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3-11

    赶着毛驴走富路

        11月25日,走进信阳市平桥区肖王镇大曹岗养殖有限公司,圈舍里一头头体格强健的毛驴正悠闲地吃着草料。     “6年前我返乡创业,利用林场资源优势,创办养殖公司,专门养殖新疆土驴,现有驴存量200多头。”信阳市大曹岗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国永说,肖王千亩林场地势高,四周都是小山丘,有很多青草,环境适合毛驴的生长。     “我们养的驴是新疆草原上的土驴,肉质细嫩、口感好。公司在新疆的牧场跟牧民合作养有2000多头,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放养。那边长大了,我们都拉回来。驴肉是温补,营养高,老人小孩都喜欢吃。”曹国永说。     随着电商的普及,养殖场也开启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顾客下单后,养殖场当晚就将驴肉分割,第二天一早运送到平桥配送中心进行配送,发往全国各地,最大限度保证食材的新鲜度。     在销售新鲜驴肉的同时,养殖场自制的五香驴肉也销量可观。“驴肉分割好后腌制七至八个小时才卤,小火慢熬两个小时,晾凉了真空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五香驴肉真空保质期最少半个月。”曹国永说,希望把驴产业做好,和身边父老乡亲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养牛不走寻常路

         11月22日,在鲁山县熊背乡大年沟村的一个肉牛养殖场,数十头肉牛个个都有着结实的身板,不少“精力过剩”的牛儿还在“打架斗殴”。     “这些牛都是俺孩子投资的,他说公牛不用骟(现代文明用语称为‘去势’),这样才能精神头十足,爱活动,瘦肉率也高,市场售价也比骟过的高。”正在牛场忙活的李松伟说。     李松伟的儿子李冬冬1993年出生,是个颇有头脑的90后,目前还干着机械工程。“现在干工程不容易,钱也不好挣。想到家乡山清水秀的,适合养牛,就有了投资养牛的念头,也算是为乡村振兴出把力吧。”李冬冬在电话中说。     据李冬冬介绍,去年他投资400多万元,租下这块近10亩的山坡地,建起了一个大棚养殖区,配套建设了一个饲料仓库,购置了粉碎机和一台小铲车,还打了一眼深水井。2022年6月,他先期购进了50多头西门塔尔公牛犊,后来又购置了一批,最多时存栏100余头,牛犊育肥10个月,等长到1500斤左右时出栏。     李冬冬说:“以前人们育肥公牛时,往往先把公牛‘去势’,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公牛的争斗性和活动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但研究表明:公牛不‘去势’,活动量大,可以大大提高公牛的瘦肉率。现在的收购商更喜欢瘦肉率高的肉牛,我们养牛也得跟着市场走。”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土特产年销四百多万元

        “我这两年又推出了干槐花、干长豆角和干芝麻叶,线上线下都很受欢迎,一年大概能卖出去50万元。”11月22日,在鲁山县董周乡群虎岭村,村民任蒙召自豪地说。     任蒙召今年36岁,几年前曾在外打工,2019年回到老家流转土地230亩种大红袍花椒,成立了轩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顺利地加入了“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产品也随之销往全国各地。     合作社的花椒在平台上打开市场后,任蒙召也从附近农户手中收购一些干香菇、黑木耳、拳菜、黄花菜等,做成礼盒装进入平台售卖。“现在的家庭人口较少,我们就特意推出了0.25公斤的真空小包装,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凑够四样农特产品,装一个礼品箱。”任蒙召介绍说,这些“四件套”农产品很受欢迎,全国各地都有客户购买。     随着农特产品“四件套”的名气越来越大,两年前,任蒙召又别出心裁,把农村人爱吃的野槐花、芝麻叶、长豆角也做成了干品小包装。小包装干槐花、长豆角和芝麻叶推出后,很受市场欢迎。任蒙召说:“我只是稍微赚了点加工费,大部分钱都发给了采摘这些土特产的乡亲们。”     近年来,任蒙召平均年销农村土特产达400多万元,合作社有10多个农村闲散劳动力务工,农忙时,群虎岭及附近村子有60多名农民前来帮忙。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大山玉米卖到北上广

