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23-06

    国家级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邓州

        6月19日,记者从邓州市农科所获悉,国家级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邓州,并设立育种站。该中心是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汇聚了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院校高端育种团队和人才。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在邓州设立育种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利用大平台优势促进邓州‘全国制种大县’建设的良好机遇。”邓州市农科所所长曹永涛介绍,目前所里先期选择120亩土地用于新品种培育,在文渠镇李洼村选择100~200亩土地开展新品种和科技成果展示。     据了解,生物育种是培育优良生物的生物学技术,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生物的育种技术体现着当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应用。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曹永涛表示,下一步,育种站将按照作物的生长周期,陆续开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新品种培育,后续还将开展蔬菜、芝麻、高粱、谷子等新品种的培育,助推制种产业发展。

    [更多详情]
  • 21 2023-06

    拟签项目732个 总投资5820亿元

        6月20日,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活动以“开放、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数字化转型等开展对接。     在签约仪式环节,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涛介绍了签约成果:“在活动启动之初,组委会共发布项目合作需求1047个、投资总需求1.3万亿元。经过努力和洽谈对接,目前共达成拟签项目732个、总投资5820.83亿元。”     活动现场,进行了产业转移对接重点合作项目签约。同时,河南省政府与7所工信部部属高校签订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本次拟签项目项目体量规模化。亿元以上拟签项目678个,其中1亿元至10亿元项目489个,总投资1615.9亿元,占拟签项目投资额的27.8%;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165个,总投资2827.4亿元,占拟签项目投资额的48.6%;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23个,总投资1235.3亿元,占拟签项目投资额的21.2%。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也是本次活动最大项目为桐柏县引入的内蒙古远兴能源有限公司天然碱矿伴生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总投资118亿元。

    [更多详情]
  • 21 2023-06

    皂刺“招”来安徽药材批发商

         “别看这东西又难看又吓人,却是俺村的‘刺手宝贝’!”6月18日,手指着村北山坡上一片长满尖刺的绿植林,修武县西村乡西岭后村驻村书记邱向红高兴地说。     他口中的“刺手宝贝”,就是皂刺;手指的那片绿植林,就是皂刺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的神龙皂刺谷专业合作社。这种形似长针的“宝贝”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且皂刺树易管护好存活,非常适合在干旱缺水的山区种植嫁接。西岭后村党支部正是看中了这些有利条件,才下定决心发展皂刺产业,最终把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把皂刺树变成了“招财树”。     “安徽的药材批发商、东北的制药厂,都是我们的老客户。”神龙皂刺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新明介绍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的产业链条,是豫北最大的皂刺种植基地!”     “要借助‘五星’支部创建的东风,发挥紧邻焦作市的优势,把剩余的2000多亩荒山利用起来,引进珍贵树种、名贵花卉、优质果树,布局采摘园、盆景园等新项目,让皂刺基地成为市民的‘后花园’、山区的新景点!”谈及未来,杨新明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1 2023-06

    鲈鱼“游”上北京市民餐桌

         6月19日,在舞钢市枣林镇张卜庄村村北的志兴养殖合作社,南北长二百余米、东西宽约百米的7个鱼塘连成一排,非常壮观。抓起一把鱼食撒入塘中,十多厘米长的鲈鱼蜂拥而至,争相抢食,刚刚还波澜不惊的水面顿时沸腾起来。     “我们养殖的鲈鱼是专供北京市场的,重量长到一斤半左右就被北京的客商全部整塘买走。这个塘刚刚清塘,经消毒消杀灌水后放入鲈鱼幼苗,明年春节前后出塘。”负责人张广超指着相邻的一个干塘介绍说。     张广超种过莲藕,养过孔雀,是当地出了名的致富能手。2019年,张广超把村里50多亩旧莲藕池进行改造,建起了7个长方形鱼塘,试投了3万多尾鲈鱼苗进行养殖试验。经过几年来的养殖经验积累,他的鲈鱼养殖池塘已达到11个,总占地120亩,年产鲈鱼3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数百万元。     张广超养殖鲈鱼成功后,很快吸引了周边的养殖户到张卜庄村学习鲈鱼养殖技术,张广超毫不保留传授养殖经验和技术。如今,枣林镇已有后邢、洪建、安寨、喜庄、高庄等多个村庄开展鲈鱼养殖项目,养殖总面积已达400多亩,年产鲈鱼120万斤以上,并远销北京、天津、湖北等地。

