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18-10

    河南粮食:化肥减量又增粮

    十月下旬的豫南信阳,黄淮稻区粳稻进入了收获季节,在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王畈村陈诗勋家的水稻田里,熟透了的水稻低着穗头,微风吹来摇摆着金黄的身体。对于流转种植1200亩地的老陈来说,这天是个大日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从他流转的地里选种了7亩多水稻作为试验田,马上将有专家来这里进行测产验收。这让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陈感觉既新鲜又稀奇。 10月20日上午,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信阳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早早地来到了老陈的地里,进行第三方评估开展水稻测产验收。“所测产的水稻在小麦、水稻双季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有不施氮肥、常规施肥、控失化肥全量、控失化肥减量10%和控失化肥减量10%加有机肥5个处理,比较其减肥增效的效果。”验收组组长、安徽农业大学黄义德教授介绍。 早在2017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等单位共同启动了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该项目以整合院地、院企技术产品与推广体系优势,围绕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主要轮作模式中肥料利用率低、秸秆还田效果差等问题,开展环境友好高效肥料、秸秆还田促腐、优质作物品种等产品技术的示范推广,以期实现减肥增效、培肥地力、“藏粮于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老陈家的地被定为是小麦-水稻轮作核心示范区。“项目旨在通过示范控失肥、生物有机肥、绿聚能复合肥、脆秆水稻、优质水稻等产品及配套技术,重点解决小麦-水稻轮作生产体系中的养分资源周年优化与高效利用、农田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地力培肥、农业生产效益提升等关键问题,为河南小麦-水稻轮作生产提供减肥增效样板模式。”课题负责人、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葛树春研究员介绍。 在测产现场,试验田里秸青籽黄、植株挺立的水稻,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辆收割机驶过,田间露出一排整齐的稻茬,脱粒后的水稻秸秆破碎率不仅高,而且均匀地散落其中,这让老陈很好奇。“咱们所种的水稻品种是科技人员为解决秸秆还田难,利用新的脆秆基因,选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科辐粳7号’,以后秸秆还田将不在难了。”看出老陈的疑惑后,平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广斌急忙解释。 水稻秸秆是一种生物质资源,粉碎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水稻茎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柔韧性强,秸秆不易粉碎且难降解。“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发掘水稻新的细胞壁合成基因,减少秸秆中纤维素含量、增加半纤维素含量,使秸秆由韧变脆。同时,为解决‘脆而不倒’的问题,筛选到一种‘后脆前不脆’的时间表达性材料,利用该基因育成秸秆直接还田的中粳稻新品种‘科辐粳7号’。”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跃进研究员介绍。 图为10月20日上午,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王畈村,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区域重点项目“河南粮食生产减肥增效示范”信阳水稻核心区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信阳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第三方评估开展水稻测产验收。 据介绍,科辐粳7号于2016年参加了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2016-2017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570公斤,比对照增产7.6%,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早熟4.4天,米质为优质3等。作为河南省主要粮食轮作模式之一小麦-水稻轮作,科辐粳7号已在信阳种植了两年,前期对示范的控失复合肥、绿聚能复合肥水稻开展实打实收测产,结果表明,与常规复合肥对照(平均亩产501.0公斤)相比,控失复合肥示范田水稻每亩增产29.7公斤,绿聚能复合肥示范田水稻每亩增产48.3公斤;而通过1年的养分优化运筹、秸秆深耕还田促腐等技术,示范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提升了。 临近中午,测产结果出来了。“较常规示范方相比,控失化肥全量示范方水稻增产69.5kg/亩,增产率为10.1%;控失化肥减量10%示范方水稻增产55.7kg/亩,增产率为8.1%;控失化肥减量10%加有机肥示范方水稻增产84.6kg/亩,增产率为12.3%。”听到黄义德教授介绍后,陈诗勋乐呵呵地说:“秸秆还田容易了,水稻产量还增加了,真神奇。” “通过现场测产水稻产量和现场机械收获演示脆杆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情况来看,项目试验示范的减肥增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提升作物养分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项目技术专家组一致认为,按照项目3年(6季)的执行期,小麦-水稻轮作减肥增效示范工作有望在项目目标和示范成果方面取得突破。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竹园村群众脱贫致富会打算

