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18-12

    2025年我国农作物 综合机械化率有望达75%

    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力争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区(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50%左右。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河南光山:“公司+农户” 脱贫走新路

    光山县外出务工人员陈世法于2009年回到家乡创办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下辖4个专业合作社和2个家庭农场,流转荒山荒地3万余亩,是一家以油茶产业为主,集茶叶种植、苗木花卉培育、水产及特禽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林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履行企业扶贫责任,依托企业资源,成立扶贫项目组,精准帮扶贫困户脱贫。 一、就近吸纳就业。公司用工安排直接面向贫困户,与贫困户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依托公司油茶、茶叶、苗木花卉及养殖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脱贫。常年可解决100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 二、技术扶贫。公司聘请油茶知名专家,深入基地指导技术问题,并安排公司技术人员就油茶嫁接、剪枝等工作组织培训,累计培训达30余场。2017年,公司以河南省油茶科普示范基地为平台,依托油茶子苗嫁接开展“巧媳妇工程”,现场培训农村留守妇女200余人,对参与嫁接的贫困户以高于其日工资的15%进行结算。 三、产业定向扶贫。向贫困户赠送优质油茶种苗,对贫困户油茶籽予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回收,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对不等不靠、主动脱贫的贫困户,以送山羊、送养殖技术、送旋耕机等方式进行定向帮扶,多途径脱贫。 四、金融带贫精准帮扶。结合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按照每户贫困户5万元额度,对有带贫能力的联兴油茶给予信贷支持。与其签订带贫协议的贫困户每年务工收入不低于8000元,贫困户无人就业或企业不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按4000元每年的标准直补贫困户。公司与基地周边300余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将扶贫项目精准到户,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五、生态旅游扶贫。以育苗基地、油茶基地、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开发联兴油茶生态休闲区,核心区覆盖4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个,2000余贫困户可直接通过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长效受益,辐射带动万余农户以此增收致富。 六、捐资扶贫。公司在基地修建砂石路30余公里,整修塘30余口,堤坝2处,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一如既往,并积极组织员工开展“一日捐”,使贫困村得到更多的收益机会和增益服务。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西峡香菇、猕猴桃等获评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

    省农业农村厅日前认定了40个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西峡香菇、猕猴桃,新野甘蓝,香花辣椒等榜上有名。此外,“仲景”香菇酱、“科尔沁”牛肉、“渠首”软籽石榴被评为省农业企业品牌,“吉祥结”花生仁油等14种农产品被认定为省农产品品牌。 我市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建设专项行动,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全市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全市在有效期的有机(含转换)证书达264张,涉及469个产品;绿色食品证书83张,涉及83个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2017年,南阳市出口食品农产品总货值达70.1亿元,同比增长17.3%,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145家,居全省第一。 同时,我市还瞄准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搞好市场对接。以“三有”(有摊位、有专柜、有专卖店)为标准,实施“三百工程”(100个摊位、100个专柜、100个专卖店),推进南阳农产品进京有序进行。组织参加了国际国内有机食品和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对获得有机、绿色、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进行宣传推介。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河南扶沟:小菜叶托起大扶贫

    初冬季节,棚外温度很低,棚内却温暖如春。眼前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随便走进哪个棚,都能看到清脆鲜嫩、品种繁多的蔬菜……,位于河南省扶沟县的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里,人们进进出出,忙碌着采摘装运,新鲜蔬菜将从这里销往全国。 “小菜叶,大扶贫。如今,蔬菜已经成为我们致富奔小康的‘财神爷’”。因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及特色农产品230亩,年均纯收入达160多万元的扶亭街道南张行政村村民张晓曼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扶沟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县城西边就有一个叫韭菜园的地方,因种植韭菜和繁育韭菜种子而闻名。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扶沟县提出“小规模、大集群”的发展理念,全县118家蔬菜合作社步入“公司+农户”的发展格局,蔬菜合作社效益明显提升,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蔬菜种植面积由5年前的36万亩,增加到52万亩。设施蔬菜面积由5年前的10万亩,猛增到18万亩。巨型棚也发展到现在的8万亩。如今,扶沟县蔬菜产业总资产达120.16亿元,成为当地农民脱贫攻坚的快速通道,扶沟县也成为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县。 蔬菜的品质是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扶沟县始终把标准化生产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努力用“安全菜、放心菜、绿色菜、健康菜”赢得大市场。扶沟县实行严格的蔬菜生产准入制,对土壤质量、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达不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坚决说不。来自迎客来连锁超市的采购部经理晓莉说:“扶沟县的许多蔬菜园区我都去过,看了菜农们的种植模式和用药用肥情况。即使采购的价格高一点,我们也选择扶沟蔬菜,因为这里的质量安全有保障。” 近年来,扶沟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中国生态蔬菜十强县、中国设施蔬菜十强县、中国十大蔬菜之乡。“扶沟西瓜”“扶沟辣椒”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扶沟蔬菜可免检进入北京、上海、郑州等各大蔬菜市场。“南北绿韭”和“天御红”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全国蔬菜十佳畅销品牌”,扶沟县曹里乡被评为“全国十大蔬菜品牌乡镇”,全县共有22家蔬菜合作社实现产业带贫,帮助1400个农户实现了脱贫增收。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要注重提质、增效、扩量和促农增收,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瓜菜产业,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现代农业完整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走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县富民路。”扶沟县县长张颖波说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职业农民成脱贫攻坚主力军

