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18-08

    息县扶贫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7月30日,息县项店镇康和西街的河南行路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年生产能力60万套户外帐篷,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83户140余人,吸纳58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这只是息县扶贫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息县通过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建立“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基地,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园,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助力脱贫攻坚。   息县出台政策鼓励能人返乡创业,采取“创业+扶贫”模式,吸纳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务工。引入技术含量低、易操作的服装、小饰品、仿真花等来料加工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让留守人员不出村就能赚钱。   该县还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中国生态主食厨房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带贫。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种植红薯的农业资源,与东岳镇、岗李店乡、杨店乡等乡镇签订4万亩订单合同。依托在乡镇建立淀粉加工基地,直接吸收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200人。   截至目前,全县开工建设“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基地266个,投入使用190个,带动1万余户贫困脱贫增收。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分三权“土里掘金”一块地“接二连三”

    在邓州市孟楼镇扶贫产业示范基地,5000亩的红高粱、艾草长势喜人,一眼望不到边。该镇军九村周洼组58岁的周俊建戴着草帽,背着手站在地头,这里有他家流转出去的12亩耕地。 “咱孟楼镇推行的土地‘三权’分置好啊,我可是尝到甜头了,俺家的地都涨了三次价了。”周老汉向河南省委政研室(改革办)赴南阳市学习调研组的同志伸了三根手指头,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周老汉所说的“三权”分置,就是孟楼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把农民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起来,依托土地“集中流转——集中整理——集中再流转”模式,形成“大方田”,吸引科技、资本、人才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土地收益成倍增值。 土地的价值在不断上升,周老汉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没了土地,他却进了邓州市白楼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工作,“40年前俺以为要在几亩薄地上扒拉一辈子,谁成想如今俺一个老农民,竟然成了一个月月有工资的工人了。”周老汉得意地说。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渑池县:回乡种“多肉”带民富

    8月4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洪阳镇义昌村,大学生张强在管理大棚种植的多肉植物。2013年,他回乡创业,专门种植多肉植物。经多年摸索,他种植的多肉植物已有20多个科系700多个品种,年收入20余万元。他吸纳38户贫困户入股,每人每年分红800元。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河南:农民“触网” 特产俏销

    “瑞元芝麻专业合作社供应新鲜白芝麻”“博雅特产网提供特色白芝麻”“农村电商白芝麻加工培训班开课了”……近日,随着地里的芝麻即将进入收获季节,河南省周口市贾岭镇等乡镇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又一次变得热闹起来。 贾岭镇等乡镇地处豫东平原,是黄淮之间芝麻主产区腹心地带,这里生产的白芝麻获得了国家原产地认证。围绕推进产业扶贫,聚焦增强脱贫能力,2016年以来,当地对广大乡镇农村的特色种植产业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和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力度,推动地方特色种养和农村电商工作发展。通过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制定详细的产业规划,组织重点企业参与,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和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训,为广大农村送去科技知识、“村淘”知识,加速农民特别是贫困户“触网”,激发内生动力,点燃创业梦想,制约当地农村脱贫攻坚的人才、产业、科技等关键要素点纷纷获得突破。 据介绍,围绕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当地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部门推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为了进一步贯彻电商发展理念,强化电商管理,当地邀请电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涉农企业、合作社、传统流通企业等经营主体进行培训,提高村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互联网意识,推动传统产业“触网”,促进当地以白芝麻、红薯粉条等为主的农村土特优产品搭上网销“高速公路”销售,加快实现了由“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 与此同时,当地通过实操性电商人才培训来实现“造血式”发展。在县区市的产业集聚区开办小微企业电商培训班,在乡镇开设农村淘宝培训班,推出“专业型、高端型、普及型”3种培训方式,特别是针对农村待业人员、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妇女等愿意从事电子商务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一些有志于进行电商创业的年轻人从“网盲”变成了“创客”,并逐步成长为乡村致富能人。据不完全统计,自从当地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工作以来,已先后组织举办11期电商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达2760人次,专业实操型培训9期984人,参训学员开店数量累计835个,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成为当地电商创业的一个新亮点。 针对农村物流速度慢的现状,当地还组织各电商公司与快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部分快递公司空运优势,让生鲜产品搭上飞机送至全国各地。目前,贾岭镇的白芝麻及其深加工产品、付集镇的红薯淀粉和粉条、三店镇的荆芥蔬菜等,都通过电商包邮活动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尝到了电商甜头的李连升说:“往年芝麻收获后,我们得四处找运输车开着送往附近集市,现在好了,被村里小伙儿们用电脑卖到了网上,给我们的价格还不低,‘因特网络真是好,坐在地头捡元宝’。”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四箭齐发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未来几年将通过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并将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销合作社等启动多个培育工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将迎来一份“菜单式”的行动指引。 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记者了解到,具体包括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的管理服务等。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其核心是家庭承包经营,把土地放到每家每户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与此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相关制度,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向农民提供专业的土地服务,这些都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将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据悉,工程的重点是要培育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还要实施一项工程专门培育现代农业人才,以及新型职业农民。专家建议,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一些项目可以优先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 “搞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都是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干。只有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发展农业现代化。”李国祥表示。 此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记者了解到,未来几年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政府将推进一系列改革,包括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和管理办法;此外还将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并启动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等。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将编制一份“菜单式”的行动指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方案。 目前,我国正在多个省市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高级经理赵忠煦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集体经济组织将具有法人地位。以前的农村集体组织由村委会进行合同签署,由于没有法人身份,通常不具备法律效力。改革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来是一类特殊法人,从而在对外合作事项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了主体地位,而且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成员都是股东,集体事务将通过股东大会来决定。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最后一个重点是,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据悉,我国将针对小农生产研究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意见。除了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外,还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在经营制度上,要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重点帮助小农搞好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解决小农依靠自身力量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像过去一样这里搞一点,那里搞一点。”李国祥表示,要破解体制障碍,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解决土地问题、资金不足问题、市场问题和人才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大扶持和引导的力度。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河南:小花椒成了“金豆豆”

