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18-08

    河南睢县:特色农业产业“蛋糕”越做越大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睢县积极探索贫困群众产业脱贫新途径,坚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特色农业作为产业脱贫的关键支撑点;坚持把利益共享机制作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重要措施,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公司+”脱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快速增收。 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睢县以“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总体目标和“六个精准”“八个一批”的要求,在全县形成了“南笋北椒中果蔬” 的产业格局,芦笋、辣椒种植成为该县脱贫产业的新兴亮点。与此同时,该县以实施区域大布局、主体大培育、技术大支撑、利益大连接、产业大融合为抓手,稳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保障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目前,睢县花生种植面积达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芦笋种植面积1.5万亩,辣椒8万亩,烟叶5000亩。其中6500户贫困户种植辣椒10470亩,投资1100万元的河南骥遥农业优质有机西红柿项目,带动贫困户3027户受益。建成各类养殖场206个,花花牛乳业项目成功落地,蝉联“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涵盖大棚建设、种植、养殖、加工等49个到户增收项目共涉及18个乡镇,4个类别,可带贫7009户、20353人。 为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增收富民,该县通过对符合标准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新产品研发和科技人才等五类主体进行奖励,采用金融、资金、项目、地补和以补代奖等五种方式进行扶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份分红、订单收购等五种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从而形成具有睢县特色的“特色产业+公司+”产业扶贫模式。 目前,该县已建成4个精品特色产业带、14个特色产业示范点、30个绿色生态农业基地。积极推进“订单农业”“创汇农业”“无公害农业”,培育乡村旅游亮点,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针对产业扶贫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该县以“点题式”整改模式,强化行业扶贫,推进产业融合大发展。 通过全力引导新型主体申请“三品一标”的方式,睢县首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颁发给了河南云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合作社+金融”的合作带贫模式,成立专业带贫合作社202个,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078户、31006万元,其中通过企业带动贫困户9369户,户贷户用1709户;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工程,共培育致富带头人1126人,创业成功318人,带动716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增收;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集会展、批发、零售、商务办公、物流集散于一体的电商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睢县电商运营质量,建成苏沐跨境电商园;重点培育“龙行里”牌供港金薯、颐养密码酵醋等入选国家品牌战略计划,新培育5个农产品品牌商标;突出服务功能提升、特色集群培育和精品示范引领作用,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安置从业人员1.2万人。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河南将首次举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

    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8月20日,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厅获悉,河南将首次举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报名已于日前启动。 参赛选手应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的返乡、下乡及本乡人员,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涉农企业负责人等,一般应为经营单位的法人代表或共同创业者。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或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优先推荐。 本次大赛分为“初创组”“成长组”“创新组”三组。工商登记不满2年、年销售额不足50万元参加“初创组”,工商登记超过2年、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且实现盈利的参加“成长组”,“创新组”则只需要有独特的产品设计理念、经营模式和新颖的实现方式即可,财务指标不做要求。 本次大赛由河南省农业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7部门联合主办,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承办。入围决赛的项目可优先享受多部门的政策扶持。有意者可以通过线上官网(http://www.hnca.edu.cn)进行网上申报及审核。初赛与复赛分别于9月上旬和中旬举办,决赛将于9月23日进行。 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开始,河南省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目前扩大到4个国家示范市及65个示范县。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50多万人,认定生产经营类新型职业农民3万多人,他们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力量。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河南正阳:农业产业园培育新农民

    “现在俺们这里也划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了,再按照过去那种光靠‘肥大水勤’的种法是不行的,不好好听农业专家讲课就当不了现代农民啊!”8月19日,在河南省正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期培育班上,青兰乡吴庄村村民陈秋红一边翻阅培训书籍,一边认真地说。 据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李强介绍:县农广校遵照县里制定的“传技传艺,产业带动,智慧农民,富裕农民”的培训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花生产业园绿色原料基地创建及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职业农民展开精准培训,计划把产业园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本次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实行“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现场指导”的双培训模式,采用“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训方法,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培训目标。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河南“好粮油”亮相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

    8月18日至20日,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哈尔滨举行,全国31个省(市、区)、3家央企、5家外资企业组团参加。副省长武国定率河南团参会。 为宣传推介河南粮油品牌,提升河南粮油知名度和影响力,本届粮食交易大会我省共组织参展企业138家,参会人数700余人,参展展位面积1850平方米,参展企业数、参会人数和参展展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据介绍,粮食交易大会期间,我省产销衔接和招商引资已签约项目共79个,签约金额87.57亿元,其中,河南永城国际农商智慧城项目签约金额20亿元。我省签约购销粮食274.18万吨,其中,现场签约成交199.18万吨,国家和省内平台(线上)签约成交75万吨。此外,我省成品粮油产品签约成交量13.45万吨,粮机签约销售量144台(套),成交金额分别为6.2亿元和8351万元。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河南:特色种植正给农民带来实际收益

