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18-10

    河南新乡促进养殖粪污综合利用

    近日,河南省新乡市成功举办养殖粪污生态化利用综合技术培训班。市农牧局有关科站、各县(市)、区各县(市、区)畜牧股、改良站(畜牧技术推广)主管畜禽养殖生态化利用工作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涉牧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养殖场负责人等70多人参加了培训。 省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刘太记对养殖场粪污生态化利用有关政策进行了解读,针对养殖场粪污治理中存在的政策疑问作了详细说明;河南大学王岩教授讲授了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最新应用技术,尤其是适合于豫北地区规模场的最新粪污治理技术,特别强调了先减量水粪分离再治理的理念。本次培训有力提升了新乡市养殖业粪污生态化利用综合技术水平,同时为新乡市畜禽粪污治理指明了方向,为新乡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河南洛阳:扩种花椒尝到了“甜头”

    “前几天湿花椒卖八块五一斤,今天就涨到九块了。俺家地多,赶紧摘完这块地的花椒,还要摘另一块地。”今年64岁的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鸦岭镇王庄村村民牛书争和老伴早早就来到了自家的花椒地里。他家的六七亩花椒还不到盛果期,产量不是很大,每亩收入2500元左右。 王庄村是个偏远小山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贫困落后。2014年,不服输的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华带领村民外出“取经”,前往邻县考察花椒产业的种植发展情况。随后,在伊川农商银行贷款15万元,回村种植花椒3500亩。 近年来,鸦岭镇结合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王庄、楼头、殷沟、董家沟等为试点村,在全镇41个行政村铺展开来,把花椒种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逐步推动花椒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伊川农商银行经过调查,对此项产业给予大力支持,规定每户给予3000元至5000元的信贷,力争让当地农民早日致富。 王庄村10组村民赵存斌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花椒能卖到3万元以上,平时还不耽误外出打工。“要是种庄稼,赶上好收成,一亩地一年也卖不到1000元。这几年俺村种花椒,一亩地一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楼头村村民李现民说。 如今,鸦岭镇的花椒已经远近闻名。村民们在地头就可以把花椒变成现钱。在花椒地头,三三两两的收购商坐在地头,喝着饮料聊着天,等待村民们前来卖花椒。收购商有来自洛阳市宜阳县、洛宁县的,还有伊川县本地人。收购商赵朝功说,这几天收购价一个劲儿往上涨,他真有些受不了。 花椒丰收时,沟岭显秀容。据鸦岭镇党委书记梁智宇介绍,预计全镇农民整体可增收3000万元。目前,按照县里统一部署,鸦岭镇正在制定新的种植计划,准备再发展3.8万亩花椒,力争使鸦岭镇花椒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今后,鸦岭镇将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新建集花椒采摘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花椒旅游休闲体验示范园区,不断延伸花椒产业链,全面提升花椒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水平,构建起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的花椒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目前当地农民已经尝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增收的‘甜头’,种植花椒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伊川县副县长姬素娟说,花椒产业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带动了当地农民和集体经济增收,还大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贾家村:百亩连翘铺就致富路

