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3-11

    一村一品产业兴

         11月12日,在孟州市赵和镇冶墙村红薯种植基地,随着挖薯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种植户薛艳升的红薯迎来了大丰收。     “看见这一车一车的红薯心里高兴啊!今年的红薯产量高,价格高,没挖出来都被预订完了,有的直接从地里装车就送往红薯粉条加工厂了,算下来一亩地能产7000多斤,净利润有2000多元呢。”薛艳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冶墙村有自己的红薯粉条加工厂,周边村里种植户都把红薯送到这里进行加工,涉及群众达50多户。附近农户不仅不愁销路,还给村里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赵和镇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打造符合各村实际的“一村一品”。目前,该镇已累计种植红薯400余亩、小米1000余亩、菜籽4000余亩、花生5000余亩,并建设完成了上寨村小米加工厂、冶墙村红薯粉条加工厂等项目,形成了北冶墙红薯粉条、绿色食品上寨小米等农业产业“土特产”,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发展影响力。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种植生姜奔富路

         “老胡,看这姜的个头多大,今年要大丰收了。”11月20日,汤阴县白营镇西木佛村生姜大棚内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十余名工人正忙着起姜、修剪、除土……一块块金黄肥大的生姜慵懒地“躺”在田间,散发着阵阵扑鼻的辛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生姜种植户张现军是白营镇种姜“第一人”。2022年,他听山东好友介绍,种植生姜的收益要比种玉米、小麦高得多,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系统学习与实地调研,他决心回乡发展生姜种植。     “我今年租了7亩土地,专门种植优质生姜。虽然是头一年种,但在镇农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预计亩产能达8000~12000斤。以后种植技术成熟了,产量会更高。”看着身后大片丰产的生姜,张现军激动地说。“这些刚挖出来的是青苗姜,会先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目前收购价格是3块多钱一斤。剩下的青苗姜就下窖储藏,等圆头期过去成为圆姜后,价格会更高,而且还可以错峰上市,进一步提高收益。”     探索生姜种植是白营镇决心打造农业强镇,带领群众致富的尝试之一。据白营镇农业办主任赵玉平介绍,近年来,该镇围绕争创“产业兴旺星”目标,积极盘活土地资源4000余亩,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300余人,每年可带动其增收8000元左右。     “除了加大力度鼓励、扶持村民发展农业种植外,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探索链条式产业发展,改变从种到销单一模式,开放种植园、采摘园,吸引游客游玩;进行二次加工,打造特色产品等,不断提升乡村经济‘造血’功能,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提及未来发展,白营镇党委书记姬科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火龙果带来红火日子

    11月26日,民权县花园乡朱庄村村民在采摘火龙果。今年以来,花园乡财政所以创建“产业兴旺星”为抓手,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户收入。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养豆青虫也能挣大钱

         “豆丹(豆青虫)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营养丰富,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不错。豆丹一年可以养殖两茬,目前,今年的第二茬豆丹已经进入休眠期。”11月20日,在许昌市建安区艾庄乡袁庄村豆丹养殖基地网棚里,养殖户袁高钊正在用铁锨从青豆地里挖出几只已经进入休眠期的豆丹。     2018年,袁高钊在村内承包土地30亩,开始了种植青豆,养殖豆丹之路。2022年10月,他又承包了袁庄村产业扶贫基地的10座大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豆丹养殖从虫卵、成虫、入土、化蛹、羽化、再产卵,形成了一个循环。     袁高钊说,每年4月上旬,他开始种植第一茬青豆,5月中旬开始向青豆叶子上“挂虫卵”,一个月左右便可收获豆丹。7月开始种植第二茬青豆,45天后“挂虫卵”,9月中上旬就又可收获一轮豆丹。     目前,袁庄村豆丹养殖基地有9座网棚、10座冷棚,主要开展豆丹养殖、育卵、销售等业务,每亩豆丹产量在150斤左右,市场价每斤10元至40元。目前,袁高钊还带动当地群众从事豆丹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袁高钊说,他计划再扩建6座冷棚,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积极发展豆丹深加工产业,带动更多的群众通过养殖豆丹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科技特派员“传经送宝”

