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19-01

    郑州航空口岸生鲜进口新增50种

    近日,从河南郑州海关获悉,2018年,郑州海关共监管进出郑州航空口岸货运量36.36万吨,同比增长7.7%;货值约330亿元,增长24.1%。其中,生鲜进口成最大亮点,进口货物种类增长迅速,全年监管生鲜进口货物1.54万吨,货值5.66亿元,货物种类277种,新增50种,包括活黄鳝、大西洋鲑鱼等生鲜食品和小马、羊驼等活动物,进口量较大的商品有冻猪肉、冻牛肉、活黄鳝、大西洋鲑鱼等。 航空口岸进口货物快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通关效率的大幅提高。1月18日,来自南非、荷兰等国家的近万枝鲜切花从郑州航空口岸进境,包括银桦、菟葵、帝王、尤加利等十余个国内罕见品种。郑州机场海关在对该批鲜切花进行查验时,首次实现布控查验与现场检疫一次性完成,不仅提高了通关效率,也保证了检疫的有效性。 同时,郑州海关还积极推广企业自报自缴、进出口货物整合申报、行邮现场移动支付等多项业务改革创新试点及改善营商环境便利措施,着力提高通关效率。据了解,2018年郑州机场海关进口整体通关时间56.05小时,压缩36.6%;出口整体通关时间4.83小时,压缩34.9%,压缩幅度均超过三分之一。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河南“黑科技”:在家扫码浇水

    “家里一扫码,地就自动开始浇了,厉害得狠!”在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村民李凤义指着地头的灌溉设施高兴地说。 近日,由河南省水利学会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等7位专家,对郑州大学、河南沃德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移动支付在机井控制与水价改革方面的应用系统”进行评价,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系统由管理云平台、手机终端、机井扫码控制终端等三部分构成。项目研究成果初步在河南省鄢陵县、荥阳市投入应用,为农民灌溉方式改变及农业水价改革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乡亲们不用再跑到地头浇地,手机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完成交费、开泵、关泵等操作。”项目负责人介绍道,用户对自己灌溉费用、水量使用及结余情况也可清楚明了。同时,可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次第实施精准灌溉,提高灌溉利用率。 河南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近年来,河南省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河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智能扫码灌溉方式,管理部门可设定机井取水量。根据农户土地及其耕作情况,分配水量,超出使用量则不能开泵取水。分配给农户的水使用量为其水使用权,若用不完,农户可以转让、出卖用水权,也可政府回购,为实现水权交易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水利部门可根据用户用水量设置几个阶梯,实行阶梯收费,为农业水价改革打下基础。 我们了解到,借助远传流量计,水位传感器等仪器采集的信息,在云平台上可以清楚看到机井具体的地理位置和一个区域内各检测点的分布。井长姓名、电话、水位、年分配最大用水量、年剩余用水量、位置等也一目了然。“互联网+机井”的无缝对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机井管理的现代化。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讨好式”扶贫要不得

    我们在基层调研发现,少数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到了扶贫考核验收的时候,就开始像“热锅上的蚂蚁”,就想方设法“讨好”贫困户,甚至滥用权力,命令式地要求单位职工干部“自掏腰包”给贫困户送钱、送物。 扶贫干部“讨好”贫困户,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平日在扶贫工作上没下真功夫,没有完成脱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所以想通过“讨好”贫困户,从而在考核组、评估组那里蒙混过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些地方的考核评估,确有不尽合理之处。有些地方不顾其他环节、其他原因,干部脱贫攻坚是否合格,基本上由贫困户说了算。另外,一些贫困户期望值过高,扶贫干部即使做到了应做的事情,也难以在他们那里过关。 “讨好”式扶贫,有很多危害。一方面会起到不良示范作用,让一些扶贫干部不专心工作,却把精力放在“讨好”贫困户、应对考核上。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宝贵的扶贫资源,让扶贫工作掺了水、造了假,甚至让扶贫工作走上“异质化”道路。 在特殊情况下,扶贫干部自掏腰包给贫困户送钱、送物,也不是不行。但是,给贫困群众送钱、送物,是为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绝不是为了“讨好”他们,也绝不应该是强制行为。 扶贫工作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广大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上,要下硬功夫,也要提真问题。只有把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只有把问题障碍清理干净,只有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通过人民和历史的考核评估。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去年共消化粮食不合理库存近2600亿斤