    10月19日,记者来到马家乡贾家村,沿着村内道路一路向西,只见田间立着一块高约5米、宽约0.5米的红色牌子,牌子自上而下写着“马家乡贾家村种植产业基地”,顺着牌子再向西行,就到了该村大西沟连翘种植基地。 远远望去,百亩连翘给深秋灰黄的田野点上了浓浓的新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成了山间田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贾家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记者沿着坡路拾级而上,走进田野,碰到一位正在田间锄草的村民。 “俺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村里免费为俺提供了连翘苗。听说一株连翘苗两元钱,像俺这一亩半地,一共栽了300多株,光买苗就得600多元呢。”问及种植连翘事宜,这位村民掩盖不住脸上的喜悦,他一边说,一边把连翘周围的杂草除去。 和该村民一样高兴的还有贾家村248户村民。“村干部开会说,只要科学管理、精心种植,3年后就能挂果子,每亩可实现收入3000元至5000元,5年后每亩可收入5000元至8000元。这让俺有了盼头,将来增收致富全靠它了。”该村一位贫困户说。 谈起村里的“摇钱树”,贾家村党支部书记贾国庆告诉记者,地处丘陵地带的贾家村都是山坡下的梯田,沙土黏土混在一起,地不耐旱,千百年来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还有点收成,遇到干旱或洪灾就颗粒无收。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加快全村脱贫攻坚步伐,村“两委”和脱贫攻坚责任组以及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商议,认为必须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该村经过多次考察,获知这里是理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随即,贾国庆与区扶贫办负责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晓庆一起到三门峡市卢氏县连翘种植基地取经,回后来就把投资4万元购买的2000多株连翘苗发放到村民手中,并优先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 “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让脱贫户有了稳定的收入,避免因收入减少出现返贫。现在,全村共种了101亩连翘,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全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连翘种植基地规模,增加种植面积,改善种植条件,在西沟地周围再打一眼机井,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确保连翘能得到适时灌溉,保障挂果足额,取得好收成,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贾家村未来的发展,贾国庆心中已有新的打算。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前三季度我国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黄秉信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秋粮生产基本稳定,主要畜禽生产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 一、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总体来看,今年秋粮生产保持基本稳定,但由于夏收粮食、早稻减产,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稳中略减,但减幅不大,仍然是一个丰收年。 (一)受农业结构调整和气候影响,夏粮早稻减产。 全国夏粮总产量2774亿斤,比上年减少61亿斤,下降2.2%。夏粮播种面积稳中略减。受各地调整农业结构以及上年秋冬播期间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降雨等因素影响,全国夏粮播种面积4.01亿亩,比上年减少246万亩,下降0.6%;其中,小麦3.51亿亩,比上年减少257万亩,下降0.7%。夏粮单产下降。受气候条件整体较差和灾情同比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国夏粮单产为346公斤/亩,比上年减少5.5公斤/亩,下降1.6%。其中,小麦单产为366公斤/亩,比上年减少6.1公斤/亩,下降1.6%。 全国早稻总产量572亿斤,比上年减产26亿斤,下降4.3%。稻谷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双季稻比单季稻生产劳动投入强度大,成本高,单产低,品质差,部分农户选择“双改单”,早稻播种面积继续缩减。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87万亩,比上年减少525万亩,下降6.8%。今年整体气候条件有利于早稻生长,早稻单产较上年增加。全国早稻单产为39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公斤/亩,增长2.7%。 (二)秋粮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有望获得好收成。 从播种面积看,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全国粮、经、饲结构调整明显,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稻谷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较好和单产较高的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库存较多的玉米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增加。预计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持平略减。从粮食单产来看,今年秋粮生产期间,全国基本没有遭受大范围、长时间的不利天气影响,光温水较为匹配,整体天气状况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部分地区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遭受了较长时间的干旱和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灌浆结实。整体来看,如果后期天气正常,秋粮单产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综合判断,今年秋粮生产将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一个丰收年。 二、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国主要畜禽生产稳定且略有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600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0万吨,增长0.2%。 (一)生猪生产总体稳定,市场供应充足。 生猪市场供应充足。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4.96亿头,比上年同期增加29万头,增长0.1%;猪肉产量3843万吨,增加10万吨,增长0.3%。由于环保治理因素,一些地区禁养、限养,带动生猪提前出栏。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29亿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018万头,下降2.3%。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226万头,减少122万头,下降2.8%。 (二)牛羊肉产量略有增长,牛奶产量增加。 牛羊出栏增加,存栏下降。前三季度全国牛出栏304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万头,增长0.6%;牛肉产量444万吨,增加3万吨,增长0.6%;牛奶产量2101万吨,增加17万吨,增长0.8%。9月底全国牛存栏9116万头,同比减少17万头,下降0.2%。前三季度全国羊出栏2.12亿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04万只,增长0.5%;羊肉产量322万吨,增加3万吨,增长0.8%。9月底全国羊存栏3.09亿只,同比减少668万只,下降2.1%。 (三)家禽生产基本持平,禽蛋产量略增。 前三季度全国家禽出栏92.72亿只,比上年同期减少513万只,下降0.1%;禽肉产量1397万吨,减少5万吨,下降0.4%;禽蛋产量2249万吨,增加26万吨,增长1.2%。9月底全国家禽存栏58.32亿只,同比减少2177万只,下降0.4%。 三、农产品价格下跌,部分产品波动较大 前三季度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据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1.4%。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3%,二季度下降3.0%,三季度上涨0.3%。分类别看,第三季度生产者价格呈现出“两升一平一降”的运行特点,农业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略有上涨,上涨幅度分别为0.5%和0.9%;林业产品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0.7%;饲养动物及其产品持平。分品种看,第三季度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涨跌互现,生猪价格触底回升,牛羊禽价格上涨,同比涨幅较大的品种分别为禽蛋上涨18.6%,活羊上涨18.1%,薯类上涨10.3%,活家禽上涨8.2%;同比降幅较大的品种为生猪下降8.8%。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鄢陵县创新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滴灌”