    近日,在坡头乡不召寨村的一块花椒地里,群众正在采摘花椒。近年来,不召寨村不断扩大花椒种植面积,该村32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花椒树,盛果期花椒地每亩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带动花椒育苗、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花椒第一村”。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订单农业让你的农产品不愁卖

    “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订单农业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需求,避免盲目生产。虽然说订单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有因部分农户或商户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的情况发生,但是不可否认,订单模式依然是农民们对于适应市场的一个有效尝试。目前,订单农业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式。  与个人顾客签订订单  这种模式相对更加适合生态种植、有机种植、绿色种植。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更加愿意花费更多的价钱来获得绿色农产品。农户、合作社提供农产品的私人订制服务,让顾客通过认购的方式提前下订单。  与加工厂签订产销合同  这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订单农业形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往往在农产品聚集的产区,当地政府都会引进相关的加工企业到当地落户,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条。通过订单的方式聚合资源,延伸和融合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农户和企业双方的收益都会大大提高。  与合作组织签订产销合同  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为了对抗风险维护共同的利益多个同类的加工企业往往会成立相应的协会,通过协会的方式和当地的农户、合作社进行合作。  与客商签订产销合同  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纪人与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不仅可以和加工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对于流通的企业也同样适用,多样丰富的销售网络有助于农产品效益提升,有助于规模化种植的发展。  订单农业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市场需求是重要的导向,种地也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了新的产销模式,农业升级的脚步才能更加快速稳健。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洛阳:绿色产业铺就山村致富路

    8月5日,空中俯瞰嵩县德亭镇庄科村,漫山遍野的经济农作物一派丰收景象。 去年以来,该村加大绿色产业扶贫力度,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采取发展长效农业和短期产业相结合的增收办法,带动群众发展绿色产业种植,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目前,发展的3000亩花椒长势良好,种植的2000多亩烟叶和中药材艾草已进入收获期,村民们正依托绿色产业种植走上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河南省56个县(市、区)实施粮改饲

    8月7日,记者从河南省畜牧局获悉,今年河南省选择在荥阳市、开封市祥符区、孟津县等56个县(市、区)实施粮改饲试点项目,全省计划完成粮改饲试点面积100万亩以上、收贮优质饲草料270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奶牛规模养殖场青贮玉米全覆盖,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饲草料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粮改饲项目补助对象为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场(企业、合作社)或专业青贮饲料收贮企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养殖场规模标准由各个项目县(市、区)根据情况自主确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优质饲草料收贮工作,每个项目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原则上省定贫困县全株青贮补贴标准为每吨不超过80元、非贫困县全株青贮补贴每吨不超过60元,超额完成任务的项目县(市、区),可适当降低补助标准。 今年粮改饲补助资金,采取“先收贮后补贴”的方式发放。全株青贮收贮工作结束后,各试点县(市、区)要对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额度等张榜公布,经核查验收无误后发放补贴。 记者注意到,今年粮改饲试点项目实施期限为7月1日至12月31日。对此,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补充解释,由于今年中央资金下拨的时间较晚,导致河南省粮改饲项目实施方案下发到各地也比较晚。“在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部分实施主体收储的全株青贮,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纳入到项目补贴范围。”

    [更多详情]
  • 08 2018-08

    河南14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通知,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经县(市、区)申请、省级遴选、部级审查,河南有灵宝市寺合乡等14个镇(乡)入选。 据了解,全国共有254个镇(乡)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河南入选的14个镇(乡)包括灵宝市寺河乡、武陟县乔庙镇、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临颍县杜曲镇、项城市丁焦镇、伊川县彭婆镇、永城市高庄镇、宝丰县石桥镇、浚县王庄镇、南乐县千口镇、西峡县西坪镇、辉县市冀屯镇、光山县凉亭乡、民权县人和镇。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把建立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了重要目标,运用财政奖补资金股权量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多种易操作、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业中,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生产托管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民发展、直接让农民受益;在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中,推动与农民建立契约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成果;在鼓励资本下乡发展农业产业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侵犯农民利益,确保广大农民尤其是小农户实实在在分享发展成果。 据了解,2018年中央财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奖补资金已经下达。各地也可整合其他相关渠道资金,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并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发展。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对各省示范建设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并适时召开现场会,组织交流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更好地促进各地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