    宫前乡位于陕州区大山深处,秋日更显出一派迷人的风光,田间地头,沟壑山梁,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 竹园村位于宫前乡东南部,全村土地面积7.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12亩、林地面积560亩、野生艾叶资源500亩。近年来,该村依靠发展艾草的种植、采摘、养殖产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深秋的宫前乡气温很低,沿着蜿蜒的村道行驶,对面驶来了几辆大货车,留下阵阵蒜香……刚拐过弯,就看见一片蓝色的厂房躲在山后,隆隆的机声很远就能听见,这便是记者今天的要探访的竹园村大蒜加工厂。 走进厂房,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搬运、加工、整理、装袋,按生产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不大一会儿,加工好的蒜片就被整车运走了。 大蒜加工厂负责人叫宋群超,原本在外做基建工程生意,本着为当地村民办实事的信念,他坚持回村创业,经朋友介绍引进,先后投资380万元,承包30亩土地,创办了这家大蒜加工厂,解决了当地30余人的就业问题,并带动26名贫困群众在此就业。 “我除了在加工厂正常上班外,其余时间还能干家务活,‘两栖’性务工,让我的收入大幅度提升。”家住竹园村的贫困户杨爱贤说,在不耽误农活的同时,每月还能在加工厂增加3000余元的工资收入。 据了解,在宫前乡党委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发动周边群众种植大蒜800余亩,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在竹园村的广场,我们遇见了正在晾晒艾草的贫困户孙战生,他家今年刚开始种植艾草,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他干劲十足,计划明年继续种植。村里还依托头峪的艾草加工厂和竹园优质野生艾草资源,全力打造艾草种植基地,结合到户增收项目,今年已经动员群众发展艾草、连翘种植300亩左右。另外,该村成立了三门峡竹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300亩艾草种植基地,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艾草产业。 同时,该村还依托响坪山连翘合作社,建立了连翘采摘基地。按照该乡的总体安排,积极落实野生连翘采摘措施,加大巡山保护力度,在连翘成熟季节,组织贫困户上山采摘连翘,确保贫困户增收。 竹园村的拉蒜车来了走了,带来了竹园村民的希望,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我国将大力发展“水稻+”绿色生产模式

    水稻应该怎么种,才能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答案是“水稻+”。日前,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面部署实施“水稻+”“551”工程,大力推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到5000万亩,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约占粮食总面积的30%,总产40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水稻生产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据介绍,“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水稻+”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具有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等特点,对确保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全国“水稻+”的应用面积约为2500万亩,按亩均效益2000元计算,实现经济效益500亿元。同时数据显示,仅以稻渔共生模式为例,就可减少用肥20%-30%、减少用药30%-40%。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平顶山:金秋十月稻谷香

    10月22日,一辆收割机在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收获成熟的稻谷。金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一辆辆农机穿梭于万亩稻田。目前,该乡13000余亩稻谷成熟,农户纷纷趁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襄城县茨沟乡:产业促扶贫百姓腰包鼓