        11月20日,由新野县农业农村局主办、新野县农广校承办的新野县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该县各乡镇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等130名高素质农民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班上,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郑州市农科院根茎类作物优质高效栽培项目主持人、蔬菜种植专家郑军伟结合当地蔬菜产业情况,分别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管理、生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细致讲解。南阳市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杨爱军围绕小拱棚大葱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培训。“理念先进适用,语言通俗易懂,对我们很有帮助。”“专家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生姜栽培技术,让我们这些种植企业很受益。”参加培训的学员纷纷表示。     近年来,新野县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掌握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方面先进理念和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最近两年雨水较多,为防止出现厂区内涝,街道办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到企业排查安全隐患,还冒着大雨帮助排水和人员疏导……”11月14日,在许昌市东城区祖师街道高楼陈社区的茂哥食品厂,企业负责人徐恩茂感慨地说,办事处的服务没的说,在这做生意啥都不用担心。     近年来,东城区紧盯“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富民强村”目标,通过“一村(社区)一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祖师街道对闲置空厂院、砖场等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招商引资、村(社区)企联建、村(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愿意投资、敢于投资的“定心丸”。让产业“联起来”、资源“活起来”、服务“实起来”,是祖师街道企业开启惠民富民的“新密码”,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据高楼陈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学志介绍,该社区围绕“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的理念,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思路,组织社区与企业经常性互动交流、对接需求,并针对辖区企业特点,通过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帮扶等举措,实现村(社区)企互促共赢,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20万余元。     许昌市东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宋占华表示,下一步,该区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力点,以压实工作责任、积聚攻坚力量、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奖惩机制为抓手,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让农村“家底”更厚实、“家业”更殷实、“腰包”更鼓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盘活撂荒地耕出丰收田

        11月22日,登封市君召乡杨沟村北部的土地整治现场,数台挖掘机正在工作,平整后的土地松软,土层厚度达70多厘米。     “这片地原来都是次生林和荒坡地,且地势高低不平,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根本无法耕种,一直处于撂荒状态。”杨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治介绍,自10月份对这片土地进行整治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把这些碎片的荒草地整治为可耕种的大块田地。“通过对这片荒坡地的整治,现已整治出可耕种的土地150多亩。这些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待项目全部结束后,村集体经济年可增加收入6万余元。”     据了解,为充分挖掘农村闲置宅基地、荒坡地和遗留工矿废弃地,合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扩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有序利用,登封市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改善土地质量,增加土地价值,以土地综合整治赋能乡村振兴。     登封市正在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涉及11个乡(镇),项目总投资额约1.35亿元,实施周期为三年。根据项目施工内容和实施流程差异化,划分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和补充耕地储备两个子项目,并引入社会资本方登封市大田土地整理有限公司参与综合整治,整治面积约3000亩。自今年3月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以来,9个月新增耕地800余亩。     “在土地整治中,我们严格按照复垦后耕地有效土层厚度不低于60厘米、土壤质量标准应与周边耕地基本一致、生产道路通达满足每个生产地块的需要等技术标准进行整治,确保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目前,已整治土地800余亩。”登封市大田土地整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彦彬说。     据了解,土地整治项目全部完成后,登封可新增耕地3000亩,每年可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12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要素保障,及时破解难题,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着力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土地整治工作高质量推进实施。”登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黄金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11月21日,行走在新蔡县广袤乡村,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座座农家院错落有致,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画卷徐徐展现。     作为新蔡县结对帮扶单位,中国黄金集团秉持央企责任,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战略践行,用“黄金智慧”“黄金力量”助力新蔡县走好乡村振兴路。     2021年10月,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选派资产财务部资产管理处处长郭睿赴新蔡县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挂职为新蔡县委常委、副县长。为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郭睿牢牢抓住“头雁”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抓培训、强队伍、增活力,以组织之力夯实振兴之基。     郭睿先后协调中国黄金帮扶资金376万元,争取师资力量支持,举办了中国黄金新蔡县—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党政干部创新发展研修班、中国黄金新蔡县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等,对全县乡村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等进行系统培训。同时,依托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等,不定期邀请学者教授、农技专家,对农村新发展党员、农技人员、创业致富带头人、村民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其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已先后完成31个培训项目,培训人员9130人。     聚焦新蔡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国黄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产业帮扶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把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以产业帮扶促长效,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中国黄金持续增加帮扶投入,培育壮大新蔡县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先后帮扶610万元用于孙召镇、今是街道、韩集镇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完善产业链,为新蔡县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同时,在中国黄金的大力支持和郭睿的积极推动下,一个个“志智双扶”项目在新蔡县接续实施,很多困难学子受惠其中。据统计,目前,中国黄金已为新蔡县10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优秀中小学生提供资助,激励他们勤奋向学,奉献社会。“宏志班”已在新蔡开办7期,培训学子240名。     “答好乡村振兴‘关键题’,要以党建为引领,汇聚多方奋进力量。在新蔡县纵深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以郭睿为代表的一大批帮扶干部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扑下身子奔走于基层一线,‘调’出成果、‘研’出实绩,为全县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以中国黄金集团为代表的帮扶单位,用心用情用力谱写责任担当,为新蔡县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为全县凝心聚力建设‘魅力水城、繁荣新蔡’作出特别贡献,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携手新蔡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驻马店市委常委、新蔡县委书记邵奉公表示。

