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23-07

    辉县发电厂里建起蔬菜工厂

        发电厂也能种出番茄!     在辉县市,孟电集团与清华大学旗下的水木九天科技公司创新建设的“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完成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的神奇链接。     高透光漫反射玻璃、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超高压喷雾系统……7月2日,在孟电集团发电厂的蔬菜工厂内,记者看到,椰糠培养基上的番茄整齐地排列向上生长,四五米高的植株上挂满果实,大棚内“红绿融合”硕果累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明确指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转出新业态,挖出新增长。“向科技创新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孟电集团探索出一套工农业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固碳与节碳土地超级加倍     蔬菜工厂内,番茄每隔7天就会迎来新一穗的成熟,产量抵得上普通大田的30到50倍,能满足近5万人口全年需求。     “高产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水木九天科技公司董事长王晓庆介绍说,传统农业更加关注光和肥料,而忽视了二氧化碳气肥的应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350ppm,而番茄可以适应1200ppm的更高浓度,产量得以大大提高。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深度参与,农业固碳为乡村振兴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多年来,孟电集团坚持“生态立企”,集团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一年有百万吨,落实“双碳”战略势在必行。     “在发电厂里建蔬菜工厂,新模式让节碳固碳事半功倍。”王晓庆说,蔬菜工厂的诞生,恰好将孟电集团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转换成了番茄丰富的“一日三餐”。     如何将二氧化碳精准输送给番茄?高高耸立的发电厂烟囱前是蔬菜工厂,另一侧则是输送二氧化碳以及能源到蔬菜工厂的“柔性能源岛”。     发电产生的余热以及二氧化碳会同时汇集到“柔性能源岛”,根据需要通过管道输送到蔬菜工厂,经过精细调控成为番茄生长的环境和气体营养。     “这个蔬菜工厂有50亩,据测算年固碳可达1400吨,再加上综合节碳,年节碳固碳量2万吨。”王晓庆“算账”。     2万吨,相当于3万亩森林每年的固碳能力、2.34万度的火力发电产生的碳排放,而一片15亩大的原始林,年固碳只有10吨。这为“双碳”战略提供了全新选项。     蔬菜工厂里,番茄产量与固碳减碳真正实现了“超级加倍”。     智慧加绿色农业呼风唤雨     “超级加倍”的蔬菜工厂,在用人方面却是精简再精简。     6月9日之后,蔬菜工厂进入最繁忙的番茄采摘期,但是工人数量却始终保持在10人左右。     蔬菜工厂如何实现少用人、办大事?精准化灌溉、智慧化管理、科技化种田是秘诀。     环顾蔬菜工厂内部,自动升降作业机上,工人从容摘果;智能分拣机前,不同品质的番茄被自动分类打包。     万物生长靠太阳。想要温室大棚果蔬产量高、品质好,必须在光、热、水、气、肥上下功夫。     “温度26℃,二氧化碳浓度497ppm,浇灌时长25分钟……”6月29日,在蔬菜工厂智能控制室,电脑屏幕上,各项数据准确详细。     蔬菜工厂负责人冯鹏飞介绍说,蔬菜工厂里的专利就有335项,涵盖控制系统、智慧农机、新材料等领域。“所有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全部被智能控制,只需轻触电脑屏幕,就能要雨得‘雨’、要光得‘光’,实现‘呼风唤雨’。”冯鹏飞说。     不受“风雨”局限,蔬菜工厂增效更节能。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1公斤番茄需要160升水,而在这里,通过精准灌溉每株番茄只需8升水,此外蔬菜工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避免了土壤病害以及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呼风唤雨”的蔬菜工厂更带来了农业高收益。     “现在每天采摘三四吨,未来三个月果实产量会继续加大,预计会达五六吨。”蔬菜工厂负责人冯鹏飞说,目前番茄出厂价每斤至少4元,精品果销售价能达8元以上。     绿色安全、品质高,让蔬菜工厂底气十足。这里生产的番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能达到欧盟SGS食品安全标准,销往郑州、北京、武汉等地,“水木番茄”供不应求。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更体现在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农业和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海涛坦言,孟电集团会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探索新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的底气越来越足。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红薯产业红起来