    “我的蔬菜用的都是农家肥,是把周边养猪场的粪便运来进行发酵,产品绿色无污染。”隆冬时节,在陕西省宁强县汉源街道办石墙院村,身为陕西省“十佳职业农民”的赵永跃正在自己的有机蔬菜基地忙碌着。 这片占地近210亩的近百个大棚里各类蔬菜生机盎然:绿油油的油麦菜长势正旺,一盏盏小红灯笼似的圣女果让人馋涎欲滴。 从最初的传统养殖,到如今时时处处注重有机、绿色、循环的思想转变,赵永跃是宁强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果的一个缩影。像他这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受到追捧。 同样在宁强县毛坝河镇草川子村,程晓玲的土鸡养殖场显得格外热闹。“我们的土鸡吃的是天然食材,绝对没有任何激素添加。这是我对消费者最基本的承诺。”中级职业农民程晓玲说,之前,养殖土鸡在外地很流行,但在宁强不多,她就想回家养殖土鸡。但因为没有技术,当时不知如何着手。 一个偶然的机会,程晓玲进入宁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习农业知识,用知识实现脱贫。“早上早早起来去学习理论课程,下午在基地实践操作如何给土鸡撒饲料、孵化等。”短短两周的课程,程晓玲就记满了一整本笔记。 程晓玲说,“在考试的前一周里,我每天都会在基地练习养殖土鸡的一系列操作,参加了打疫苗、照种蛋、解剖等四五项严格的考试,每一项考试都有详细的打分标准”。 而像程晓玲这样,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农人在宁强还有很多。2018年年初,宁强县紧跟乡村振兴的时代步伐,结合宁强县产业扶贫政策实际,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准遴选培育对象,一批批贫困群众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据了解,目前宁强县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00人,认定高级职业农民11人、中级职业农民94人,初级职业农民777人,累计开展技术帮扶服务2300人次,培育113名能力强的职业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贫带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3146户,户均增收达3000余元。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非洲猪瘟疫区所在省暂停生猪调出本省