    一、粮食产需尽管总量基本平衡,但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不足 二、要引导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促进粮食种植结构与国际市场变化动态衔接 三、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优质优价特征更加明显,我国粮食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18年,夏粮市场化收购比重超过90%,秋粮市场化收购比重达85%。各类企业全年收购粮食7200多亿斤,没有出现“卖粮难”。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消化进度加快,全年消化库存近2600亿斤,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1月17日召开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在粮食流通方面,我国粮食产需尽管总量基本平衡,但是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较大,玉米工业消费快速增长,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据介绍,2017年以来,我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兴粮惠农项目见到实效。为进一步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我国还将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0年产粮大县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在产粮大县全覆盖,粮食质检体系监测覆盖面达到60%。 今年是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加快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年”。张务锋表示,要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和安全保障,继续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引导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促进粮食种植结构与国际市场变化动态衔接,不断增强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要着力抓好粮食收购和不合理库存消化,鼓励多元主体入市,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洛阳新增两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省科技厅日前公布了12家新认定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名单,洛阳市的伊川农业科技园区和偃师农业科技园区入围。至此,洛阳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增至5家。 据了解,伊川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集体经济众创化生产、农民技能化培养、产业数字化运营”的发展模式,搭建可复制的农民创客综合服务体,培养农村专业人才1200余名,年创收1.2亿元。偃师农业科技园区主要从事小麦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业务,并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生产,形成一套成熟的“互联网+农业”产业体系,园区拥有7个成熟和在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平台年交易总额超3亿元。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2019年预计小麦病虫害重于往年

    据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9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蚜虫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江汉平原、汉水流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一、发生趋势 病害 赤霉病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1.5亿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5亿亩次以上。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麦区大流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流行,其他麦区中等流行。 条锈病总体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000万亩。其中,湖北西北部和江汉平原、陕西南部和关中西部、河南南部、甘肃南部、四川沿江沿河流域、云南、新疆伊犁河谷麦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纹枯病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亿亩。其中,湖北、安徽、河南、江苏、山东胶东半岛等地偏重发生,西北、西南麦区偏轻发生。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江苏淮北和江淮、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山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等地局部偏重发生。 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叶锈病在大部分麦区普遍发生,全蚀病、根腐病、叶枯病、病毒病、黑穗病、胞囊线虫病、雪腐雪霉病等病害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 蚜虫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2亿亩次,偏重发生区主要在江淮、黄淮、华北大部等麦区,西北、西南大部等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河南西部、湖北鄂北岗地等麦区偏重发生,华北南部、黄淮、西北东部麦区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00万亩。其中,河北中南部中等发生,河北沧州、邢台,河南驻马店、南阳和濮阳等地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田块。 一代粘虫、棉铃虫、麦茎蜂、灰飞虱、麦叶蜂、白眉野草螟、土蝗等害虫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测依据 冬前主要病虫基数普遍偏低 条锈病冬前发生面积小,局部病情重。甘肃、宁夏、陕西3省秋苗主发区发生面积77.4万亩,比上年同期和近5年同期均值分别减少79.7%和73.9%,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但局部早播麦田病害严重度高。甘肃发生面积74.8万亩,同比减少225.8万亩,各地平均病田率一般在1%-8%,临夏、定西分别达41%、66.6%;平均病叶率为0.01%-0.4%,主要以单片病叶为主,轻于近年同期。 宁夏10月8日见病,是2009年以来最早的一年;发生面积为2.05万亩,同比减少65.3万亩;各地病田率为2.9%-11.9%,病叶率为2.4%-4%,泾源县重发田块最高病叶率达30%。陕西宝鸡陇县、凤翔2个县见病,是近5年发病县数最少的一年;发生面积0.5万亩,同比减少12.4万亩,均为单片病叶。四川梓潼和利州分别于11月19日和12月4日见病,较上年偏早1天和48天。新疆阿克苏拜城、库车、阿克苏3个县(市)见病,平均病叶率为0.02%-0.03%,平均严重度为0.09%-0.61%,高于上年同期。 纹枯病秋苗病情轻于近年同期,黄淮、华北等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690万亩,同比减少6.6%。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6%、2.3%、1.9%、1.4%、0.1%,与上年同期相比,河北、安徽分别减少2.1个和0.4个百分点,山东、河南、山西增加0.1-0.6个百分点,大部麦区病情低于近5年同期。 白粉病在华北、黄淮、西北等麦区发病面积203万亩,同比减少27.2%。甘肃、山西平均病叶率分别为2.6%、1.3%,宁夏南部、河南西部等地零星见病,病情与上年基本持平,轻于近5年同期。 蚜虫在大部麦区虫量低于近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等麦区发生面积1530万亩,同比增加14.2%,比近5年均值减少5.0%。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宁夏、安徽、河北、北京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12.7头、6.9头、2.5头、1.7头、1.6头、1头、0.9头、0.2头;与上年同期相比,陕西、山西分别增加3.6头和0.2头,其他大部麦区减少0.2-5.6头,低于近5年同期平均虫量。 麦蜘蛛在大部麦区螨量低于近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等麦区发生面积853万亩,同比增加18.4%。平均每尺单行螨量,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河北、宁夏分别为10头、9.4头、5头、5头、3.3头、1.3头和0.2头,河南同比增加5.1头,宁夏基本持平,其他麦区减少0.1-16.0头,平均螨量是2010年以来第二低的年份。 吸浆虫大部常发区虫口密度低于近年。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样方虫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宁夏分别为头1.6头、1.2头、1.0头、0.47头和0.45头,比近5年平均值低50.5%;与上年相比,河北、河南分别减少0.36头、0.03头,其他麦区增加0.45-0.6头。河南驿城和西峡、陕西兴平、河北南皮和平乡等地局部田块虫口密度较高,分别为620头、55头、70头、38头和32头,高密度田块和虫量明显减少。 小麦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大部麦区冬小麦品种布局无明显变化,抗病虫性水平仍然较低。东部主产麦区种植品种抗锈性较差,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菌贵农22类群比例不断上升,品种抗性丧失。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普遍为赤霉病感病品种,且部分常发省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进一步发展;小麦生育期不整齐,会使赤霉病易感病期与春季连阴雨天气相遇概率增高,加大了赤霉病重发流行的风险。小麦播种量高、群体大、田间郁闭,也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冬春季气象条件适宜病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8年冬季,全国大部麦区气温偏高,黄淮麦区大部气温偏高1-2℃,西北及黄淮大部麦区降水正常或偏少,对小麦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越冬和发生为害总体有利。2019年春季,江淮、江汉和黄淮等麦区降水偏多,其中江淮及其以南麦区偏多2-5成,将加重小麦赤霉病流行为害;黄淮、华北大部麦区气温正常或偏高,降水正常或略偏多,有利于小麦蚜虫发生为害。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2019年大豆补贴或将继续增加

