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19-04

    联合国报告:2018年全球超1亿人遭受重度饥饿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家机构2日共同发布《2019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18年全球有53个国家或地区的约1.13亿人遭受重度饥饿。这一数据比2017年的1.24亿人略有下降。 报告指出,冲突、气候变化与经济波动是导致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2018年遭受重度饥饿人口中,近7400万人因冲突或安全局势动荡陷入饥饿,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中,也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叙利亚就有约3900万人。 约2900万人由于气候变化陷入重度饥饿,非洲受该问题影响最为严重。埃塞俄比亚、马拉维、肯尼亚等8个非洲国家有1960万人因气候问题遭受重度饥饿。 另有约1020万人因国家经济动荡而遭受重度饥饿,主要分布在布隆迪、苏丹和津巴布韦等国。 报告指出,尽管2018年重度饥饿的人口数量略有下降,但这一数据在过去三年始终维持在1亿以上,且受影响的国家范围正在扩大。此外,还有42个国家的1.43亿人的粮食安全面临压力,未来有可能演变为重度饥饿。报告预计,2019年,也门、刚果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叙利亚、苏丹、南苏丹以及尼日利亚等国仍将经历全球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 报告称,防止冲突、维护可持续和平对于解决粮食危机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此外,为女性赋权、保障儿童营养、普及教育、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社会保障等手段也将有利于增强各国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孟州市源沟村:旅游+种植产业两开花

    “村里发展旅游,游客特别多。去年,我们投资近90万元建成了12座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销售火爆,大家都热情高涨,这次发包,不仅建成的大棚承包一空,连拟建的8座大棚都预约完了。”3月31日,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两委”正在会议室里组织承包大棚的村民们签订协议,村支书汤长军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源沟村地处孟州市西部岭区,以往村内养殖户众多,人居环境脏乱差,长期以来贫困多发,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根据源沟村地形地貌独特,自然环境优美的天然禀赋,孟州市确定了“产业有特色、生态有呵护、文化有传承”“走农旅融合特色乡村游之路”的发展方向,从此,源沟村走上了华丽的变身之路。 该村紧抓“四改两治一提升”,在各方关心支持下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村6000米道路“白变黑”、供水管网进村入户、水冲厕所全村覆盖、雨污分流集中处理、全村外立面美化提升、垃圾分类收集治理……经过一番辛苦工作,源沟村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与高岸低谷、梯田层叠的秀丽丘陵风貌相得益彰,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每逢周末以及节假日,源沟村游人如织,络绎不绝。2018年10月,更是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旅游火爆的带动下,源沟村适时发展种植产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资金配比,建成12座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等。源沟村西红柿从2018年12月上市至今,长期供应孟州、济源、洛阳吉利区的多家大型超市。该村种植的草莓口感好、品质优,采摘价格长期维持在每斤25元左右。该村大棚产业每年向贫困户分红600元,同时吸收贫困户30余人次参与劳动,帮助创收增收。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蒜黄成了睢阳区路河镇唐桥村致富“软黄金”

    人勤春早,乡间正忙。4月1日下午,睢阳区路河镇魏湾村唐桥村民组的一个个蒜黄温室大棚里,金灿灿的蒜黄长势喜人,忙着收割、打捆的蒜农和前来打工的周边村民一个个笑逐颜开。 “这一个‘蒜黄周期年’快结束了,也管算算账了。”算起收成,村民陈满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这个棚不到900平方米,也就是1亩多,从去年农历七月到现在,一共产蒜黄十五六万斤,纯收入十几万块钱。知道俺村的人为啥说蒜黄是俺们致富的‘软黄金’了吧?” 唐桥村是远近闻名的蒜黄种植专业村,蒜黄种植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近几年,路河镇将产业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充分利用临城近郊的地理优势,本着“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着眼“城郊”二字做文章,大力发展城市“菜篮子”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唐桥村积极引进大蒜新品种,蒜黄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功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土培种植到水培种植的重大技术突破。 “过去都是土暖窖,种植和管理都比较麻烦,产量和效益也跟水培蒜黄不能比。”陈满华说,在镇政府的主导下,2016年他们到山东学习蒜黄无土栽培技术,并在全村推广。水培蒜黄不仅省工省力,而且增产增收,每公斤价格提高至少2元钱,利润增幅达30%。 据魏湾村党支部书记石锋介绍,唐桥村共82户人家,蒜黄种植户有70多户,种植面积共200多亩,年产量1000多万斤,销售额3000多万元,牢牢占据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95%以上的市场份额,蒜黄种植已成为该村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我们现在正在申报‘黄金菜’商标,准备打响自己的品牌,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于外来发展,石锋踌躇满志,“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发展,形成以唐桥为中心的蒜黄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衔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光山县张湾村梨园套种花生效益好