         眼下,正是麦茬红薯栽植季节,在商水县姚集镇38个行政村的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村民们栽植红薯苗的身影。     “今年姚集镇共发展优质红薯面积1万亩,其中春季红薯3000亩,麦茬红薯7000亩。全镇38个行政村都有红薯园区,多则500亩,少则200亩,而且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和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解除群众育苗难、管理难、贮藏难、销售难后顾之忧。”6月29日,姚集镇党委书记曹辉介绍说。     为此,该镇与商水县联丰农民种植合作社签订红薯种植订单合同,全镇1万亩红薯种植由联丰农民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红薯苗、统一技术管理和统一收购、销售、深加工。镇政府负责引导部署,村干部负责组织种植,联丰农民种植合作社与各村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并根据种植户意愿实行全托管和半托管。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丰农民种植合作社建设了大型冷库、自动化红薯粉条加工设备、仓库,合作社每年可以贮藏和加工3万亩红薯,而且,生产的纯红薯粉条、粉皮畅销全国。     近年来,该镇先后有600多户农户加入了联丰农民种植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帮助下种植红薯率先致富。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肉牛产业牛劲足

          6月29日,在信阳市平桥区查山乡信昊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健硕的牛儿们正低头吃着草料,公司负责人潘俊锋忙着投喂饲料、清理牛舍。     “公司主要从事西门塔尔肉牛养殖,通过统一疫苗接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管理实现科学养牛。今年养殖有120多头母牛、300头育肥牛,通过‘放母收犊’带动全乡20余户参与养殖,共同致富。”和牛打交道五年多的潘俊锋,谈起养牛经验自信满满,“几年的养殖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也积攒了很多经验。我会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同村民分享,组织大家学习技术,计划再建500头母牛繁育基地扩大规模,帮助大家把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产业发展已成为查山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查山乡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推广“政企银保+农户”肉牛养殖模式,加大畜牧产业发展力度,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优化畜牧养殖环境,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助力企业发展、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贝贝小南瓜 致富金疙瘩

          6月30日,宝丰县商酒务镇皂角树村丰旺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应春在收获贝贝南瓜。今年,该家庭农场种植贝贝南瓜50余亩,已被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客商订购一空,每亩收入近4000元。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宝丰县“菌+N”种养轮作让土地增效

         6月29日,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蚂蚱养殖基地负责人曹灿超正忙着把一车新鲜的青草投放至养殖棚。透过塑料棚膜看去,拇指大小的蚂蚱在大棚里欢蹦乱跳,“沙沙沙”的扑腾声不绝于耳。     曹灿超养的蚂蚱品种是“东亚飞蝗”,每年养殖4茬,每茬亩产100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价每斤30元,每亩地的收益在12万元。     蚂蚱养殖是短平快项目,但由于对温度需求高,只适合在每年4月初至10月中旬养殖,10月下旬到来年3月间大棚就闲置了下来。如何把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曹灿超犯了难。经过多番查阅资料、请教技术人员,他发现蚂蚱养殖的“空窗期”刚好适合培育羊肚菌。     每年一棚两收,返乡创业的80后曹灿超又如何把“菌+蚂蚱”做成了一道风景?他的回答很简单:“不偷懒,多探索。”     据了解,蚂蚱和羊肚菌轮作不仅可以实现土壤原生态修复,起到为羊肚菌生长抑杂菌、抗重茬的作用,同时,菌渣和蚂蚱粪便均可就地还田作为有机肥,能促进羊肚菌生长,真正做到一地多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最后一茬蚂蚱出棚后,种上羊肚菌,亩产大约1000斤,亩均多收益4万元。”曹灿超介绍,“菌+蚂蚱”的轮作模式不仅让“冬闲棚”变“效益棚”,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这是宝丰县依靠珍稀菌轮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无独有偶,走进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分立田间。     “3月底羊肚菌采收结束后,我们就在棚里种上瓜果蔬菜,目前棚里的‘8424西瓜’已上市。”宝丰县弘亚菌业负责人曼永峰介绍,轮作模式让棚内废物有效利用后,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口感和卖相都特别好。     为实现土地高产高效,宝丰县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整合资源,多方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坚持把项目建设与做优做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打造以菌蔬种植为核心的“一园六区”,重点发展以羊肚菌、赤松茸等为代表的珍稀食用菌特色产业,创新探索“菌+N”种养模式。     在不断的实践改良中,宝丰县针对珍稀菌生长周期短的特点,挑选草莓、精品西瓜、圣女果等果蔬在大棚种植,并将菌棒、菌渣作为肥料实现环保利用,使其原料“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     宝丰县的这种轮作模式解决了大棚的土传病害,有效填补了大棚生产空当,起到了为蔬菜生长抑制杂菌、提供营养、抗重茬的作用,释放了种植潜力,实现了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据了解,该县目前已发展建设珍稀食用菌高标准种植大棚2000座,发展林下珍稀菌种植3000余亩,年产值约1.5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     “只有牵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高质量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收入稳步增长,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宝丰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广军说。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洛阳牡丹花茶类产品首次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近日,经农业农村部审核,洛阳9个牡丹花茶类产品顺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这是洛阳牡丹花茶类产品首次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牡丹产业是洛阳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洛阳聚焦打好“国花牡丹”牌,着力拉长牡丹产业链条,培育了一大批深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涵盖牡丹饼、牡丹茶、牡丹油、牡丹化妆品等的系列加工产品链,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漯河举行