    十月,正是秋高气爽,阳光拂照的好季节。走进襄城县茨沟乡武湾村的绿农生态园,映入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一条条藤蔓上挂满了保护袋,偶有几颗晶莹剔透的葡萄在其中若隐若现,浓郁的果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这里一年四季收成不断,3月份是草莓,6月份是桃,8、9月份是葡萄,香菇是全年都有,地里不闲着,俺也是全年都有活儿干,钱是越挣越多了。”正在园内忙活的贫困户黄永鹏告诉记者。 “我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对全乡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以产业促扶贫为途径,以增加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渠道为重点,着力打造了三大主导产业。”茨沟乡党委书记乔亚强向记者介绍道。 坚持因村制宜,该乡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契机,大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着力打造了一批以林果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和明星村,壮大了一批以加工业、服务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一般村,转化了一批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形成了强村带弱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同时,结合区域特征,实施产业发展增收工程,制定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性意见,引导群众通过资源流转、资金入股、合作经营、财政项目转化等方式,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现在的茨沟,西有以武湾村绿农生态园为龙头,根据区位优势,依托武湾村、肖庄村等地种植葡萄、桃、草莓等经济作物的资源禀赋,打造的1400亩精品林果区;北有依托小孙村、叶岗村等地的连片造林项目,打造的2000亩中药材基地,在种植储备林的同时,林间套种中药材,最大化利用土地;南有依托南管理区家庭式鞋业加工作坊的基础,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联系,引进主导工业,打造的鞋帽加工厂,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如今,产业兴旺,带来了茨沟农民的富裕,促进了乡村振兴。 “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金、农民变股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们接下来的目标。”乔亚强说,只要让乡村美丽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以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就能断穷根,实现真脱贫。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洛阳谷子产业研究中心在伊川建成

    近日,洛阳谷子产业研究中心在伊川县白沙镇高岭村成立。洛阳谷子产业研究中心是伊川县金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农科经作所、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安阳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产业研究中心。 洛阳谷子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致力于优质谷子科技资源的聚集,开展谷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技术人员,服务地方经济,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合作交流、咨询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和领域。目前,该中心设有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小米加工厂、农产品营销中心、谷子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种加销”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运营机制。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河南安阳畅通农田“毛细血管”

    “灌渠终于修到俺这儿了。听说渠水浇地既省钱又方便,还能增产,村民都盼着早点用上渠水。”近日,河南省安阳市吕村镇前冯宿村村民程书芹看着田边挖渠的挖掘机高兴地说。多年来,该村村民从30米深井中抽水浇地,每亩地所耗电费十二三元。灌渠建好后,从水面较高的水渠中抽水浇地,每亩地所耗电费仅3元。 9月中旬以来,安阳县(示范区)漳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18年度工程紧张有序进行,总投资943.0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63.84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67.48万元、市级投资111.71万元。该工程涉及白璧镇、吕村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洹南总干渠、洹东总干渠的进水闸维修改建,洹南三干渠清淤、衬砌2.08公里,重建桥涵13座,拆除重建节制闸12座、水闸4座,维修水闸2座,修建配套量水设施6座。 程书芹说,吕村镇部分村庄的水资源不充足,用深井水浇地费时费力,灌溉效果较差。今年天气干旱,水位下降,农田浇水量不足,很多村民种的小麦、玉米减产了三四成。“灌渠建好后,大伙儿就不发愁浇地了。”程书芹说。 安阳县(示范区)漳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18年度工程分为四个标段,其中最长的标段是第二标段,长800米。“我这边的工程处于渠道成型阶段,之后再进行硬化就可以了,预计半个月内能完工。”第二标段负责人张占省说。张占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6年,经验丰富。他每天在现场监工,对本次工程信心满满。 目前,该工程各标段施工队正在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推进各项工作。“修渠最关键的是夯实渠道基础,严格按照图纸、规范施工,否则渠道不结实,一过水,容易发生渠底、渠壁开裂甚至塌陷等现象。”第四标段监理杨万顺说。第四标段长548米,部分渠段已进入硬化阶段。 施工过程中,安阳县水务局洹南渠管理所工作人员每天坚守在一线,及时调解挖渠路线上农田占地、树木阻路、原有电线及水管另设等问题,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不少群众自发为施工人员送水喝,积极配合施工,为工程建设扫清障碍。 “水利工程是农田的命脉,事关民生大计、乡村振兴。”安阳县水务局洹南渠管理所所长王国富说,“安阳县(示范区)漳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18年度工程预计11月初竣工,明年春天正式通水,将惠及吕村镇6个行政村近2万亩农田。”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河南固始县爱心菜园助扶贫

