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18-08

    南阳社旗:捧着花生喜上眉梢

    8月28日,社旗县太和镇宋庄村花生高产示范田,负责人张清军捧着花生喜上眉梢。近日,南阳市农科院对该花生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该示范田亩产高达663.68公斤,创下我省小壳花生亩产历史新高。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内黄盐碱地种出好棉花

    8月23日,内黄县棉花油料服务中心农技人员对棉花新品种“中棉571”“中棉417”进行了测产。近年来,内黄县依托中国棉花研究所不断加大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在长庆路街道办事处张庄村开发利用了1000亩盐碱地种植棉花,亩产达到110公斤,产量较普通棉花增产15%。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宁陵养黑豚鼠奔致富路

    近日,宁陵县孔集乡张子影村黑豚鼠养殖合作社社员张修忠夫妇在查看黑豚鼠养殖生长情况。今年,宁陵县赵村乡黑豚鼠养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农户,包种豚鼠、包技术、包销售,使周边乡邻100多贫困户不出户靠养殖黑豚鼠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渑池县擦亮“品牌农业”名片

    近日,“渑池丹参”成功入选河南省2018年度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旭慧”石榴、“澧津”花椒、仰韶贡米、仰韶牛心柿和仰韶大杏入选河南省2018年知名农产品品牌。这是渑池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近年来,渑池县围绕“三门峡东部畜椒药特色农业板块”定位,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全面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品牌形象,品牌农业已成为渑池县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该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花椒、辣椒、丹参、畜牧养殖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聚焦提升良种良法、节本增效、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等,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先后发展天池辣椒、南村花椒等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种植面积7.56万亩。 近年来,该县加大农业标准的示范、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溯、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质量信息溯源机制,保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先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个,种植面积10.5万亩;王都核桃、李姮葡萄绿色食品基地两个,种植面积3500亩;渑池丹参、仰韶牛心柿、仰韶大杏和仰韶贡米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4个,保护面积22.5万亩。 另外,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该县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注重认证质量和数量同步提升。同时,注重挖掘品牌内涵,探索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放大和共享区域公用品牌带来的整体红利。目前,该县已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45个,省著名商标1枚、省驰名商标1枚、省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走在三门峡市前列。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汝阳县发展血参加快脱贫

    8月23日,汝阳县小店镇机关党员、干部在虎寨村帮助贫困户李建功给种植的血参盖遮阳网,对血参进行精心管理。李建功在村党支部积极支持下,踊跃发展血参、连翘、山楂等30亩,为增收脱贫创造了条件。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8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此前发布的夏粮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表示,尽管今年夏粮和早稻略有减产,但从监测情况看,玉米长势总体要好于上年,加之有好的政策,不断增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推进的农业改革创新,我国粮食生产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面总体良好。 根据对早稻主产区的实割实测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的重点调查,2018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0千公顷,下降6.8%。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分析说,早稻播种面积减少,一是农民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由于早稻单产低,品质较差,价格也比中稻低,加之“双抢”劳动强度大,导致农民种植早稻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选择“双季稻改单季稻”或“水田改旱田”,改种大豆等作物。二是早稻播种移栽期间,广东、广西降雨量比正常年景偏少,气温偏高,灌溉条件偏差,插秧用水不足,局部地区将早稻改为中稻或其他作物。三是部分地区休耕轮作面积增加,早稻种植减少。 数据显示,今年早稻每公顷产量5967公斤,比上年增加157公斤,增长2.7%。 侯锐表示,今年的早稻单产增加,一是早稻育秧移栽期间,除局部地区受旱用水不足外,江南、华南大部地区以晴为主,热量充足、无明显低温阴雨和寡照天气,保证了早稻育秧、移栽和苗期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早稻个体发育较好。二是拔节抽穗期间,产区大部分时段温度适宜、日照充足,温高雨少有利于早稻晒田控蘖以及扬花授粉,提高稻穗结实率。三是灌浆收获期间,早稻产区晴天多,大部时段光热正常,日照充足,有利于早稻灌浆、成熟、收割以及晾晒。 “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这是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结果,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成果,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表现。”侯锐表示,2018年早稻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由于早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比重较低,加之稻谷库存较多,对国家粮食供给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黄秉信表示,近1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能正常使用的机电井、排灌站和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水库数量不断增长,为粮食实现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全国灌溉耕地面积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有灌溉设施或水源、正常气候下能灌溉耕地面积占实际耕种耕地面积的55.2%。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2万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70公斤,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跨越新台阶,我国粮食库存持续增加,充裕的粮食库存有力保障了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稳定,也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但出现了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过剩、库存压力较大,绿色、有机、安全等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黄秉信说,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的重大判断,在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迈进。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洛阳市“三秋”机收会战拉开大幕