       11月18日,栾川县石庙镇,栾川县八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福农业)鲜食玉米加工车间,伴随机器的轰鸣,经过挑选、清洗、沥干、包装等工序,一穗穗玉米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蜕变。两天后,它们将通过冷链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该公司负责人亢海涛介绍说,他之前在外务工时,总能看到大城市餐桌上有鲜食玉米,栾川山区的玉米品质好,又赶上政府扶持特色产业,就想着回家乡种植、加工鲜食玉米。     2022年,亢海涛投资300万元引进玉米加工生产线,搭建出“种、产、销”于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链,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八福农业以“鲜”取胜,以快争“鲜”,从三川镇龙脖村种植基地到石庙镇加工生产线,从采摘到加工,实现5小时“锁”鲜,经高温灭菌,保质期长达12个月。经过两年的努力,八福农业鲜食玉米不仅走出了栾川,还销往郑州、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目前,八福农业种植有机富硒玉米400余亩,形成了品种选育、播期选择、机械耕作、采摘收获等一整套生产技术模式,年加工120万穗,安置6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让种植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精心冬管将梨园病虫害降到最低

       每年的12月份到翌年3月初,是梨树的休眠期,梨园进入冬管阶段。梨园冬管清除越冬病虫,能够降低第二年的发病基数和虫口基数,提高品质。作为宁陵县对口科技帮扶专家,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植保中心王丽博士,一直以来对果树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近日,本报记者邀请王丽博士来到三农会客厅,就梨树休眠期越冬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进行交流和探讨。     主持人:目前宁陵梨树开始进入冬管阶段,请介绍下越冬病虫害主要有哪些?     王丽: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已有六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常年稳定在22万亩,亩产达万斤以上。目前,全省梨园包括宁陵梨园越冬的病虫害主要有越冬病原菌包括梨黑星病、轮纹病、炭疽病、黑斑病、疫腐病、青霉病、红粉病、煤污病、白粉病、褐斑病、腐烂病、干腐病、木腐病等;越冬害虫包括梨小食心虫、桃蛀螟、梨黄粉蚜、茶翅蝽、绿盲蝽、康氏粉蚧、白星金龟、山楂叶螨、二斑叶螨、梨二叉蚜、梨木虱、梨星毛虫、梨网蝽、梨圆蚧、梨茎蜂等。     主持人:我们知道冬季防治病虫害的重点是清园,怎样做好清园?     王丽:冬季防治主要是进行清园。入冬前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干枯枝,刮除老翘皮、粗皮及病斑,清扫落叶、烂果,摘除虫苞、病果、僵果等;铲除杂草,祛除枝干上的越冬虫卵、病原菌。应注意一年四季都要清园。     果园清除物怎么办?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技术是:对清除的枯枝落叶进行烧毁会污染环境,进行深埋费工费时,且效果不好,为了使枯枝落叶科学回田,可将果园清除的病虫枝、枯枝进行粉碎,连同落叶一起堆放,用43%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500倍液进行均匀喷洒处理、边喷药边翻拌,确保均匀着药,然后起堆放置3~5天,如覆盖薄膜效果更好。处理好的材料与农家肥、适量过磷酸钙一起堆沤发酵,充分腐熟后在秋季施入果园。     主持人:结合清园还应做好哪些措施确保梨园丰产?     王丽:结合清园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修剪防病,修剪防病应注意,避开寒冬,改冬季修剪为早春修剪,避开寒冬对修剪伤口造成的冻害;躲过潮湿,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修剪,避开潮湿(雾、雪、雨)天气。     工具消毒:剪子或锯子一旦接触到病枝后,一定要喷消毒液对工具进行消毒(工具消毒可以用消毒液:75%乙醇溶液或21%过氧乙酸水剂5倍液;也可以用杀菌剂:1.8%辛菌胺水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剪口保护:对剪、锯口要进行药剂保护,封闭剪口可用3%甲基硫菌灵糊剂、1.6%噻霉酮膏剂、油漆或菌清。     主持人:在具体操作中,梨树修剪防病应注意什么?     王丽:在病斑刮治,修剪防病时应注意:见斑即刮,见病枝即剪。无论任何季节,只要见到病斑就要进行刮治,越早越好。刮后或剪后涂药。将病斑剪除或刮净后,对患处涂抹药剂,涂抹药剂可用1.6%噻霉酮膏剂、3%甲基硫菌灵糊剂、4.5%腐植酸铜水剂、20%丁香菌酯悬浮剂、10%硫磺脂膏、1.8%辛菌胺盐酸盐水剂、15%络氨铜水剂或35%丙环多悬浮剂等。     喷药预防。芽前铲除:果树发芽前(3月份)和落叶后(11月份)喷施铲除性药剂。药剂可选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1.5%噻霉酮水剂600~800倍液、4.5%腐植酸铜水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等。     细菌性病害冬剪后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液+0.15%四霉素水剂500倍液等。     主持人:怎样利用冬季低温冻死各类害虫的同时,防止梨园冬季冻害发生?     王丽:翻耕树盘。利用冬季低温冻死潜伏地下的各类害虫;一般翻园深度在30~40厘米,时间以愈接近土壤封冻效果愈好,此时害虫已进入休眠状态,不能重新入土越冬。     树干涂白。将水、生石灰、食盐、石硫合剂、植物油=30∶8∶2∶1.5∶0.2比例配置,秋末冬初涂抹。     根颈部培土。沿树盘周围向树干培土,培土高度为20~25厘米,待来年早春气温回升后,把土扒开,可减少果树根颈部冻害。但应不要在树盘上取土,以防根系裸露受冻害。     喷药防冻:12月上旬采取0.136%碧护可湿性粉剂15000倍液、5%海岛素水剂600~800倍液或1%S-诱抗素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等淋洗式喷施。     新闻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植保中心主要以果树病虫害防控研究为目的,重点围绕果树病虫害发生规律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数据库、病虫害预测预警平台、病虫害监测识别预警系统与果园病虫害化学农药选择系统、病虫害精准检测技术和绿色高效药剂筛选应用技术等方向,开展果树病虫害关键防控技术应用及基础研究,为果园病虫害精准防治、水果产业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菊花产业绽放“美丽经济”