    一大早,随着上门收购的平价蔬菜惠民车的到来,河南固始县张广庙镇平楼村便热闹起来,五保户洪家友大爷送来了自家庭院“扶贫小菜园”栽种的蔬菜。见到记者,他数着钱开心地说:“‘扶贫小菜园’让俺也有钱挣了,今儿个挣得又够买二斤肉了!” 据了解,该县物价局驻平楼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帮扶时,发现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不适合外出打工、不能干重体力活,而家里田地也大都流转出去了。但贫困户房前屋后都有闲置的土地、土杂粪也很多,发动他们在自家庭院种菜,既可解决增收问题,又能美化环境。于是从2016年开始,“扶贫小菜园”建设全面启动,向贫困户提供帮种帮收、种苗提供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该县物价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项目把贫困户的“菜园子”与市民的“菜篮子”结合起来,发动平价蔬菜商店、超市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定期上门按订单收购。目前,仅在平楼村就有50来户贫困户加入订单收购。当地各大超市、平价商店设置有“扶贫蔬菜销售专区”,对‘扶贫小菜园’的蔬菜实行平价让利、挂牌销售,其差价部分进行补贴。由于贫困户种植的蔬菜绿色无公害,产地可追溯、质量有保证,成为市民抢购的香饽饽,市民在消费时也结了份扶贫情。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高产品种提振国产大豆底气

    10月10日,随着测产专家组组长常汝镇“机手上车,测产开始”的口令,几台收割机开足马力驶进大豆田。这是位于山东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毕村的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基地,由国家大豆良种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建,连片面积10500亩,其中3300亩是“圣豆5号”高产示范田。几小时后测产结果揭晓:本次测产收获面积18.3亩,籽粒总重量5710公斤。扣除田间损失和含水率,亩产320.5公斤,超过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一倍多。 消息传来,令人振奋。其实像“圣豆5号”这样的高产品种还有很多。进入大豆收获季以来,来自黄淮海区域的丰产捷报纷至沓来——9月21日“中黄13”第一亿亩收获仪式在安徽宿州举行,这个品种曾创下312.4公斤的黄淮海地区单产纪录;10月8日,“中黄301”在河南新乡举办实收测产现场会,实收面积4.87亩,亩产333.9公斤;同日,在河南获嘉县城关镇大西关村,测产专家组对“郑1307”3.4亩生产示范田和2.0亩高产示范田进行验收测产,产量分别为304.2公斤和334.7公斤…… 单产普遍超过300公斤,且纪录不断被刷新足以证明我国大豆从品种上技术上已完全可以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抗衡。大豆良种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效。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在“圣豆5号”测产会致辞中说,示范方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高产品种是提振国产大豆自信的要素。明年大豆面积还要大幅度增加,我们要通过良种攻关发展产业,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大豆产量和农民种植效益,把减玉米增大豆的结构调整之路走顺畅。 “大豆圈”里的人都知道,十年来,我国大豆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励精图治之路。我国是大豆原产国,种植历史悠久,甲骨文中有大豆古名“菽”字,《礼记》中有“食菽与鸡”的记载。但是我们的平均单产只有120公斤,比美国低100公斤。总需求的80%以上靠进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和行业下大力气作为:2007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为大豆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支由大豆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加工等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有了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稳定的经费支持,大豆科技研发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2009年,黄淮海区域大豆专家成立了育种协作网,组织开展多点联合鉴定和适应性评价试验,为黄淮海流域育种单位服务。试验点涵盖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十省市,筛选出“冀豆17”“菏豆12”“皖豆28”“齐黄34”“中黄39”等一批高产、稳产、广适品种,为黄淮海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4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启动,在大豆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组织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由科研教学单位、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共同组成的攻关联合体,建立和完善任务统分结合、资源有条件共享、收益按贡献分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的协作攻关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搭建大豆种质资源筛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系鉴定、苗头品种测试平台,鉴定一批满足大豆育种需求的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一批重点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推广前景的新品种。从此,我国大豆掀开了新的一页,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巨大提高。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作为攻关联合体主要成员的种企迅速成长,圣丰种业就是典型代表。圣丰种业是我国油料作物种子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黄淮、东北“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课题承担单位。参与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圣丰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共同选育了“圣豆5号”,关于这个品种,验收专家组在测产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圣豆5号”株型紧凑,耐密抗倒,大面积高产示范田群体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与免耕覆秸栽培技术配合使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议加快品种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黄淮海大豆生产发展。 圣丰种业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有28个,包括适合黑龙江第五积温带种植、蛋白质含量高的“圣豆43”“圣豆44”,高油大豆“圣豆127”及纳豆、芽豆、毛豆特用大豆品种。董事长王书平介绍,今年圣丰繁育大豆种子31.8万亩,去年“圣豆5号”单品种子销售了50万斤,今年300万斤,明年1400万斤。种子的销量说明了品种的魅力。更让王书平骄傲的是圣丰与多家科研单位、盖钧镒院士密切合作,开展产学研攻关,实现了育种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和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 关注黄淮海各地大豆高产新闻,你会发现高产典型大多采用免耕覆秸栽培技术。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由来与效能。他说,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的前茬作物为小麦,小麦收获后大量的田间秸秆造成大豆播种质量差,出苗率和均匀度低,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黄淮海地区的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精播保苗蓄墒”为重点,组织农机农艺专家联合研发了大豆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一次完成侧向抛秸(秸秆覆盖)、分层施肥(药)、精量播种、覆土镇压、封闭除草等作业,同步实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大豆精量播种和病虫草害防治,提高了播种质量,降低了生产投入,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的麦秸处理、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近年来,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黄淮海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和应用。经实践检验,运用此技术可增产10%以上,肥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亩均增收节支6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3 2018-10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离入法更近一步