    农业农村部昨日发布《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疫区所在的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暂停生猪及生猪产品调出本县,疫区所在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暂停生猪调出本省。符合规定的生猪、生猪产品除外。 疫区所在县内的生猪养殖企业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在本省范围内与屠宰企业实施出栏肥猪“点对点”调运,具体办法由各省规定。 (一)养殖企业应当符合的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拟调出生猪的养殖场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防疫管理制度健全,配备专职兽医人员。 2.具有较高生物安全水平,过去3年内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在部、省两级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中,未出现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情形。 3.县域内无屠宰企业或现有屠宰企业产能不足。 4.按规定开展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阴性。 5.与屠宰企业签订专项供应生产合同。 (二)屠宰企业应当符合的条件: 1.取得《生猪定点屠宰许可证》。 2.拟调入生猪的屠宰厂(场)2017年实际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 3.过去3年内,在相关部门无产品质量方面的不良记录,在部、省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未检出禁用药物或违禁添加物。 4.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检查,符合《生猪屠宰厂(场)监督检查规范》(农医发〔2016〕14号)要求。 5.能够按照生猪来源场户分批屠宰生猪。 疫区所在县符合前款第二条所列条件的屠宰企业,其生猪产品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合格后,可以在本省范围内调运。 疫区所在县的种猪、商品仔猪(重量在30公斤及30公斤以下且用于育肥的生猪)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合格后,可在本省范围内调运。疫区所在县以外的种猪、商品仔猪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合格后,可调出本省。各地不得阻碍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合格的种猪、商品仔猪调运。 《通知》指出,依据本通知规定调运的种猪、商品仔猪以及实施“点对点”调运的出栏肥猪,应按照下列程序检疫: (一)出栏前15天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二)按照以下要求实施抽检。 1.按照拟调运种猪数量的30%采集生猪血液样品进行非洲猪瘟检测,样品应覆盖本批次拟调运种猪所在全部圈舍,原则上不少于10头,调运数量不足10头的要全部检测。 2.按照拟调运商品仔猪数量的10%采集生猪血液样品进行非洲猪瘟检测,样品应覆盖本批次拟调运商品仔猪所在全部圈舍,原则上不少于10头,调运数量不足10头的要全部检测。 3.按照每个出栏肥猪待出栏圈采集2头生猪血液样品,拟出栏生猪总数不足5头的要全部采集血液样品,开展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 (三)严格按照《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和《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实施检疫。 (四)非洲猪瘟检测必须使用符合农业农村部规定的检测方法或试剂盒。 (五)对未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或饲喂餐厨剩余物的生猪,不得出具动物检疫证明。 《通知》要求,依据本通知规定调运的种猪、商品仔猪以及实施“点对点”调运的出栏肥猪,其运输车辆应符合农业农村部第79号公告规定,并配备车辆定位跟踪系统,相关信息记录保存半年以上。生猪运输车辆按照指定路线行驶,不得随意变更路线。跨省调运种猪、商品仔猪的,应主动接受省际间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监督检查,动物检疫证明应当加盖监督检查专用签章。运输途中不得无故停留,不得装(卸)载或抛弃病、死、残猪。承运人应在装载前、卸载后对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通知》提到,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尽快落实本通知要求,推动生猪及生猪产品规范有序调运,提高稳定生猪生产和肉品供应保障能力。要加强对养殖企业与屠宰企业实施出栏肥猪“点对点”调运活动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生猪调运真实情况。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调运行为,严防非洲猪瘟疫情扩散蔓延。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唐河大河屯镇:念活“两业”扶贫致富经

    冬至刚过,在唐河县大河屯镇农产品交易市场内,只见该镇王老庄村十几个贫困户正在忙活着排队卖大葱过称。年过半百的贫困户杨新喜接过枣阳客商结算给的860元钱,喜得合不拢嘴说:“俺种的1.2亩大葱,已收入6000多元,再加上低保、粮仓分红和其他种地等收入,俺四口之家今年的脱贫那真是杠杠滴,没问题。” 近年来,大河屯镇党委政府把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政策倾斜、政府支持、招商引资、扩大宣传等方式,激励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兴业,安置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及早摘掉贫困帽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该镇结合实际,通过走访座谈、科学论证,制定了“两业”攻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在邢李庄、郝楼、乔庄、大河屯等沿河12个村委种植大葱、青蒜苗、白菜、萝卜等优质蔬菜品种。在科技意识较强、生产条件较好的王老庄、车厢店等村引导兴建蔬菜大棚,实行反季蔬菜种植,达到一年四季有鲜菜上市和贫困户不断有增收来源。目前,该镇蔬菜种植面积近4万亩,兴建塑料大棚400多个,种植面积200余亩,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种植,产品远销武汉、西安、郑州等大中城市。 激励在外经商能人返乡办厂促就业。该镇多措并举,积极为其协调场地、户籍迁入、子女入学入托及资金贷款扶持等,使一大批家乡籍在外经商能人及时返乡投资办厂,并实行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河南澳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祥,投资8000万元,新建生产车间三座,主要生产加工钢结构和工矿铁路金属配件,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安置贫困群众就业50余名。这些被安置的贫困群众每年除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外,每户还能分红3000多元。据统计,该镇近年来涌现返乡创业人员60余名,兴建起扶贫车间21处,已投入生产运行16个,累计安置贫困群众260余名。其中陈庄村编织袋加工、付庄电子配件加工、后张湾布鞋加工等产品远销天津、海南、广州,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镇的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和照管家中老幼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企业降成本,农户增收入的扶贫新路子。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河南淅川:打造脱贫致富“金饭碗”