        6月29日晚,“大地欢歌幸福漯河”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拉开序幕。     据悉,此次活动设主会场和分会场,主会场在半坡朱村文化广场,分会场设在源汇区大刘镇蔡庄村蔡永令故居、大刘镇大陈村文化广场和问十乡陶桥村文化广场。     整场活动演出以“大地欢歌幸福漯河”为主题,结合漯河农村实际,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农村的乡韵乡风乡情、农村生活新变化、农民精神新风貌。面塑、铜器盘鼓、杂技、音乐剧小品、清廉家训诵读、蔡永令红色情景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融合了乡土文化、乡村红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村民自编自导、节目自演自赏,秀出了村民的才艺。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新乡市成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临时党总支

         6月30日,新乡市近百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乡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临时党总支成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同时为10位帮扶代表和16支志愿团队发放了奖励帮扶基金。     当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买世蕊担任临时党总支书记。活动现场,同时发布了“新乡红”党建品牌,并举行了新乡市道德模范奖励帮扶基金发放仪式。新乡市道德模范奖励帮扶基金由新乡籍全国道德模范范海涛、邓志军、尚广强以及中国好人获得者刘兴旭、王国胜等发起成立,旨在对新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奖励帮扶。     买世蕊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临时党总支成员将努力把党员的先锋示范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道德引领有机融合,不但让“新乡红”叫响新乡,更要让“新乡红”享誉全国。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总书记的话像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炎炎夏日,万物方盛。太行山麓树木葱茏,夏花飘香。驱车沿高速前行,一入林州地界,葱郁的山林把夏天的气息隔绝在外,空气瞬间清新起来。     2022年10月,带着对林州人民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州,留下了殷殷嘱托:“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6月29日,时隔近一年,再次走进林州,处处感受到的是林州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     青山绿水间,数不清绕了多少个弯后,一位坐在路边卖山货的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在,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啦!常有游客会停下买点山货,像这样的核桃20元一斤,有原味、五香和奶油三种味道,卖得都不错!这个季节,黄梨卖得也很好,来,尝尝,可甜!买不买没关系,吃一个!”女子一边整理着装山货的袋子,一边热情地招呼着。     继续前行,来到黄华镇庙荒村,潺潺流水静静地流淌在村间。这里到处都能看到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完好保留着太行山的民居特色。     走进庙荒村第一家农家乐—“红家乐”,主人刘明生说:“我家农家乐从2018年开始营业,由于诚信待人,第一年仅5个月就赚了五六万元。我孙女是大学生,在网上经营,有时候还有外宾来体验山村擀面条的生活。现在经营形势明显好转,平时游客不断,特别是周末,都要提前预订才有房。说起来,每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总书记在林州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作为红旗渠的儿女,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吃苦耐劳,敢于创新,为农业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刘明生乐呵呵地说道。     庙荒村曾经是一个荒凉凋敝的村子,一个3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下70多人留守。近年来,庙荒村通过实施整村改造工程,利用帮扶资金,聘请专业团队为乡村旅游擘画发展蓝图,依托“一山一水”,蝶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被誉为“幸福庙荒”。     “总书记去年在林州的讲话像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作为农村的支部书记、带头人,要把总书记强调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扎扎实实地做到位,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党的二十大代表、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     今年以来,林州市旅游市场出现了少有的火爆局面:红旗渠景区三月份就进入旺季,四月份日均游客达15000人,“五一”以来每天突破两万人次,研学团队占一半以上;石板岩境内,精品民宿一床难求,写生人数保持在2万人以上。截至5月底,全市乡村旅游人数366.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6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62.2%和49.67%。