    继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后,10月22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修改后二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记者从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了解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三权分置”制度,是本次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主要任务。 “三权分置”更加明晰 “三权分置”,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入法,有利于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进一步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家庭承包的承包户在经营方式上发生转变,即由农户自己经营,转变为保留土地承包权,将承包地流转给他人经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分离,农户保留土地承包权。 修改后的草案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可以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后,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其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由他人经营;同时,土地经营权人有权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农村土地,自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并取得收益。 修改后的草案同时完善了土地经营权的内涵并加以保护。草案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流转原则、流转价款、流转合同等具体程序和要求作了明确的阐述并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护土地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为权利行使细化制度保障 如何稳定土地经营当事人的信心,保障他们的经营预期,让他们放心投入搞生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有必要赋予土地经营当事人一定的选择权,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权的登记颁证制度,合理平衡各方权利义务,同时,规范农户收回土地经营权的行为。据此,草案增加规定了土地经营权的登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为5年以上的,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担保物权自融资担保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实现担保物权时,担保物权人有权就土地经营权优先受偿。”草案同时细化了土地经营权的融资担保制度,通过赋予担保物权登记对抗效力,明确担保物权人在实现担保物权时有权以土地经营权优先受偿,保护融资担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明确“其他方式的承包”权利性质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章规定了“其他方式的承包”,主要是承包“四荒地”,具体为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农村土地。由于承包人不局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承包的方式、原则也不同,对于“其他方式的承包”取得的土地权利的性质,实践中存在争议。 有的地方和专家提出,家庭承包具有生产经营性质,也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有权承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四荒地”承包不涉及社会保障因素,承包方不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取得的权利在性质上不同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宪法和法律委员会采纳了这一建议,草案修改为,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承包方取得土地经营权。 此外,对于草案第十条规定的,在实践中因各种特殊情形造成人地矛盾突出的,可以个别调整承包地,但必须坚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不得打乱重分的原则,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作出具体规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建议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草案的规定暂不作修改。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