠共享,标准适度,更加注重扩展补贴机具资质来源,增加创新产品供给,满足农民的迫切需求,更加注重便民利民,提升农民申领补贴和企业投档的效率和满意度,更加注重严打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廉政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策实施环境,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农业机械化进入新阶段,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政策的实施将助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地膜不再成“地魔”

    封装、填单、装货、发货……一大早,位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明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口就人来车往,发往内蒙古海拉尔、新疆喀什等地的液态地膜正在装箱发货。 很多人对地膜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塑料地膜上。在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以及陕西的渭北等干旱地区,由于传统的塑料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农田里各类白色塑料膜随处可见。 为解决这一问题,杨凌明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闵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可降解的液态地膜,可完全替代传统地膜用于农业生产,并有效解决困扰农业生产的“白色污染”问题。 “白花花的地膜深入地表,用工具清理很困难,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捡起来,不仅费时费工,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地膜残留物埋在土壤里,种子播下后一旦被包裹缠绕,根系扎不下去,就会死苗,并且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土壤板结。”在西北旱区,当地农民对此深有体会。 “可降解地膜价格相对较高,但整体算下来每亩地可降低成本100多元。”于闵说,传统地膜需要人工捅破才能出苗,使用这种新型液态地膜,作物可自然出苗,还能减少施肥用药工序,与使用塑料地膜相比,用工量仅为使用塑料地膜的20%。 液态地膜的用途不仅局限于覆土保墒,还有拓展作用。比如猕猴桃越冬,用液态地膜去涂干,不仅可解决越冬的保温问题,还可减少病虫害。 据介绍,使用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技术,喷施后,在土壤表面会形成一层黑色的高分子保护膜,可接收自然降雨,经过光照和微生物作用,40天到60天可逐渐自然降解为有机肥,不仅避免了“白色污染”,还能给土地增加肥力,同时具有与塑料地膜同样的增温、保湿、保苗作用,费用也比塑料地膜减少30%左右。 为了考察生物液态地膜在保墒、保温、吸热、透水、防风固沙等方面的性能和对作物生长、出苗、产量的影响,今年,杨凌明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安排了试验田种植土豆、玉米两种作物,采取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对比试验。 在关中平原东部的陕西大荔县部分试验田里,记者看到,喷洒了液态地膜的农田,有的在地表形成了一层纸状膜,有的像铺上了一层均匀的“绒毯”。 当地农民说,这种新型地膜还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因其透水透气性强,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在花生、土豆、棉花等作物大田应用中,能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抗旱性,减少病害发生,增产效果显着。 “新型液态地膜研制及在农林领域的应用”是杨凌明瑞公司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多年联合攻关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曾获陕西省林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2017年陕西省工信厅将其列为“十三五”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2019年,有关部门对连续使用可降解液态地膜5年的土样实施检测,未检测出致癌有机化合物苯并芘,证实液态地膜无污染。 目前,该液态地膜技术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河南等地应用于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种植,推广面积近10万亩。

    [更多详情]
  • 29 2019-04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预防已超7736万亩次

    目前,河南省南部地区小麦已进入盛花期,其他麦区已经开始扬花,小麦赤霉病防控进入最紧要关头。4月28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全省小麦赤霉病预防面积已达7736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3359万亩次、群防群治4377万亩次,以赤霉病为重点的小麦病虫害防控掀起高潮。 进入4月中旬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通知精神和豫南六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省植保站专家提醒,黄河以南麦区要继续加大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病害防控力度,抓紧对扬花期偏晚的麦田进行喷药预防,部分重点区域要开展第二次防控。“由于近期雨水较多,用药上要选择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内吸性、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的药剂,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匀,以保证防治效果。” 对于黄河以北及豫西麦区,应重点监控麦穗蚜,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防控主攻对象,统筹兼顾,综合防治,科学配方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施药,一喷多效,控制多种病虫危害。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