    [更多详情]
  • 21 2023-06

    沙地西瓜汁多味甜不愁销

        “沙地种出的西瓜真好吃!”6月19日,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淮河村西瓜种植大户张金刚的西瓜地里,前来购买西瓜的客商胡先生边吃西瓜边称赞说。     沙土地里,一个个浑圆饱满的西瓜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藤叶之中,长势喜人。周边不少水果商慕名前来购买,张金刚忙着采摘、过秤、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的日照时间充足,积累的糖分就足,瓜皮薄、瓜瓤脆,籽少多汁,鲜甜可口,产量也相当可观。”张金刚说。     淮河村有着特殊的沙性土壤,具有得天独厚的西瓜种植条件。镇、村两级干部积极引导和鼓励本村农户进行试验性种植,邀请技术指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许多村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致富能手、种瓜能人。     随着不断探索,该村的沙地西瓜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市场化营销的模式,沙地西瓜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打开了销路,成为市场上抢手的“消夏产品”。

    [更多详情]
  • 21 2023-06

    这里的红薯“甜蜜蜜”

        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0余万亩,种植农户超6000户,年产值达4亿元。     “清丰红薯”“清丰红薯粉条”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韩村镇以红薯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     近年来,清丰县聚焦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战略目标,加速释放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红利,打出了一套“建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销售链”组合拳,把不起眼的“小红薯”发展为“富民大产业、甜蜜新事业”。     “红薯链”里的新路径     “从薯苗培育到红薯种植,从产品销售到企业运营,我都要做到政策清、情况明,当好红薯产业链的‘火车头’。”6月20日,清丰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赵勋强在介绍他的另一个头衔——“红薯产业链链长”时说。     在勾勒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宏观框架之后,清丰县专门组建了红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就是当地干部群众熟悉的“红薯办”。近至开封、洛阳,远赴山东、河北,清丰县把目光放在全国“薯一薯二”的先进地区,学真经、学模式、学本领。一整套专业人马像保姆一样,扫清红薯种植、销售、融资、保险等各类疑难杂症,一路为薯农保驾护航、纾困解忧。经过与全国一流业内专家的深入研讨及反复调研,该县制定了《全域发展红薯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将全县划分为引领区、示范区、带动区三大区域,涵盖育苗、种植、销售与加工等产业各环节,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培育壮大本地产业链企业。     清丰县还出台一揽子利好政策,激发农民种植动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对集中连片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及年产值突破亿元的薯制品加工企业进行奖补,健全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协调银行机构降低贷款门槛,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000余万元,有效解决种植户和企业“用钱难、用钱慢”等问题。     “红薯甜”里的新秘诀     清丰县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设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和双创基地,启动种苗病毒检测服务,全力把好薯苗质量关。充分发掘河南华薯公司研发潜能,开发运用全国首个红薯种苗无糖培养技术,建设全国红薯行业一流的脱毒组培实验室和全国首家红薯种苗培育植物工厂。依托新阳种业等上游企业,在全县建立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12个,育苗大棚1700多座,实现年繁育种苗能力6亿多株。     为使人才这一“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清丰县大力招才引智,培育和引进各类专家人才近200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留平博士、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陈巧艳博士在清丰建设了育繁推中试基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马代夫等多次到清丰县举办科研培训。县“红薯办”多轮次邀请外地红薯种植大户、技术员现场教学,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平台开设红薯种植技术短期培训班,每年培育红薯种植“新农人”800余人次,打造红薯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方69个。     “红薯俏”里的新渠道     为让清丰红薯顺利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该县坚持“线上和线下同步、营销与服务并重,品牌同口碑齐名”的思路,多措并举打通清丰红薯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该县依托豫鲁冀·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建红薯经纪人团队,开设红薯销售档口,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依托电商产业园等平台,鼓励采用网络销售、网红带货等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培育大地密码、华董科技等电商企业11家,长期供应全国268家大型商超,开办各类网店、微商、微店等400余个,年交易额破亿元。     眼下,清丰县红薯种植合作社可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总数达400余家。河南华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小农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薯清风”“薯小二”等10余个红薯特色产品畅销全国。     “目前,清丰县正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47331’工程,制定了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的目标规划,红薯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濮阳市政协副主席、清丰县委书记曹拥军说。

    [更多详情]
  • 20 2023-06

    5万元大奖等你来拿

         6月19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第三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河南赛)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市举行。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耕,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尚浓智库秘书长袁学国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据介绍,本届大赛主题为“设计河南·美丽乡村”,采取“基础赛道+专项赛道+地方定制赛道”的设置方式。基础赛道鼓励设计师突出“和”文化理念,综合运用多学科设计理论、方法和工具,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村庄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设计、乡村公共设施设计;专项赛道围绕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乡村土特产产品及品牌、乡村文创产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直播助农、绿色包装等方面开展设计;地方定制赛道围绕全省各地乡村设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制设计服务。     本届大赛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组织奖。其中一、二、三等奖数量不超过总参赛作品的25%。特等奖从一等奖作品中评选。     奖金设置:特等奖5万元,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5000元。     比赛时间安排为:5月~8月进行大赛宣传与作品征集,9月进行组织评选,10月~12月推广与转化。     参赛者可以通过“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官网、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