         11月21日,走进商城县汪桥镇汪楼村菊花种植基地,连片的杭白菊正在绽放,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犹如皑皑白雪覆盖,构成了一幅冬天田园诗画,托起了产业振兴梦。     近年来,汪桥镇通过农业招商引进语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共流转林地1000余亩,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打造成集种植、加工、存储于一体的菊花种植     基地,形成了菊苗繁育栽培、烘烤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菊花衍生商品销往国内外,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200多人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基地种植品种有胎菊、金丝皇菊、杭白菊等十余种,每亩产量在1000~2000斤,产值在3000~5000元。”语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太林说。     如今,汪楼村的菊花已进入盛开期,为充分发挥观赏型农业的旅游开发价值,公司以花为媒,利用“旅游+”模式,整合农业、文化和人才资源,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打造“春赏樱花秋看菊”的乡村旅游格局。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林下种出生态好天麻

         初冬的暖阳普照在卢氏县双龙湾镇河东村和上店村,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林荫下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忙着采挖丰收的天麻。     近年来,地处深山老林、坡多地少的河东村、上店村立足自然森林资源优势,采取支部引领、示范带动、产业奖补等措施扶持群众发展山地天麻种植产业,探索出一条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     这几天,趁着天气晴好,村民们忙着采挖成熟的天麻,挑选、留足下一年的箭麻母种,上店街和双龙湾镇区的几家中药材收购门店架起了药厂和药农的“金桥梁”,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天麻收售大战,药农药商个个喜笑颜开。     “这是我家前年夏天投资5000多元种植的1100穴天麻,这几天采挖了1600多斤大天麻,还有200多斤小天麻留作明年的种麻。你看,这些白里透黄、个大身圆肉厚的成品天麻烘干后1斤能卖50多元,按4斤烘干1斤计算,能卖2万多元,加上连翘产业和女婿在外务工,全年收入10万元稳稳当当。”正忙着蒸煮、烘干天麻的河东村种植户王专姓高兴地说。     2017年,48岁的王专姓学习无性和有性繁殖天麻新技术,买来天麻母种和蜜环菌种,用修枝抚育的椴木枝丫做菌材种植了200穴天麻,2020年成功采收了300多斤成品天麻。     有了成功种植管理经验的王专姓更加坚定了年年扩种天麻的信心,他计划明年再种2000穴,也迈入村里天麻种植大户的行列。     像王专姓一样,在河东村和上店村种植天麻的农户有160多户,每户单项收入少则1万多元、多则5万多元,总种植数量8万多穴,年产鲜天麻120万斤,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由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天麻专业村”。     “天麻好管理,只要选好避风阴凉、利水透气的中性土壤山地和容易萌发菌丝的菌材,掌握授粉、拌种等关键环节技术,就能确保天麻种植稳产高产。从第一年夏天种植到第三年秋冬季采收,只需正常看护即可,是一项省时省力、投资小、效益高的短平快致富项目。”上店村党支部委员郭东方说。     随着“天麻专业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河东村和上店村也热闹起来,前来学技术、谋发展的药农和走村串户收售天麻的药商络绎不绝,一些天麻种植户看到了致富商机,将天麻特产进行分级包装或加工成天麻片畅销全国各地。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试验田里的致富良方

