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1 2023-08

    一村一品 村村有“品”

         正阳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黄桃、葡萄、金银花等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一年盛夏日,黄桃成熟时。正是黄桃采摘的季节,7月27日,走进皮店乡孙寨村开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一个个黄澄澄的桃子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甜香味。前来游玩的游客更是不畏高温,烈日下体验采摘之乐。张女士是这里的常客,每年黄桃成熟都会从县城专程驱车过来。“这里的黄桃,个头特别大,果皮红润,一口咬下去,黄色的果肉酸甜可口,又脆又香又甜。”张女士兴奋地说。     在基地的地头,一箱箱打包好的黄桃整齐摆放在路边,几位妇女围坐在一起,将篮筐内的黄桃精心挑选后,一个个装进纸箱子里,金黄浑圆的黄桃煞是惹人喜爱,垂涎欲滴。经过称重的一箱箱黄桃已经贴好单号,等待快递员将它们发往全国各地。“这段时间气温高,黄桃上糖量快,今年的黄桃口感特别好,省内省外订货的都有,还不够卖的。”开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丽说。     孙丽的黄桃种植基地是正阳县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正阳县因地制宜,聚焦特色瓜果产业发展,将“小瓜果”做成富民增收的“大产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质增效。     在正阳县油坊店乡余甲村,施雪忠是小有名气的葡萄种植能手,有着十余年的葡萄种植经验。连片的葡萄大棚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走进大棚,只见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挂满枝头,颗粒饱满,甚是喜人。葡萄基地负责人朱丙言正和工人忙着采摘新鲜的葡萄并打包出货。如今,凭借优良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精湛的种植管理技术,基地所产出的葡萄一经成熟便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正阳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种植,鼓励农民发展以生态观光和休闲采摘为特色的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上种葡萄下栽薯 立体种植有新路

         7月26日,走进宝丰县闹店镇李官营村葡萄园,一串串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葡萄挂在藤上,而葡萄架下一垄垄蜜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这个品种的葡萄成熟后看着紫中泛蓝,口感甜中微酸,大人小孩都很喜欢吃。现在,周边多家水果店都订购了咱的葡萄,下架都拉走了,不愁卖。”种植户王宗民笑着说。据他介绍,“户太”葡萄俗称黑珍珠,耐低温、不裂果、果密粒大、糖度可达17%~21%,含酸量在0.5%以下,吃起来酸甜可口。而且,这个品种的葡萄果肉细嫩、富含白藜芦醇,是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品种。     今年已是王宗民种植葡萄的第四个年头了。早年他一直在广东打工,2019年参观漯河的葡萄种植园后萌生了种植葡萄的念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宗民引进了性价比高的“户太”葡萄。“葡萄进入膨大期后,就不能再使用任何农药了,为了保证果品质量,喷洒石灰水是个好办法,在防菌杀虫的同时还没有农药残留,好吃的同时更得安全!”王宗民边查看袋内葡萄边说。     王宗民说:在炎热的夏季,葡萄架下的空地反射的太阳光会烤坏葡萄,大部分葡萄园都种草减少阳光反射。夏天雨多气温高,草长得太快,除草占用大量的人工和时间,现在种上蜜薯减少阳光反射的同时还节省了除草的人工。他为此算了一笔账:葡萄成熟后每亩能采摘3000多斤,按每斤2~5元的售价,一亩地平均能收入1万元。架下蜜薯每亩地还能收2000斤左右,每斤按1.5元销售至少能多收3000元。“这可是立体种植一地两收呀!”说着,王宗民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由于王宗民种植的葡萄全部施用有机肥料,且对葡萄园进行无害化管理,从8月上旬进入采摘期一直到10月中旬,这里生产的葡萄因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一直供不应求。与此同时,葡萄种植期间,杀菌、剪枝、疏果、除草、套袋等     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工,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我们都是李官营村村民,农闲时在这里务工,离家近、活不累,每天还能挣60元。”务工村民张秋凤一边套袋一边高兴地说。     今年,王宗民还引进了妮娜皇后和阳光13两个品种,扩大葡萄的种植面积,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能为附近村民提供更多的务工岗位。他说,如果有群众愿意学习葡萄种植管理技术,他会免费教群众相关技术,希望通过葡萄种植实现共赢,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截污清淤疏浚 河畅水清岸绿