    3月29日,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青春合作社社员正在晚秋黄梨园里进行机械深耕准备套种花生。该合作社自2014年从开封市引进种植280亩晚秋黄梨以来,连续4年都在梨园里套种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吸纳16名村民常年在梨园务工,人均年收入2.9万元。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生猪价格震荡上涨 局部地区突破“八元大关”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3月,国内生猪价格呈现“涨-降-涨”的走势。分析师表示,由于现阶段生猪调运已经没有了硬性限制,所以国内各地价差已经缩小到正常范围内。目前,生猪最高价为四川,外三元出栏均价为16.35元/公斤,最低价仍是东三省,良杂猪主流出栏均价13.21元/公斤。进入4月,猪肉价格走势如何?养殖户和经销商该注意些什么? 在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桃溪路口农贸市场,猪肉摊贩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遵义市的猪肉价格平稳。 张先生:一般13元左右一斤,里脊一般卖16元一斤。 张先生说,遵义的猪大部分是从湖南运过来的,由于未来天气会逐渐炎热,生猪在运输过程中存活率会下降,预计价格会上涨。 张先生:天气热起来了肯定要贵,当地人没人喂猪,都从外地调。 随后,记者又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某大型超市,超市生鲜部经理李女士告诉记者,超市里销售的猪肉是本地的生态猪肉,价格比市场上的猪肉稍贵一些。 李女士:我们超市卖的是生态猪肉,25.8元一斤,价格没有什么变化,因为生态猪肉是限量供应的,价格定好了都不会变。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张莉莉介绍,2019年3月,国内生猪价格呈现“涨-降-涨”的走势。 张莉莉:3月份外三元出栏均价14.69元/公斤,环比涨幅20.71%,同比涨幅38.33%。1-3月外三元均价13.04元/公斤,同比涨幅1.80%。 张莉莉说,3月初,规模养猪场出栏节奏放缓,生猪供应量持续收紧,养殖单位看涨情绪升级,推动猪价持续拔高,局部地区高价突破八元大关。 张莉莉:进入中旬,随着终端排斥情绪渐浓,屠企开启联合压价节奏,猪价触顶回落。随后供需两端深度博弈,各地行情跌涨不一,业内观望情绪加强。截至3月29日,全国外元出栏均价为15.28元/公斤。 由于现阶段生猪调运已经没有了硬性限制,所以国内各地价差已经缩小到正常范围内。分析师张莉莉表示,目前,生猪最高价为四川,外三元出栏均价16.35元/公斤,最低价仍是东三省,良杂猪主流出栏均价为13.21元/公斤。 张莉莉: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常态化,生猪养殖端对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已较为重视,部分老疫区非洲猪瘟疫情已得到控制。但疫情仍是影响猪市行情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政策面影响因素变数仍多。 张莉莉预测,4月份生猪价格可能会再度上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4月生猪屠宰量环比涨幅多在3%-5%,仅个别年份涨势较大。因此分析师预计,4月全国外三元出栏均价或涨至16.29元/公斤,环比增长1.60元/公斤。 张莉莉:卓创预计今年4月生猪需求量的变化幅度仍然有限。而从供应面来看,前期去产能所带来的生猪供应量减少现象仍将持续,加之疫情仍在持续,因此市场猪源或不断收紧。 而5-6月份,生猪价格或延续涨势。预计到6月底,生猪价格或涨至19.00元/公斤附近。 张莉莉:生猪需求量缓慢恢复,对猪价有轻微的利好提振作用。而与此同时,适重猪的供应量仍有减少可能,加之夏季生猪生长速度减缓,供应面不断收紧,对猪价的支撑力度愈发明显。 目前对于生猪养殖来说,生物安全防疫工作仍然非常重要。分析师张莉莉提醒养殖户,要严格生猪出栏至屠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检疫、消毒、隔离措施,并严格规范处置新发疫情。同时她建议养殖单位,要找有备案的车辆进行运输,对进出车辆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张莉莉:有条件的养殖户尽量改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提升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同时建议养殖户谨慎补栏,不选择有问题或疫区仔猪。非疫区养殖单位要提前做好对于生猪出栏数量及地区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盈利。如果是跨省(区、市)调运或者发生疫情省份及其相邻省份内跨县调运,还需配备车辆定位跟踪系统,以便于对生猪运输车辆进行监管。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纳入强制扑杀 每头1200元