    [更多详情]
  • 03 2023-07

    辉县发电厂里建起蔬菜工厂

       发电厂也能种出番茄!     在辉县市,孟电集团与清华大学旗下的水木九天科技公司创新建设的“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完成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的神奇链接。     高透光漫反射玻璃、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超高压喷雾系统……7月2日,在孟电集团发电厂的蔬菜工厂内,记者看到,椰糠培养基上的番茄整齐地排列向上生长,四五米高的植株上挂满果实,大棚内“红绿融合”硕果累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明确指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转出新业态,挖出新增长。“向科技创新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孟电集团探索出一套工农业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固碳与节碳土地超级加倍     蔬菜工厂内,番茄每隔7天就会迎来新一穗的成熟,产量抵得上普通大田的30到50倍,能满足近5万人口全年需求。     “高产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水木九天科技公司董事长王晓庆介绍说,传统农业更加关注光和肥料,而忽视了二氧化碳气肥的应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350ppm,而番茄可以适应1200ppm的更高浓度,产量得以大大提高。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深度参与,农业固碳为乡村振兴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多年来,孟电集团坚持“生态立企”,集团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一年有百万吨,落实“双碳”战略势在必行。     “在发电厂里建蔬菜工厂,新模式让节碳固碳事半功倍。”王晓庆说,蔬菜工厂的诞生,恰好将孟电集团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转换成了番茄丰富的“一日三餐”。     如何将二氧化碳精准输送给番茄?高高耸立的发电厂烟囱前是蔬菜工厂,另一侧则是输送二氧化碳以及能源到蔬菜工厂的“柔性能源岛”。     发电产生的余热以及二氧化碳会同时汇集到“柔性能源岛”,根据需要通过管道输送到蔬菜工厂,经过精细调控成为番茄生长的环境和气体营养。     “这个蔬菜工厂有50亩,据测算年固碳可达1400吨,再加上综合节碳,年节碳固碳量2万吨。”王晓庆“算账”。     2万吨,相当于3万亩森林每年的固碳能力、2.34万度的火力发电产生的碳排放,而一片15亩大的原始林,年固碳只有10吨。这为“双碳”战略提供了全新选项。     蔬菜工厂里,番茄产量与固碳减碳真正实现了“超级加倍”。     智慧加绿色农业呼风唤雨     “超级加倍”的蔬菜工厂,在用人方面却是精简再精简。     6月9日之后,蔬菜工厂进入最繁忙的番茄采摘期,但是工人数量却始终保持在10人左右。     蔬菜工厂如何实现少用人、办大事?精准化灌溉、智慧化管理、科技化种田是秘诀。     环顾蔬菜工厂内部,自动升降作业机上,工人从容摘果;智能分拣机前,不同品质的番茄被自动分类打包。     万物生长靠太阳。想要温室大棚果蔬产量高、品质好,必须在光、热、水、气、肥上下功夫。     “温度26℃,二氧化碳浓度497ppm,浇灌时长25分钟……”6月29日,在蔬菜工厂智能控制室,电脑屏幕上,各项数据准确详细。     蔬菜工厂负责人冯鹏飞介绍说,蔬菜工厂里的专利就有335项,涵盖控制系统、智慧农机、新材料等领域。“所有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全部被智能控制,只需轻触电脑屏幕,就能要雨得‘雨’、要光得‘光’,实现‘呼风唤雨’。”冯鹏飞说。     不受“风雨”局限,蔬菜工厂增效更节能。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1公斤番茄需要160升水,而在这里,通过精准灌溉每株番茄只需8升水,此外蔬菜工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避免了土壤病害以及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呼风唤雨”的蔬菜工厂更带来了农业高收益。     “现在每天采摘三四吨,未来三个月果实产量会继续加大,预计会达五六吨。”蔬菜工厂负责人冯鹏飞说,目前番茄出厂价每斤至少4元,精品果销售价能达8元以上。     绿色安全、品质高,让蔬菜工厂底气十足。这里生产的番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能达到欧盟SGS食品安全标准,销往郑州、北京、武汉等地,“水木番茄”供不应求。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更体现在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农业和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海涛坦言,孟电集团会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探索新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的底气越来越足。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