    8月23日,洛阳市2018年三秋农业机械化生产现场演示会在偃师市顾县镇段西村召开,本次演示会的召开标志着洛阳市“三秋”机收会战现已全面展开,预计20天可完成玉米机收。 近年来,洛阳市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改善,机械化耕作水平显著提高。 演示会展示了玉米收获机械、农田耕整地机械、高效植保机械、花生收获机械等13个种类近100百台农机装备,全市农机部门的负责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市农业种植大户和顾县镇的农民群众等400多人观看了本次演示会。 洛阳市农机部门近年来加大农业机械化全程化投入和建设力度,以解决粮食生产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为重点,以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为手段,重点抓好山区丘陵农机化及玉米全程机械发展工作,在今年的“三秋”生产过程中,农机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夺取全市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固始县泉河铺镇6.2万亩作物投保全覆盖

    为认真抓好201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工作,固始县泉河铺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截至目前该镇已圆满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总面积6.2万亩,其中水稻投保面积5.2万亩,其他农作物1万亩。 该镇通过召开村民投保专题会议、宣传标语、上门入户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重要意义、投保方式、理赔流程等,本着以人为本,群众事无小事的原则,简化程序,为群众投保提供一站式服务,对群众的报灾报损迅速联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查勘、定损、理赔。同时,坚持投保清册、理赔清册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目前,已完成保费收缴、造册上报、清册公示环节,实现了全镇农作物投保全覆盖,为今年粮食生产撑起了“保护伞”。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内黄县协议秋收效果好

    8月25日上午,内黄县城关镇东长固村的张春力在村北地自己责任田的花生地头,禁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这2亩多地的地膜覆盖花生,用花生拖收,还不足1个小时就收完了,这么轻快省工,是我想也没有想到的,正如大家议论的那样,协议一签放心种田,农机手会准时到达,热情细致的把你的农活干好的。协议秋收真是好!” 张春力说的协议秋收是:有农业机械的户和没有农业机械的户共同协商订立的书面协议或口头协议。有农业机械的负责收获没有农业机械户的庄稼,什么时间、一亩地多少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收获秋庄稼的人只要按协议规定的时间到地里指出哪里是自己的庄稼就不用干别的了,农机手会热心地把收庄稼的活儿干好。别的时间就可以自由的安排,想干啥活就可以去干啥活,不用心里牵挂庄稼收获的事了。 有了秋收协议,农户不用再三再四、一趟又一趟的找农机手,不耽误时间,对自家的活儿、事儿也好安排了,下午收获,上午一点也不影响安排自己别的活和别的事,只要不是协议规定的时间,只管一心没扯挂的把自己的活儿、事儿干好就行了。 有秋收协议,农机手也不用发愁找不到活闲着挣不到钱了,收秋庄稼的协议订的足足的,每天秋收的活儿挨的紧紧地,给张春力拖收花生的张青杰说:“打从地膜覆盖花生收获起,每天起早贪黑的干秋庄稼收获的活,一会儿也没有停过,到今天光为农户拖收花生就拖了300亩,挣了15000块钱。” 协议秋收理顺了秋收中的一些关系,破解了不少难题,秋庄稼收获顺畅多了,大大加快了收获进度,城关镇农业办公室主任周建军说:“全镇种地膜覆盖花生38000多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协议秋收就是快,现在已收了30000亩,根据收获进度看,今年的花生收获至少比去年提前5天。” 看看外壳发青,一个个饱满的花生果,张春力说:“以往种庄稼,种也难,收也难,我对种地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现在兴协议种、收,种、收都是机械作业,种也不累不难,收也不累不难,我种地凉了的心,又热了起来,往后我要用心把庄稼管的细致点,种的好点,多收点。”张春力兴奋异常,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8 2018-08

    培育更多的河南“网红”农产品

    8月20日至21日,2018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行首场对接和启动仪式在郑州举办。20多个大类260个品种的河南名优特农产品集中展出,全国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业的名企几乎全部到场,与河南农产品销售公司、农户直接对接,达成意向采购金额103.1亿元,其中对贫困地区意向采购金额31亿元。 互联网时代,供给和需求对接越紧密,产销渠道越丰富,“流量经济”效应越大,产品成为“网红”,能带来更多的粉丝和销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于粮食生产是优势和“王牌”的河南而言,2018“产销对接行”不但为更多河南农产品成为“网红”提供了契机,更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促进产品供需平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保障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此次产销对接行活动首站选在河南,既是因为河南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显著的区域优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更是因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建设。”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的这番话,不但让很多人看到了河南农产品的“网红”潜质,更找到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河南,既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畜牧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优质农产品供应水平不断提高、先进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做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正努力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从大粮仓向大餐桌、从创品牌向创标准的转变。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占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12.2%,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当前,农产品虽产得出,但卖不掉、卖不好的现象,在我省时有发生。推动农产品上行,打通销售渠道迫在眉睫。“产销对接行”集展览展示、专场推介、田头对接、洽谈采购于一体,着力减少流通环节、拉近农商距离,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既能扩大市场影响、拓宽销售渠道,让我省农产品“产得好、卖得好”,更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潜力巨大;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形势的新变化让农业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以“产销对接行”为契机,培育更多像思念水饺、好想你枣这样的河南“网红”农产品,推动形成“买河南、卖全国乃至卖全球”的农产品上行渠道,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将不断提速,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也必将行稳致远。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