    消费者对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当前对食物的消费需求是既要吃得安全,又要吃得健康,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而现状是,多年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带来了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和地表水污染等问题,民众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市场对于健康、特色农产品的了解逐渐成熟和重视。 中国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田鹏表示,河南省水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西瓜这一块,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第一。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我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品种,当前工作围绕“五新”(即新种质、新基因、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展开。 豫东的梨产区比较集中,单就梨的品种来说,就有十多种。按照颜色分有红色的、褐色的、黄色的等;按照成熟期分,从最早的6月底、7月初,到中期七八月份,晚熟的10月、11月份左右。研发一个品种出来不容易。“比如为何红梨品种少,与育种难有关,果皮颜色,跟品质、性状紧密相连的。一个红梨品种,口感可能酸涩一些,经过不断杂交,将两个性状分开。研发过程很长的。” 本来主要做黑小麦、绿小麦特色种植的河南雪牛集团,在研制桑叶茶时,也是困难重重。河南雪牛集团董事长田道营说:“在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西坪镇,我住了大半个月,到处找大师,在大山里遇到一位康熙年间就开始制茶的制茶世家,六代传人了,把他们整个团队挖了过来。”然后,不断进行了几百次实验。主要是桑叶的湿度和传统茶叶不一样,所以涉及晾青的遍数、温度的控制都不同,要不断反复调试。从低温试起,再到高温,寻找最适宜的口感,不能损害了叶片的功能。“晾青环节,发现一遍不行,有青草气味。原来因为桑叶的水分更多,晾青不到,后来九次才发现终于可以。烘干,铁观音六七十摄氏度就可以了,这个不行,桑叶的叶梗比较粗,更花时间。从四五十摄氏度,到六七十摄氏度,最后加到115℃,14个小时以上,才形成了独特的香气,才不伤胃。”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突出绿色发展,聚力质量兴农,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其中包括,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小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关于上述《实施意见》,田鹏说:“当前的问题也存在。比如专业育种的企业很少,一些创新的种子是需要通过企业生产转化出去的,受体严重缺乏。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都是当前的难题。” 特色种植让农户受益 田道营介绍,从餐桌上的鲜桑菜、脱水干桑菜,到桑叶水饺、面点、速冻食品、桑茶、畜牧业养殖饲料……曾经“栽桑养蚕”,而今“栽桑养人”。在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生态产业形势紧迫。这一次,他从进入这个产业,就想着做到完美,不论从口感的接受度,还是开发深加工产业链,做全面研发。由于桑的多种功能,在实际种植生产中就可以进行不同的生产加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纯手工的采茶、制茶,对于当地的扶贫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农户的地流转给我们,总共有2000亩。我们可以带动1000户农户,农户和我们合作,一年有保底的收入,剩下的还有销售分红。我们帮助进行田间管理、除草管理、采桑叶等。手快的,一个月可以收入3000元。” 郑州大学药食健康研究院教授、生物物理学博士生导师秦广雍说,开发生态种植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他举例说,驻马店有他们研究院的对口扶贫项目,本来一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每年每亩地收入1500元;现在,经过生态种植技术合作的科技扶贫,种植水果玉米和水果萝卜,每亩地收入达6000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必须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以安全、营养、健康为内在特征的农业新理念、新业态,以其光芒四射的活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优粮优价”线上线下互动破解卖粮难题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供求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便利”。“优粮优价”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注重高品质,主打特色牌,进行了综合展示。“优粮优价”也被认为是破解“卖粮难”的重要手段。 在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的现场推介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二人转表演吸引了上百人围观。黑龙江省肇源县把当地的特色大米编成二人转,并邀请国家一级演员上台表演。大米的“色、香、味”伴着唱腔跃然台上。接下来登场的山西小米也不示弱,山西老乡把小米做成卡通形象,通过动画片让小米“自卖自夸”,同样赢得满堂彩。 各地粮食主管部门也纷纷登场,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站台。各地还通过现场签约、联合推介等方式开展广泛合作。 山西省粮食局局长杨云龙:今天,借助首届粮食交易大会的平台,我们和吉林省一道在这里举行吉林大米和山西小米品牌推介会。这是省际间粮食产业深层次交流合作发展的积极探索。山西小米久负盛名,素有金珠子、黄金汤的美誉,历史上就是皇家的贡品...... 借着台上的表演和推介,台下的各色展品也迅速聚集了人气。一款类似方便面的即冲即食型小米粥,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山西太行明珠公司销售负责人张宏宾:这个小米粥价格从3到5元不等,八个口味,有红豆、绿豆、蓝莓、苦荞和蔬菜等。它保留了小米食材的口感,营养保留93%以上。这款产品特点是不需要花费30到40分钟去熬制,开水冲泡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方便了那些有饮食习惯但没有时间去熬制的年轻消费群体。 “山西小米”、“吉林大米”、“广西香米”、“宁夏大米”,一个个带着地域标记的农产品品牌扮靓会场。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主任贾骞介绍,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瞄准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品牌和企业群体,涌现出了不少知名度高、公众喜爱的粮油品牌。 贾骞:这种因地制宜的品牌培育、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既可以反馈引导粮食生产端、促进种粮农民增收,又能够促进粮食消费升级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是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首届粮食交易大会不仅吸引了近千家粮油企业参展,还组织举办了粮油供求形势分析研讨会、粮食电商创新发展交流会、粮油产业项目投资洽谈会等。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举办首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是促进粮食供需平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拓宽交易渠道,优化购销方式,增强市场活力,推动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截至8月19号,首届粮交会共成交各类粮油1807万吨。其中,线上成交581万吨,成交金额283亿元。另外,成交粮油加工机械511台(套),成交金额3亿元。会上成功签约粮食产业经济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141.8亿元。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主任贾骞:今后,我们还将每年组织开展全国粮食交易大会,统筹线上线下资源、畅通粮食购销渠道、持续深入促进粮食产销合作、提高调控效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以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避免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 在粮食交易大会举办的同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建设也在加速推进。目前,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已上线运行两年多,成交各类粮油2亿吨,成交金额3800多亿元。贾骞介绍,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国家粮食“去库存”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贾骞:2017年,交易平台共组织了交易会385场,成交各类粮油7820万吨,成交金额1365亿元。其中,成交临储玉米5640万吨,成交率达58.9%。今年1至8月份已经成交各类粮油8400万吨,成交金额1460亿元,超过了去年同期。 