    据了解,2019年我国将继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这件事确实是真的,不管是官方的表态还是业内对此的态度,都透露出了很明显和积极的信号。 此外,这一事件本身释放出来三点重要信息: 第一,2019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将会以政策性文件的性质提出。 第二,2019年,国产大豆总产量或将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三,确保今年国产大豆种植效益在去年的基础上得到明显的改善。 每年我国都会下发一则类似的文件,意图来实现国产大豆的复兴,从此前这些年的实际效果来看,可谓是成效甚微。 但是2019年,这种情况虽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但是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总产量以及种植效益! 为什么今年国家会下如此大的力度来支持国产大豆发展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的提高国产大豆的自给率。 众所周知,2018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进口大豆渠道受限,对国内造成一定影响,这也为国人提了一个醒,虽然目前我国大都消费绝大多数还是依赖于进口,但是国产大豆还是不能丢弃,哪怕是赔钱还是要继续种植! 笔者预测,2019年国产大豆种植效益将会比2018年更高一些,要么是补贴保持持平,市场价格提高,要么就是补贴提高,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否则,国产大豆复兴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众多观点认为:2019年“大豆补贴标准高,大豆市场价格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更大一些。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农业农村部:坚持“四个最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并举,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22日召开的全国质量兴农推进会议上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于康震提出,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坚持“四个最严”,聚焦问题抓监管:对标最严谨的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对标最严格的监管,推进风险防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对标最严厉的处罚,用好法律武器,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标最严肃的问责,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推动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2018年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各地统筹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全年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仍占总人口比重的四成,如此之大的农村人口消费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举足轻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实现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晓山作相关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之一是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其实,农村消费一直都是内需与投资的强大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极大促进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 近些年来,农村居民收支增速一直高于城市居民。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69,比上年缩小0.02。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力促进了农村消费。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名义增长6.8%,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名义增长10.7%,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率从2013年的2.47:1缩小到2018年的2.15:1。 脱贫攻坚是中央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促进农民消费、进而推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源。2014年至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8249万人减少到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7年底的3.1%。2018年贫困人口继续减少1000万人以上。 人们通常认为,投资是快变量,消费是慢变量。但慢变量中也有快的因素,消费需求意愿和现实消费能力之间差距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是慢变量中的快变量因子。贫困人口这一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强烈,只是一时间的实际消费能力偏低。随着我国几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他们在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净收入的增量就能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消费,成为促进国内市场的强劲动力。 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农民、世界最大的农民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三农”领域重点扶持政策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几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从而刺激了国内消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进而促进农村和农民的消费,为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作出贡献。

    [更多详情]
  • 23 2019-01

    去年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7.5%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22日在全国质量兴农推进会议上表示,2018年是农业质量年,全年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5%,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各地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并举,守住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底线,努力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