         7月18日,淮滨县东湖风景区,两岸绿色长廊交相辉映,环湖步道上绿树成荫,良好的水生态让人赏心悦目。日前,淮滨被评为省级生态县。     “过去没有污水收集排放系统,周边水沟里的废水有时候都并流入了湖里。现在通过生态整治,这里已经是一个可以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的湿地公园了,非常美。”在东湖风景区散步的市民说。     近年来,淮滨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围绕“滨淮福地、临港强县”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港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该县全面推行河长制,有县级河长9名、乡级河长38名、村级河长178名,建成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厂14个,铺设污水管网71657米,实现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全覆盖;开展河塘沟渠污水整治,通过截污、清淤、疏浚、护坡、植绿等措施,采取引入活水和排水沟+氧化塘方式,累计完成坑塘治理8406处,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     据了解,淮滨连续三年成功创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断面水质达标比例为100%,全县水域面积8.7万亩,林地面积1.6万公顷,湿地面积3400公顷。如今的淮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就业不用愁 就在家门口

          7月26日,在位于光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健康产业园的豪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内,身着防护服的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绑带口罩装袋。一箱箱经过消毒包装好的医疗产品,通过四通八达的“血管”,送到了各医院的医护人员手中,为正在经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送去了“及时雨”。     光山县一直以来就是劳务输出的大县,每年外出就业人口约30万人,极易造成留守儿童、“空心村”、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降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这些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光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一方面大力招引企业入驻,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利用地方特色“强链”“延链”“补链”,在装备制造和服装纺织传统产业布局,寻找开辟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推广企业本地招工用工,通过“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等招聘活动,吸收城镇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助力城镇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     “以前外出务工,照顾不到小孩,教育是个大问题,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方便照顾孩子。”豪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说。     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民生福祉。据统计,今年以来光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登记就业意向2000余人,完成招聘1500余人。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赋能水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7月27日,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工作推进会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广“五大行动”现场观摩培训会在漯河召开。     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是支撑河南省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体系设有遗传育种、疫病防控、生态养殖等岗位,致力于创制优良新种质,引进推广新品种;集成生态养殖模式,促进渔业绿色发展;开发防病治病新产品,示范健康养殖新技术,引领了我省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观摩了漯河市源汇区中原水产种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众康养殖合作社。“兼顾资源养护、环境保护、渔业产出和三产融合是水产业,特别是内陆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生态养殖岗位专家、河南师范大学聂国兴教授介绍,长期以来,体系生态养殖岗位团队紧密跟踪河南省水产业发展过程中“营养与饲料”领域存在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围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区域特色等现代渔业发展目标,开展营养与饲料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传统品种高质化、海区品种淡水化和原生品种养殖化,创新生态养殖元素,用创新成果推动河南省水产业发展。     在观摩中,体系生态养殖岗位团队的黄河鲤营养调控技术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据介绍,近年来,体系生态养殖岗位团队通过对黄河鲤肌肉品质与调控,寻求解决黄河鲤养殖中出现的肌肉品质、营养价值下降以及口感差、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等问题,以此破解制约黄河鲤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关实验正在漯河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养殖场进行。     观摩活动结束后,还举行了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中期工作推进会。会上,体系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围绕岗位领域内的发展情况、科技支撑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总结和展望,并就上半年工作进展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推动食用菌产业链全面升级

          为深入了解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科学制定相关政策,7月25日下午,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市召开。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俊忠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俊忠指出,食用菌产业是我省的朝阳产业,具有不与粮食争地的特点,是可循环的绿色高效农业,也是设施工厂化生产的重要部分。虽然我省是食用菌生产第一大省,但目前还存在着良种繁育能力不强,精深加工滞后等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厚植发展优势,对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王俊忠强调,一是加快制定完善政策。要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拿出硬招实招,加快打造千亿级食用菌产业。二是树立“链式发展”理念。围绕食用菌种业、种植、加工全产业链谋划推进,明确任务和重点措施,实现产业链全面升级。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品种选育,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要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打造科创平台,攻克关键技术。四是创新完善配套政策。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创新完善政策,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支持。     省农业农村厅经作处、洛阳市、平顶山市、卢氏县、灵宝市等8个市10个县食用菌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汝州市朕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食用菌企业参会。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废弃民房改民宿 村民挣钱有门路