    [更多详情]
  • 29 2023-11

    张家庄多了“回头客”

       初冬时节,禹州市鸠山镇张家庄村依然绿意盎然,层层山峦连绵起伏,石桥步道蜿蜒而上,依山傍水的村舍点缀其间,串起村舍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小路和错落有致景观林木……五步一景、十步一画的村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放松,村里时常排起长长的“车龙”。     然而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烟稀少、闭塞荒凉的省定贫困村。     “雨天难出村、雪天难出门,那时候一听说是张家庄的,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过来。”11月21日,60多岁的村民张让回忆起早些年的景象时直摇头。     “村子地处禹州西部山区,山大沟深且土地贫瘠,村民多散居沟边、坡上,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没有一点活力。”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生清晰地记得,由于交通闭塞,到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深山,80年代时还有许多人没进过城。     出路在哪?张家庄在镇党委、村“两委”带领下,深挖山区资源优势,从改变村容村貌着手,修公路、建广场、栽果树,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致富路。     捧着金饭碗不能要饭吃     张家庄虽地处山区,但紧临20世纪50年代因治理荒山而闻名全国的英雄山,北有4A级景区大鸿寨,南邻“千年古镇”神垕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境内还有丰富的林木资源。     “咱不能端着金饭碗去要饭吃。”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张春生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经过几轮商讨和外出考察,挖掘山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成了大部分村民的共识。     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要美丽、交通要便利,张家庄改善环境的“第一仗”便是修路。     说干就干。勘测路况、迁移电线、改造山体、拆迁旧房,群众一户户走访,问题一个个解决。     “很多工作都涉及乡亲们的切身利益,要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真是跑断腿、磨破嘴。”回忆起村里修路的过程,村“两委”干部张学仁深有感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政策扶持下,2020年,串联起张家庄下辖5个自然村的长19.4公里的乡村水泥路全部完工,村里的排前路、主干道焕然一新,沿着主干道,村子可以直通大鸿寨景区和天垌红叶谷。     解决“行路难”后,该村还多方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了饮水上山工程,让乡亲们吃上了自来水。先后投资900多万元新建小型水库2座、拦河坝2处、文化广场2处、停车场2处、观景台2座、乡村绿化项目2个,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与此同时,张家庄村“两委”带头、村民广泛参与,制定了文明村规民约,组建了环境整治专职保洁队伍和志愿服务队,实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井然有序,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风景变“钱景”吃上旅游饭     如何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张家庄人把目光聚集在了山区优势资源上。     2017年春季,张家庄依托村内千亩野生槐花林,举办了第一届槐花文化旅游节,同年深秋,漫山遍野的黄栌绿叶变红,又打造了赏景品秋的“红叶节”,村民们在路边支起摊子,野山药、土鸡蛋、山野菜等农家特产成了“快销品”。据统计,当年旅游收入逾百万元。     自此,每年一届的“槐花节”成了村子里的固定节日,张家庄的槐花也逐渐走进禹州、许昌等市区的商场超市,深受消费者喜爱。村民陈国栋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今年“槐花节”期间,他每天摘40多公斤槐花,按每公斤6元的价格出售,10天就收入2400多元。     为实现持续发展,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禹州市崛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养蜂,发展雪桃、甜柿等特色种植,并建起了农副产品加工车间,漫山遍野的山野菜、槐花、五谷杂粮等农副产品统一包装、对外销售,逐步打造出张家庄自己的特色品牌。