    4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开了对于人大代表“关于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建议”的回复,其中披露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就非洲猪瘟扑杀问题进行了研究,已经将非洲猪瘟纳入强制扑杀补助范围,确定扑杀补助标准为1200元/头,各地可以根据猪的大小、品种等因素细化标准。据悉,国际上扑杀补助标准的通行做法一般为市场价格的50%至100%,我国现在的扑杀补助标准达到了市场价格的75%左右。农业农村部还披露,近期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了2019年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并紧急下达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经费,支持各地做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等工作。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逐步趋缓 农业农村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温鹏程、陈瑞爱提出的第8268号建议进行的答复时表示,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该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迅速成立防控应急指挥部,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应对非洲猪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及时采取了重大突发动物疫情I级应急响应的相关措施。同时,根据防控工作实践,2018年12月底,该部印发了《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进一步调整优化生猪及其产品调运政策。在各地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下,疫情发生势头逐步趋缓,超过九成的疫情按规定解除疫区封锁,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农业农村部表示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的发现和报告。2018年以来连续印发了《关于做好动物疫情报告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非洲猪瘟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19年版)》等一系列文件,对动物疫情的发现、报告、发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该部对发生的每一起非洲猪瘟疫情,都在认定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并向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通报。在疫情防控中,该部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逐级压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防疫主体责任,对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后不报告、不按程序报告、报告不及时或处置不力造成疫情扩散的,依法依规进行了严肃的追责问责,并定期在农业农村部网站上就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强制扑杀补助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就非洲猪瘟扑杀问题进行了研究,已经将非洲猪瘟纳入强制扑杀补助范围,确定扑杀补助标准为1200元/头,各地可以根据猪的大小、品种等因素细化标准。国际上扑杀补助标准的通行做法一般为市场价格的50%~100%,我国现在的扑杀补助标准达到了市场价格的75%左右。近期,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了2019年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并紧急下达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经费,支持各地做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等工作。 禁止泔水饲喂生猪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是传播非洲猪瘟疫情的主要途径,约占全部疫情的四成左右。国务院办公厅在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中,已经全面禁止了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督导检查,压实各方防控责任,严格落实监测排查、疫情报告处置、调运监管、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等措施,积极推进分区防控,巩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成效。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我国成功培育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记者1日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杨东雷教授实验室利用高产基因IPA1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培育出既高产又具高抗病性的水稻新品系。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上。 农作物的抗病过程是一个耗能过程,因此高抗的作物往往产量不高;而高产的品种也常常面临感病问题。“抗病与高产常常是一对矛盾,恰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同时达到高产高抗一直是作物育种的一大挑战。在高产基因中寻找抗病基因资源是一个新颖的思路。”杨东雷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一直尝试在高产基因中寻找抗病基因。 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作为水稻miRNA156的靶基因,IPA1能够参与调控水稻多个生长发育过程,适度上调IPA1的基因表达可以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增加穗的分支,增强秸秆强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在此项研究中,杨东雷教授团队发现,当白叶枯病菌侵染作物时,miR156与IPA1等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发生改变。因此,团队通过下调miR156的两个靶基因IPA1和OsSPL7,大幅增强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但这些水稻仍然会出现分蘖减少、穗子变小、育性降低等现象,并最终造成水稻产量大幅下降。 为了获得高抗与高产兼具的水稻品种,研究人员给水稻安装了一种“报警器”,一旦有白叶枯病菌入侵,IPA1就会增加表达,经过测试,研究团队将最终培育出的水稻命名为HIP。 后续研究显示,当没有病原菌侵染时,HIP水稻植株的IPA1表达量会微量上调,表现出少蘖、大穗、茎粗等性状,产量得到了提高;当白叶枯病菌侵染时,IPA1就会大量表达,为植株补充“抗体”,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在白叶枯病侵染时,HIP水稻仍然能够保持高产。”杨东雷说,该研究发现了miRNA156与IPA1这一对控制水稻生长与抗病的因子,阐明了IPA1抗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也据此培育出高抗高产的水稻新品系。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2019中国种子大会3月31日在北京开幕,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未来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种业创新体系、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三大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业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进程。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以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为代表,种子研发给农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农业主导品种的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成功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加快了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 张桃林:目前,全国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授权品种超过1.1万个,2018年品种权申请量4854件,位居世界第一。企业逐步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业多元化主体加速发展,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目前农作物种子企业5900多家,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元。以《种子法》为核心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劣种子”问题基本解决,“假种子”问题得到遏制,制售假劣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张桃林强调,我国种业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重点补短板,推进种业绿色革命、科技革命和质量变革、企业变革、管理变革,提升新时代种业自主创新力、持续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 张桃林:一是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中国特色种业创新体系。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新品种。二是着力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种业企业集群。三是着力构建法制完善、监管有力、放管服结合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激励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孟津:梨花渐次开果农授粉忙

    3月29日,在孟津县众多的梨园花海中,果农们正忙着给梨花授粉,处处呈现“花在春风里俏、人在花海里游、果农在花枝上忙”的生动局面。

    [更多详情]
  • 02 2019-04

    邓州成功培育食药两用甘薯

    日前,从省农业科学院传出喜讯,邓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邓宝友培育的功能性食药两用甘薯取得成功。 功能性食药两用甘薯,是以甘薯和野生何首乌杂交培育的健康保健型食药两用甘薯。产品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分测试鉴定、河南省科高食品安全检测,结果显示为:“食药两用甘薯新品种所含胡萝卜素、结合蒽醌、钾等含量明显提高。结合蒽醌是何首乌等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食药两用甘薯中蒽醌类成分的大幅度提升,实现了食用甘薯营养成分的跨越式突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