    脱贫进入攻坚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近日,记者从鄢陵县政府了解到,该县探索出的“产业壮根基,红利管长远”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的作用,在共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根据企业在用工、用地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以及贫困户自身在劳动能力、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鄢陵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花木企业+转移就业+贫困户”模式。鄢陵县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人员到企业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前,已有113家花木企业安排贫困劳动力务工1100人,带动3320人脱贫。德锦鲜切花基地年吸收周边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次,每天务工收入平均120元,灵活满足贫困户日常生活需求;鄢陵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19个村的73名贫困劳动力签订常年劳务用工合同,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花木企业+土地流转+贫困户”模式。根据企业用地需求,把劳动能力不强或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土地,以村为单位连片集中,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给花木企业,构建了花木企业和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业绿色基地占用附近4个村近5000亩的土地,参与土地流转的贫困户每亩地每年可获得租金1180元,村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目前,该基地已为当地解决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就业者大多数是无法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和妇女,还培育了近100名个体创业者。建业绿色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达上百万人次前来旅游度假,超过了鄢陵县的常住人口,也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政府+金融机构+花木企业+贫困户”模式。与县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合作,由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银行再放大10倍,为吸纳贫困户的花木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同时,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对带动贫困户致富的企业按现行年基准利率进行贷款贴息,由带贫企业每年拿出不低于扶持资金5%的收益为贫困户分红。目前,已为建业绿色基地、德锦鲜切花基地、五彩大地等10家花木龙头企业发放贷款6495万元,带动全县189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从“花开几枝”到“满园芬芳”,鄢陵县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与打造产业基地齐头并进。26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中花木产业基地占12个,与986户贫困户签订了花木带贫协议,花艺公司、建业绿色基地、鄢陵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花木产业扶贫典型,成为引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主力军。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南阳也适宜大面积种植橘子?