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万元。     如今,张家庄村已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年均吸纳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千元增加到现在的13000多元,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迎家燕归巢引金凤来栖     小乡村变身网红村,不仅吸引了八方游客,也带回了在外打拼的年轻人。     村文化广场附近的张家老宅农家乐,入秋以来,每天前来用餐的客人一拨接一拨。     “我妈负责招呼客人,我和我爸负责掌勺,客人要吃什么,都是菜地里现拔,新鲜又美味,回头客多着呢!”村民张海楠是农家乐的负责人,最近火爆的生意让他乐开了花。     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外出打工,后来看到家乡发展迅速,便回来创业,把自家院子修整打理一番,开起了农家乐,拌山野菜、爆炒槐花、清炒时蔬、熬炒土鸡……在一道道农家美食的吸引下,生意越来越好。     “春秋旅游旺季,村里五六家大大小小的农家乐生意都好得很,乡村旅游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子,就连镇上的饭馆都要提前预订。”张春生介绍。     质高声自远,花香蝶自来。今年11月,村里与河南省班敦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民宿露营项目,计划投资350万元,三年内打造21套精品民宿。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生态美景,村内保留有古树、古宅、古寨,符合我们民宿设计的风格。”项目负责人赵晓东说。     蓝天白云见证了张家庄村以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带来的“蝶变”,如今的张家庄,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新画卷,正在绿水青山间铺开。

    [更多详情]
  • 28 2023-11

    优势产业串点成线

        一条条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一排排牛羊圈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11月20日,走进光山县北向店乡,处处呈现出村美业兴的景象。     “我们坚持全产业链培育,全力建设农业产业强乡。”北向店乡党委书记王全军介绍道,自启动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乡以来,该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巩固发展传统水稻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牛羊养殖为主导的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的农业产业强乡,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1~10月份,北向店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1亿元。“今年我们不仅引进了秸秆禁烧综合利用、鲈鱼养殖、湖羊养殖等传统企业,还引进了玩具生产、五金制造等加工企业,产业结构更加完善。”王全军说。     锚定“农业产业强乡”创建目标,北向店乡发挥农业传统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带。依托026县道区位优势,在文北路(北向店乡辖区路段)上将华南牧业、鸿图牧业等规模化养殖基地串点成线,形成存栏湖羊40000余头、肉牛3000余头的牛羊产业园。     目前,北向店乡已初步形成“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产业格局,全乡优质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芡实种植1000余亩,鸸鹋存栏500余只,大闸蟹养殖水域面积100余亩,瓜果蔬菜大棚面积300余亩,鲈鱼养殖面积80余亩。     “下一步,北向店乡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把牛羊养殖、优质稻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北向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梦烜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