         “从地里挖出来之后,去掉叶子,只留下根茎。”11月22日,在禹州市张得镇石王村禹白附试验田里,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晓中正在反复叮嘱村民们采收的注意事项。     位于禹州市西南部的张得镇石王村山地、平原各占一半,为进一步促进村内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该村积极谋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内山地梯田的地理优势,决定发展中药材禹白附种植,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为进一步降低风险,积累药材种植经验和技术,今年年初,该村设立了6亩禹白附试验田,由村集体先行试种,积累种植经验,根据种植结果再行推广。     “我们和种子供应商达成协议,由他们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我们试种,等到禹白附采收后,再由他们进行回收,这样既有了种植技术和指导,也保障了销售渠道。今年禹白附一共卖出了4.5万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益4500元左右。”石王村村委会副主任王万欣说。     近年来,张得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目前辖区种植有禹丹参、禹白附、防风、生地、菊花等10多种中药材,总面积达6000多亩,拥有种植大户40余户,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该镇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今年,我们以石王村为试点,打造禹白附试验田,效益可观。下一步,将发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带动群众种植,用中药材种植开出村民增收致富的良方。”张得镇党委书记周金伟说。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银条生产成特色

        11月21日,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下古村黄河滩,村民正在忙着收获“特殊蔬菜”——银条(如图)。     拖拉机来回穿梭间,雪白、厚实的银条被翻出地面,10多名村民一字排开捡拾收获,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银条,又名地灵、草石蚕、罗汉菜等,是一年生唇形科植物,叶卵圆形,根茎质地细密、嫩脆多汁、色白和味,根茎是一种美食,肉质脆嫩,无纤维,风味独特,     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     近年来,下古村在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注重与市场接轨,采取“订单+农户”的方式,引导群众利用当地临近黄河、沙滩地资源丰富的实际,种植银条600多亩,努力打通销售渠道,创造了亩均收益1.5万元的纪录。发展银条特色产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实现了种植产量高效、销售渠道畅通、收入稳定增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口红辣椒别样红

         11月20日,在舞钢市枣林镇洪建村,火红的辣椒铺满地正在晾晒,广场内务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挑选、采摘辣椒,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的丰收景象。     “我们村种的可不是一般的辣椒,我们的辣椒是从新疆引进的优质‘口红辣椒’,辣椒色泽鲜艳,个个光泽饱满。”洪建村党支部书记张中伟说。     据了解,“口红辣椒”是主要用于做口红原材料的辣椒,其红色素属于胡萝卜素类天然色素,色价比非常高,着色能力强,保色效果好,广泛应用于肉类、饮料、罐头制品等各类食品的着色,安全性高,具有营养和保健的良好作用。     今年年初,张中伟在外出时偶然发现“口红辣椒”产量高、效益好,回村后他鼓励本村六组、七组村干部梁耀方和梁耀杰俩人采用土地流转方式,种植“口红辣椒”100亩。     “今年的辣椒结得特别好,我们种植的100亩辣椒,每亩产量能达400多斤,按照市场均价每斤8元来算,一亩地收益三四千元,总收入在35万元以上。村里已帮我们联系了周口、南阳等辣椒深加工公司,签订了长期协议,采取订单销售的模式,完全不用担心销路。”梁耀方一脸欣慰地说。     辣椒种植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务工。平时,附近村民到辣椒种植基地帮忙种植、除草、采摘、打包等。“辣椒成熟采摘繁忙的时候,每天用工都要上百人,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多元。”梁耀杰说。     “近年来,枣林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种植,实现强村与富民‘双赢’,夯实乡村振兴坚实基础。”枣林镇镇长陈瑶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