    农家小院里橘子树长势喜人 是否说明可大面积种植橘子? 近日,镇平县的张女士向本报记者反映,自己的老家在镇平县侯集镇,她在外地生活多年,最近有事回到老家,发现老家院子里一棵20多年前种的橘子小苗已经长成了大树,而且硕果累累,结了满树的橘子。但这棵橘子树以前也不结果,最近几年才开始结果,结的果实吃起来和街上卖的橘子味道差不多。 她说,以前也没听说镇平哪里有大规模种橘子的,似乎当地以前并不太适合种橘子。听说南阳也就个别县里能大规模种橘子,如今按她家的这种情况,是不是说明随着气候变化,当地也能大规模种植橘子了? 去年城区一市民家橘子树结果一百多斤 内乡淅川也有大面积种植 去年本报也曾报道过,城区一市民家在楼顶上栽的一棵橘子树结果一百多斤的新闻。这棵橘子树在居民家民房三楼楼顶种植了10多年,主人说最近几年橘子树结果越来越多,也或许是近几年都不是太冷的原因,橘子树长势喜人,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难道随着近几年气候的变化,南阳大部分地区也变得适宜橘子生长了吗?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看到,在我市淅川县、内乡县等地有将橘子作为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的报道,其中柑橘也被作为内乡特产受到推广。资料中说,是“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四川引进”,能在当地引进、形成规模,也是因为内乡柑橘产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由于四面环山,北方寒流难以进入,从而形成典型独特的亚热带小气候。境内峡谷幽深,溪流纵横,土质富含磷钾等矿物质,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市种苗站: 南阳大部分区域达不到大面积种植条件 记者随后就市民的疑问咨询市经济林林木种苗站。市种苗站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在南阳,家庭庭院里确实可以少量种植橘子作为观赏,有时也能结果。不过,主要是因为家庭庭院里挡风、保暖等条件较好,便于橘子生长。但想作为经济作物,在家庭庭院以外的地方大面积种植,目前南阳大部分区域的条件仍然达不到。如果想种出品质较好的橘子,创造经济效益,不仅是气候要适宜,还有地形、土壤等很诸多条件限制。 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南阳仅内乡、淅川等个别区域较适宜种橘子,也是因为这些区域地理位置较好、地处山区,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抵挡住了风、寒流,为橘树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种植经济作物一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一些原产外地的水果虽然引进南阳也可能会种活、结果,但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结出的果实品质难与原产地相比。因此在种植经济作物前,可到当地相关专业部门进行咨询,再下决定是否大面积种植。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虞城县木耳种植摘穷帽

    去年以来,虞城县组建601个精准扶贫合作社,覆盖所有行政村。把全县所有贫困户发动起来,一户不落,整合现存资源,抱团取暖,合作社作为长效机制,为扶贫政策落地搭建综合平台。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睢阳区宋集镇菊花飘香采摘忙

    “今年菊花行情还不错,按现在的价格每亩纯收入应该在4000元左右。我种了15亩菊花大约能卖6万元,明年准备流转一部分土地扩大种植规模。”10月23日,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马店村花农马素芳对前来拍照的游客说。 金秋十月,菊花正艳,睢阳区宋集镇成方连片的菊花傲然挺立,竞相开放,给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成为该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游客在盛开的花海中游玩拍照,欢声笑语在散发着怡人香气的花海中回荡。这是该镇依托区位优势调动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依托“美丽乡村”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及依托“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加大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真实写照。 依托区位优势调动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宋集镇与中华药都——安徽亳州相邻,该镇多次组织种粮大户到亳州参观药材种植,听取经验介绍,分析市场行情,让种粮大户吃下种植药材的定心丸。今年,该镇共流转土地种植药材面积2万亩以上,其中菊花6000多亩、白术5000亩、油芍3000多亩、牡丹4000亩。其间,该镇多次邀请亳州药材种植协会专家,给广大群众传授药材管理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依托“美丽乡村”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在宋集镇美丽乡村示范点林场村南侧,流转土地2000亩,打造集鲜果采摘、农家休闲为一体的森梦圆园林花卉基地;在林场村东侧,依托益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江苏鼎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千亩芍药种植基地。通过这些基地的打造,不仅为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而且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依托“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订单保证、规范发展的思路,宋集镇充分利用双创产业园区白酒及小食品食材需求,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在双创产业园区周围鼓励能人流转土地1万亩,种植优质高粱、优质小麦等农作物用于酿制白酒,为当地酒厂提供优质酿酒材料,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截至目前,全镇6.5万亩土地共流转土地面积3.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6%,全镇新注册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11家,为全镇农业持续、高效、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超级拖拉机1号”亮相洛阳