由此可见,互联网+粮食的模式已成为粮食产销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贾骞表示,目前,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现在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政策性粮油竞价交易,未来将发展成既有政策性粮又有贸易粮、既有原粮又有成品粮,功能齐备、运转规范、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 贾骞:我们想重点建设升级交易平台,搭建信息平台,使平台形成粮油价格风向标;构建物流平台,通过我们平台解决粮食行业运输难问题;再一个是融资平台,为购销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鹤壁:乡村振兴 为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2017年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的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如今变化惊人,村内公路宽阔又平整,香飘四溢的小吃街内游客不断,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游明星村;位于淇县北阳镇的河南天邦菌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收购周边村民的废弃秸秆,还免费提供技术,带动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共同致富…… 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要求,要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标准。当前,鹤壁市通过抓规划、强产业、美环境,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记者8月17日采访了有关部门,了解鹤壁市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 抓好试点示范,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以前我种地卖粮,一年收入也就两万元,后来跟着天邦菌业公司学种杏鲍菇,还建了5个半自动化大棚,一年下来能挣20万元到30万元。”淇县北阳镇黄堆村村民刘成才说,“天邦菌业公司从技术指导到销售,全程给我们提供免费服务,我们村有七八家也开始跟着我干了。” 刘成才口中的河南天邦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企业,该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食用菌深加工项目位于鹤淇产业集聚区,目前进入试投产阶段,项目正式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 记者从鹤壁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鹤壁市规划了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确定浚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浚县王庄镇、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淇滨区上峪乡、山城区石林镇、鹤山区姬家山乡等5个乡(镇、街道)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鹤山区姬家山乡东齐村等15个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中鹤集团、谊发牧业、农业硅谷产业园等16个农业企业(园区、项目)为乡村振兴示范企业。目前省、市、县示范体系还在逐步完善中,按照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乡村振兴正在健康有序推动。此外,我市着力抓好规划编制,以精准规划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确定了规划的总体思路及总体架构,正在分块推进。 抓好农业农村 信息化,“互联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前些年村民买种子、化肥等农资,只能到村里的代销点购买,由于层层分销、成本较高,所以价格也贵。现在村民可直接到益农信息服务社购买,这里的产品均是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与生产厂商直接联系供货, 所以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有保障。”淇滨区钜桥镇耿屯村益农信息服务社信息员李国云说,“村民还能通过益农信息服务社购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了解农技推广、农业气象等信息,办理生活缴费业务等,方便得很!” 为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我市不断强化“互联网+生产”举措,实施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目前全市示范应用总面积62万亩,示范区内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以上。 在助力农村电商发展壮大方面,我市积极推行“互联网+服务”,建设了国内首家农业信息化产业园——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鹤壁市以信息进村入户和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覆盖市县乡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全辐射。同时,全市基本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 抓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 今年6月3日,省验收专家组对鹤壁市创建全国首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进行验收,随机抽取9个样点,平均亩产为552.2公斤。专家组对鹤壁市60万亩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整市制创建项目区平均亩产506.4公斤的自测结果予以认可。 据介绍,鹤壁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鹤壁市以发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高效林果、休闲观光等产业为重点,启动了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全市共规划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目前,22个园区已基本建成,建业绿色基地建设已见成效。 在一二三产融合方面,鹤壁市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9家,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4家。鹤壁市还以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有机整合种养、加工、物流等关联产业,目前全市共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其中省级集群11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俺们村的河道,以前全是垃圾,谁见谁皱眉,整治后成了俺村一个标志性景点,前段时间又建了座‘网红桥’,来玩的人可多了。”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村民李海群说,“以前在外打工也存不下钱,现在回村里开农家乐,一个月营业额有2万元左右。” 在我市,和赵庄村一样发生变化的村子还有很多,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村、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生活提档了。 为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我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农村供水、供电、通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要求,鹤壁市始终致力于让农村更美,提速提质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这场硬仗,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鹤壁市积极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3个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共涉及3个县区76个村,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实施12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有效改善农村生活供水条件。 为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鹤壁市已完成33个深度贫困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实施中心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受益居民6.5万户20.9万人;实施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动力电覆盖率、智能表覆盖率均实现100%;实施机井通电工程,受益农田达到23.26万亩。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淮滨:“芡虾轮作”带农民脱贫致富