    [更多详情]
  • 20 2023-06

    宝丰汝瓷“牵手”女足世界杯

         清淡含蓄的汝瓷餐具印上“2023女足世界杯(TM)官方授权商品”的专用标识,瞬间充满了“国际范儿”。“作为2023年女足世界杯大中华区款入选的汝瓷产品,这代表着宝丰汝瓷产品将随着女足世界杯的举办,影响力走向世界。”6月19日,宝丰县清凉寺政和汝瓷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浩自豪地说。     打开天青色的皮质包装,精致典雅的汝瓷餐具呈现眼前。“这套餐具共有22件,器型是典型的中式传统餐具风格,分别有大盘、小盘、小碗、勺子、筷架各4个,汤盆和汤勺各1个。”王浩介绍说。     谈及与女足世界杯的“牵手”,王浩告诉记者,今年3月初,他接到2023年女足世界杯官方特许授权企业的邀请后,意识到这是一次扩大汝瓷知名度的难得时机,便立即投入产品设计中,“这不仅是对汝瓷本身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宝丰汝窑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播。”     要做就做最好。为此,王浩夜以继日,从产品造型、釉色呈现、实用角度、包装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仅仅是这个包装的设计,我就去了景德镇、德化好几次,努力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极致。”王浩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精心烧制的汝瓷餐具最终获得了2023年女足世界杯官方的高度肯定。     “我们在这次女足世界杯陶瓷类商品的遴选中,选取了宜兴紫砂、德化白瓷、潮州陶瓷和宝丰汝瓷四类。为什么会选取汝瓷呢?是因为清淡含蓄、温润如玉不仅是中国女性独有的特质,而且更加符合女足队员们铿锵玫瑰的拼搏精神。”2023年女足世界杯官方授权企业——西安金艺百纳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王梓怡说。     作为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所在地,近年来,宝丰县依托悠久的制瓷历史、厚重的汝瓷文化和丰富的汝瓷原料资源,不遗余力地发展汝瓷产业,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生机,先后被授予“中国汝瓷文化之乡”“中国汝瓷之都”等称号。     截至目前,宝丰县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已达百余人,其中国家级陶瓷大师33人,发展汝瓷烧制企业和研究机构168家,从业人员数千人,年产汝瓷约1000万件(套),年产值6.8亿元。     “女足世界杯不仅是一项运动比赛,更是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宝丰县汝窑瓷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吕艳慧说,宝丰县将继续加大同各大文体平台的合作交流,努力把有文化、有艺术、能实用的汝瓷产品推荐给全世界,让宝丰汝瓷享誉全球。

    [更多详情]
  • 20 2023-06

    大豆播种机械化

         6月18日,在息县项店镇李楼村高标准农田种植基地,种植户趁着晴好天气正在辛勤劳作,把大豆种子和复合肥装灌进播种机,数台播种机穿梭在田间,施肥、播种、覆土。另一侧,开沟机正在精准开沟、排水、灌溉……     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农机手于书建介绍说,这些进行播种作业的播种机是该公司今年新引进的气吸式播种机。小麦收割完以后,不需要旋耕,可以直接进行一次性免耕播种。     “我村的6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他们冬季种植弱筋小麦,夏季种植高粱和大豆。以前种高粱和大豆前,需要把土地全部翻整一遍,有了免耕播种机,可以直接贴着麦茬进行播种,大大降低了播种的成本。”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登华说。     近年来,项店镇积极响应国家“大豆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大豆种植机械化发展,稳步向着高粱稳产、大豆效益增收、农民农业增效的目标前进。

    [更多详情]
  • 20 2023-06

    第四届洛阳乡村文化旅游季启动

         由洛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举办的2023第四届洛阳乡村文化旅游季6月20日启动。     本届洛阳乡村文化旅游季主题为“浓情端午粽享河洛”,将持续到24日。活动期间,将坚持“安全、实效、节俭、创新”原则,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充分挖掘河洛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特色、民风民俗和秀美风光,展示乡村旅游特色镇(村)、美食美景和美好生活,打造洛阳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2020年至今,洛阳已成功举办3届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已成为集中展示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助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旅游提质增效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本届旅游季将采取“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在嵩县、栾川县、新安县、汝阳县等10个县区的特色镇(村)、主要景区等举办,主会场设在嵩县德亭镇老道沟景区。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特色文旅活动,创新引流方式,丰富消费场景,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主题线路,集中展示一批独具洛阳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工艺美术精品和非遗传承创新作品,打造一批彰显乡村旅居生活方式的高端民宿集群,助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振文旅消费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