    河南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为保水质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造脱贫致富“金饭碗”。 淅川县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尤其适宜中药材种植。名贵中药材丹参因其管理简单、经济价值高、见效快、市场需求量大成为种植首选。育苗4个月左右即可移栽,一年可采收,亩产值可达5000-6000元。 荆紫关南街村丹参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六七十位村民正在田间地头栽植丹参,有的在给苗木浇水,有的在移栽新起的丹参苗,一片繁忙景象。 仓房镇马沟村丹参种植基地,也是热闹非凡。采取“村集体组织+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农户可以利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用在基地务工的工资入股,目前,已有当地40余户农户加入种植合作社。随着合作社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事丹参种植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仓房镇马沟村4组贫困户胡香芬说:“以前在屋里种庄稼,照顾小孩,上有老下有小,也没有经济收入,村里成立丹参合作社,经过培训,我们都在这里种种苗,浇浇水,锄锄草的,一天给80元钱,慢慢经济上有点收入,生活过的还差不多。” 淅川县与河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由其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撑,且按市场价进行回购。稳定形成“药企+基地+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模式,解决贫困村的产业问题。目前,已发放丹参种子6529公斤,发展丹参基地1443亩。 近年来,淅川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模式、打造产业新业态,找准优势集中连片发展农业绿色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植、技术指导、市场服务等措施,产业发展效益倍增、贫困群众收入稳定,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新路子。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柘城县:让群众的生活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

    商丘市柘城县被誉为“中国三樱椒之乡”“全国辣椒生产百强县”。在当地,说起梁圣尊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小小的红辣椒托起了很多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我今年全部种的三樱椒,每亩能增收1000元左右。”说起收成,柘城县慈圣镇梁楼村曾经的贫困户梁建湘的喜悦溢于言表。 为梁建湘提供辣椒新品种种子的就是梁圣尊。早在2007年,梁圣尊就在县里注册成立的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辣椒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新品种的繁育和购销。 2015年,梁圣尊决定带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于是他把自己研发的辣椒新品种推广种植,免费提供种子肥料,一年到头在田间帮椒农解决种植难题。2015年至今,梁圣尊通过合作社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0余期,培训人员8万人次,带领大家成功选育出20多个朝天椒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60万亩以上。 “下一步我计划再流转土地2000亩,大力发展三樱椒观光农业和辣椒深加工项目,让群众的日子过得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梁圣尊说。

    [更多详情]
  • 28 2018-12

    柘城县“蔬菜拱棚”撑起 脱贫致富的希望

    12月25日,天气寒冷,野外分外萧条。但在柘城县慈圣镇君臣村昊晟种植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却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忙着管理蔬菜。 昊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传超告诉记者,去年他流转了土地150亩,用来种植各类蔬菜,并在今年1月成立了种植合作社。“我流转土地搞种植,是学习一个山东寿光的朋友,他在寿光种植搞得特别好。我听说咱这边也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就回来流转地开始做了,总共投资100多万元吧。” 提起蔬菜种植,周传超信心满满,他打破了传统种植模式,一年中各类作物能收种四茬,这给他增加不少收益。“我主要种植大蒜、毛豆、洋葱、菜花还有萝卜。种植大蒜,我通过盖地膜,能提前半个月上市。大蒜收获后种毛豆,从种毛豆到收毛豆仅用55天就可以上市了。”周传超说,毛豆上市之后还能再接茬种植一季晚毛豆,两个月不到又能见一茬效益。“晚毛豆收获后,种萝卜,青萝卜45天上市。萝卜收过以后,再去种洋葱,洋葱12月10日种,种植的洋葱都是早茬洋葱,‘五一’之前就可以上市了。” 就这样,周传超调整种植结构,加上利用套种模式和地膜覆盖,达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因为我种的蔬菜可以提前上市,价钱也就比别人高。今年蒜薹最低卖到一块八、最高卖到三块五,我的蒜薹卖完了,其他人种植的蒜薹还没上市。我种植大蒜一亩地最少能收入3000块钱,种植毛豆两茬一亩地能收入2000斤,能收入7000元,种植萝卜能收入2000元,最后种植洋葱一亩地还能收入3000多元。”周传超说。 在周传超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都效仿他搞起了种植。 周传超的合作社一年四茬种植模式,用工需求比较大,能带动群众务工。在这方面,周传超优先选择贫困户,周传超说:“因为我这常年有活,很多人愿意在我这儿干。”贫困户杨素芹说:“在这干活能靠住干,他一打电话俺都过来了,这里的活也轻松,不是多累。工钱一天一结,很牢靠。”贫困户梁令兰高兴地说:“我都60多岁了,俺这个岁数也不适合出去打工了,在这干活待遇不错,一天忙的时候能挣七八十块钱,闲的时候也能挣五六十块钱。” 周传超说,因为柘城县是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连续两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在柘城召开。他看准市场,接下来准备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今年留的有70多亩春地,给山里红辣椒厂郑海华合作的,用作辣椒育苗”。 周传超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脱贫了、增收了才能实现共同致富的小康梦。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