         时值旅游旺季,修武县七贤镇宰湾村的院落民宿人气狂飙、不断升温,即便入住价格已经达到了1600元/天,却依然预约不断、一房难求。     “宰湾民宿让我找回了‘老家印象’的感觉,不虚此行、倍感温暖,下次我还住这里。”在7月17日的美团App留言板上,一位游客写下了这样的入住体验。     游客说好才是真的好。在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宰湾村党支部立足毗邻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这一区位优势,以“大美云台”为底色,对村内17处空闲宅基地和废弃民房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修复,不搞大拆大建、杜绝千村一面、坚持一宿一貌,与云台山相得益彰的设计风格和入住体验,使宰湾民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为支持民宿产业发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宰湾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明旺劳务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0万元,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稳当钱”,宰湾村党支部也因此获评全省“五星”党支部。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村支书面对面 聊产业话发展

         7月14日上午,沁阳市崇义镇举行了以“观摩学习拓思路,聚力产业谋发展”为主题的“五星”支部创建观摩活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五星”各专班负责人及38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参加。     此次观摩重点围绕谈“五星”、谋产业、话发展主题,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汇报、交流提问、打分评比、座谈点评等方式,对各村“五星”支部创建及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成效进行一次全面检验,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的思路、特色经验和做法。西苟庄村、大张村、南山村、后杨香村、南范村、水运村等村党支部书记分别就村庄发展经验进行了分享。     西苟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太民详细介绍了该村知青哈密瓜产业的发展背景和市场前景,以及在探索建设“文明幸福星”进程中的一些新做法。     大张村党支部书记杨亮介绍了建设“微田园”和整治“空心宅院”等有效推进“生态宜居星”建设的经验做法。     在南山村的“三治广场”,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国着重介绍了“板凳小法庭”“说理团、说理屋”的运行情况,并就运用“三治”广场扎实开展“平安法治星”创建提出一些新颖想法。     随后,“五星”支部创建专班负责人参照创建细则,对观摩村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创星档案资料整理情况进行逐项对照打分。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代表分享了观摩学习心得,并围绕下一步本村工作聊规划、话发展,现场交流热烈,氛围浓厚。     “这次观摩活动既是检验‘五星’支部创建成果的好舞台,也是各位支部书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互鉴互学的好平台。达到了以观摩促规范、以示范带全盘、以亮点促提升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各村‘五星’支部创建的工作热情。”崇义镇党委书记韩中文说。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土地流转助增收 特色种植结硕果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兰考县考城镇始终把“产业兴旺星”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采取激活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方法,来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促进全镇农民增收。     让土地“活”起来。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村党员干部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并率先签订合同同意出租本人所承包的土地,打消村民顾虑,取得“党员带头,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目前,考城镇已规模化流转土地9800亩,土地流转后,每户村民收入每年至少增加1500元。     让产业“兴”起来。依托绿色农产品基地,全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和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和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围绕“一村一品”,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构建集种植、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带,吸引周边群众积极进行特色产业种植。     此外,该镇还积极引导各村利用荒地沟地,发展中草药种植。截至目前,全镇共种植蜜瓜1200余亩、西瓜750余亩、羊肚菌150亩、白芍33亩、艾草490亩、金银花80亩。

    [更多详情]
  • 01 2023-08

    肉牛产业 越做越牛

         牛肉批发、牛副产品批发……7月28日,走进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后莎庄村,满目的“牛”招牌映入眼帘。     据了解,后莎庄村的肉牛养殖已有200多年历史,村民多以养牛、肉牛屠宰为生。近年来,后莎庄村的肉牛产业逐渐壮大,已发展成该县最大的肉牛饲养屠宰加工地,年屠宰加工肉牛达3万余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     “原来我们村肉牛都是分散式、庭院式饲养,屠宰多是在村民自家院子里进行。现在肉牛饲养、屠宰等已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还新建了个牛肉交易市场,可以满足群众集中屠宰的需求,不仅群众的腰包更鼓了,而且村里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好了。”谈起村里的发展,后莎庄村党支部书记买文生充满自豪。     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肉牛产业,后莎庄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作用,依托当地的省级龙头企业,将各方资源整合,肉牛饲养由原来的分散式、庭院式向集中连片、规模化、企业化饲养转变,肉牛屠宰加工由宅院式、作坊式向集中化、企业化、标准化转变。     为进一步壮大肉牛产业,清化镇街道积极为后莎庄村争取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成了牛肉交易市场、屠宰车间、冷库等,为肉牛集中屠宰、储藏、深加工、运输等提供便利。目前,该村的牛肉销售除了满足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山西、陕西、郑州、新乡等地,年产值现已超10亿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