    “超级拖拉机1号”通过高精度农业地图的路径规划以及农机无人驾驶操作系统,可实现车身360度障碍物检测与避障,路径跟踪以及农具操作等功能。 蘑菇头GPS天线、鲨式呼吸信号灯、毫米波雷达、大数据云平台收集……10月23日,由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牵头研发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超级拖拉机1号”亮相洛阳。 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是我省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目前农机装备领域唯一认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此次发布的“超级拖拉机1号”,是由该中心牵头,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关键技术攻关、核心器件研制、重大装备集成”联合打造而成。 据介绍,“超级拖拉机1号”是一款中马力拖拉机,整机由无人驾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中置电机及驱动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等五大核心系统构成,产品外观采用流线型仿生设计,通过电驱动底盘设计等技术,实现整车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及处理、机具控制、能量管理等功能,并实现恒耕深、恒牵引力等智能识别与控制功能。 此外,“超级拖拉机1号”通过高精度农业地图的路径规划以及农机无人驾驶操作系统,可实现车身360度障碍物检测与避障,路径跟踪以及农具操作等功能。产品载荷可实现本地及云平台收集,实时获取产品运行数据,通过积累的农机运行状态与数据,为新一代农机系统迭代提供数据支撑。“超级拖拉机1号”的发布标志着农机装备迈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记者 田宜龙 通讯员 王雪娜 李新安) 新闻1+1:洛阳牵手宁波舟山港 打造铁海公多式联运班列 记者从10月23日举行的洛阳至宁波“东连铁海公”班列推介会上获悉,洛阳市将牵手宁波舟山港,联合打造铁路、海运、公路多式联运班列。 根据中国一拖集团与宁波舟山港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洛阳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据介绍,洛阳至宁波货运班列,计划于2018年11月中旬从一拖铁路编组站开出。将宁波舟山港港口功能前移到一拖铁路编组站,打造内陆无水港,延伸港口口岸功能,实现洛阳无水港与宁波舟山港物流信息无缝对接,降低洛阳进出口货物的物流成本,提升“洛阳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一拖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按照洛阳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的整体规划,利用一拖铁路编组站现有铁路场站资源,通过改造建设、增添设备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推动洛阳“东联西进”。同时,积极推进洛阳铁路口岸、粮食指令口岸建设,尽快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功能,提高货物通关和运营效率,打造洛阳对外进出口贸易平台。

    [更多详情]
  • 24 2018-10

    推进水价改革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为深入推进河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日前,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水利厅联合印发了《河南省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实行计量收费,推行分类分档水价制度,促进农业节水和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统筹节水技术推广和价格机制促进节水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农业水价水平,既要推进水价改革,又不增加农业用水负担。坚持因地制宜改革水价机制,不搞“一刀切”。 渠灌区和井灌区的灌溉形式不同,水价构成项目不同,应建立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意见》指出对于渠灌区,建立农业用水终端水价与骨干工程供水价格联动机制,利于今后理顺和疏导骨干工程供水价格调整;鼓励农业规模化生产、用水大户与供水方(骨干工程管理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按照自愿平等原则,协商确定供水价格。对于用水计量设施配套的井灌区,按用水量核定价格;形成单方水价,应包括动力费用、设施维护费用和管理费、误工补助等。 《意见》指出通过测算成本或调查成本核定农业水价的,定价试行期为3年。3年后,根据成本监审情况对试行价格进行校核。县乡用水协会要做好用水量、水费等资料归集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对末级渠系运行维护费用、运行维护服务管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灌区末级渠系设施改造、大修。 《意见》指出区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含一般经济作物、畜禽养殖、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林果业、水产养殖和设施农业)等,在终端用水环节实行分类水价。以加强农业用水定额管理为基础,以多用水多付费为原则,实行超定额分档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改革的渠灌区、井灌区,应积极推行智能卡收费系统,提高水费收取率和管理水平。 《意见》还指出推行水费公开,健全监督管理。各级用水协会应在其办公场所、充值点公示农业水价具体标准,提高水价政策的透明度,规范水费收取行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