    8月22日一大早,淮滨县期思镇祁营村100多台芡实脱粒机就开始“隆隆”作响,村里豫南芡实贸易大市场前来收购芡实的客商车辆车水马龙,市场热闹非凡。 “今年4月份以前,俺这27亩田的小龙虾收了10万元,现在正是芡实收获季节,芡实可赚8万多元。“芡虾轮作”让洼田变成了“聚宝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27亩洼田共收入18万元,让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正交易市场卖芡实的祁营村贫困户周文涛给记者算起了收益账。 淮滨县沟塘、湖泊多,低洼易涝,连年遭受内涝灾害。 洼田难道不能产生高效益?如何变“水患”为“水利”?该县在政府产业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转变发展理念,进行“芡虾轮作”,从传统对抗性农业,逐步过渡到顺应自然的避灾性、生态性农业结构中来,不仅提高了单位水面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咱合作社的‘芡虾轮作’基地,一年四季无空档,种养的芡实和龙虾都是生态环保的绿色食品。每年4月至10月,利用小龙虾的粪便做肥料种植芡实,生产的芡实是绿色食品。11月至次年4月利用芡实塘里的浮游生物养殖生态龙虾,300亩‘芡虾轮作’基地年产值达200多万元。”祁营村顺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恒照介绍,我们采取“合作社+市场+基地+贫困户”的形式,实行“供种、技术、收购”三统一。发展社员600多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88人脱贫致富。注册“蒋城”“顺天”等多个绿色食品品牌。顺天芡实和龙虾交易市场辐射周边2省5县,年交易额30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该县芡实龙虾轮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值达1亿多元,形成了芡实和龙虾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芡实和龙虾线上线下同时销往豫、皖、江、浙、沪等多地,吸纳了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事该产业,带动 1035户3892人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汝州庙下镇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8月21日,记者从庙下镇获悉,日前,庙下镇圆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调整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步,庙下镇通过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广泛动员,宣传到位;深入调查,确保准确;加强督导,保障质量四方面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振兴发展打好土地基础。 据了解,庙下镇共有24个行政村,17824户,70329人,耕地面积6.4万亩,现已全部进行公示,并由行政村与各农户签订了合同,颁发土地确权登记证书,至此,庙下镇圆满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更多详情]
  • 23 2018-08

    沈丘6.6亿元贷款为乡村振兴“添薪”

    日前,农发行沈丘县支行申报的6.6亿元棚户区改造中长期贷款获批。预计9月份落实首笔贷款。 沈丘县为河南省刚刚脱贫摘帽的三个县市之一,乡村振兴风生水起,棚户区改造如火如荼,但资金缺口较大。农发行沈丘县支行审时度势,按照河南省分行中长期信贷业务发展“破冰行动”部署,今年以来,在积极宣传政策性中长期信贷产品的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及时掌握全县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动向,并成功营销了6.6亿元棚户区改造中长期贷款项目。 6.6亿元贷款的精准投放,充分体现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对国家重大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当地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为乡村振兴“添薪”,有利于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提高了农发行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